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4:02:27 页码:13
2023年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模板8篇)
2023-11-23 04:02:27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教案应该融入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这些教案范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有效教学。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一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提问: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

师:这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要来复习有关知识。

提问:这两道题的结果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一个分率。)。

(二)讲授新课。

(投影)。

提问:第一问怎么列式解答?

提问: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做?

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几,也表示三好生和年级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投影)。

品与产品总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900本,有故事书450本,故事书占文艺书的几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分组讨论)。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例如:

(板书)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例如:

17%?读作百分之十七;。

0.03%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三;。

15.2%读作百分之十五点二。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讨论)。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情况。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分数后面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没有计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125页“做一做”,在书上做,然后订正。

2.第126页第1,2题,做在练习本上。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

(4)五(三)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占()的40%。如果书是100页,看了()页;书是200页,看了()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没修。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因为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可让学生讨论后解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

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民间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的第二部分。记叙的是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按照救母的经过展开故事情节:奔向华山;历经艰险;仙人帮助;劈山救母。故事衔接紧凑,情节生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格顽强、不畏艰险、战胜邪恶的少年形象,表现了真挚动人的人间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2、学习默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1、重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体会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2、课型:新授。

3、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学设计重视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4、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播放录音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幻画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联想,使课文描写的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扩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动画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建议:字字读准、句句读通;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句。

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纠正。

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默读课文1、2自然段,并用记号标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或句子。

2、集体交流:

(1)师相机出示句子: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a从“救母心切”、“奔去”可以看出沉香急切的心情。(板书:奔向华山)。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2)相机出示句子: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a看图理解:深涧。

b(看图回答)“多少座高山”、“多少道深涧”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千山万水.)。

c练习朗读这句话。

(3)沉香走遍了千山万水,一定也吃尽了千辛万苦,他都吃了哪些苦?再次读文后,指名回答。

(4)一路上,沉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

3、吃了这么多的苦,受了这么多的累,他为什么一点也不在乎呢?此时此刻,你想对沉香说些什么?(板书:不畏艰险)。

4、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名读,评议,齐读。

5、联系上下文,说说对文中“孝心”的理解。引读第三段。(板书:仙人送斧)。

示图片)看图回答。(板书:劈山救母)。

(1)边读边表演: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

(2)沉香终于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此时,他们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看图练习说话)。

(3)看到这对母子的团聚,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一段。

四、积累语言,内化吸收。

1、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照图:说说自己是不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呢?

3、播放全文的配乐朗读及有关画面,学生一边静听默看,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4、(出示词语)同桌合作,练习讲故事。

五、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1)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

(2)与上文联系起来,把“沉香救母”的故事完整的讲给父母听。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三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3、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四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四、教学建议。

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五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多媒体课件。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旧知铺垫导入。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六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3:8=9:()0.5:()=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基本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5、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6、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七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和()。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的答案篇八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一)导入。

1、口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