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29:15 页码:9
2023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模板15篇)
2023-11-12 00:29:15    小编:zdfb

总结能够激励个人进一步提高,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总结内容应该具体,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是一些总结文章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西汉时候,人们用麻造纸,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产量增加,成本大大降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三、东汉时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数学专著。介绍的负数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

四、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约1100年。

张仲景(医圣)东汉医学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著名民间医生东汉医学世界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五禽戏”。

贾思勰(农学家)北魏农学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农学著作。

俪道元(地理学家)北魏地理学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

一、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商朝时,普遍使用甲骨文,是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就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二、商周时期,在青铜器上铸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铸有文字的青铜器增多。

三、秦朝,小篆是全国通用字体。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汉代竹简,帛书和石刻上的文字基本是隶书。

四、汉朝后期,草书和楷书形成。三国两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趋向成熟。草书潇洒,楷书端庄,行书流畅便捷。

五、甲骨文和金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和宝贵资料。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最早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广东、福建两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三)含义: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四)深圳地位: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五)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四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五

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

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铁器的使用。

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偏师绕道,刘邦进京。

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城。

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武将夺权。

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军事将领篡权自立。

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消弱地方势力。

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赋税折银征收。

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触及土地制度。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六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时,已有日本遣唐使到来。

(3)在石灰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4.唐与新罗的关系:

(1)派遣唐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3)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5)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6)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7)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5.玄奘西游: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是玄奘,回长安后,写了《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列举唐中外文化交流的三件史实: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2.唐都长安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3.雕版印刷数的发明:出现:隋唐

4.医学的发展:“药王”孙思藐,《千金方》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七

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遣唐使。

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八

北: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一)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

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北: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北: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北: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北: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1.主要内容。

北: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北: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九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2019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2019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2019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2019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中国台湾,设中国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发达原因:

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2019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2019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2019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2019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2019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林则徐禁烟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1)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中国的贫弱;。

(2)鸦片摧残吸食者体质。

措施:派人暗记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虎门销烟及意义:1839.6.3,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鸦片战争的史实: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5、《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8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李秀成率军抵抗,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经过:1894.9,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日舰直逼中国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舰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

4、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4。

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xx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

(2)活字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

(3)发展:此后又发明木活字;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传播: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波斯——欧洲。

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a.战国: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

b.宋代:利用人造磁铁制成了罗盘。

c.应用:北宋末年,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d.传播: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

e.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a.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b.宋代:发明了竹管火枪、突火枪。

c.元代:发明火铳。

d.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e.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发达中外交通。

(1)原因: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

(2)通道。

a.陆路。

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b.海运。

条件: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概况: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航线:宋代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学好初一历史的方法。

1、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自己可以先对课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够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2、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提供指导。

3、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4、独立及时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业成果的目的。

初一历史学习技巧。

1.做好学习三步骤:预习、听讲、复习。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并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要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最后就是“温故而知新”。这三点看似简单,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所以老师更要从初一开始抓起,开始培养起。

2.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记忆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背书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重要的考点的才记,非重点、非考点只需了解,不需要识记。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