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28:58 页码:8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模板8篇)
2023-11-11 20:28:58    小编:zdfb

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成果进行总结的重要环节。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尾部分,可以用激励和展望未来的方式来提升文采。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一

春节将至,小时过年的景象都会在夜深人静时闯入我的梦中。虽然今年的年过得有些不一样,但过年的景象却愈发清蜥、明亮。

小时的年,是充满着鞭炮声响的。寒假刚开始,爷爷奶奶就开始张罗着腌腊鱼腊肉,打糍粑也是必不可少的。粘手的糍粑下了锅就变成金灿灿的甜点,再伴上些许糖,就是过年开始的号角。不过,打糍粑可是个技术活,用力太大,一会儿手臂就没劲了,用力太小,糍粑的粘稠又表现不出来。儿时还不及桌子高的我笨拙地举起锤子,每次却都是在锤子的重力作用下无奈地看成着它砸向别处。引得大人们一阵欢笑。

楼底下的鞭炮声伴着春节临近,一天天越发响亮起来。很小的时候曾看见别人在江滩举办各种庆祝会,有舞狮子的、舞龙的,还有放烟火的。嗖的一声,一颗爆竹冲了上天,绽开最亮的花朵。男孩子喜欢玩甩鞭,一不留神,他就在大人们面前丢一个小鞭的,虽说最后一定少不了一阵批评,但没有谁会因为大人的训斥而停止玩鞭炮。

临近除夕,家家户户都开始了迎新活动吃年饭。这时家中的晚辈都要热热闹闹地给长辈拜个喜庆年,再拿着红包来到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还有蹒跚学步的弟弟不甘落后,有模有样地向长辈作揖,逗得老人们笑得白发乱颤。吃年饭无疑是最热闹的,饭桌上,大家把酒言欢,相互祝福。一年的辛劳终于在此时停下了脚步,大家疲惫的脸上挂满了会心的笑容。孩子们也会为见到许久不见的小伙伴们而惊喜好久。

到了除夕,一到早上便开始家中的大扫除,你擦窗子,我拖地,大家有条不紊的抹去旧年,迫不及待地想穿上新装。擦窗子无疑是最好玩的,冬天的雾气模糊了玻璃的,可却能看见路过窗户的家人的信笔涂鸦,有写祝福的话语的,也有画呆萌的卡通,而我,一直都是抽象派画作,没有人能看懂,却也不显突兀。

接近12点,当电视里熟悉的零点倒数传来,爸爸总要下楼去点响家中最亮最响的鞭炮,为新年开个好头。12点一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唤醒了大地,今夜,注定是个不眠夜。虽然从去年起就已禁鞭,但儿时放鞭的欢快景象总会在梦中出现。为了信守诺言,每次我都立志要守一个完整的岁,但刚过一两点我的眼皮就开始打架,实在抵不过睡虫的诱惑,我就扒在沙发上沉沉的睡去。不过,家中的灯一直会亮到天明。

最期待的还是新年拉开窗帘,发现外面白皑皑一片,虽然已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我还是对新年的雪充满期待,红装素裹才应该是新年最亮的色彩。

新的一年,又闻你的香味。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二

回眸处,是一个穿着新衣的小女孩在院坝里玩耍的情形。家乡的冬天天气干冷,挂满乌云的天空,更映衬出这个小女孩红扑扑的带笑意的脸。那个女孩便是小时的我。模糊的记忆中,一大家人围坐在灶头上过年。大人们唠着家常,屋里总洋溢着爷爷爽朗的笑声,我依偎在妈妈怀里心悦地吃糖,糖很甜,甜到我心里。夜色渐渐在山里织起,落光叶子的枯枝装饰着头顶的天空。一家三代围聚在院里,中间摆一个装着很多柴的大盆,冒着熊熊火焰。火忽明忽暗,忽高忽低,我伸出小手向它索取温暖,黄光在每个人的脸上微微晕染开来,我感受着温暖,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感到很满足。于我而言,家乡的年味是舌尖的甜蜜与美味。

低眼看去,一个提着红灯笼的女孩在人群中穿梭。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处处张灯结彩,却掩盖不了从小巷里徐徐飘出的浑香的腊肉味儿。爸妈极害怕把我弄丢,我却异常兴奋,唱着歌、跳着舞。“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自是少不了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噼呖啪啦”地响了一天,火硝味儿也弥漫了一路,我却“咯咯咯”笑了一晌。宁静的夜空在除夕夜里变得炫目多彩,一朵朵烟花在夜里轰轰烈烈地绽放。似乎家乡的年味就是一种温馨的体验。

再回头,现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灯笼下。往年除夕,爸妈总陪在我身边,而今却已物是人非。我潸然泪下,泪珠儿就好似我剪不断的思绪。那久远山村的年味在时光的流逝中浓厚,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在思念中沉淀。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灯,它照亮了回家的路。希望长大后背井离乡的我,即便历经艰辛,也要回到这块我所热爱的故土,与父母团聚。桌上已准备好热腾腾的年夜饭,屋子里的人们嘘寒问暖。仿佛家乡的年味不再单是舌尖味蕾上的美味、温馨的体验,更是团圆的殷切期望的实现、久别重逢的幸福。

倏忽发现,爸妈也挺不容易,岁月催人老,无情生白发。爸妈四处奔波,在外打工还不是为了我的幸福。如若我不理解他们,不珍惜眼前的幸福,岂不不孝?相信相隔两地,也阻挡不了彼此的思念。

就在那一瞬,一个人静静地吃完简单的年夜饭,也充满了幸福的年味。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三

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快要过年了,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年夜饭。饭桌上,家人有说有笑,唠唠家常,合计合计来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节日的气氛变得更浓了。饭后,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岁,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欢渡春节。人们见面个个面带笑容、互说吉祥话。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攒些压岁钱。整个乡村处在热烈的喜庆之中。

特别在大年前后,小镇上的集会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会”。平时在外忙于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节回家的这次机会解决了婚姻大事,也好满足家里老人的心愿。媒人约好地点,邀来男女双方见面。媒人帮着搭桥牵线,忙着撮合。双方的家人也都帮着仔细地打量。街上热闹的相亲场面,成了乡村过年风味独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许多。尤其是与近几年相比,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春节。虽然过去的物质生活比不上现在,但是“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吃喝只是物质匮乏年代给人们留过的心理暗示,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春联由原先的家人手写变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们已不能体会到裁红纸、写毛笔字、读春联的快乐了。人们过去之间的走亲访友也变为了呆在家中看电视或上网······于是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层隔阂。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四

寒辞入冬雪,暖带入春风,又是一年过年时。今年,少了些爆竹的喧闹,却多了几分团聚的温馨。三看年味,不曾走远。

春联中的年味

今年董校长大笔一挥,给每个班和办公室送去一副对联,红红火火,好不热闹。

中午付老师召集几个同学贴春联,同学们自告奋勇举起手。阳光下,同学们小心对齐贴上,笑意盛满在嘴角里这是新年的祝福,是过年的味道长风劲送千帆远,百鸟争鸣万木春横批:宏图大展。

小区内,家家户户门前也有春联,金色的大字镶嵌在大红色的纸上,一派生机盎然的激情跃然纸上。春联中的年味,最是画舫间呢喃的雨燕,美妙而细致。

饺子中的年味

偃月大刀,舞墨飞汤,有没有观察到饺子是偃月形的呢?这是我第一次包饺子,且看他们如何调皮!手指蘸蘸水,捏捏饺子的小耳朵,一只闭上了,另一只又不听话的张开耳朵;饺子喜欢花边的裙子,一层层在指尖被晕染开;哪里胖了点,就会有鲜美的的汤汁挤落在外面;他们撅起屁股,在冒着蒸汽的锅里作着浮沉舞;一会儿他们全部躺在水面上,一副老成的样子。配上香菜和黄醋,饺子中的年味,就是这么香!

春晚中的年味

如果你身在异乡,当看到春晚时,你会流泪,如果你的身旁坐着家人,请珍惜,新年使心更接近。很多人说高科技冲淡了年味,新年是在埋头中度过,但温情的心告诉我们,年味从未走远。年味三看,是文化,是传统,更是一份团聚和相守。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五

“一眨眼又就是一年”,除夕上午在家门口撕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的时候像往年每一年这个时候一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多愁善感的我来说,每到辞旧迎新,岁月替换的时候我都会感觉时光匆匆,都会有一种感叹中又带有几分欣喜的感觉。

想想我就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啊,从小到大一家人都没有背井离乡,没有只有过年才能回故乡相聚团圆的苦楚;又想想我又有几分不幸,一年到头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家人不曾少见,亲戚经常往来,倒没了团圆的兴奋,而且最美家乡往往就是景色秀丽,我又没了像有农村老家的人可写的最美家乡。可再细细思量,这在身边的家乡,这从未离开的家乡,这有几分市井的生活倒也耐人寻味,闲情逸致,我这土生土长的南宁市区人也应该骄傲骄傲,珍惜身边的最美。

这家乡的年味,我觉得最美好的日子还就是以前小时候在人民西路的家,过起年那才就是真真儿的年味。很清楚地记得,每年除夕前一天,天没亮的时候,奶奶妈妈和几个亲戚就在客厅里开始包粽子,备下年货,我特别怀念那时什么吃的东西都自家制作。而且那时我家靠近水街,常闻热闹,到了年关,水街更就是热闹非凡,让我怀念除了热闹,还有南宁的特色,譬如那街上萦绕耳旁的都就是白话,又譬如卖的大多就是南宁的特色食品,那五颜六色的粉利,那绿油油的粽叶,还有那晶莹剔透的粉饺和白白的粉虫和肠粉;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马蹄糕。

重要的不仅仅就是美食,还有寄托在这些特色上的感情。

如今虽然已拆迁,以前的水街也面目全非,但现在住的小区也不缺乏年味;特别就是现在的过年时的炮声和烟花。过年那几天断断续续或震耳或清脆的炮声不绝于耳,除夕的下午,虽然街上已冷冷清清,人们都团圆于家中,可却洋溢着喜庆的炮声,那时便就是第一轮放炮的高潮,伴着黄昏,伴着团圆饭。到了快12点的时候,那才就是放炮的大高潮,炮声、烟花色、寒暄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以新年第一炮来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身体健康。楼道里,楼道下,近处,远处,炮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声响过一声,炮声由远到近,重重叠叠;嫌恶这炮声的人,譬如我妈妈便称之为轰炸声,而我每到新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在阳台浸身于这“轰炸声”中,眼里闪烁着天空上的烟花,耳中独听着轰鸣的炮声。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六

又是一年年底。

再过几个月就是新年了,曾经的我对新年的到来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快乐,看着大人们布置家景,看着许久不见的亲戚回来,心里是满满的喜悦。而现在,我已经不会对家里的布置感兴趣,也懒得和亲戚朋友打一声招呼,唯一让我感到快乐的或许是红包里的压岁钱,从前我会把它交给父母,现在却会一边说着:“交给你们就拿不回来了!”一边把压岁钱仔细藏好,并对以前交上去的压岁钱感到可惜。

过年的味道一年一年淡了下去。

甚至有一次,妈妈对我说:“今年过年我们不回老家了吧?直接在灵溪过。”那时我吃惊地望着她,突然感到那一个个充满亲情和欢声笑语的新年正在离我远去。

新年是什么味道?有人会说是菜单上团圆饭的味道,有人说是红包里沉甸甸的压岁钱那股诱惑人的味道,还有人说是烟花和鞭炮放完后的烟味,可我觉得,新年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

也许有人会说,亲情是没有味道的,而我要说:有。

而现在,桌前是一双双拿着手机的手,电视机前少了几双专注的眼睛,压岁钱中,有交与不交的争执,烟花和鞭炮,也失去了几分美丽和意义。

没有新年的味道,年过得自然无趣。我也对新年的到来无比冷漠,那充满了年味的新年,似乎伴随着我的童年流逝一并消失了。但我仍然希望,今年的新年,有浓浓的年味萦绕我的身边。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七

寒风凛冽,小雪悠悠。迈步于风中,独自体味这寒冷中的惬意。我伤心,伤心于雪的吝啬;我痛惜,痛惜于逝去的年味。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鞭炮从远方传来,震耳欲聋;烟花从山的那边升起,绚烂多彩。雪的甘甜沁人心脾,炮竹的清香扑鼻而来。而我在雪中却闻到了一股恶臭,在烟花灿烂的夜空下却感到年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逝。

过去,人穷而味浓。孩子们都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期待着初一的到来。因为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各家的孩子都能穿上新的衣服,都能收到或多或少的压岁钱。拿着各自新年的收获在同伴中显耀,这是纯真快乐的分享,更是无邪的童心对年味的诠释。披着小棉袄,在雪地里奔跑,孩子们才是这个冬季里的真正勇士。当然,大人们亦伫立在远处为孩子的活泼可爱而笑声连连。稍些调皮的孩子悄悄地将鞭炮扔在别人脚下的雪堆里,“嘭”地一声将他给吓住了,在声响里,雪花四溅,待他缓过神来,“敌军”已在远方痴笑。笑声伴着北风与雪花跳起舞来,是那么的迷人,是那么的和谐。孩子的笑声是年味浓郁的真实体现。

二十四以后,各家父母本应紧急准备年货为孩子买新衣,应和孩子一起度过一年艰苦工作之余的几天假期。然而今天,大人们的行为让我为他们感到羞愧。

因为“怡情”,曾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为“怡情”,曾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失去双手。

因为“怡情”,曾有多少亲朋好友最后反目成仇。

传奇的东方神韵被赌钱之风吹散,愉悦闲恬的年味被钱所冲淡,互相祝愿的新年贺词被桌下的勾心斗角所淹淡。我欲哭无泪。

为孩子想想吧,不要被自己的孩子所憎恶,更不要被自己的良心所谴责。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营造更加香醇的年味,用科技作为载体,用久别的东方年味来浇灌年轻而伤痕累累的心灵。

窗外又下起了雪,越来越豪放,远方又升起了绚烂的烟花,更加多姿,孩子们也露出了有些陌生的天真的笑声,更加欢快。我在雪地里轻轻地拾起一支遗落的炮竹,缓缓地点燃后用力抛向了空中,一声巨响散发出令人陶醉的年味。

年味的议论文高中篇八

近来很长一段时间慵懒,不想看书,不想写字,不想写作文。所谓慵懒,自己心里还是略知一二原因的,大多因为忙碌,稍有空闲,困乏便又督促我睡觉;二是因为每到大的节日,关于节日的文章便又铺天盖地而来,或许这早已是中国文坛早有的盛事,便又不想在千军万马之中继续絮叨什么了,怕文笔笨拙,唠叨不到好处,反被同类笑话。

但对于年的到来,年味在我眼里心里的渐渐淡薄,却又压抑不住心里的冲动,也就再絮叨一番。我是喜欢怀旧的人,所以所谓的絮叨也顶多是对于过去的一些怀念,对于当下的感悟还是做不来的。

年关将近,家家置备吃的穿的,集市跟超市里人头攒动,这是多少年来唯一没有改变的现实。但大多的还是改变!

传说中的“年”是上天的一个怪物,在每个岁末都会下到凡间危害人类,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却也是又恨又怕。传说“年”很害怕红色的东西跟猛烈的金属敲击之声,于是乎人们就在岁末这一夜当“年”又来危害人类之时在每家的大门上张贴红色的对联,然后敲鼓打锣恐吓“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除夕张贴对联却成了中国的农村经久不衰的一个风俗,敲鼓打锣也演变成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流传至今。

在我的记忆里,在年末的时候,老人们就早早地买好红纸,按照家里门的数量跟大小将红纸裁开,然后买上一盒烟或者是几瓶墨水去交到村子里毛笔字写的好的老先生家里,由老先生代笔书写春联。

村子里有一位白老先生,教过私塾,自然毛笔字出奇地好。刚进腊月,老先生就忙的不可开交,老先生不停地写,家人就替老先生在屋子里晾晒对联,然后打卷,在背面写上哪家的名字,生怕混淆。老先生再怎么忙碌,却从来是不发火的,面对家人的埋怨,老先生笑呵呵地说:“人家拿纸拿墨来求你练字,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如若再不给人家好脸色,那可不是人做的事情。”

老先生的字在我的记忆里是写的`最好的,每一个字都工整,无论是正楷还是行书,每个字都像马步,稳稳地扎在那里。对于老先生书法的欣赏,每到年后,挨家挨户看对联便成了我每年必做的事情,把老先生每个字记在心里,然后回家也试着模仿一番,当然,我不知道这就叫做读贴跟临帖,但老先生却成了我书法的启蒙老师。

老先生已经仙逝多年,老先生的书法作为对联的形式也没有得到保留,实属遗憾。也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集市上大量的印刷对联的出现代替了手写对联,在工序上是简单了很多,给了人们很多的便利,但千篇一律的字样却再也找不回手写对联的感觉。近几年更简化,只是在屋门上贴一个福字,几张过门笺,只是在大门上才会贴付对联,我想,再过不了几年,大门上的对联也要省去了吧!

到那时候,对联,作为几千年中国的古老文化将永远像老先生一样仙逝了!

还有一项最值得一提的,那就是“请家堂”。

说到请家堂,或许很多的看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也难怪,我查过资料,这项活动是山东的鲁中一带才会有的,在现在的临沂莒县一代仍在盛行。

请家堂就是在岁末这天下午,本族的人都会聚到一起,一起去到村头或者是墓地恭敬地请逝去的先人们回家过年,等初一下午过完年才送先人们回到仙界。

在岁末的这天下午,本族的人都会聚到有威望的人家里,浩浩荡荡来到村头或者是先人们的墓地,点上香火,恭恭敬敬地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请到家里后,屋子里挂着中堂,中堂上大多画着府衙之类的画面,前面摆着一串很长的折子,折子上写着本族逝去的每位先人的名字,点上香烛,将先人们供奉在大堂里。将先人们请到家里落座之后,大人孩子就不敢再大声喧哗了,生怕惊扰了先人们。

拜家堂也是中间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年夜燃放鞭炮辞旧更新之后,大人们便结群拜会别家族的家堂,也就是去给别族的先人们磕头。等到初一的下午,算是过节完毕,要送先人们离开,族人们又重新聚到一起,恭恭敬敬地引领者先人们回到请家堂的地方,一时间鞭炮齐鸣,欢送先人。在整个初一的下午,村子四周的鞭炮声是很繁忙的,这边刚落下,那边接着起来,请家堂在村子里几个族之间都会有的事情。

请家堂也已是好多年不再有的事情,有幸在我的小时候参加过这样的盛事,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记。请家堂只是一种迷信,但在农村里这种迷信我感觉还是应该盛行的才好。先人逝去,本无影无踪,但对老人们的怀念却应该是永远放在我们的心里,本虚无,但见生者心,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逝去的我们还如此怀念,更何况活着的父母,是不是更应该尽孝呢?将“孝”作为一种文化宣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可重现不可替代的,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当下的时代也许就是将来他们怀念的时代,今天就是他们明天对于昨天的怀念。今天在此絮叨我们逝去的昨天,细想,也不算为过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