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04:26 页码:13
2023年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优秀8篇)
2023-11-12 13:04:26    小编:zdfb

心得体会是通过思考和总结来提炼出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系统性地梳理和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各个方面的心得体会,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品德凝聚力量,榜样鼓舞人心。为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周维忠先进模范事迹,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昨日下午,仪征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报告会,掀起学习先进模范、汲取榜样力量的热潮。

载誉归来。

周维忠温情讲述心路历程。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觉得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在报告会现场,身披绶带、胸戴奖章的周维忠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助人为乐的“小事”。

30多年前,周维忠被全村人推举成为一名在当时十分吃香的农村电工,为沿江村家家户户送去光明。同村有户唐姓残障家庭,生活条件艰苦,缴不起电费,周维忠便谎称“你家有困难,政府给你免了”,从此悄悄帮其垫付电费。

从1户到15户,20多年来,周维忠以微薄的工资接济村里的孤困家庭,垫付的电费已累计超过12万元。

在周维忠家里的抽屉中,放着厚厚一沓银行存折,都是非亲非故、在外打工的村民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委托他领钱、存钱、代扣水电气等费用的存折。

“最多的时候有700多本,有些老人还把养老的钱也交给我保管,每一本存折都是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周维忠说。

“周维忠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是实至名归,20多年默默做好事,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学习。”在报告会现场,观众们被周维忠的爱心故事所感染,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

榜样力量。

女儿同事纷纷点赞传承。

“忠于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这么多年来,周维忠为沿江村的百姓带去电,带去光,也带去了希望,他也成为了残障青年的“电爸爸”、孤寡老人的“电儿子”、村民随叫随到的“电管家”。

在周维忠女儿周莉的眼中,父亲是一个“憨爸爸”。“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他还把钱一直往外贴。”在报告会上,周莉回忆往事说,“小时候家里烧红烧肉,我还没吃一口,就被村里的身体残疾的孩子吃光了。我曾一度非常不理解父亲,觉得他太傻太憨了,但随着一年一年过去,爸爸还一直在默默做着好事,村里人都感谢他,这时候我觉得爸爸特别伟大,作为他的女儿,我心里很富足,发自内心地支持他。”

作为一名工作在供电服务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周维忠一直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群众满意率100%,一群同事纷纷加入了他的党员服务队。“他是我们的劳模班长,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将党员服务工作进行到底。”在报告会现场,仪征市三新供电公司滨江业务所职工丁星说。

在报告会上,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温暖场景,令台下观众深受鼓舞。“今天在现场真的被感动了,他就是江边的一束光,温暖了百姓,是我们扬州的骄傲!”一名观众感动地说。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将持续举办宣传学习活动,使周维忠的模范故事深入人心。”报告会后,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崇德向善的队列,与道德模范携手前行,将正能量的光束越照越远。”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周维忠常年照顾孤寡老人,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老人们无以回报,纷纷留下遗嘱,要把生前用过的轮椅、电视、电风扇都留给他。2012年,77岁的孤老汉胡加平在弥留之际,频频用手指向屋顶的灯泡,示意叫周维忠来,临走也要见他一面。周维忠赶到后,老人紧紧握着他的手,直至去世也没有松开。

胡加平老人晚年高位截瘫,无人照顾。周维忠得知后,就隔三岔五过来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当老人身体不舒服时,他就是再忙,也要抽空到药店买了药给老人服下。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周维忠这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却让老人感受到了人生最后的温暖。老人去世后,周维忠通知亲友、搭建灵堂、操办丧宴,忙了三天三夜。料理完老人后事,他发现老人欠了两个多月800多元的电费,于是默默地为胡加平老人缴清了最后一笔欠款。

村里像胡加平这样的孤寡老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周维忠平常最挂念的人。桂德九,是村里的五保户。多年前,桂德九突发脑梗,躺在床上不省人事,是上班经过的周维忠发现情况不对,将老人送到医院,才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老人康复出院后,周维忠就担负起了照顾桂德九饮食起居的责任。

垫付电费、日常照料,处处都要花钱,每次拿到工资,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他用来资助村民百姓了。但他家中也是上有老母、下有幼女,日子总是紧紧巴巴的,屋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为了贴补家用,周维忠的妻子在外打工13年,却毫无怨言。在周维忠的心里,这些孤寡老人是他的帮扶对象,更是他的至亲。他们是他应该孝顺的人,他要把满腔的关爱送给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一个人,偶尔做点好事不难,但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实属不易。周维忠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守为民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光发热。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周维忠,中共党员,仪征市滨江供电所沿江村村电工。一句善意的谎言,21年无声的诺言,让受助者不知不觉,让孤独者快乐生活;尽善、尽孝、尽美,他成了智障青年的“爱心爸爸”、孤寡老人的“外快儿子”,成了1600多户村民心中的“光明使者”。

从今天起,本报将在周四、周五陆续报道中国好人周维忠的故事。

送肉。

4月17日10时许,笔者一行沿着沿江村堤坝,来到孤寡老人桂德久家门口,一股浓郁的猪肉香味弥漫在春日的和风中。一位头发稀疏花白,面容清瘦,佝偻着背的老人迎了上来。走进老人的屋子,电磁炉上一口黑色的铁锅,肉正在“嗞嗞”做响。

“这满满一锅的肉是周维忠今天一早送过来的。”老人掀开锅盖,眼里盛满笑意。在与老人攀谈的过程中,笔者得知,老人今年80岁,是村里面的“五保户”,膝下无儿女,周维忠是隔三岔五给他送肉。

老人端起桌上还剩下一半的梅干菜肉:“你们看,前几天刚给我送的肉还没吃完,今天的肉又送来了,有时他还给我送鱼换换口味呢。”老人开心地“抱怨”着,带着满满的幸福感。

修房。

在和桂德九的攀谈中得知,桂德九居住的沿江村这处靠路边的简陋仓库,是村里送给他的。

一开始,这仓库四处透着光,地上长满青苔,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地面泥泞,四面漏风。2012年冬季的一天,天上下着大雨,周维忠恰巧路过桂德九家门口,一进门便瞧见桂德九正用一个盆在接着房梁上滴下来的雨水,屋子犹如“寒窑”一样地冷。周维忠看着心疼,第二天就请了工匠,花了3天时间,给桂德九打了天花、铺了地砖、粉刷了墙面、装了窗帘,还义务帮他通了电、安装了电灯。前后共花费4000多元,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桂德九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房子,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他抓住周维忠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周维忠却说:“桂老,就当你养了我这个儿子吧!”

担任村电工30年来,坚持以微薄的工资接济村里的15户孤困家庭,21年中悄然垫付电费12万元以上。他帮助村里协调解决矛盾200多起,群众满意率100%。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捐赠5000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一句美丽的谎言,23年无声的诺言,让受助者重燃希望,让孤独者老有所依,他成了残障青年的“爱心爸爸”、孤寡老人的“外快儿子”、仪征市经济开发区沿江村1600多户村民的“心灯”。

他,就是11月5日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滨江供电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

1998年夏天,周维忠到村民唐永富家中催缴拖欠电费。当他见到唐家屋顶看得到天、地上长满青苔的破败景象,进而了解到唐永富患有眼疾,老母亲双目失明,老婆和儿子都是残障,家里唯一正常的女儿离家出走的窘境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联想到自己靠吃“百家饭”长大,能当上村电工也是全村人推荐的结果,不禁对唐家人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默默为他们缴清了所有拖欠电费。

从此,他把唐家人当亲人照应,12岁的唐久亮,连1到10都数不全,甚至常常到垃圾堆里翻东西吃。周维忠带他去理发、洗澡、买衣服,还经常带回家吃饭。每到春节,都要给他买一身新衣服、新鞋子。周维忠对他的宠溺,仿佛就是对自家孩子。不仅如此,周维忠还叮嘱村里的商店,只要唐家来买吃的、用的,全都记在他的账上。周维忠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们,出钱帮助唐家修缮危房,添置家具,同时,还四处托人打听唐家女儿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家女儿在了解到家里条件改善后,终于回家了。看到唐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生活有了奔头,日子一点一点好转起来,周维忠倍感欣慰。

有了周维忠的多年呵护,奇迹发生了。2008年正月,厚厚的一场大雪埋住了周维忠上班的路。没想到唐久亮早早就等在了村头,他执着地走在周维忠前面,用双脚蹚开一条路,让周维忠去上班。周维忠一边落泪一边劝他回去,他却倔强地不肯回头,俩人就在这大雪纷飞的清晨整整走了十多里。

从唐永富一家开始,周维忠陆续又帮扶了村里15户孤困家庭,为他们买米买肉、寻医问药、修缮房屋、办酒祝寿,送去关爱和慰藉。23年以来,光是为帮扶对象垫付电费,累计就超过了12万元。2021年“七一”前夕,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亲赴现场慰问周维忠,称赞他真正在基层赢得了口碑,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是全省为民办实事的楷模。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品德凝聚力量,榜样鼓舞人心。为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周维忠先进模范事迹,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11月9日下午,仪征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报告会,掀起学习先进模范、汲取榜样力量的热潮。

载誉归来。

周维忠温情讲述心路历程。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觉得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在报告会现场,身披绶带、胸戴奖章的周维忠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助人为乐的“小事”。

30多年前,周维忠被全村人推举成为一名在当时十分吃香的农村电工,为沿江村家家户户送去光明。同村有户唐姓残障家庭,生活条件艰苦,缴不起电费,周维忠便谎称“你家有困难,政府给你免了”,从此悄悄帮其垫付电费。

从1户到15户,20多年来,周维忠以微薄的工资接济村里的孤困家庭,垫付的电费已累计超过12万元。

在周维忠家里的抽屉中,放着厚厚一沓银行存折,都是非亲非故、在外打工的村民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委托他领钱、存钱、代扣水电气等费用的存折。

“最多的时候有700多本,有些老人还把养老的钱也交给我保管,每一本存折都是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周维忠说。

“周维忠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是实至名归,20多年默默做好事,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学习。”在报告会现场,观众们被周维忠的爱心故事所感染,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

榜样力量。

女儿同事纷纷点赞传承。

“忠于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这么多年来,周维忠为沿江村的百姓带去电,带去光,也带去了希望,他也成为了残障青年的“电爸爸”、孤寡老人的“电儿子”、村民随叫随到的“电管家”。

在周维忠女儿周莉的眼中,父亲是一个“憨爸爸”。“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他还把钱一直往外贴。”在报告会上,周莉回忆往事说,“小时候家里烧红烧肉,我还没吃一口,就被村里的身体残疾的孩子吃光了。我曾一度非常不理解父亲,觉得他太傻太憨了。但随着一年一年过去,爸爸还一直在默默做着好事,村里人都感谢他,这时候我觉得爸爸特别伟大,作为他的女儿,我心里很富足,发自内心地支持他。”

作为一名工作在供电服务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周维忠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群众满意率100%,一群同事纷纷加入了他的党员服务队。“他是我们的劳模班长,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将党员服务工作进行到底。”在报告会现场,仪征市三新供电公司滨江业务所职工丁星说。

在报告会上,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温暖场景,令台下观众深受鼓舞。“今天在现场真的被感动了,他就是江边的一束光,温暖了百姓,是我们扬州的骄傲!”一名观众感动地说。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将持续举办宣传学习活动,使周维忠的模范故事深入人心。”报告会后,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崇德向善的队列,与道德模范携手前行,将正能量的光束越照越远。”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11月9日下午,我市举行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报告会。市委书记孙建年出席活动并为周维忠佩戴绶带,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林,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沈文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厚江,市政协副主席马立新出席活动。

报告会上,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周维忠女儿讲述了她的“憨爸爸”,市三新供电公司滨江业务所职工讲述了《劳模班长周维忠》;与会人员观看了周维忠微电影。

孙建年在报告会上致辞。他说,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道德模范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和典型,周维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孙建年希望,全市上下要以周维忠事迹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为打造“一个先行区、三个新高地”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要深入学习“模范人物、身边好人”的崇高品质。深入学习以周维忠为代表的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精神品德,不断修正完善自身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更多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积极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要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带动更多人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要全面营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社会氛围。坚持把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主流价值导向,在精神上多嘉奖,物质上多关爱,生活上多支持,真正让“有德者有所得”,切实营造崇尚道德、礼遇好人的浓厚氛围。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温暖的场景,周维忠点点亮了我们心中的一盏灯;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支队伍,周维忠把爱的星星之火聚成了一束光;他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学习他,争做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入崇德向善的队列,与道德模范携手前行,共同汇聚起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小雨淅沥,寒风刺骨,初冬的仪征沿江村显得有些冷清。临近中午,一个孤单的背影打破了这片寂静。

周维忠:吃过啦,老太爷呢?

村民:在那边呢?

周维忠:你们吃过饭做什么呢?

村民:在家,没有事,进来,进来坐一会。

周维忠:不了,不了,还要到隔壁去一下。

白手套、安全帽、斜挎一个小布包,这个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电工就是周维忠。从1988年开始,周维忠就负责沿江村1080户的供电线路保养和抄表收费的任务。今天的检查工作结束,周维忠又特地绕到了村子最西边的老唐家。

周维忠:早上忙什么的啊?

老唐仪征沿江村村民:早上忙杀一个鸭子。

周维忠:要改善生活呢,还是要吃呢,昨天带了给你的烧卖要蒸一下哦。

老唐:没烧,没吃。

周维忠:不蒸不能吃哦,要蒸一下哦。

老唐:我晓得呢。

老唐:周师傅比亲戚还好,正常来关心望望,这样也送一点,那样也送一点。

村民老唐从小患有眼疾,妻子和儿子都有智力障碍。1998年的夏天,周维忠和村里最贫困的这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老唐家拖欠了近半年的电费300多元,周维忠收到通知,前去老唐家里断电。

周维忠:看到他家里确实是蛮惨的,家里一样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小孩是鼻涕流流的,老唐跟我说,周维忠啊,你到我家收电费,我真不好意思,没有钱交了给你,你果真要电费的话,你把我这几袋口粮拿了去抵了吧。

看着老唐家的情况,周维忠愣住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涌上心头。

周维忠:家里姊妹多,就靠我妈妈一个人在生产队打工,正常吃不饱,正常到门口跟人家借米吃。有时候,我家姊妹几个,都是老大先去,老二再去,最后跟人家借不好意思了,轮到我老三去。

借回来的粮常常还不上,但周围的村民从来不计较,这在周维忠的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周维忠: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一颗感恩的心,想以后长大了有机会去报答大家,所以我就跟他说,老唐算了算了,我马上去跟单位协商一下,尽量给你解决掉,你电该用的还要用。(那这个电费是谁来填补的呢?)我也没跟单位领导说,我看到家庭这种情况了,我就给他自己买单吧。

发现老唐家的困难之后,周维忠开始留心起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周维忠:确实有困难,我看他们过得也不容易,我就相当于就多养一个老子了吧。(也给他们偷偷的把垫付交了?)嗯。(那这些老人没有发现吗,每个月都不要交电费,有没有去问过你?)我都回国家减免了,你们放心用。

1998年,周维忠当时每月工资不足千元,但他把一半的工资用来帮十六户家庭垫付电费。当时,周维忠家里的房子刚刚建好,欠下的几万元债务还没有还清。

周维忠:我家属也很着急,看到人家也不好意思,一年两年不还,三年四年不还你怎么好意思呢,她没有办法,正好门口的亲戚把她带到东北去擦背。

妻子每个月都把工资打回来,可五六年下来,家里的债务始终没有还清,因为周维忠还在呵护着善意的“谎言”。

周维忠:她问我,为什么始终家里的债还不掉,我就回她家里现在开支大了,人情多了。

十多年来,周维忠一直细心照顾着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给他们看病买药、维修房屋、购置物品……2010年春节前夕,村里一位孤寡老人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镇供电所,感谢政府的“电费减免政策”,周维忠隐瞒了十年的“谎言”由此被揭开。看到媒体报道之后,还在东北的妻子苏俊琴才知道了真相。

苏俊琴:我当时很生气,后来听说他把钱全部垫在了这个上面,我说那么多有钱的人都不去帮别人,你又没什么钱,你为什么去做。

周维忠:我说我们小时候,自己也有吃不饱的时候,大家也帮助了我们。

2010年春节,苏俊琴回到了老家,本来准备和周维忠进行“谈判”,但随即看到的情况改变了她的想法。

苏俊琴:不管什么人看到他都可热情了,很客气的那种,都说谢谢你什么什么的,都是很客气的,所以我觉得我可能误会了,孩子也大了,孩子也说他爸在家挺不容易的,我就慢慢的理解了。

因为村里的老人不常看电视,也不会上网,所以至今很多人还蒙在鼓里。而得到了妻子和女儿的认可之后,周维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周维忠:平凡的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职工来说,照顾好村上的弱势群体是我的个人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22年来,周维忠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共垫付了14余万元的电费。他在平凡的电工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像是一束光,温暖着大家,照亮了世界。

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2010年农忙,从事粮食加工的村民周本来遇到了烦心事。因为路途不便,加上业务繁忙,他无法去城区缴纳电费,可他又担心欠费停电会影响生产,两难之中的周本来一筹莫展。这时,热心肠的周维忠站了出来,主动提出帮助周本来到城区缴纳电费。周本来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银行存折给了周维忠,这是周维忠收到的第一本存折。

周维忠帮村民“代办代缴”的好事渐渐被传开,他收到的存折也越来越多。出于信任,全村有700多户村民把存折或银行卡主动交给周维忠,委托他代缴水电费、购买生活用品等,每年经手的金额超过100万元。

因为周维忠熟悉村里的情况,所以很多“分外事”他也会主动承担下来,迄今他帮助村委会协调解决村民矛盾200多起。不仅如此,周维忠和同事还义务为村里修整危桥2座、装设路灯70余盏。新冠疫情期间,周维忠既是“临时卫生员”,又是“突击队长”,还是“爱心大使”。他向村里的11户贫困家庭捐赠口罩200余包,主动帮助村民登记信息、测量体温,教村民使用手机查询健康码和行程码;他第一时间为疫情检测点架设电线4.8公里,安装照明灯具30余盏;他自发捐款5000余元,资助疫情防控工作。

在村民心目中,为老百姓服务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周维忠这样的,办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乡亲们的每件小事都尽心尽力办好。在周维忠眼中,老百姓的每件“小事”,都是“天大的事”。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支队伍,周维忠把爱的星星之火聚成了一束光。2011年,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党委成立以“周维忠”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由周维忠担任队长。在周维忠事迹的感召下,身边同事纷纷主动申请加入党员服务队。

2016年夏天,长江大堤沿江村段出现险情,周维忠和服务队队员们在堤坝上驻扎了45天,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带着工具冲过去,而周维忠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年的6月30号和7月1号两个晚上,一处用电设备出现了故障,必须把开关拉掉。可水势汹涌,面对已经没过肩膀的洪水,大家都犹豫了,然而周维忠却果决地抓起工具,跳进洪水,艰难地游到到险情点,及时排除了故障,避免了事故发生。

沿江村的每个配电箱上,都有周维忠共产党员服务队“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的铭牌,上面印着他和队员的姓名、电话以及服务承诺,铭牌上鲜红的党徽格外显眼。百姓用电有问题可以找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可以找他们。工作之余,他们还主动帮助村民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以实际行动助力村民增收超过10万元。

一个人,偶尔做点好事不难,但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实属不易。周维忠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守为民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光发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