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09:28 页码:7
最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优秀13篇)
2023-11-11 23:09:28    小编:zdfb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可以参考他人的总结经验和方法。对于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专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借鉴。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一

―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二

回顾几个月的作文教学,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辨证对待教师的批改和学生的自改互改,注意扬长避短。既发挥教师批改的长处,榜样示范,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充分利用机会锻炼学生自己批改,调动学生学习的几积极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情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地发现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设问教学法。教师应利用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出的结论为教学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热情和兴趣。

如何进行设问教学法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从中设计出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和分析。对于问题较为偏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充分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对结果进行认真的评价,通过设问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把教学中的问题彻底吃透,提高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设问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设计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从简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利用自己所具备的能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创造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要努力引导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投入到设问教学中来,鼓励他们积极的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进行设问教学法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授课水准,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语言过于生硬,表情严肃,缺乏幽默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设计的问题情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不到设问教学的目的。此外,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时,教师要有能够控制课堂的能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防止因为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设问教学法是一项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它能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利用情感方式,通过丰富的`感情色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气氛,充分体现出文章内容的“美”,用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场景之中,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情怀。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老师引用一首催人泪下,符合文章题材的歌曲《父亲》,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阅读,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根据文章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儿子的眼泪的描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段话: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通过情感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伟大的父爱,去体会亲情,达到本课所要体现的教学主旨。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现代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习惯将文章分解开来,分别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单纯重视理解性和概括性的教学,将文章的整体意境给破坏了,忽视学生对文章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被某些老师误解成为思想品德的教育,向学生生搬硬套地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而不是从学生的情感出发;(3)在采取人文性教学时,老师过分重视文章的思想意境,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文章原本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使整体的教学思路发生了偏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进行语文人文性教学时,要以语言的思想文化为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体验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将文章的鉴赏,当做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真正感受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充满终身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的目标,精选一些具有阅读意义和特色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展开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同时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究,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设问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学和人文教学的把握,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尚仁.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付清莲.论初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理论经纬.2009,(9).

【3】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四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语文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点也同样延伸到了数学和英语方面。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让我丢掉了不少分数.

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习题强化。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你就先编着吧)。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对做完形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

期中考试毕竟不是期末考试,我还是有机会的。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努力,争取不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失望。不让自己失望。

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态度决定一切_范文2】。

在学习和做事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那就是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足球教练说过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做事态度端正并且非常努力但是最后没有成功,别人也不会责怪你。

方法也非常重要,往往细节决定成败,然而这些细节和你的学习方法紧密相连。

我的第一大问题便是没有学会制定计划,每次回到家,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接着便是没有头绪的学习,一会儿想读一读英语,不一会儿又做几道数学题,在就是写几篇阅读,翻一番名著小说,总之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忙碌,心一直烦躁,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什么收获。真是这样低效率的学习才会使我在考试前手忙脚乱的复习,怀着临时抱佛脚的心理进入考场,考试后自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把握与自信。我应为下阶段的学习指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坚持下来。既然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就要改正过来。光说不做可不行。都说人战胜自己是最大的超越,将坏习惯消除,好习惯继续坚持,我坚信自己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加油!

在发成绩那天,我明知道自己好多题都不太确定,但我还是期待着有奇迹发生。果然还是印证了那句谚语: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考砸了,而且除了英语发挥一般,其他两科都考得是前所未有的差。这次比月考考得还糟糕。

不过在悲哀的同时,我觉得这次期中考试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努力了。我可不想让我的学习跟那次运动会似的:刚开始跑得太慢,等想起来冲刺,已经快到终点了,已经来不及了。跌倒了不要紧,就怕爬不起来。虽然我这次失败了,但我也不灰心。在只剩下的一个多月里,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学习计划,抓紧每分每秒地努力学习。现在努力还不晚,知道自己学习上哪有漏洞,赶紧把它弄懂,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一个好成绩。别又在期末唉声叹气的说:我要是早点努力就好了。

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开始努力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五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故事会》等杂志,从而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六

初中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在写作中有时会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又不得不写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抄袭作文书中的范文或者自己编一些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实感。长期被动地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七

应试作文中心不能隐晦含蓄,而应该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鲜明、集中、单一,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

(一)问题与表现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学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紧扣中心,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拟题现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设为题目;根据作文利益的中心拟出新颖别致的题目;开头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题;抒发感情,蕴涵中心;简洁明了,点明中心;结尾点中心:回扣材料,点明中心;抒发议论,升华主题;直接扣题,画龙点睛。

河北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李熹萌。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八

学生在教师的帮扶下掌握了一些修改技巧,有了一定的修改本领以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可以自批自改、同桌互改和小组批改。

小组批改是较好的合作形式。教师可以先在批改前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编分批改小组,安排组长负责。接着教师简明扼要地进行评改指导,可以提出明确的批改标准,评改的具体方法等,让学生有依可据。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批改也不是放任自流,要参与其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拟写评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随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典型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讲评。先由各组长汇报评改情况及疑难问题,教师再根据本次作文教学重点组织学生集体评改。

当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修改方法、可以基本放手时应该充分放手。由指定的学生组长召集组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在全班范围类自由流通,让学生能学习到广泛全面的不同风格的批改方法,互相之间取长补短。教师只要起到参谋、顾问的作用就可以了。

总之,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循环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九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写作模式,但是其写作素材没有新意。在写“一件最感动的事”时,学生经常写自己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顾;写“自己长大了”时,就写自己为父母洗脚……这些事例缺乏新意,很可能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写的都是这些事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十

其实我上这堂课的真正目的不是展示,而是为抛砖引玉,想借它向专家们取取经,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难题。

首先我想说,这堂课以及这张阅读反馈表是由三个因素“催生”出来的。

第一个因素是因为“纠结”。这个学期因为一些意外,我成了阅读课的顶岗老师。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指导课外阅读,所以只是带他们到阅览室看看书,抄点阅读笔记就完事了。一开始觉得挺坦然的,后来就觉得很茫然,再到后来就变得惶惶然了。因为,就这么带来带去,也没必要排一个语文老师来代啊,领个队伍,谁不会做啊。再说了,小学的时候他们就会摘摘抄抄了,到初中还是一成不变的,那我们这些初中老师的课外指导也就掉价了。就在我很纠结的时候,卢老师派了个任务给我,恰好就是“课外阅读与写作”的话题,当时没多想,就接受了下来,那时候既是想让自己趁机学点东西,又算是对阅读课有个交待。

第二个因素是因为生源。今年的初一学生,整体素质就不方便献丑了。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他们总是很浮躁,静不下心去读,在阅览室,他们往往喜欢浏览,浅尝辄止,很少有学生能沉到文本当中去;还有的当然是没兴趣,混到下课、磨洋工样地等下课;当然,最普遍的问题是学生无计可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走近文本。

第三个因素是因为“我的尴尬”。我老说要他们多读课外书,可是他们那么忙,理科的作业又那么多,稍微有点头脑的学生都会很功利地逃避课外阅读的任务,因为老师也很难查啊。再说了,查出来了又怎样,不看的学生还是不会看。所以我就在想,总得找个法子让他们乖乖地听我的,就是硬着头皮也得照我要求的去做。

面对这些困惑,我开始了痛苦的备课历程,之所以说痛苦,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几乎是零,到网上查阅资料,除了“读后感写作”,别的就不多了。硬着头皮,厚着脸皮麻烦同事、同学、朋友,又三番五次地请教卢老师。经过改了又改,改了又改之后,前几天终于把这张表格的定稿给折腾出来了。也就是说,这堂课的载体终于诞生了。

接下来,我具体解释一下这张表格我是怎么使用的。设计它的时候是想通过它完成阅读与写作间的迁移,我想通过它让学生完成作品的多次阅读。左边的“整体感知”是阅读基础,没有这一块,后边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第二板块是“写作欣赏”,主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品值得借鉴的手法。因为要求学生做批注阅读,所以一般的学生就不得不静下心去做这件事情了。换句话说,这两个板块是想让学生通过几次训练后形成阅读的思维习惯:课外阅读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第三板块是“阅读迁移”,这里的设计意图更多的是倾向于“读后感”之类的考虑,训练的是他们广度思维的能力。比起那些摘抄,他要想很好地完成左边表格的话,他总是要费些心思的。这样一来,我“逼”他们静心阅读的目的也就差不多能达到了。

至于右边的写作迁移,我设计得很笼统,问题提示也很含糊。因为我的本意是想设计一张“通用型”的表格,所以不敢设计得太死板。而且运用表格的时候,具体的任务是可以和学生交流的,所以使用时即便含糊一点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个性写作的任务1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补充或改进,一般采用补写、改写、续写、扩写等形式。任务2主要是源于“阅读欣赏”板块,其实,说白了就是“仿写”。我想既然学生都找到了作者的好办法了,就应该趁热打铁,找些话题出来让他们用一用,练一练,这样才能让这些写作技巧成为学生自觉运用的写作意识。毕竟,我所教的学生里,能像模像样地写作的同学实在是不多,我干脆就让他们学着人家走路,一步一步跟着学,我想,学多了,练多了,总有些人会学着自己走路的。

另外,老师推荐阅读材料也是一门艺术。一开始,我都是选择叙事散文类的短小文章,利用一节课当堂完成。后来在卢老师的点拨下,我才发现,我们的阅读不仅是为了写作,还应该考虑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阅读档次,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也有责任推荐他们阅读更长一点、更经典一些的作品才是。

以上就是我一个多月来关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零碎想法,因为这件事才起个头,很多想法还很稚嫩,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更欢迎你和我分享你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以帮助我摆脱眼前的困境。

、缘起

二、教学目标

卢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基于阅读的写作”,我细想觉得上好这堂课很不容易。首先是教什么呢?基于阅读的写作,当然首先要有阅读,那指什么阅读呢?就时间而言,是文言,还是白话?就数量而言,是一篇还是一类?就类别而言,是非文学类,还是文学类?就文学作品而言,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总之,在这么大的范围里,我该选读什么作品呢?其次确定一个什么样的读写结合点呢?我迷惘了,犯难了。该怎么办?到网上找吧,找来找去,花了很多的时间,也不知是我搜索能力有问题还是怎么的,怎么都找不到一个令我满意的借鉴方案。没办法,只能自己摸索。

好了,主题终于定下来了,接下去,就去找材料。在寻找材料的时候,我发现景和情的关系挺复杂的,可以用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还可以用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如此复杂的关系能不能在一堂课内讲清楚?是借助多种文体,还是通过某种文体特别说明呢?又一次担心与犯难。我征求学校老师的意见,钟校、朱丽红等老师建议我还是抓住一种文体突破更好。考虑到诗歌中这种借景抒情的例子更多些,所以我就用诗歌为例谈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诗歌的阅读中借鉴写作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不知各位听了我的课后,对我的课型有什么想法。它究竟是写作指导,还是阅读讨论?其实我自己在备课时,也有这样的困惑。不过,我后来想到,对此似乎没必要较真。因为读与写,本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它们对主体作用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阅读能得到写作上的感悟,写作又能增进阅读上的理解。想让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作文,我想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景和情有什么关系,因此前半节课主要想通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一、通过一首学生都熟悉的小诗杜甫的《绝句》的赏析引出景与情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回顾相关的诗歌,加深对景情关系的理解。第二步通过《送明卿之江西》与杜甫另一首《绝句》的对比,比较出在表达情感借助景物时也有变化,即相同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景物来表达。课进展到这里,肯定有同学会问,相同的景能不能表达不同的情呢?于是我设计了第三步,通过杜牧的《山行》与《西厢记》中的一句话来比较,同样红的枫叶,由于抒情主人的不同的情感导致了一喜一悲。这样自然就印证了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学到这里,估计学生对“借景抒情”这种方法较往常已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是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写作目的更明确,我先亮出前不久我班学生对于“雪景”的描写,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写景时可以抓住一些动词、修饰词和一些修辞来把景物描写的更生动。这样等于给学生提供了示范,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然后我再给出一幅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片断,用意是想让学生训练“相同的景因为不同的情会发生变化”的写作。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检验。因此我把一半的时间花在学生的练和讲评上。讲评时,我通过学生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抓重点词和修辞来评析,通过评点,完整地达成本堂课的目标。

四、题外话

当前的教学改革主张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甚至有教育家提出中小学的语文考试中只出现两类考题:即阅读理解和作文。由此看来,作文教学必须要下大功夫,出大力气。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线的老师对于这点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但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因此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主观盲目,无序随意的状态,现状不容乐观。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对作文教学的探索比较多,然而往往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似成两大独立的门派。其实写作与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冰心也曾说过:"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这句话很好的阐释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基于阅读指导写作”这条路是肯定能走的通的,只是如何走,有待于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进一步地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以此自勉。

五、结束语

这份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给我批一批,评一评,改一改。谢谢大家!

梅山小班 毛然馨

作文思维训练《繁盛的思维之树》一课终于在百转千回的思考中结束了,这次教学设计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最喜欢上小说,追求在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像咖啡一样的文学味,我也喜欢上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的诗歌,自会有一种像茶一样的清香在师生心间流淌。但上作文,我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我多么喜欢一个问题在内心被细细的研磨,那不是纠结,也不是人家说的痛苦,那是思考的美感,是证明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存在的价值。

于是,我想到一棵树,或者说是很多棵树,如果说是“大脑的思维的树状”原理对我有所启发的话。假如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培育一棵树,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枝繁叶茂,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在思考,硕果挂枝,是得出了理性的思考,同时,树更有一种有生命力的象征,因为学生的思维并不因一节课的结束而终止,还有可能的是它还可以在写作中生发新的枝芽,结出新鲜的果实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把目光延伸到地底下,看看作文扎根的土壤,是生活与阅读及对生活与阅读的思索与归纳。想到这里,我很兴奋,在我看来,这样这堂课就有了审美价值,至少它是一个整体,是可贯穿的。

在细节设计的时候,我经历了两三次冷场,不是学生不配合,实在是中间关于由落叶想到的内容太多了,我面对学生满满一黑板的字迹,就像一个蹩脚的园丁,无从下手修剪。而原本仅有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类比思维”其实是四把无力的剪刀,因为学生理解它们本身就是有困难的。但很幸运的是,我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点,还得到了钟海平老师的指导,化难为易,以“相反”、“相似”、“相关”去化解。同时,我想到过去上小说时的一个问题,“说的是”与“想说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使得课堂纲张目举。

在多次的磨课中,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那样广阔,每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这让我在惊奇之余,心生畏惧。而在我自己看来,也正是这种畏惧,导致了一种教学陋习的产生。

我在心里很敏感地感受着课堂展示的过程,尽管上完了之后,大家很不吝啬地给予我很多的表扬,那都是对我的鼓励、支持,但我心里还是有一种隐约的遗憾,这堂课在连贯、清晰的背后,是有硬伤的。我在课一开始指着课件上那棵奇异的树问:“你看这棵树有什么特点?”一整排答过来,都说“树上的东西与平时的生活有关系”只有最后一名学生说“一棵相同的树上,结出了不同的果实”我没有加以点评,就只肯定最后一名学生的观点。在讨论的时候,往往是一个问题抛出去,学生没来得及思索,老师就急吼吼地在做所谓的“引导”,关于在写作时把音乐打开,我忘记了自己在预设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但我自己知道,我并不了解这批学生,如果他们答不出,这样一堂课,该怎么继续?但事后想来,自己确实是稚嫩的,因为引导的手段有限,提问的角度不够精准,才有可能出现课堂上的类似情况。如果有人如在我看到一节课的点评中严厉地说,你心中没有学生,那我真的要后脊发凉了!

由此,我想了两点,期待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在内心真正地从容起来。

1.课堂偏离预设有两种可能,一是预设的问题本身是不合理的,比如提问的方式,或内容的高度、深度距离学生的能力太远,二是对生成过程的引导不合理,对学生的表现及突发情况不能做出合理的引导。

提问的话语要尽量简洁而准确,如“这棵树有什么特点”换成“你观察这棵树上的果实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可能学生答的就可以更有目的性一些。

2.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才是一个好设计。尽管我们不能对学情做出一个准确到个人的把握,但至少得对学生的平均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既不高估学生,也不低估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不断刷新对学生认识,在眼神中,在手势里,在窃窃私语中,在职业的敏感里对学生此时的状态做一个判断。尽量做到在课堂中没有那种想说话却因羞涩,没有得到老师鼓励而不敢开口的学生,尽量做到话没说完还想说却得不到机会的学生。课堂应该是一壶沸煮的开水,而不是在水底冒泡。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十一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更多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应该达到的作文水准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差距,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文训练。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喜欢上作文训练。

1.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作文训练的兴趣。

一些初中生作文能力不是很强,甚至有些学生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时为了完成一篇作文东拼西凑,不但不能较好地把握作文的真谛,而且写出来的作文也没有多少美感可言。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是好作文。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如,在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平淡之中品真情”的作文专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平淡的幸福,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品味世间的真情。教师要点燃学生作文的兴趣,就要紧紧抓住学生感悟的突破口。

2.针对学生作文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实时参与的过程。如果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作文能力,以此寻找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如,在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专题“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走进大自然”已经是七年级上册第三个作文专题,在此之前,教师应该已经通过小练笔以及其他两篇大作文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在这个作文专题授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口语交际,课中组内畅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制订作文思路,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作文提纲等方法进行思路构思,最后完成习作。

二、强化习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升作文能力。

1.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互批互改。

学生在完成习作后,不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作文明显失实;因为学生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使作文质量明显不高。为了避免学生因为作文的屡屡失败而挫伤其写作积极性,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一般为教师评改,当教师千辛万苦地评改作文之后,将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本都不看作文,更不用说修改。这样的情况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将作文评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中更好地了解自身作文的优点以及问题,在学生评改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样的作文评改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强化交流,做好作文讲评。

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提升,让学生每完成一篇文章都会有一篇文章的收获。每一个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组内互相阅读、教师多媒体展示以及教师当堂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完成习作的。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当学生发现同学的作文受到了表扬,自身也很自然愿意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的习作兴趣就会提升。而且教师的讲评让学生明白作文应该如何写才能写得更好,这样学生逐步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如,在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作文训练专题“我写小小说”中,当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作文讲评,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师生的认可中进一步提升自己。

三、抓好阅读,引领学生从阅读到习作的转化。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养成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读之书融会贯通,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材料,并合理运用到作文中去。如,在长春版教材中课文后的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很多小练笔,这些训练,从阅读说,属于应用性阅读,从写作说,属于笔记作文。

总之,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在有效的作文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况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1(2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篇十三

有些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步骤进行设定,并交给学生应对作文考试的方法,使学生由以前自由的写作变成现在充满框架的写作,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写出的作文缺乏创造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