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06:38 页码:13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模板15篇)
2023-11-12 22:06:38    小编:zdfb

感悟是我们对时间的思考,意识到它流逝的同时,珍惜当下。在书写感悟时,我们应该注重文风的塑造,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下面是一些关于感悟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一

观看这些实验,我轻松地学到了许多奇妙的科学原理,知道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很开心!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仍需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技能慢慢探寻地球的秘密,犹如一个人离开摇篮,举着火把,驱开迷雾,一步一步前进,一点一点照亮秘密,解开它们。

我也要向航天员们一样,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为国争光!我要向科学家们一样,探索奥妙,解密自然,为国添彩!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二

在地球的上方看着属于中国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号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们就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随着宇航员们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后两节的阅读课中,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我学到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

太空仓并不是特别大,但里面的设备很齐全,有跑步机,有厨房,厨房里还有冰箱,微波炉,还有工作的地方,睡觉的地方。王亚平老师也带我们一一参观了一番他们的太空舱,让我们感到太空舱是那么的神奇。

太空上因为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实验。最有意思的是成双像,一个倒立的像,还有一个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够漂浮起来,那么就能够轻易做成一个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让它变成一个水球,用针管将水球中的气泡吸出,等水球中再无水泡后,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个大气泡。这时你将会惊奇的发现,在刚刚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气泡,成了一个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虽然在物理上学过关于像的问题,但还真没见过这种奇妙的现象。

在太空竟然连转身都与地球上的转身不同,在地球上我们能轻松自如的转身,但在太空上却不能,当你在太空上转身时,上体和下体转的方向一点也不同,转身时身体是拧到一块的,根本就转不了身,但如果一只胳膊打圈再转的话,就很容易转过去。

我们不仅观看了有趣的实验室,还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识,就如宇航员的衣服是怎么样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仅能看小说,还能看电视,听音乐等等,根本不用担心会太无聊。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由我们来创建,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长大后和他们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让祖国像太空中那颗最闪耀的星一样,永远闪耀着光芒。让我们向宇航员致敬!向祖国致敬!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虽然我是一个孩子但是从小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驾驶飞船飞上太空。当我从电视上看到了张晓光,聂海胜叔叔,王亚平阿姨在太空遨游的情景,和他们载满中国人的自豪在太空图授课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使我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更加强烈。飞入太空也并非容易,需要强壮的身体,丰富地经验,还有长期不停顿的训练,而且还要有广泛的知识。吃东西时要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睡觉时要睡在挂在墙上的睡袋里;广泛的知识是为了配合科学家做各种实验,不断的进行科学的探究。

想着,想着我睡着了,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驾驶着飞船离开地球向火星驶去,在茫茫宇宙中,遨游浩瀚的太空。我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长城,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看到祖国的美丽。遥远的星星,如今已在我身旁;天上的月亮,如今已在我脚下;长长的银河,如今已围我流淌。啊!五星红旗那娇艳的身姿展现在茫茫太空,我没有让中国失望。不知不觉我驾驶着飞船经过了许多行星,海王星,月球,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火星。

“滴滴——”又是一阵急促的铃声,我睁开眼睛,发现我躺在床上,旁边的闹钟在不停的响,原来是一场梦。这个梦没有做完,但他点醒了我,让我带着梦想再渡太空。

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接班人的任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更应该把所学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好好学习是我们伟大的使命,建设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目标,任重道远。团结是力量,刻苦是精神,科学是基石。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四

前天我上了一节不一样的网课,网课老师是在天上给我们讲课的。没错,这就是上周四下午3:40,全国各地的同学都在收看的课堂,天宫课堂,神舟13号的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里,给我们上了一节很有意思的课。首先王亚平带我们参观了空间站,空间站里的设施让我目瞪口呆,跑步机,自行车,冰箱一应俱全,这简直比地上的生活还好!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空间站里的冰箱的,冰箱固定在墙上,小巧玲珑,是正方形的,只有书包大小。

王亚平,拉开冰箱,小心地从冰箱里拿出一个红彤彤,圆滚滚的东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新鲜苹果!现在的科技简直太发达了,在距离地球这么远的地方,都能吃到地球的新鲜水果。我既开心又自豪。

参观完了空间站,王亚平阿姨就开始做实验。在各种有气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水球实验,王亚平阿姨先做了一张水膜,然后往水膜里加水,我本以为水膜里的水会掉下来,没想到水不仅没掉下来,还鼓成了一个圆球,水球晶莹剔透,泛着光泽,看起来圆滚滚的。在太空中,水面张力非常大,所以就形成了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

实验环节结束后,就是提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又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太空的知识,了解了这些知识,我对太空又充满了向往。课程很快就结束了,这次课程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强大,同时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我相信祖国航天的发展定不可限量,我们的前途是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五

东南营小学组织师生观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第二次太空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这个距离地球370公里之外的课堂,让青少年和科技的梦想“零距离”接触。

天宫课堂于当天15时40分开始。宇航员进行了“冰雪”实验、液桥实验等,让学生明白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水油分层现象消失,宇航员需要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才能实现水油分层。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地心引力,物体不会掉落地面,而是飘浮空中。天地互动提问环节增加了授课的趣味性,不仅引发在场师生的共鸣,也解答了学生的许多疑惑。在观看“天宫课堂”的同时,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上台讲述。

观看结束后,该校科学教师郑丽娜、李晓雅分别为学生展示了水油分离实验以及彩虹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与老师一起探索科学世界。“本次活动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航天梦,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该校负责人说。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六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七

昨天王亚平阿姨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液桥实验。

液桥就是两个物体沾上液体后形成的一条连接。我自己先拿水试了试,拉出不到一点点就断掉了,根本称不上“桥”。我想太空中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事实上,当电视里宇航员拿起两块粘了水球的玻璃板轻轻拉开时,水球慢慢变形,从球形变成椭球形,再变成有弧度的长条形,就像一座长长的“桥”挂在两端,亮晶晶的,好似水晶一般晶莹剔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太空环境里液体的表面张力更加凸显,液桥就是对这种特性的直观表现,真奇妙啊!

接下来的“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等其他实验都精彩无比,舱内的科研环境更让我大开眼界,各种实验柜里的精密仪器,神秘满满的太空离心机,这些都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妈妈说我的眼睛都看直啦!

看完这么有趣的天宫课堂,我被蓬勃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所惊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探索更神奇的科学世界和更广阔的浩瀚宇宙,奔赴美丽星辰大海。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八

浩瀚如烟的星河,美如梦幻的太空,传说中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宇宙,激起多少人的回忆和随想。唐代李白望月抒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先秦时的人们仰望星空说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猜测,迈出了人类探索外太空的第一步。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遥不可及的星空,游弋着人类的宇宙飞船。这些飞船如同萤火虫般,照亮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茫茫黑夜。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集中观看了“天空课堂”。三位宇航员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工作了五个多月了,三位“太空老师”在天宫一号舱内,用各种各样的实验器具第二次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可爱的冰墩墩、神奇的液桥、水油分离……奇妙的太空试验使我们收获丰富的太空知识,激发了我们对航天科技探索的兴趣,也引发了我们对太空探索之路的思考。

上世纪50年代,美苏开始了太空竞赛。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开创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漫游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被当作了全人类的英雄,成为了载人航天的先行者。1963年,苏联宇航员捷列科什娃遨游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苏联在航天的巨大成就,令世界震惊,也极大地刺激了西方世界。美国总统肯尼迪力排众议,举全国之力开展载人登月计划——大胆且疯狂的“阿波罗计划”,并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轻而易举,而是因为困难重重……”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数万名科学家夜以继日的辛劳,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由土星五号火箭送入太空,并且着陆于月球。当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土地上时,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是啊,他们登上月球的一小步,完成了人类几千年未尽的夙愿。也许千万年后,月球那荒凉肃杀的土地上,留有一个当年的脚印和一面有“nasa”标志的旗帜,那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印证。

“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前进”。而如今,旅行者一号已飞出太阳系,带着人类的火种与希望飞向远方;哈勃望远镜静静地伫立于太空,将人类的思绪带向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空。“银河浩淼,繁星如烟,手挽起手,划破苍穹,共赴流星之约”这莫过于人生中最浪漫的事,我们的五星红旗也在这片星空熠熠生辉。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九

在20_年12月9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太空授课。

电视上,太空教学已经开始,航天员们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实验,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太空环境。温柔的语调,幽默的语言,让屏幕前的我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通过观看这次太空授课,我也颇有感触。

王亚平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又通过一些实验让我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的实验是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先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们有牵挂,因为空间站里有我们兢兢业业的中国航天员;我们有底气,因为中国航天人的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中国星”闪耀全球!浩瀚太空里有越来越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正在抒写着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上完这堂课后,我不得不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小学生,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也要去太空探索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十

在今天的天空课堂上,继续采用了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授课。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老师领着我们做有趣的实验。另外两名航天员翟志刚和叶光富充当助教和摄影师。王老师为我们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还为我们介绍和展示了空间站里进行科学试验的一些设备。其中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了天地之间抛物区别。

在王亚萍老师做的这些实验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老师用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冰墩墩展示《牛顿第一定律》了,虽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牛顿定律!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至少明白了,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也让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我,对物理这个学科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王亚平老师在天宫课堂结束前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而我认为,天宫课堂,就是开启这些梦的种子,只要我们青少年敢于有梦,敢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浩瀚星空。现在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期待未来,我能成为这些科学家当中的一份子,也能和他们一起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期待未来,我也能去太空空间站去看一看,也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十一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了解了有关太空的知识。

在课堂中,有三位宇航员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在太空的奇妙现象,列如“液桥”。在地球上,是很难做到在太空的效果,这足以激起我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对未来的世界科技充满向往。

在实验时,我清楚记得一个实验,是关于油与水在一个瓶子中的奇妙现象——在地球中,油和水在同一瓶子里,油会因为水密度大而浮在水上,与水分离,在太空中却会融合,在台下学生动脑思考后,利用“离心力”解决问题,可见科学在生活中以及在探索中的重要性。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十二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十三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十四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昨天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准时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再次变身“太空教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与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进行了一场天地间的科普对话。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正处于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在学校的号召下,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收看了这场特殊的太空直播,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为了激发广大学子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不少中小学还特意组织策划了相关主题活动。

“同学们,大家知道咱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吗?”昨天下午,和平区新星小学全体学生居家在线收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课前,五年级四班召开了有关“星辰大海?追梦不止”线上班会。班主任侯盛娟老师现场连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8所研发处工程师张海军。随后张海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即将开启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实验内容。

“油浮在水面上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场面,可是在太空里,因为没有了重力,水和油就无法分离。同学们,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太空里实现水油分离呢?一会儿咱们一起看看太空课堂。”临上课时,张海军向学生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三位“太空教师”,一起演示了太空“冰雪”、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并详细讲述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一个个神奇的太空现象激发了学生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和对科学的热爱,掌声、欢呼声也一次次地从多个方向汇聚在侯盛娟的屏幕前。

同一时间,在天津市第七中学,40多名高一西藏班的学生,也在学校集体收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他们身穿民族服装,挥动着手中的国旗,尽情表达着心中的骄傲与自豪。“中国航天员特别了不起!作为中国的青少年,我感到无限光荣。我要好好学习,希望未来也可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航天员。”学生旦增旺姆说。

身为物理教师的西藏班负责人李辉,在现场不停地解答着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看着一张张目不转睛、认真激动的脸庞,他知道,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爱国之情更是激荡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会满足于近地轨道,他们的梦想是把中国人送到月球,送到火星,让中国人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引领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点赞,未来属于你们!”活动的最后,西藏班的学生们与校长王保庆一起唱响《歌唱祖国》。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悟20字篇十五

今天的天宫课堂真是令人难忘啊!各种实验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看完了这集直播节目后,发现太空上的生活和地球上大有不同。

例如:在太空中,亚平老师把一种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起来的液体从袋子中挤出来,只见液体变成了弹珠大小的水球,突然脱落后结成冰珠。

我十分好奇,于是在家做起了同样的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碰在一起时,形成了一种十分浓密的泡沫,但却不会变成冰珠,由此可见,在太空中和球面上做同样的实验结果却不一样,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这堂生动的天宫课堂让我了解了太空的生活真是有趣而辛苦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