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49:50 页码:7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6篇)
2023-11-19 22:49:50    小编:ZTFB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资源准备、学生活动等要素。教案中应该包含适当的评估和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教案参考,希望能给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时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一):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

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 2 )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文档为doc格式。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云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羁旅()提携()。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

(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

要求:(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多媒体课件、乐曲《十面埋伏》

(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二)读诗韵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声音洪亮。

3、范读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乐曲《十面埋伏》)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抑扬顿挫。(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读通读顺诗歌,培养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三)解诗意

1、整体感悟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明确:苍凉、悲壮、豪迈……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悲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例如:“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2、理解内容本诗既是写边塞征战之事,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明确: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

3、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明确: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和理解内容两个环节,既使学生较快地把握了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其概括能力。)

(四)悟诗情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1.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着,大家想象一下,战场上除了有号角声,还有什么声音?引导分析:有擂鼓的声音、奔跑声、呐喊声、相互的鼓励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吼声、战士临死之前的惨叫声,以及战斗结束后留下的风声、水声等等。(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战争悲壮、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进而学生也一气呵成地感受到战争过后的沉寂、惨烈。)

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明确:“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例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又如,“黄金、玉龙”,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3、请同学们任选一联分别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述画面。

要求:字数80字左右,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领会本诗鲜明的特点,水到渠成,避免了空洞说教,领悟作品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

(五)全文小结《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改写诗歌,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全诗画面,做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一提易水,人们心中就会浮起这一幕:在萧瑟的秋风秋色中,一群白衣白巾的壮士们,在河水滔滔奔腾向东南流去的易水河边饯别。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送自己的勇士去赴死。一位壮士庄重地取出一张弦乐器——筑,弹着一曲悲切的乐曲;另一位壮士,和着悲壮的音乐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场面。李贺这里用易水这个意象牵动人们的联想,渲染了悲剧气氛。霜,给人以寒的感觉;鼓声低沉,更增添战争气氛的压迫感。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个“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人公,受过君主的恩遇,在国家危难,形势紧急情况下,都挺身而出,刀剑出鞘,利箭上弦,为了报答君恩,决一死战。由于前面六句对战场气氛、形势危迫作了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渲染,因之,此时表现出来的英雄群像,就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是一首以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边塞诗。景与人物相映衬,声光色态相交融,很有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

(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是乐府旧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教学目标:。

过五关。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教学过程:

第一关:文学常识关。

(要求:掌握作者、体裁等知识)。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体裁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不属于七律,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第二关:朗读关。

(要求:掌握字音、有感情朗读)。

1、检查字音。

催()金鳞()。

角声()燕脂()。

凝()半卷()。

霜重()提携()。

2、朗读指导。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示视频朗读。

第三关:内容关。

(要求:会翻译,能概括中心)。

1、2句:敌军来势汹汹。

守军雄姿英发。

3、4句: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

5、6句:援军出击的情景。

7、8句: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第四关:欣赏关。

(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欣赏诗文)。

仿格式赏析:确认方法+结合方法分析+归纳。

(所确认的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字词、内容等)。

用所学方法一起来赏析:

第五关:写作特色关。

(能根据作者风格及文本把握写作特色)。

本文写作特色:

1、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2、语言瑰丽奇峭,色彩浓重。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过好这五关了吗?

1、文学常识关2、朗读关。

3、内容关4、赏析关。

5、写作特色关。

课堂延伸:能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其他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见。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1课时。

给字注音城欲摧()金鳞()燕()脂()。

临易水()提携()凝夜紫()()。

2、检查课文背诵。

1、理解词义和句意。

(1)《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唐代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

(5)金鳞:(6)角:(7)声不起:(8)玉龙:

2、划分朗读节奏。

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欣赏词语和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达标测评一、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1课时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句赏析

1、朗读全诗

2、译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句赏析

一二句: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夸张、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三四句:叙事写景,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一个“凝”字表现力极强。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此两句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六句: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七八句: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