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史记读后感300字(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34:49 页码:10
最新史记读后感300字(实用8篇)
2023-11-11 22:34:49    小编:zdfb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对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也是对作者思想和作品的评价和思考。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思维训练的方式,同时也是与他人分享读书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途径。读完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书中的人生智慧,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力量。读后感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写一篇具有个人特色和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把握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包括内容的选择、分析和表达。其次,要对所读书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理解,通过思考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展开深入的阐述。另外,要注意读后感的观点独立性和创新性,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和感受,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自由发挥和拓展,展示个人的独特思维和感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几篇读后感,对这本书有更全面的了解吧。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一

书是人们扩大知识面的一种东西。在我的一生中,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是《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本纪专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一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应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20岁时出外远游,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传说,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并终于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全书的编写工作。

在《史记》的所有故事中,我最喜欢读《高祖本纪》。下面是《高祖本纪》的一个故事:

高祖到东恒去,途中路过柏人县,赵相贯高等人暗设埋伏,想要杀害高祖,高祖本来也想在柏人留宿,可是转念一想,“柏人”字音与“迫人”相同,就没有住在那里。代王刘仲弃国逃亡,到洛阳投案自首,高祖废掉他的王位,改封为合阳侯。

《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完成的,值得我们读一读。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二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之后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透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之后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超多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职责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向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个性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取,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资料丰富。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三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

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鬬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四

读完了《史记》一书,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司马迁所著,生动地记载了从黄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将相和》这个故事。它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章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及顾全大局的精神,也赞扬了老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更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二人的爱国精神。

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敢于在大殿上怒斥秦王,羞辱秦王,而我却连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都不敢;有时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都会紧张地把答案都忘了。

蔺相如和廉颇为了祖国的利益,捐弃前嫌,和好如初也让我感触很深。我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和姐姐争执不下,甚至吵闹到需要爸爸妈妈来评理调停的地步,跟蔺相如和廉颇比起来,实在是令人羞愧啊。

我要好好学习蔺相如和廉颇的精神,要做勇敢的人,要做胸怀宽广的人。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六

一、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时间编写辉煌巨着《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紧扣“发愤”二字进行层层剖析。通过,朗读、自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设计思路:。

本设计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等形式对司马迁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马迁的形象。在第二课时中,我紧扣“发愤”,深入品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讨论问题1。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痕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讨论问题2。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点拨。

(2)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a、指导朗读。

b、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c、讨论问题3。

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

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a、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b、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c、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着--《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着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五)、总结课文。

你觉得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六)、作业:。

1、本册练习7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

2、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受影响子承父业。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七

教学《写〈史记〉时,我先布置在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我接着说: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要,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的”,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父亲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见父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最后,我还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课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设计得还比较满意,课前的准备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对课外资料的整合也比较成功,如果从一课一得的最基本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节课最起码让学生记住了“发愤”这个词在本课的深刻内涵。

但是,所有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自己说得过多。虽然我在提醒着自己,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的时候引导得还不是很到位,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干脆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回过头来想想这节课,教师的话语过于臃肿,今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没有照顾到全体,虽然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想让后进生和不爱发言的同学多表现,但是由于他们回答问题不准确,而且耗时较多,所以给他们的机会还不是很多,相反,那些平时回答问题较多的学生这次又成为“主力军”了。今后要多给那些不经常发言的学生一些机会,让全班同学均衡地发展。

史记读后感300字篇八

目标预设: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地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首先通过默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着通过研读,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最后在一遍又一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高大,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设计思路:

课题的题眼为“发愤”,因此,我紧紧抓住“发愤”一词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发愤”,其次寻求“发愤”的原因,然后感受“发愤”的过程,最后感知“发愤”的结果。整堂课让学生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理解“发愤”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齐读)-——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老师故意把“愤”写成“奋”)。

2、(学生质疑后提问)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你觉得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由“奋”和“愤”你分别想到了哪些词?(勤奋、奋力、努力……;愤慨、愤怒、气愤……)。

4、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对!这个“发愤”不仅可以理解为努力写《史记》、勤奋写《史记》、坚持写《史记》,还可以理解为满怀义愤地写《史记》,所以决不可以换,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题,读出“发愤”的味道。

二、紧扣“发愤”,研读课文。

(一)感受“愤怒”的心情。

1、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异常愤怒,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句话。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联系司马迁受处罚的`起因、结果以及上一课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资料小组内讨论讨论。

3、交流。

4、同学们,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再也抬不起头来。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仅仅是说了一句公道话,谁知却得罪了汉武帝,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愤啊!难怪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一死了之。

5、指导有感情地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比一比,谁能读出悲痛、愤慨之情。指名读,齐读。)(一读)。

出示:《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中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7、同学们这种耻辱何等残酷,何等悲愤,就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再去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司马迁那遍及身心的伤痛吧!(二读)。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8、你从这里的“几次”、“残”读懂了什么?

9、把你的感受再加进去读一读。(三读)。

(二)感悟“发愤”原因。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画下来,并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的旁边。

3、交流。

(1)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a、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英雄的影响)。

b、他从小可能听过哪些英雄的故事呢?这些英雄的故事又给了他哪些影响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遭遇坎坷能坚持住,我也能挺住,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一读)。

(2)出示:父亲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a、你从这一段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b、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不坚持写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满腹才华就会付之东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二读)。

(3)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a、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板书:父亲的嘱托)。

b、父亲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会怎么安慰父亲呢?

c、是啊!这是父亲一生的愿望,临终之前他最牵挂的就是这本史书,所以他对儿子千叮万嘱,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指导读)。

d、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时刻提醒着司马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三读)。

(4)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

a、“泰山”、“鸿毛”分别指什么?

b、从他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他要死得比泰山还重,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写完《史记》,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板书:人生价值观。

c、司马迁,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下定决心忍辱负重写完《史记》。(板书:忍辱负重)。

(三)想象“发愤”过程。

1、引读:所以——(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2、练笔。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1)冬天,司马迁……夏天,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3、交流、点评。

(四)感受“发愤”结果。

1、不断地研读、整理、走访、查对、书写,就这样——(引读最后一小节)(板书:完成《史记》)。

2、这里有很多数字,你从这些数字读懂了什么?

3、仅仅吗?《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读读最后一段。

三、畅所欲言,提高认识。

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呢?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史记》里的故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