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1:26:42 页码:10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优秀9篇)
2023-11-10 21:26:42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强化个人优点。总结要突出重点,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下是专家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一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柏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是新疆地区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北庭大都护杨袭古曾重修寺院,从这一事实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高昌回鹘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养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和供养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出现了反映释尊前生无数世诚心供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缘故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法”以及密都诸题材。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二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扎)以北的沙漠中,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说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

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是“金山”。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片纯洁的净土,那就是喀纳斯,她美丽、富饶而神秘。

时至中秋,我陪同《上海航空》的朋友再次踏上了喀纳斯的土地。

旅行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两天近16个小时的行驶,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喀纳斯的门户——贾登峪山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松林,微风吹来,松涛阵阵。由大气环流带来的大西洋的暖湿气团经过万里跋涉抵达喀纳斯,每年给喀纳斯带来多达1066毫米的充分降水。这里是植物的王国,有近800种珍惜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里是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自然延伸至我国境内的唯一一片南西伯利亚泰加林自然保护区,在海拔1300米至2300米的山坡上自然生长着茂密的落叶松、云杉、冷杉、白杨、白桦以及珍贵的新疆五针松。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喀纳斯地区人迹罕至,珍贵的物种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喀纳斯风景区可以用一山、二湖、三湾、四迷、五个唯一来概述:

一山,即阿尔泰山友谊峰。

友谊峰海拔4374米,终年积雪,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端,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二湖,是指喀纳斯湖和白湖。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环抱,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319个湖泊,欣然写道:

谁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东君不世情。

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友谊峰脚下。

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

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湖泊,湖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高大的剑龙,尾巴高高翘起静卧在湖中心。

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来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4公里长的“之”字形,河湾静谧的好似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最绝妙的是河中心的两个河心洲,酷似两只仙人的大脚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五个大脚指头。传说,这两个大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留下的痕迹,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转场路过此地的牧民下马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由月亮湾前行3公里就到了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洲分成假设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撒下一片珍珠,这里犹如仙界一般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四迷,指喀纳斯“湖怪”之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白湖之迷和图瓦人来历之迷。

喀纳斯“湖怪”之迷: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当地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马、驼去湖边饮水时,常被拖进湖中作了点心。“湖怪”常常在天刚亮或黄昏时出现,至于“湖怪”长的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过。

据说,有一个图瓦牧民去亲戚家喝喜酒,回家时已近黄昏,路过喀纳斯湖下马转身冲着山林小解,突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响,赶忙回头,发现他的马不见了,湖面上隐约看到一对“212”小汽车车灯般阴冷的大眼睛缓缓沉入湖中。

他惊得酒醒了一半,连忙向村子里跑去,边跑边喊:“212”把我的马吃掉了!

村民们听说后,纷纷组织起来,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大钓钩,用一头牛做诱饵,用牛皮筋编成绳,绳的另一头套上了二十匹马。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终于有了动静,一声令下,二十匹马拼命往上拉,直累的二十匹马口吐白沫,绷断了牛皮绳,连“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没有见着。

新疆大学生物系曾经组织考察队,于1985年7月20日,在观鱼亭上用高倍望眼镜观察到身长约15米的大红鱼,最多时一群竟达68条。但是喀纳斯湖有没有“湖怪”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千米枯木长堤之迷:在喀纳斯湖的北岸,有一条一米多高,2000多米长的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山上的树木枯死后滚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当湖水上涨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一带,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谊峰山脚下形成一条千米枯木长堤,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逐流顺水向下游漂流呢至今仍然是一个迷。据说,是这些枯木留恋曾经生养它们的故土喀纳斯而久久不愿离去。

白湖之迷: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海拔1954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于湖水酷似牛奶,远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白湖的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染的喀纳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纳斯之迷。

图瓦人来历之迷: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后来,这支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地消失了。现在,在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生,砍来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剥下厚厚的兽皮抵御严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调制出香喷喷的奶酒,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他人争斗,他们以图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古训说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一个图瓦人子孙的责任,他们世代悠闲地生活在喀纳斯这片世外桃园中,被称做“林中百姓”。今天,在喀纳斯生活的图瓦人约有1400人,其中有700人居住在喀纳斯湖畔的喀纳斯乡,其余人生活在禾木喀纳斯和阿尔泰的深山老林中。

笛声停住了,万籁具静,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泪珠。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三

乌鲁木齐南山,泛指位于乌鲁本齐南部,北天山的喀拉乌成山北麓的广大山区。这里,雪峰高耸,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花草遍地,水泉淙淙,景色迷人。尤其是山区自西向东平行分布的数十条大小沟谷,既是优良的天然牧场,也是避暑游览的胜地。其中较著名的去处有东、西白杨沟,后峡,甘沟,灯草沟,水西沟,庙儿沟和板房沟等。

由(乌鲁木齐)库(库尔勒)公路纵贯乌鲁木齐河流域。沿公路南行,是游览南山较理想方便的路线。沿途自下而上,可以一览在地理学中被称为天山垂直带的各种绚丽风光。

南山的其他几处沟谷,景色也各有千秋。“菊花台”是隐居开山深处的“天然大花园”,曾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每逢喜庆节日,这里还是哈萨克族牧民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阿肯弹唱会等民间娱乐活动的场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四

胡杨具有喜光、耐热、耐干旱和盐碱、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特性,但不能忍受较久的低湿强碱化和粘重土壤,在荒漠中不能脱离潜水和流水而生存,是典型的潜水旱生植物,因此呈“走廊”式的分布在河流两面岸,是在干旱、风沙和盐咸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河岸树种之一。由于其生理特性,其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胡杨树龄也比较长,在民丰县安迪尔河畔有一株胡杨高达32米,胸围5.5米,树龄240年,现仍枝繁叶茂。胡杨幼树技旰繁茂,含有蛋白质,糖分和牲畜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林下草层茂盛,并有利于药用绿色植物甘草和罗布麻的生长,胡杨也是马鹿、黄羊等野生动物生活繁衍场所,所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胡杨林一般分布于各河流、水系下游,水可以到达的地方,地下水溢出带或水位较高的荒漠带。和田地区分布于沙漠地带、河流下游的胡杨林是一道美丽的天然景观。茂密的胡杨林,不但在防风固沙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干旱荒漠区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摇篮,特别是干枯的胡杨林,仍然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沙漠的大门。分布在和田河下游、克里雅河下游,面积约为120万亩,另外尼雅河下游也有大面积胡杨林。两河沿岸茂盛而高大的胡杨林,象一条绿色的长城,屹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面前,阻挡着流沙的侵袭。随着季节的更替,胡杨林不断变幻色彩。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五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扎)以北的沙漠中,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

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是“金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到俄罗斯境内,长约2000公里,山中有现代冰川。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分布显著,森林和矿藏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一条条河流,潺潺流淌,滋润着面积广阔的森林。有谚语称道“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这正是说明了阿尔泰山的金矿丰富。她穿越中、哈、俄、蒙四国边境,全长达到2000多公里。阿尔泰山雨雪丰富,森林密布,草原繁茂。冬季,这里一片冰雪世界,有着开展雪上运动的绝佳场所;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连绵的绿色森林,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再加上一片片花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是生态旅游和度假疗养的好地方,欢迎您来。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六

新疆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而最能体现其民族风情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显眼,最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是“节日,欢乐的广场”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叩拜之处”。到新疆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会发现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礼拜,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它还具有其他一些职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现在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动场所有220_多所,信教群众平均400多个便有一个活动场所。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来历也是历尽沧桑:这里原是系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当时喀什的统治者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为纪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为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前身。16世纪上半业,叶尔羌汗国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将这里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17英吉沙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后由一位维吾尔族女富翁卓力皮亚汗捐资扩建,并购置600亩田产作为寺产。1820_年,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斯坎达尔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增盖了拱北式寺门,并在院内开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间喀什噶尔城扩建时,一向处于城外的艾寺被划入了城内,同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1872年,中亚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为笼络人心,下令对清真寺进行大规模的又一次修缮,重新规划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寺门用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门高4.7米,宽4.3米,门楼高约17米。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坚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均立有一弯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门楼后面是一个大拱北孜,顶端也托着一个尖塔。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庭院,院内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匐讲经之用;礼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个高台上,分内殿和外殿;寺顶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呈方格状。顶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轿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诵读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他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论身份贵贱,乞丐财主,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先来者跪里面前边,后来者跪后面外边,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剥离,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聆听阿訇讲解。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七

很高兴您能来我美丽的家乡新疆来做客,我们正行走在库车----------这个古代著名佛国龟兹的大地上。此时我们正追随玄奘大师的足迹,直抵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克孜尔千佛洞,来品味石窟艺术的佛国古韵。

关于库车石窟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她是当年西域36国之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池。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来访过这儿。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就实行了与汉友好的政策,数次前往长安朝贺,那时的龟兹国“一如汉朝礼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龟兹归汉。

东汉末年,汉朝势力不再角逐在西域政治舞台,龟兹作为一个独立王国进入佛教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龟兹吸收印度文化、健陀罗佛教文化形成本地灿烂的民族文化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地域内的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遗址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开凿营造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高僧。到了唐朝,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于公元659年,移安西大都护府于此,龟兹重回大中华。那时,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龟兹乐舞,在中原大地上非常盛行,中原乐曲及唐诗宋词都从中借鉴不少。与此同时,龟兹佛教文化也进入了与唐王朝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安西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后龟兹几经历史变迁,佛教文化也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14世纪后,库车王朝变更频乃,一直到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库车才渐趋安定。回顾库车的历史,可以看到古龟兹与中原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古代的龟兹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各国商人云集其间,从事在龟兹过境的东西方土特产品的买卖,这样,在龟兹就出现了一种中介型经济,在这种型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龟兹的开放型文化,而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龟兹是以小乘佛教为主,她的小乘佛教是吸收了克什米尔、(牛建)陀罗等地的佛教文化而成长起来的。龟兹佛教艺术中出现得更多的则是(牛建)陀罗文化的内容,例如骷髅仙、脱皮白骨等典型的(牛建)陀罗文化形象在龟兹壁画中随处可见。在谈到龟兹文化中兼容并包含着印度文化、伊朗文化、中亚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古代中原地区汉文化在龟兹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龟兹石窟壁画中“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出现,是古代中原地区盛行净土宗以后,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在佛教艺术上的反映。龟兹以中介型经济产生的开放性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9公里的戈壁悬崖下。石窟背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乔尔达格山。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大地开凿最早的石窟,她的开凿年代,大概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到公元九世纪结束,先后持续长达五、六百年之久。作为龟兹石窟的代表,克孜尔石窟可以说是开中国西北石窟艺术之先河。龟兹在西域各国中最早派僧人来中原传播佛教的。随着佛教的流行,龟兹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原西北地区,为中原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模版。而且龟兹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西北地区古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使之从世俗艺术逐步走上了宗教艺术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个地区开始出现佛教石窟。

根据专家考证分析,龟兹石窟的建造原因有三点: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宣传来麻痹人民,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二是佛教徒为了进行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的需要;三是僧尼的的苦修必须要有洁净的环境。因此克孜尔石窟的形制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殿,是佛教徒礼拜的地方。一种是僧房,是僧尼修行的所在。在克孜尔千佛洞已编号的236个石窟中,有64个僧房,172个佛殿,由于年代的久远,外国列强的掠夺破坏,大部分塑像已荡然无存,壁画也残破不全,现在只有75个窟形较完整,壁画比较完好。一些石窟存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个别还有塑像残躯。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八

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罗布”是地名,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淖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二者总语意为聚水之湖。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为罗布泊是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19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上世纪50年代,湖水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然而到到了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失去水源补给,1972年全部干涸。

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地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疏勒河流入湖中。“罗布泊”这个神密的名字,曾经有多少人为之向往,又有多少英雄志士将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奉献给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九

石河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区域总面积7529平方公里,市区行政区划460平方公里,建成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市区人口24万。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石河子乡。石河子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分别为山地,平原和沙漠。属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度-6.6度。极端高温42.8度,极低温-38.9度。年降水量200毫米。

历史上,石河于是玛纳斯县一个荒僻小区,后划归沙湾管辖。50年代以前,这里芦苇丛生,野兽出没,只零散居住几十户农家。因河边有条布满石子的干涸河床,所以叫石河子。自从1950年2月开发建设以来,石河子人民屯垦戍边,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亘古荒原,戈壁瀚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如今,石河子垦区形成了农场群立的新绿洲,石河子市则发展为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素有“塞外江南”、“戈壁明珠”之美称。

欢迎您沿着神奇的丝绸古道,寻访到石河子来。全国唯一的周恩来纪念碑、王震将军铜像、艾青诗歌馆,可供您凭吊瞻仰;大漠水库北湖公园,可供您垂钓畅游;“驼铃梦坡”沙漠公园,可让您一边听着悦耳的驼铃声,一边欣赏大漠风光;紫泥泉广阔的天然草场,将令您一睹兄弟民族的“赛马”、“姑娘追”的神奇风采;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流投资环境,更让您乐不思归,心系绿洲;军垦博物馆和军垦第一犁雕像,将会在某一个清晨,某一个黄昏,向您娓娓讲述石河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