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6:55:05 页码:9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大全10篇)
2023-11-22 06:55:05    小编:zdfb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以后更好地应对。总结内容要客观、准确,突出重点,避免模糊和主观性过强。探究别人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总结。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一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分同桌轮读,评议。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二

内容结构意图: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桂花树的事情。学习本文,主要应引导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展点:

学习从内容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

:结合课文想像补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入点:作者的“摇花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三、自读自悟,体会“乐”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

2、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四、想像情境,感悟“思”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像本文一样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词或文章?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三

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课时。

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

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现在,同学们知道“桂花雨”的寓意了吗?

寓意:童年时期摇落的桂花雨,像是一笔笔珍贵的宝藏,让“我”久久难忘。那是童年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我”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正是因为难以回到那时,所以“桂花雨”才更加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学完这一篇文章,有没有什么感触?同学们有什么难忘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谈谈为什么难忘。)。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探究。可以先安排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停顿,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做一定指导。

3、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是教学上的难点。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4、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课文第二、三、五、七、八自然段分别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情感:“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我”对“摇花乐”的怀念。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5、课文中的许多情景都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如,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摇落桂花时那飘洒的阵阵桂花雨。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看过桂花的学生,可以回忆桂花盛开时的景象。又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6、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四

第11课《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可是,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头就是我今日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教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异常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貌,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齐喊,一齐读。

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异常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教师的样貌,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欢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日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可是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教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我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此刻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四年级。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五

周二,我们学校年轻有为、多才多艺的于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桂花雨》。虽然隔了几天,但于老师那幽默的话语、机智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倾情的投入,与学生情感的共振,至今仍像桂花的香味萦绕每一位老师的身心周围。今天下午,我们三年级语文组在宋飞老师的带领下展开激烈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于老师的课是成功的,精彩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向各位汇报。

汇报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敬佩。

我们敬佩于老师作为教研组长身先士卒,在开学的第二周为我们展示公开课;我们敬佩他另辟蹊径,勇敢地选择第一课时;敬佩他为了为我们展示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而放弃了试讲;敬佩他的课在平实中见智慧,在朴实中见幽默;敬佩他的教学语言如春之小溪潺潺而流,在他的点拨下,学生的心灵如柴扉轻轻洞开。

第二个关键词是亮点。

一、词语教学精细化,着力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性。

于老师首先秉承着新课标理念,把教什么的落脚点落在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于老师的第一板块指向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因为词语是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的元素,于老师睿智地目光发现本课词语:新鲜、谢落、吩咐、姿态、沉浸、仔细等词语两个字的意思相近的特点,找到了构词的规律。如新鲜一词,由鲜字的造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特点,寻找造词规律,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有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与欢畅,使学生爱上了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完成了。

二、文章结构的画面感。

着力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概括能力于老师引导学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引领学生默读思考。学生感悟与思考是多元的。有的说:“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有的说:“这是一场香飘十里的桂花雨。”有的说:“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有的说:“这是一场么梦幻的桂花雨。”还有的说:“这是第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篇课文产生了一个个的画面。接着于老师又以作者写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呢?带领学生进行特写镜头的选择,把学生带入了桂花的香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理解“香”,于老师以“沉浸”作为触发点,分了三个层次。第一:理解浸的意思,理解表面的桂花的香,第二:结合课文吃桂花蜜、桂花糕理解香味浸在五脏六腑。第三:理解感情上的香(这一层次要在第二课时完成)。

三、教给学生方法,是学生学以致用。

1、于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引导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如:当学生读书出错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字的义项,确定字的读音。

2、指导学生围绕课堂质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书写汉字。

第三个关键词:建议。

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1、指导质疑,充分让学生质疑,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质疑的问题,筛选最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理解词语,不一定都从最原始的方法教起,可以利用学过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样更节约时间,事半功倍。

最后,祝于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祝于老师的语文课堂走出徐州,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六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1、认识2个生字。正确认读“箩筐、姿态、至少、邻居、提前、尤其、杭州、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3、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和运用语文。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挚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想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桂花雨》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虽然有一定初步阅读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读与说的有机结合。据此我将重难点确立为:通过用抓重点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感情读文,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学习作者通过写童年小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语言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中学习。

(一)、谈话导入,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后,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梳理出问题,带着疑问去读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我设定这个环节,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学文,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朗读感悟、想象、交流阅读体会中感知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在理解母亲的话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从而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方法学习致用,通过回忆童年小事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业设定为写一次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便于反馈检测。

一堂课难免有许多不足,反思自己的这节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还是过多,感觉像是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而去引导,忽视了课堂生成,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很合理,不及时。(李金龙提到的作者借桂花树来表达情感,这时候我的评价没跟上,方法总结不到位)评价针对性不足,导致课堂学生的发言比较单一,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通过这次教学,反思,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等都需要自己去下功夫学习。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地方,唯有学习反思才能使自己进步。

以他人为镜,方能知晓自身最大的不足,对于本节课教学,可能自己还是“当局者迷”,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不足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老师给出指导和建议,使我不断进步,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像大家阐述我的这堂课: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8个自然段。文章先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更集中,更突出,我把第一和第二个目标在课前就已经拜托郭老师帮我完成,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第三个目标,具体为:

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想象和情景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这也是我这节课要完成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我争取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体会感情。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一)、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雨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在这一环节顺带介绍作者,也是为了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尽量形成情感铺垫。

(二)、复习检测,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检测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我先引出问题:“作者对儿时阵阵的桂花雨有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你觉得是哪个字?”其实这个这个问题也是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节课的情感体验之旅。

(三)、研读摇桂花三个自然段,体会感情。

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回忆童年摇花趣事的段落,同时更是情感激荡的几个段落,而这种感情更是集中在几个句子当中。所以我把这节课重点的突破放在三个句子上: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母亲的话语是文章情感积淀的一个句子,但也是本节可学生难以闯关的一个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最后通过一个写话练习检测大家这节课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八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陈萍老师亲切的教学风格,由浅入深的剖析课文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感悟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文中“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什么是缠着,你什么时候也缠着自己的父母了,是怎么缠的?”学生很快就打开了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动而具体地理解了这个词,并且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把作者小时候喜欢摇桂花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投入。

2、再现课文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个句子时,陈老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桂花雨纷纷扬扬飘落的场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假如你就是作者,此时,你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飘落的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让学生在感悟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不着痕迹地进行着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接着老师又问:“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喊出来吗?”学生经过指导有所想象,再回到课文,便能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3、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理解是最关键的,而表达却是难点。陈老师能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学以致用。例如:后面的练习说话环节。裘老师设计的是:这里的山真秀,她会说:();这里的水真美,她会说:()……如果改成这里的山(),她会说:();这里的水(),她会说:()……是否更好?就比如“水”,它不只是美,还可以用“清、甜”等词来修饰。最后出示:这里的()(),她会说:(),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抓住情感契机,引导继续阅读。

在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感后,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并引出作者的一系列的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出示几个片段由学生感悟并朗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布置作业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分同桌轮读,评议。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六、作业。

1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小学语文《桂花雨》说课稿篇十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是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美好生活的眷恋和淡也浓、甜也涩的思乡之情。

一、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很适应教师职业。

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教师能将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并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

二、课堂教学。

(一)以读为主线,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的重要性。同时,新课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关于朗读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孙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时间,在读中进行感受与体会,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建议上课老师:

提高学生的语感)来领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乡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结论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较哪个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许一样香),目的在于引出母亲的“话”,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旨的目的,“因为快乐就难忘,因为难忘就回忆,因为回忆才更思乡”。

3、要关注朗读的针对性,这就突显了“读”时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了,所以有问而读的“问”的设计就要尤为精心。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不仅仅是容器,更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就问及“你置身桂花树下的感受”;还有课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场景,让学生谈感受,这些都无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训练点,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体会,同时还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建议:在品味“摇花乐”处,带着“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任务,让学生闭目倾听、默想,然后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读“摇花乐”一段,读完让学生(甚至可以延长一些学生默想的时间)说一说。这样坚持训练,一定会在丰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创设了安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现这一点的有:

1、教师友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关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个自然段,有个学生竟说“第9段??”老师没有批评、更没有生气。

3、老师尊重学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个性化。这些均能让学生感受到(听课者也会感受到)上课老师的爱心、宽容和民主,这样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也自然就为学生产生“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四)拓展资料,感悟乡情。

1、上课伊始,学生展示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符合课标“积累”的要求。

2、上课结束时的“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坚持训练,如果能使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也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