手机阅读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0:59:37 页码:14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实用8篇)
2023-11-20 00:59:37    小编:ZTFB

报告的内容可以涵盖各个领域,包括市场调研、项目管理、学术研究等。撰写一份完美的报告要先确定目标和受众,明确要传达的信息和目的。请参考下面的报告范文,了解如何撰写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报告。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一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从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之中细分化的具体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基础,掌握使用各种计算机设计应用软件与独特的设计理念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外部场景设置,园林景观设计,各种场所的功能分区的设计工作。本专业是为适应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人才的专业。

本专业面向人们的生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对环境有独到的见解,收集时代信息、整理、存储、应用的设计人才。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毕业生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设计原理、创新设计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基础设计能力和设计应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20xx年青岛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9.27%。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4.42%,本科生就业率为90.97%,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86.59%。

社会转型时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的现象,他们茫然无奈。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自五四以来大学生曾一直保持着的那种不平则鸣、甘作社会栋梁、不屈不挠的精神,已难得一见。更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尽管这是大学校园中的极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严重问题。

大学生求职时,通常会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管理能力、外语或计算机水平,但广东省教育厅的一项毕业生选聘现状调查显示,这些在用人单位看来并非占择才、用才的主导地位,甚至是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最令用人单位担心和不满的。另外,大学生的诚信也是比较令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比较严重。

高技能人才比重不到5%。尽管规模比起20xx年大有长足,但相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二

科技企业招不到人,而很多理科生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双重矛盾的现象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许多理科应届毕业生缺乏项目经验。

科技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远远超乎各大院校的想象,尤其是对项目经验的要求,许多企业认为要聘用应届大学生,就等于聘了一个“门外汉”,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培训新的职员,最后往往事半功倍。如此一来,企业根本不愿接受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没有相关项目经验的学生,企业对it人才的项目经验最为重视。

其次,相当多一部分的理科应届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

大学教育虽然也开设了专业课,可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因太理论化,缺少实践而让高校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任何一个企业要聘请这样的人员,至少需要花3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培养,那么这个培养阶段是很难帮企业创造价值的,还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像嵌入式专业,学生在学校学的嵌入式和企业需要的嵌入式技术人员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教材远远滞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培养模式传统,又缺乏相应的企业项目实战经验,无法适应岗位需求,造成企业急需嵌入式人才,而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又很难马上适应企业的要求。

最后,就是缺少职业规划。

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丰富的经验。很多理工科类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都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好的规划,在相关技术领域没有及时积累经验、锻炼实力,在技术道路上更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在it行业的难度,很多理科毕业生就因此放弃了他们的技术之路,弃理从文,这也导致了整个市场会出现技术人才难求的局面。

正因为理科应届毕业生存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欠缺,许多科技公司对应届毕业生拒之千里。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华南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嵌入式研发基地及嵌入式培训机构——粤嵌的就业指导中心谢老师,他强调:只去一些培训机构学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经验和素养,必须做到:

第一、理科生必须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

科技公司需要的是职员入职即能马上上岗工作。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所学的大多是理论基础知识而没有相关经验,因此大家可参加一些培训机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过系统的、规范的企业项目实战来增加自己的经验份量感。粤嵌根据公司自身真实案例设计项目,全部采用企业标准化管理,全力塑造真实的企业场景,让学员全程参与不同类型项目运作,切身感受企业氛围,经培训学员一毕业就拥有实际的嵌入式项目经验。

第二、理科生必须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天壤之别是许多理科应届毕业生的致命伤,因此理科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切勿理论脱离实践。粤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更多的深入到实践操作中,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全方位锻炼学员的专业技能,让学员真真正正领会到技术的核心内容。

第三、理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必须做好职业规划,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年之计在于春,理科生应该趁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打造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理想的职业前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职业方向,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在日后的技术生涯可以从容的面对及处理各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粤嵌李老师建议,理科生应未雨绸缪,在大一大二时就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培训机构训练自己。粤嵌在为学员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会帮助学员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员的职场礼仪、职场人际关系处理、良好工作习惯和心态等,以实现学员100%高薪就业。

中国教育在线的这份《xx理科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确实给所有的理科生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仍在校学习的同学们。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不是没用处,但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与现阶段企业发展相衔接,与此同时要适时的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锻炼自我技能实力、培养职业素养,三箭齐发,为自己的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三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步经历将会对一个人一生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产生重要影响。而这重要的第一步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教育经历、培训经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劳动力市场形势、经济和社会环境、雇主偏好、创业环境等。因此,把从学校向稳定正规工作过渡这一阶段作为切入点,既可以掌握青年就业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可以掌握影响青年就业的背后因素,如教育培训能力、家庭环境等等,从而做到准确把脉,进而对症下药,以制定准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对策措施。

引言。

关注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要。首先,从长远考虑,在持续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速逐步减缓,人口老龄化加速,未来青年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从近期着想,劳动力市场长期供求紧张,各类青年的就业问题都很突出,表现为青年失业率高、失业周期长、临时就业和不充分就业比重高、非经济活动人口增加等。在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青年就业问题将越来越成为中国应着力解决的就业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三,教育和培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联系不紧,青年劳动力素质结构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如何破解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对的难题之一。第四,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时代,如果青年既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又不能顺利地过渡进入职业生涯发展,不但导致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中国青年总体状况。

一、中国青年总体情况。

总体讲,中国青年人口数量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高、还处于不断增长阶段。

(一)总量。

按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到2002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59亿,其中,15-29岁的青年人口2.83亿,占总人口的23.3%。在青年人口中,15-19、20-24、25-29岁三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为35.2%、30.1%、34.7%。

(二)城乡结构。

到2002年底,中国城乡人口比重分别为38.7%和61.3%。15-29岁青年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0.5%,其中,15-19、20-24、25-29三个年龄段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4.6%、59.8%、57%。城镇青年中,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2%、29.8%、38.2%。农村青年中,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7.4%、29.7%、32.9%。

(三)人员类型结构。

2002年,初中以上在校生人数约为3714.5万人,占15-29岁青年人口的13%;如果估计初中生中15岁以上人数占1/3,则这一比例达到20.6%。青年就业人数20057.4万人,占青年总人数70.8%。失业人数542.7万人,占1.9%。

(四)教育水平。

综合考虑在校生教育水平以及就业人员教育水平,估计2002年青年人口中,不识字的占1%,小学文化水平的占12%,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3%,高级中等文化水平占17%,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占7%。

(五)婚姻状况。

中国青年的初婚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20-24岁青年的70%未婚,而25-29岁青年中80%以上已婚。总体上,婚姻状况比较稳定。

二、中国的教育、培训及就业的制度和政策。

(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体系完备、教育制度严格、形式多样、门类齐全。

1、管理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2、经费来源。

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3、教育体系。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

(二)中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和类型。

中国劳动者劳动技能的获得包括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转换过程中三种途径。就业前培训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就业上岗前的长期或短期培训,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包括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徒培训。在职培训是劳动者在就业后为了提高就业能力而进行的技能提高型培训。转业培训是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展的转换职业技能、促进其再就业的培训。

2、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中国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者包括正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除了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专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外,其他的技能培训机构主要是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就业培训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多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社会培训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到2002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力量办培训机构1.7万余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职业技能资格体系。

中国已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要求普通劳动者必须持证上岗。中国的职业资格体系分5级,由低到高依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目前,中国的技能劳动者有7000多万人。其中,初级技工约占60%;中级技工约占36%;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280多万人,约占4%。青年以初级和中级技工为主。为此,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2003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目标是从2004--2006年的3年内,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总体状况评价及分析。

通过此次四省市青年调查,我们对中国青年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作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在制度背景一定的情况下,青年个体的机会。

青年的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完全市场化,劳动力充分流动,青年基本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文化水平为代表的能力基本决定了青年的职业、行业、单位和就业的正规化程度。

(二)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青年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还存在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

首先,农村青年受教育的机会少于城市青年。一个表现是,50%的农村青年只接受了初级中等以下的教育,而绝大部分城市青年都接受了高级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

第二,农村青年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于城市青年。

第三,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有更多接受就业服务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

(三)中国青年整体上积极、务实、向上。

首先,大部分青年都希望通过工作实现美好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他们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判断积极地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采取务实的态度选择自己的工作,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四)总体上中国青年的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城乡差别较大;技能水平偏低。

表现为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比重低,普通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比重高。

(五)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对青年的一生起决定性作用。

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不但决定青年自身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还决定其家庭及子女的生活状况。

第三部分:中国青年就业调查的结论。

针对此次调查反映的中国青年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本文总结一下结论:

一、从历史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宝贵的资源。青年的素质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中国。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青年劳动力将越来越宝贵。在现有的人口政策下,在未来的十多年后,青年劳动力的数量将不再增加。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城乡青年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青年劳动力将更加稀缺。为此,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二、青年问题首先应该从教育抓起。

教育决定青年的一生,也决定一个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实力。因此,无论从青年个体还是从国家的角度,都应该从抓教育入手来处理青年问题。中国的教育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首先,真正普及9年义务教育;第二,大力推广高级中等教育;第三,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农村青年文化水平,推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年龄,提高就业质量。

(2)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扩展高中阶段容量的同时,提高青年的职业素养,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向劳动力市场过渡。

致谢。

对于这次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杨伶俐老师。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杨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对于报告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报告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四

为了反映消费者对商品房市场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对商品房市场的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商品房市场的监督管理,推进房地产行业的诚信建设,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于近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二、调查问卷回收的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消费者对当前住宅商品房市场满意度的评价,内容涉及:消费者对国家有关住房消费政策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房地产行业诚信情况的评价;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住房过程中对销售服务、规划设计、工程质量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和评价;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及对住宅商品房价格走势的预期;消费者对商品房消费领域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判断抽样”法选取商品房项目,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住户。

本次调查随机抽查了15个楼盘,这些楼盘分布在全市六个区,调查采用入户的形式“一对一”进行访问,调查回收的问卷共12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20份,无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98.71%。

三、调查对象的特征。

说明:调查问卷采用0-5分的打分标准来执行,4分和5分表示为满意,3分表示为一般,0分、1分和2分表示为不满意。

1、调查对象的性别。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3.52%,女性占45.82%。

接收调查的消费者年龄在31-40岁的占多数,为38.69%,其次是26-30岁的占28.36%,41-50岁的占16.56%;此外,50岁以上的占9.1%,25岁以下的占6.8%。(如图2)。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大专、本科和高中为主。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本科和高中(职高),分别占31.97%、28.85%和26.80%,初中和硕士分别占7.54%和4.43%。(如图3)。

4、调查对象的职业。

5、调查对象的收入。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10000元、-3000元和元以下,分别所占23.03%、21.15%和15.66%;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仅占5.9%。

6、五成多接受调查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0-120平米之间,六成多接受调查的消费者认为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0-120平米之间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5.9%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1-100平米,30%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51-80平米,其次,有19.4%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01-120平米,仅有1.1%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80平米以上。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3.6%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01-120平米,32.5%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1-100平米,仅有0.5%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50平米以下。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五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于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是社会的焦点。四年前我国政府实施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改善我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四年时间瞬间即过,眼下正是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的时光,其就业情况也备受各界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期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作较为客观的反映,并希望在某些方面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调查时间:6月8日——6月12日。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师范类毕业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份,问卷有效率96%;女生有效问卷占总有效问卷的41.7%,男生有效问卷占总有效问卷的58.3%。被调查对象涵盖文史类、理工类。

(一)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在所有有效问卷中,有31.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52.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16.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所以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今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就意味着要走向社会,所以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必然会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影响。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就十分严峻,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城市工人乃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社会整体出现就业岗位不足现象;并且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使得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免费师范生政策因素。由于是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国家的免费师范生难免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这些都加剧了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困难,但相信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不断推行,国家的政策会不断完善,就业机制会不断健全,这将对缓解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有很大的作用。

再次,免费师范生自身主观因素。

(3)很多学生认为既然是免费师范生,最后国家会分配工作,因而会有依赖心理,坐等国家分配,而没有尽自己做大努力去找工作。

(一)对于自己所签的学校满意度比较低。

有62.5%的师范生对自己所签学校不满意;25%的学生对所签学校满意,而有12.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所以总的来看,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所签的学校不满意。

造成免费师范生对所签学校不满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十六年寒窗,为了读书可没少花功夫,没少吃苦,而且为了读书整个家庭也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这为的是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这话不怎么对,但也未必不能反映出大多数毕业生的心态。于是很多的学生一毕业把自己的工资标准定的很高很高,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有差距的,当所签学校的工资标准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时,自然会对所签学校不满意。

其次,受精英意识作祟。受传统“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精英意识强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对于基层的工作不屑去做。所以如果所签学校不是顶级学校,自然会产生不满意情绪。

再次,就业理念存在问题。大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倾向于到沿海或中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对于西部或者是一些中小城镇一般不愿去,认为这些地区条件落后,去了工资不高不用说,还会失去很多高升的机会,这也是导致对所签学校满意度不高的一大原因。

(一)所签的学校是省重点、市重点的偏多,中小城镇或偏远乡村的极少。

所签学校是省重点的占29.1%,是市重点的占54.1%,而在中小城镇或乡村的只占16.8%。通过对比可知,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毕业首选签约学校都是省级或市级重点,而中小城镇或乡村学校所占比重极小。

从这一项调查来看,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想要为城乡学校供应师资力量,以促进基础教育的提高这一初衷是没有获得圆满成功的。至于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上面第二个问题就已经做出了分析,在此就不在赘述。

(一)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占绝大多数,毁约考研的占极少数。

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对于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去向进行了分类处理,详细情况见上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知,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直接就业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在直接就业者中,想要在职读研的人数又占很大比重,这说明免费师范生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打算。而准备毁约考脱产研究生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只占极少数。

通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的影响。在免费师范生录取过后,就签订了免费师范生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指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能报考脱产研究生,并且还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对于违约者要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和缴纳违约金,并建立不诚信记录”。而这笔费用对许多学生和家庭将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并且还可能对自己以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绝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选择按约直接就业。并且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很多的学生都考虑在职读研。

(2)大学生一般十六年寒窗,常年过着学校生活,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期待,因此想早日踏入社会,检验自己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分担一份责任。

(3)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违约考研或从事其他工作,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受当下就业形势的影响,想要继续深造,将自己的学历再提高一个层次,以便以后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从心底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抵触情绪,认定自己不适合当老师,所以即使是违约,也要选择做其他工作。

(五)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但也有少量学生跨省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个人意愿。据调查,大部分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观上都倾向于回本省就业,这一来是由于语言、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离家比较近,也可以就近照顾家里。

而也有部分的免费师范生选择跨省就业,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2)婚姻也是影响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这次以华中师范大学部分免费师范生毕业生为实例调查的基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的资料和分析所取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得出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我是这样看待的:对于国家的政策和一些客观因素,我们的确是不能左右,也无法左右的,但“机会总是偏爱那种准备的人”,因此作为免费师范生甚至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好好利用在校时间,一方面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品质,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总是将自己的目标订的很高很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飞得越高只会摔得越惨,要学会做平常人、做平常事、还要拥有平常心。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六

文秘专业在云南省已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由于企事业单位对文秘专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秘专业毕业生因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相差一定程度,导致就业岗位有限,给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严峻挑战。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文秘就业情况。

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为掌握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就业形势严峻下的文秘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小组成员于4月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此次调研以文秘专业学生、昆明市地区各级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调查对象,了解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各单位对文秘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主要采取走访面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发放了《文秘专业就业前景调查问卷》30份,共计收回26份,具体做法是:以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主,通过网络传送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采取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访问的方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文秘专业学生职位定位以及相应单位的用人需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被调查学生基本背景的分析。

被调查的26人中,从性别来看,90%均是女性,另外90%的学生在高中学习的都是文科;在对“你对报考文秘专业的原因有哪些?”的选择题回答中,只有10%左右的学生选“就业前景广,就业容易”,而与之相悖的是超半比例的学生选“不知道”,这明显体现学生对文秘岗位认识的不到位,也说明学生没有自己清晰的择业观。

二、被调查学生对文秘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的分析。

展,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避免空洞的说教;4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要多样化;26%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10%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师资建设。由此可见,教师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认为要加强的。

三、被调查学生对秘书所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分析出计算机、外语、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团队协作是学生普遍看重的秘书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自己所欠缺的秘书职业技能,其次比较看重的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可见,秘书这一岗位需要的是全能的人才。但是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秘书技能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在“求职和工作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的选择题回答中,70%的学生认为盲目,缺乏就业指导,缺乏人际交往、沟通能力;65%的学生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自身优势难以发挥;3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由此,我们应该为自己对秘书岗位这一评价付出实际的努力,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四、被调查单位基本背景的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获取了学生所在单位基本信息,从单位的性质来看:有7家是私营企业,1家国企,2家是事业单位,无外资企业;从单位规模来看:50人以下的有4家,50——100人之间的有7家,100——200人之间的有2家,200人以上的有1家。从调查单位的规模来看90%的用人单位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要求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以各级各类中小型企业为主,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用人单位需要的秘书人才分析。

对用人单位我们采用的是实地访问,在访问中,我们获得的结果在下图中有所体现。从下图我们看到,90%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是秘书人员的个人能力,这秘书的能力是指秘书工作能力,能够有效完成事情的效率;其次我校应该努力培养具有性格特点的秘书人才,学校培养的秘书应该是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光好看的“花瓶”,要具有内容。另外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就是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比如获奖情况,学习情况,个人社会实践情况等等,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更加努力丰富自己学习和社会生活,这对他们以后就业非常有帮助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性质的单位数量不断增加,每个企业因为工作需要或多或少都会引进文秘专业人才,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专业,需求量不是很大,这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稳定的数量需求空间。至于学历层次,98%的企业认为需要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一般不会选择中职生。中职生和大专、本科生相比,个人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还是有很大差距。目前,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高学历人才是本专业努力的方向。

六、用人单位需求秘书能力分析。

在知识面上,为了适应企业对复合型文秘人才的需求,文秘专业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专业知识,或者使其成为文秘专业的一个方向。同时,要注重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跨专业学习相关课程,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能力上,与人交往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文秘人员的行业特定能力,属于职业素质范畴;工作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属于综合素质范畴。

从访谈用人单位中,76%的单位将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放在文秘人员能力要求的第一位,说明了用人单位对秘书这一职位协调能力的重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探索多证多能的教学模式。按照“双证融通”思想,将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从事秘书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获得进入秘书职业所需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在此基础之上,提倡多证多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学生如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包括专业核心证书如普通话证书,外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等,以及能力拓展证书如会计上岗证、人力资源证、物流师、跟单员资格证书等,就业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七、用人单位对秘书职业道德的分析。

业、奉献、诚实、可靠,耐心、细心,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吃苦耐劳精神等。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独立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贯彻领导意图,为领导者提供最佳工作服务的能力。这些基本素养远比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重要。

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专业教学深入挖掘职业精神要素,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课外指导和学生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八、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建设的意见。

(一)在文秘专业基础上增加非本专业知识,如管理、财会、营销、国贸等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要利用寒暑假,多参加用人单位的实习,增加自己的经验。

可见,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学生的要求和希望是知识面更广、能力更强和实践性更突出。这三点建议和意见适用于任何专业,为我们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而在文秘专业教学中,注重的是文秘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切合实际让学生去参加用人单位的实习活动。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调查结果对文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启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立体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和强烈,即从掌握的知识面上说要多元化,从拥有的能力上说要多层次,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从具备的素质上说要立体化,包括综合素质以及在此平台基础上的职业素质。

九、对文秘专业教学的启示。

(一)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培养适用性人才。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办学,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向企业的需求看齐,建立鲜明的企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围绕现代企业所需的财经、商务秘书类型来组织教学改革。强化企业秘书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将学生培养成为深受现代企业欢迎的适用性人才。

(二)以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整合文秘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企业文秘岗位群的特点和工作流程,分析提炼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依此进行课程设置。

(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

(1)适当精简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以实用、够用为宜。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减少课程的理论性;适当增加课程门数,减少每门课的课时数。

(2)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程比重。开设“秘书+商务”、“秘书+财会”、“秘书+管理”、等秘书方向,走复合化培养道路。复合化培养模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3)突显现代文秘特色。应通过开设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演讲与口才、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和汽车驾驶技术等课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涵盖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如企业文化学、企业管理学、形体、书法等,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了解。

(四)学生在学习课程应注意:

(2)注重课余时间的实践练习,增强实际工作经验与水平;

(3)积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与知识,例如外语知识,驾驶技能,计算机技能;

(4)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能够做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很好地、全面地展现自己。

(5)丰富自己的课余爱好,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的统计分析,从数据、方式、内容等方面描述了文秘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了用人单位对文秘人才的建议,分析调查的数据及调查过程中获取了信息。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特殊人群的大学生,其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本调查报告基于对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现况的调查,首先对调查时间、目的、对象、问卷设置及调查方式等调查基本情况作简要概述,然后依据问卷内容设置开展细致论述,对问卷调查结果做详细深刻地分析,透过现状深入,发现问题,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总结突出问题,综合意见和建议,尝试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可以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完善提供依据,为更多的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及求职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一)调查时间:3月到4月。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当今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具体情况及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

20xx届河南高校本专科院校文秘专业毕业生。

(四)关于调查问卷。

问卷的题目设置共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为选择题,共设置19道,内容涉及当今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及其择业就业观、专业课程与技能要求、择业与就业的考虑因素、求职途径与职业规划等方。

第二类为简答题,共设置2道,内容涉及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把握及其对下届毕业生关于就业择业方面的建议方面。

(五)调查方式。

本调查通过向20xx届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走访企业等形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途径及此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网络邮寄问卷,二是通过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调查对象所在地走访调查,进行问卷记录,与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进行面谈交流。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电子问卷94份,走访问卷6份,收回率为100%。

(一)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的。

工作报告。

中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报告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就业压力大。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据调查发现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稳定,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问卷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分析。

第一题:您的性别是什么。

数据显示女性占88%,男性占12%。文秘毕业生女生占绝大多数,不仅仅是文秘专业特有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显示出女性作为人力资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题:作为文秘专业的学生,您是否有攻读或者自学其他专业。

中有60%以上的学生同时学习两项以上,甚至有2位同学同时自主学习管理、会计、法律、文学、营销等多项专业课程,只有一人无意愿自学其他任何科目,只修本专业。

2、就业现状分析。

第十题:您目前就职的工作月薪是多少。

23%月薪水平在1000-1300元/月,58%在1300-1600元/月,14%月薪在1300-1600元范围内,极少数的5%在20xx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月薪稍高点,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初期工资较低,只供维持日常生活。

第十三题:您落实就业岗位是否与你所学专业对口。

参与问卷调查的文秘专业毕业生中87%对口,13%不对口,其中不对口的现在从事有销售、金融、会计、保险、服务业等工作。

第十六题:您对您现在单位的满意程度如何。

其中非常满意的有7人,一般满意的有75人,不满意的有17人,很不满意的有1人,正在考虑换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般,就业压力较大。

2、专业设置与技能要求。

第三题:您认为文秘工作的性质是什么。

数据统计显示选择“a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的学生比例高达87%,有5位学生选择“b为老板服务”,有6位选择“c能说会写的人”,有2位同学选择“d为公司打杂的人”,“e其他”无人选择。

毕业生普遍认同文秘工作性质或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也因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由于多数学生选在河南省会郑州市就业,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公司制度尚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公司职能划分和任务范围并不是十分明确,引起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各有不同,对其工作性质的认定也是不同。

第五题:您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招文秘人员最看重的是什么。

数据中单选“a在校学习成绩,奖学金等荣誉”的有2人,单选“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的有37人,单选“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有26人,单选“d实战经验与其实习经历”的有35人。其中同时选择“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和“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有13人,同时选择“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和“d实战经验与其实习经历”的有25人。在较多比例的b项选择中,毕业生认为在招聘中专业技能方面占大部分影响,而技能证书影响很小。

据就业现状来看,在校生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社交与实战能力,只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顺利就业。

第六题:您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您专业就业帮助最大。

其中56位选择“a专业课程”和“b教学实践”,有34位表示“c专业实习”很必要,其中参与调查的身为校学生干部的5位学生都选择了“e社会实践活动”和“f担任学生干部”,其他的选择了“d就业指导”及“g其他”。

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仍是专业根基必须打扎实,能力方面需要加强;毕业生在校锻炼经历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毕业生的能力层次;大多数学生也渴望通过在校担任职务、通过实践活动或实习来提升,针对此问题学校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文化与实践活动建设。

第七道题:您认为当前秘书专业的课程欠缺哪些因素。在数据中73%的学生选择了“b实践性”和“c专业性”,有42%选择了“d职业性”,有少部分选择“a人文性”。文秘本属文科类专业人文性表现明显,而实践性最为缺乏,专业性并不强。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缺乏一定的职业性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已觉悟到提升职业性素养十分必要,很多企业招聘时开始倾向于职业要求,而非只是职务能力方面的要求。对此,建议校方和学生都要适时完善课程设置,增加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弹性。

第十四题:您在工作中是否有运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有”和“基本有”的共占86%,“很少”占14%。毕业生在校学习课程基本看到运用,只有少数不对口就业学生运用较少。

第十五题:您在工作中觉得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调查数据中,各选项能力都有所涉及,文书撰写、会务工作、人际关系、外语能力与电脑技能、接待处理来访来信工作等能力均需要加强,其数据更倾向于表明其对下一届毕业生的指导建议。

3、就业形势方面。

第四题:您认为文秘专业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者100%选择“a形势严峻,就业难”,其他三项均无一人选择。可见在毕业生看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与毕业生交流中发现,即使大多数学生已经稳定就业,他们仍坚持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据此现象表明,学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职前教育十分必要。

4、就业观。

第八题:您的基本就业观是什么。

结果显示,50%以上选择“a注重专业对口”,目前希望先从事本专业工作;21%选“b发挥个人特长”和“c工资高”,看重工作兴趣,在“d先就业再择业”和“e先择业再就业”问题上,学生观点基本持平,其想法各异。

第九题:您在求职与择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哪些。选项包括a所在城市、b专业对口、c工资与福利待遇、d工作与兴趣相投、e企业规模与知名度、f个人发展前景和g家庭期望。其中选择结果有abc、cd、acdf、acf、bcdf等十种答案,其中选择了c项的占99%,对工资与福利方面期望较多,选择a和f的比例也在67%以上,其他比例较均衡,毕业生普遍在多项考虑因素下选择就业。

第十一题:作为一名文秘人员,您愿意到哪里工作。

毕业生大多都愿意到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其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选择较少,只有一人选择自主创业。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现实状况与其意愿差距较大,80%以上都在中小型企业任职,其中民营企业居多,极少数选择深造和自主就业。

第十二题:您会选择到哪些地区发展。

毕业生选择一线大城市有11人,意愿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的有70人,选择在出生所在城市的有18人,选择到农村基层只有1人。

5、就业途径。

第十七题:您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这份工作的。

选择“a人才市场招聘”和“b网上招聘”的高达占90%,选择“熟人介绍“和寄发自荐材料”的占3%,其中自主创业只有1人,其余的选择其他选项。可见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其中自主应聘占较大比例,只有少数选择通过实习或熟人介绍就业。对比,高校应坚持适时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招毕业生应聘指导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6、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十八题:您对自己的职业是否有规划。

调查结果中,23%学生表示“有且十分明确”,69%的学生“有但不太明确”,8%的学生称“没有”。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但并不是十分明确,毕业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够深刻全面,需要学校加强指导与教育。

及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用、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选择自主就业的学生关注政策法规介绍和自主创业扶持方面的信息。

7、简答部分。

题目涉及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内容以及对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方面的建议,毕业生对此问题的回答形样各异。

总结来看,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与期望有三个方面:

(1)在校期间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本专业课程学习,并加强练习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2)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社交与实践能力。

(3)坚持外语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

(4)就业与择业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不可眼高手低,也不可盲目求职,一定要认真领会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和指导,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并不断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和调查过程中与各方面(用人单位,就业指导老师,应届毕业生)的交流,总结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存在盲目心理,不主动搜集就业信息或就业观念陈旧,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主动性差,对自己的前途缺乏合理规划,坐失机遇。

2、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就业信息缺乏,面试技巧有待提高。

3、学校方面在课程方面注重系统性、理论性,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实践性和技能性,有关职业性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综合本次对文秘专业就业情况及对各高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深入考察,通过对调查反馈的材料的综合与分析,我们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

1、高校方面:

(1)健全、完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优化课程内容,聘请在职的有经验的秘书作实训指导师,加强案例教学,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向秘书专业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2)作好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扩大就业空间,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秘书人才。组织尚未签约的同学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就业情况,当好毕业生的就业参谋,建立完善就业指导咨询中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3)培养中文功底、秘书技能、经济业务、外语水平“四合一”复合型专业的通才,加强对英语及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和办公自动化。

(4)完善文秘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有的放矢,精心设计一系列职业认识,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2、学生方面:

(1)增强信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树立“是金子就会发光”信念,不断充实自我,历练自己,伺机而动。

(2)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各方面能力。关注时政要闻,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培养谋略和辅助参与决策意识;培养兴趣特长,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处事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注重自身形象气质,提高亲和力。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求职观和价值观。认清形势,稳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考虑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继续深造,考研提升自身的含金量;自力更生,依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开拓自主创业之路。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宝贵资源,其就业问题十分重要。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我拓宽了视野,启发了思维,收获了思路。同时,我也深刻地了解了我们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通过努力改进仍可以描绘出就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就此调查,以报告形式总结分析,希望可以给予下届毕业生以及文秘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建议措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支持性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七

20xx年3月24日至4月22日,我镇按照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为全面摸清我镇劳动就业情况,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根据劳办[20xx]2号文件的要求,为全面摸清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镇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了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实施方案,整个调查过程经过了准备、抽点、填表、汇总及建档四个阶段,对全镇年龄在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的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62%。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4.13%和45.87%。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劳动力18—35周岁的55469人,36—45周岁的57959人,46—55周岁的49168人,56—60周岁的有16192人;女性劳动力18—30周岁的27807人,31—40周岁的58304人,41—50周岁的44721人,51—55周岁的20652人。

(二)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23.94%;初中文化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64.29%;高中文化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11.5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数仅为人,占总劳动力的0.25%。

(三)劳动力从业结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38.79%,其中种植业119186人,养殖业895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占总劳动力的31.56%,其中工业企业46911人,建筑安装业48578人,其他8724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占总劳动力的23.3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45人,个体工商户12163人,服务业12897人,常年外出劳务30873人,季节性劳务12431人,其他7363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即已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合计人,占总劳动力的54.87%;可供输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即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占总劳动力的6.34%,其中男性12468人,女性8478人。

(四)劳动力从业地点:市境内人,占总劳动力的67.88%;市以外省境内61290人,占总劳动力的18.56%;省外国内人,占总劳动力的13.47%;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仅298人。

2004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员万人。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分别为万、万、万人,所占比率为,可谓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在二产中,从事竹木工艺业、转椅家具业、建筑业的人员数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万、万、万人,三项之和人数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在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数分别为万和万,高居三产行业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数仅有余人,与庞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市场不相协调。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高达91.6%;高中及中专万人,占7.5%;而大专及以上仅有人,占了不到1%的比率。由此看来从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多为简单劳动,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尤其在一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区区人,高中及中专也只有余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制约了高科技企业在我镇落户。

从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其中在乡外内和外的从业人员数平分秋色,分别达到了万人和万人。有资料显示,目前我镇外来人口约为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第二产业,"进口"少于"出口"。这一方面说明我镇劳动力市场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镇的城市化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被外来人口占领的这部分市场平均工资低于我镇全部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以至于当地劳动力宁可舍近求远,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出发达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某些企业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进的企业工人来源渠道得到证实,来自外地的工人数远高于来自本县的工人数,因而导致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不高。根据调查资料,县属于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高达人(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不加以讨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万人,全镇有近万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因为根据从事第一产业的特点,随着一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须像工厂上班一样可以天天有活干,只须在农忙季节或上山或下田劳动即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闲置。进一步分析,考虑年龄因素,45岁以下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万人,26-45岁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数为人,二项总计人,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确切数据。富余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78.8:100。针对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我镇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考虑短期利益较多,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通常只招收熟练工这一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单位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全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政府牵头为主,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重点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采取定单培训方式,尽快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

调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人中,有近2000人愿意从事转椅家具和竹木工艺行业,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20%,有近2700人愿意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1500余人愿从事交通运输业,近1500人愿从事家政服务业。对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各中介、培训机构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创劳动力品牌。如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品牌。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加上可供输出的剩余劳动力,两者近人,根据18周岁以下年龄段推算,每年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左右,预计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人。如果考虑超过劳动力年龄仍然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退役劳动力,实际从事一产的人员将超过人。因此,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困难将越来越大。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市3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88.2%,接受技术培训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对口高校外,大多被输送到苏州、无锡等先进发达地区,许多高职班学员被外企成建制接纳。由此可见,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能不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改制后,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展优化组合、减员节本增效活动,安置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的引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制约了企业对其的吸纳。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镇载体功能不高。农村劳动力存量较大与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相关,城镇就业日趋饱和已无规模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城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我市的劳务输出机构虽然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机制和统一用工市场调查和安排,造成信息沟通不够,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培训和输出。镇区虽然设立了劳动服务机构,但广大农村缺乏服务网络,外出务工人员仍以自发组织、“工头”带动为主,而且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不理想。

(五)就业观念落后导致就业行业单一,离土不愿离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破窝”,这句古话一直桎梏千万农民思想。从调查资料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有近70%在本地从业,大部分农民宁可守住自己的三亩责任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外出闯天下。就业观念的落后同样反映在从业结构上,农业和建安业占了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而服务业仅占3.9%。爱面子思想严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饮食服务业的岗位被四川、安徽等外地打工仔(妹)占领。因此,正确的就业定位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通过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从业结构比例比两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工作中必须按照“强化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致富农民必须大量减少农民”的新思路,把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途径来抓,切实做到“四个加快”,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一)加快职业培训和职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对一些技术岗位难以胜任,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向较高水平二、三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为此,一要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形式,实施21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让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许多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为经济发展培训大批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三要搞好在职培训。加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为农村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在职教育。鼓励社会兴办电视、函授、远程教育基地,提高社会办学在教育中的比例。同时通过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办学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职介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职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中介资源库,开展培训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求职求训的有效对接,实现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为农民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二)加快产业结结构调整,拓展农业内部转化农村劳动力的主阵地作用。溧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依靠城市转移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立足于农业内部消化,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大力引进“三资”开发农业,让农民在家门口进企业、领工资。二是延伸农业开发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天目湖、瓦屋山、长荡湖、南山竹海、平桥石坝等山水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延伸农业的生态、社会、科教功能,加快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旅游区周边农民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劳动力的目的。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特色农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以单一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注册登记、收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引导农民以自愿的原则组建各种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服务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农村部分劳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在已经完成大规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应深入研究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定位,一二三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区域布局,增强小城镇的吞吐功能、载体功能和城乡对接的桥梁功能;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让在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房、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小集镇集聚。繁荣集镇三产,在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专业市场、道口经济、信息中介、房地产,以及农机、畜牧、植保等农业服务业,既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给农民的土地给予物权保护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要素资本化,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的步伐。二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积极开展村级社区股份制改革,在核清村级集体资产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普遍接受的方法,把集体资产的产权量化到农户,明晰产权关系,并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迅速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转移能力。三是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劳动力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对每个被征地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大乡镇企业的职工养老金与医疗保险金缴纳力度,使乡镇企业的职工逐步纳入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劳动执法力度,解决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劳动合同,使得农民工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有了纠纷也难以处理的状况。从各个层面构筑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的框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心得篇八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

二、就业倾向分析。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官在对于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官考试;57%有意向朝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第三,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鼓励大学生,并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市场分析等服务。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除此以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其次,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结:

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政府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