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03:55 页码:8
2023年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优质13篇)
2023-11-13 07:03:55    小编:zdfb

总结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过去的付出和未来的努力紧密相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以下是一些具体事例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一

赏菊花。

菊花和重阳节有很深的关系,重阳又称之为菊花节,所以,在重阳这两,赏菊花成了首要的习俗之一。

登高。

这是我们在古诗词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阳又称为登高节,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

插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这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纸鸢的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当然这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喝菊花酒。

因为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就产生了喝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二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二、饮菊花酒。

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三、登高望远。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

2、重阳时节,农忙秋收大多已经结束,这时候老百姓比较清闲,山里的野果、药材又是成熟季节,所以人们这时候就会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等,后来逐渐将活动集中到重阳这一天,演变成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

四、赏菊花。

在九九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观赏菊花自然就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观赏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时还会点燃菊灯,举办酒宴,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

五、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王勃。

6、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行香子·天与秋光》宋·李清照。

8、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9、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菊》唐·郑谷。

1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相传,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为民除瘟魔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1、重九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古代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重,都是阳数,所以重阳节又称重阳节。

2、登高节。

因为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是攀登,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攀登节。重阳为什么要爬?一种说法是,重阳节是一个阳值班日,地面气体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健康的气体,所以只是攀登以避免邪恶的气体。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古人对山脉的崇拜,在礼物中·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都叫神。

3、女儿节。

重阳节又称女儿节。据明末《帝景略》记载,每到重阳,父母家一定要迎女来吃花糕,或者不欢迎,母亲批评,女人抱怨,抱怨,妹妹哭泣,看着她的姐姐和阿姨。‘女儿节’。在这一天结婚的女人,母亲的家人必须给重阳旗和新鲜的盒子,被称为重阳节盒子。已婚妇女,每个重阳节都要回到母亲家团聚,本质上女儿的家也意味着让妇女休息。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三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来临了,而重阳节就是我们纪念老年人的节日,你知道九月九重阳节风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九月九重阳节风俗,一起看看吧!

登高远眺:重阳节,也叫做登高节。由此可见登高远眺活动室重阳节必须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里面你登高山眺望远景了,那才算是过了重阳节。这点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外出登山,一来锻炼身体,以景养情,二来过一个真正意义的重阳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饮酒作乐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欢进行的活动,在重阳节这一天菊花盛开,甚是迷人。在自家小庭院或者阳台之上,对着刚刚盛开的那几盆菊花,喝着菊花酒,感觉是多么惬意。另外,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吃重阳糕,这是一种习俗,就好比我们春节一样,南方人吃粽子,而北方包饺子。

佩茱萸: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中提到茱萸,说“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佩茱萸也是重阳节要干的活动哟。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佩茱萸,是因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用于寄托辟邪求吉的希望。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薰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趋之若骛、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放目、驰骋神思,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劳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迅速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

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

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了膜拜,其它很像爱情或友谊。

“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时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说重阳蟹最美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黄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秋冬。

重阳前后,也就是西北风起时,蟹才是最好的时候,雌蟹只只饱满,雄蟹只只膏肥。那么如何辨认阳澄湖大闸蟹呢?还是那8字真言:青背、白肚、全爪、金毛。因为阳澄湖的水草特别肥腴且是石质底,所以在阳澄湖爬过的大闸蟹肚腹洁白,蟹脚上长毛带金,而且腿脚有力。其肉质即使不蘸蟹醋,也照样甘甜美味。

花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常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四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一,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二,饮菊花酒。

菊花酒清凉甘美,有明目、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治头昏、降血压、减肥之功效,是强身益寿的佳品。饮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在菊花盛开之时,采集菊花的茎叶,与谷物掺在一起酿酒,等到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三,登高望远。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

2,重阳时节,农忙秋收大多已经结束,这时候老百姓比较清闲,山里的野果、药材又是成熟季节,所以人们这时候就会去山上采集野果、药材等等,后来逐渐将活动集中到重阳这一天,演变成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

四,赏菊花。

在九九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观赏菊花自然就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观赏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时还会点燃菊灯,举办酒宴,乐鼓并作,大庆重阳节。

五,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六,重阳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早在先秦时期,在农作物丰收之际,人们就有在九月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习俗,以谢天地祖先的恩德。

重阳节的意义和象征在于重视孝道、懂得感恩。用敬祖、尊老、敬老行为体现孝道思亲和终追远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易经》中将数字九称为阳数,自古就有九九归一,一元肇始的说法,可见古人极其重视九月初九,认为这一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农历的每年九月初九,两个九正对应两个阳,两个九重叠两个阳,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节。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并通过对长辈尽孝道、感恩情以示孝敬、不忘根本。这也是传统农耕社会和农业文明极其崇尚祖先经验的一种表现。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敬老节和老人节。

在重阳节,人们通过祭祖、登高、敬老等活动来表达对对已逝祖辈的怀念和对长辈尽孝道、感恩情的情感。

一方面,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宗族情感,习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当天扫墓祭祖,以表达对已逝祖辈的怀念。在重阳节,人们也习惯去纪念祖辈。

另一方面,重阳节敬老则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主题。这一寓意来自古人对于长寿的美好向往,人们多在这一天表达敬老的心愿,重阳节也因此成为了敬老爱老的象征词。为了传承这一优良传统,我国专门修订老年人有关法律,将这一天固定为老年节。

再一方面,登高也是重阳节的一个重要民俗,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诗中提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重阳节登高的情景。重阳节正逢秋季,秋高气爽清凉舒适,特别适合登高望远,不但能解舒缓压力,更能起到消解心中烦闷的良好效果。

1.登高原是避凶气不能说节日快乐。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登高,这里面其实有着与现今说法完全迥异的含义。古时传说这是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因为相传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说“节日快乐”。

2.忌行房事。

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患。“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3.忌回娘家。

在重阳节这天,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否则会给婆婆带来灾难。有谓: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

4.忌送菊花。

因为那是祭花。

5.忌穿着艳丽。

重阳节当天不宜穿着过于艳丽,否则给人以浮夸轻佻,不尊重先人的感觉。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五

>重阳节是在过什么

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二)登高节。

这首诗中,同时还提及到了重阳节的第二个节日主题,就是“登高节”。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

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

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三)敬老节。

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四)菊花节。

重阳节,落木萧萧下,群芳纷纷谢,此时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骄姿,独揽天地秋意,所以,当中国文化中提起重阳的时候,就必与菊花紧密相连。

比如孟浩然唐诗里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而李清照的宋词写“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冷孤节,一人挨过,她也要把酒菊花丛,愁饮菊花香。所以,在独属于菊瓣长长的重阳深秋,菊花与重阳活动形影不离,重阳与菊香飘摇融为一体。

重阳,是一个赏菊的节日;菊花,是属于重阳的主角。因此重阳节的第四个节日主题,就是“菊花节”。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六

>重阳节的意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七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终于让我盼来。我们学校首次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野外进行一次登高活动。

这一天大清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上山去,大约走半时就到目的地。吃过早饭,我便和几位同学去观看风筝比赛。

风筝竞赛场的人可真多呀!把整个赛场围得严严实实,真是里三层外三层。突然一声哨响,风筝陆陆续续飞上天空,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翱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飞的苍鹰……最吸引人的那还要数栩栩如生的龙和蜈蚣。那条龙抬起头来,尾巴高翘,摆出一副气的样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会儿,就超越那条龙啦!场上的人都为它喝彩。我刚揉揉眼,可不知怎么的,那龙和蜈蚣纠缠在一起,也许是龙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两败俱伤的做法。不一会儿,它们俩都断线,掉进山谷,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惋惜,都埋怨龙不应该那样自私。它们的主人像箭一样冲下山谷,寻找自己的风筝,好不容易找到,可时间非常紧迫,但是它们的主人一点也不灰心,把风筝重新安上线再放飞……到最后还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龙获得第二名……风筝比赛在一阵阵热烈的欢声、掌声中结束。

吃午饭,就到我们学校的运动员大显身手的时候,登山活动开始,只见运动员们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预备姿势。又是一声哨响,运动员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你看,我班的玲同学就要拿到红旗,“哎呀”,真糟糕!她被石头绊倒,摔得个四脚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来再跑,可是来不及,红旗被五〈2〉班的同学夺走。

这时,太阳渐渐地西下,金色的阳光照在同学们的笑脸上好像盛开着朵朵鲜花。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八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古代将“九”定为阳,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节”。登高赏菊既是重阳节的风俗,也是金陵的习俗。《金陵岁时记》载:“九月登高,南则雨花台,北则北极阁,即明之钦天山也。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九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饮菊花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十

style="color:#125b86">

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这一天里会有千千万万的儿女子孙回到自己的回到老家,回到老人身边,为老人们打扫打扫卫生,给老人洗洗衣服、被褥,整理房间,也许老人们盼望的不是儿女们能回家打扫卫生帮她干活,而是盼望着自己的儿女能早些回家看看,有这么一首歌唱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虽然,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但是,天赐良机,学校组织我们到星光敬老院去慰问演出,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极了,心想:终于可以孝敬老人了,我也可以把我这份爱心,孝心送出去了,真是让我皆大欢喜。

重阳节的这一天早上,我就用心做了一张贺卡,贺卡上写上我真诚的祝福,细心把它包装起来,装进我的爱心小包包里。

下午,我穿好校服,带上我的爱心小包,和同学们一齐乘车前往敬老院去慰问演出。当我们踏进大门时,老人们已经在门口等候了,我们学校的腰鼓队精彩热烈的表扬让敬老院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爷爷奶奶们一个个满脸笑容。我为老人们表演的节目是独唱,我天生一副好嗓子,为了充分发挥水平,我给自己鼓励,让自己自信从容地去表演。当我唱完,爷爷奶奶,们一个劲地为我鼓掌,听到这掌声,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充满了幸福,更让我明白了给别人带了快乐的人自己更快乐。

演出完毕以后,我们为老人整理房间,让他们的房间更洁净,更明亮,并献上我们真诚的祝福贺卡,祝愿天下的老人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时光过得这样快,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依依不舍……。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十一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2、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4、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十二

重阳节有登高、享宴祈寿、祭祖、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晒秋、放纸鸢等风俗传统。

1、登高: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2、享宴祈寿: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3、祭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4、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5、赏菊:重阳有赏菊花的风俗,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所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6、饮菊花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7、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8、晒秋:重阳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9、放纸鸢: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意义在于敬老、团圆。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贵的数字,它和“久”同音,表达了人们希望生命长久、长寿的美好愿望,而在现代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人们敬老、爱老。

1、港澳。

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在港澳地区,古老的重阳节,今已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2、广西。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是岭南风俗之一,慎终追远、顾本思源的传统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3、福建。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九月九重阳节是敬老、敬祖以及感恩。九月九重阳节最早出自《易经》,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所以在很久之前就有过重阳节的习惯,在重阳节还有登高祈福、插茱萸以及拜祖祭祖等习俗,除此之外,这一天还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重阳节选在阴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赋予了长寿的意思,这一天也就被称为“老人节”,代表了小辈对老一辈的祝福和孝敬。孝道为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重阳节里要孝敬长辈。

由上面讲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测到重阳节还有一层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则,只要心怀感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最大的一个数字,两个九九想重叠,寓意重九,这也是九九重阳节日期的来历。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王勃。

6、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行香子·天与秋光》宋·李清照。

8、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9、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菊》唐·郑谷。

1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篇十三

珠海重阳节历来有喜好登高祈福的传统习俗,每年这个时间,珠海景山公园、板樟山公园,将军山、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和石花山公园等地方都是人头满满,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想想就心旷神怡。

政府也会发放不同福利给独居老人,比如“送礼”。各个社区,不同机构组织会去敬老院表演,照顾,陪伴老人!

清远连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远连州民间流传的,大型的传统傩戏、傩祭活动,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至今已经有过千年的历史,主要节目就是在节日当天村民们簇拥着各种鬼神像环镇游行,这种节目一来是为了登高助兴增添风采,二来是可以驱邪。

阳江:风筝节。

“北有潍坊,南有阳江”,阳江是中国风筝之乡,放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还有“中国风筝之乡”称号。而如今阳江更是成为了国际性风筝赛事、风筝节的举办地。每年重阳节阳江都会在南国风筝场举办风筝文化节,邀请各地风筝代表队来比赛,每年都会吸引上百万群众前来观赏。

广州番禺:登高。

重阳节当然少不了登高赏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种免灾避祸的活动。在番禺周围有莲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山等登山之处,很多人在重阳节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准备好帐篷露营,等待第二天观赏日出。

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历史。在古代秋祭,人们会登山扫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欢乐节的一部分。活动当天,秋祭作为欢乐节的开场大戏,在佛山祖庙举行,届时会有仪仗入场、上祭品、敬香、切烧猪等传统重阳节祭祖习俗。除此以外,还会有钟鸣鼓、宣读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台山:牛肉墟。

牛肉墟本来只是台山水步镇山口墟的'一个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阳节开墟。后来政府决定把开墟时间提早到九月初一,于是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大批珠三角游客前来牛肉墟买牛肉、吃牛肉。从2008年开始,牛肉墟每年都举办牛肉节,每年节日期间都会吸引超过10万的游客远道而来。

韶关:浸菊花酒。

在粤北客家地区,客家乡民们成重阳节为“九月节”,每逢这一天,客家人都会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登高望远,其中最为独特的习俗是浸菊花酒。这是一个中原古俗,现在流传的地区已经很少。在节日当天,村民们会上山采摘野菊,掺和在酿酒的粮食中一起酝酿,直至第二年的重阳节再把酒拿出来全家一起畅饮。

惠州: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人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本来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但是由于当地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风力适中,所以成为了最佳风筝时节。每年重阳节期间,大批风筝爱好者都会到市内一些大型公园里放各式各样的风筝,展示自己的技能。现在比较受欢迎的公园有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隆安县:放牛羊。

重阳节这天,隆安县会举行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