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53:48 页码:14
2023年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大全16篇)
2023-11-11 22:53:48    小编:zdfb

艺术是审美和创造的产物,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对比、归纳等等。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样本,您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技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一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得口算基础。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法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情境图。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教学情境图

(1)导入。

教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情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2)引导学生看懂情景图。

(3)学生收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每班人数、每班有2名带队教师。)

2、教学例1

(1)导入。

(2)引导学生列式,并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4)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1)导入。

(2)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35+32=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

(4)巩固两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堂作业

第12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已学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口诀,背诵口诀:

(1)师与生对练。

(2)生与生对练。

二、练习设计。

1、24页第一题,利用已学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小明买的物品及价格。

(2)提问:你能区分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体育用品吗?

(3)指名学生说。

(4)提问: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5)指名学生说。

2、24页第2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24页第3题。

(1)看图说图意。

(2)怎样选出冠军?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4、25页第4题。

游戏。

5、25页第5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一。

3×3=9(元)。

5×3=15(元)。

8×2=16(元)。

课题机动练习课。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乘法口诀所产生的经过,熟记2~5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5以内各数相乘。

3、初步学会乘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4、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口诀进行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并进行估算。

难点:1、熟练运用口诀。

1、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宣布练习内容。

学生明确目标。

二、基本练习。

说说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举例子说明。

1、2~5乘法口诀。

2、表内计算。

3、根据图画提问。

4、解决问题。

5、估算。

三、巩固练习。

1、补充口诀。

二五()四十六。

三九()()三得九。

五七()()五二十。

2、看口诀写算式。

五六三十四九三十六。

()()。

()()。

3、口算。

2×5=8×5=。

9×4=4×7=。

3×6=6×2=。

4、一个盘子装4个苹果,5个盘子装几个苹果?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

l、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活动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材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看一看(一)》,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让学生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参加教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运用所学知识。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问题情景。

(课件演示配音)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三人一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这是怎么回事呢?(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象)。

(二)学习新知。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坐好来看你面前的纸箱,互相说一说你坐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箱子面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活动)。

(2)汇报。

(3)你们看得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内讨论一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考眼力:淘气看到大家学的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接受挑战吗?

看谁能快速的找出第几幅图是谁看到的。书上p26连一连。

2、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我们以小组来活动,验证一下刚才我们猜测的看到纸箱的几个面是否正确?(学生活动)。

(3)汇报。你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几个面。

a:一个面的。请坐在你的位置,也能看到一个面的同学站起来。(正对着长方体的正面或从上往下看,或拿起来看底)。

b:两个面的。请在你的位置,看到两个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旁边的同学走到他的位置检查检查,是不是能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

c:三个面的。(站在角的位置)。

(4)亲身体验:请你走到角的位置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3、认一认:正面、侧面和上面。

(1)自学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件:笑笑配音)其实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自己的名称。答案就在书上的p26页。可是我没有看懂,聪明的小朋友们,你可以教教我吗。你们现在看到的(绿颜色)的面(正面),你知道叫什么吗?依次揭示上面和侧面。(这个呢?)。

(2)变换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分别指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应用与扩展。

1、游戏一:

2、游戏二:

五颜六色的长方体多漂亮呀,喜欢吗?

下面我们用手中五颜六色的长方体玩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如:你的正面是红色,上面是绿色,猜一猜,下面是什么颜色?)。

3、游戏三:

机灵狗、笑笑、淘气看到的礼物各是什么形状的?书p27第3题。

4、游戏四:

猜猜看(出示美丽的学校照片):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拍摄的。

5、游戏五:

(四)小结。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70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学生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二、自主练习。

第4题:看懂表格后,完成。

第5题:学生先看图,读图中信息。

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让学生先判断对错,再找出错在哪里。最后改正。

第7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第8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9题。踩气球。

做这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是用什么方法?

第11题。

本题是一道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只要学生选择的光盘架能放得下210张光盘,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就给予肯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成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知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应用题的'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二、应用题练习。

1、出示题目:表演新疆跳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先请一位同学读,再请全班读)。

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应用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条件和问题)。

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出示图:球鞋45元足球34元。

列式计算。

3、解决课本15页的第10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三、课外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六

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下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找同学汇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七

(二)练习三。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1、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实物观察与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2、实物操作与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3、提倡一个图形的多种实物摆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八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九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通过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劳动者的快乐、幸福,懂得劳动创造财富。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信息及问题板贴。

1.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

2.交流看到了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海水养殖场去看看,帮助渔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看大屏幕,渔民伯伯、阿姨们在干什么?

生1:种植海带,放养螃蟹。

生2: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生:每条绳上夹29根海带苗,已夹好3条绳子。

师:根据这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夹了多少根海带苗?

师:还有别的信息吗?

生1:一笼养8只螃蟹,共112笼。

生2:可以求112笼共多少只螃蟹?

生3:虾饲料每袋414千克,4袋多少千克?

生4:每笼装125只扇贝,5笼共装多少只?

师:船上有几笼呢?

生:船上3笼,另外2笼正往海里放。

师: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贴海带的信息和问题)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题,课件出示海带的信息图。

师:怎样列式?

生:29×3

师:你想怎样算?

生1:估算。

生2:我想口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估算的,29≈30,30×3=90,所以29×3≈90。

师:29×3的准确结果比90大还是比90小呢?为什么?

生:因为29比30小,所以29×3的准确结果比90小。

师:同学们同意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一、复习。

1.数数。(1)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地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拔珠,写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480。

620。

790。

9103.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千以内的数。(出示课题.)。

二、学习认识几百几十几。

i.出示例题方块图。(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自学要求: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小老师借助计数器,讲解四百五十三的组成训练:

1、四百五十三应怎样写呢?(学生交流想法)。

2.练习:根据所拨的算珠,写出这个数,并说说它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597的组成。

(2)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七数到六百一十二。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第7题。

四、全课总结: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9题。

第四课时认数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干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千以内的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提问:一百里有几个十?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提问:一千里面有几个百?(2)一十一十地数,从二百六十数到三百二十。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八十七数到五百一十三。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干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训练:(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个人摆数,另一个人读,然后交换练习。

330提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一个数的中间有。怎么读?一个数的末尾有。又应怎样读呢?5.完成练习二第5题。(课件出示)(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自己在找接近600的数时的想法。

指出:题中的“接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9题。比较大小。

第一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一比它们的大小。67和5723和329和10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4362885210009983.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自学要求: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完整说说图意。(2)提问:你认为哪种树比较多?(3)提问;你认为这两个数谁大?为什么?小老师教:教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

四、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三个杯子,教师参照书中的图片,分别在杯中放入一些黄豆。

介绍:左边第一个杯里大约有200粒黄豆。(板书:大约)”大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提问;你能猜出另外两个杯里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吗?(2)指名请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同时说说自己估计的根据、理由。(第二杯大约有400粒,第三杯大约有800粒。)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提问:红红说的“我的书比你的少很多”,指的是比多少少很多?比630少很多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在合适的一栏内打勾。指名说说选择“220页”的理由。3.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后布置:完成“复习'第1—7题。

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认数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1—7题。

一、揭示并出示课题。

这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写它们,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千以数的认、读、写的复习自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

训练:1.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276720702(1)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3)请学生们说一说,应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2.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一千写作()四百六十写作()七百零三写作()。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自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请学生说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特别是如果遇到中间或末尾有0该如何读写。

第二课时复习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8—14题。

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1.完成复习第9题。

三、练习。

完成教材第10—14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一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动物,是吗?现在大家的脑海中肯定都出现了许多动物的图像吧!下面咱们看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棒!

课件出示动物身体一部分的图片,学生猜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对这些动物不仅认识,还能抓住他们的特征,平时肯定看得特别仔细和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揭题:说得真好!要拍出精彩的照片,就得仔细观察物体,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学生喜欢感兴趣的猜一猜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什么是观察。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2)换位观察: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熊猫?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师:我们要想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结论,所以我们观察物体要全面有序。(引导学生知道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引导学生得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

(4)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

做”)。

2、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题”)。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2题)。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肉眼和其它一些条件的限制,所以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我们的观察,请看大屏幕。

1.放大镜。

师: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图片进行放大。

2.望远镜。

师:观察比较远的物体我们可以依靠――瞧!解放军叔叔有时还借助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物体呢!

3.显微镜。

师:这是显微镜,通过这个工具啊,可以看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很多科学家就是借助它来观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细胞的。

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四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脱式计算。

(4)6×8-24(5)36÷6×4(6)49÷7+63。

四、在〇填上、或=。

(1)5×4+5〇5×4-5。

(2)6+7×2〇7+7×2。

(3)5×2×3〇5×(2×3)。

(4)42÷6+7〇42÷7+6。

(5)40-8×5〇40-8×4。

五、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

(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

(4)78比36大多少?

六、应用题。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五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辩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像的能力和推理的能力。

向学生渗透要想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就要进行多角度地观察和了解。

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卡片三张、玩具四个、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一部。

一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个盲人说的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这些人都说错了?

生:因为这些人只摸了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错了。

生:因为这些人没摸大象的整体,就说自己摸到了什么,所以就错了。

师:对了,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看来,要想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就需要我们对物体进行全面地观察。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师:今天老师还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就请同学们赶快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师: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你的位置上对小狗进行仔细的观察,你看到了小狗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观察完的同学,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学生活动)。

生:第一幅和我刚才观察到的是一样的。

师:这是小狗的哪一个面?

生:这是小狗的正面。

(生说师板书:正面)。

师:是什么样子的?

生:有两个大耳朵,还能看见两条前腿。

生:还有两个大眼睛,两个眼眉。

生:还有一张嘴和几根胡须。

师:有哪些同学也看到了小狗的这个面?请举起手来。

师:这些同学观察到的是小狗的正面,那其他同学呢?你们又看到了小狗的哪个面?

生:我看见了小狗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后面)。

师:能在屏幕上选出你看到的画面吗?(课件)说说是什么样的?

生:我看见了小狗向上翘的尾巴。

生:我看见了小狗的两条后腿,和上面的斑纹。

生:从后面也能看见小狗的两只大耳朵。

师:谁也观察到了小狗的后面?请把你的小手举起来。

师:刚才一直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小狗的哪一个面?

生:侧面。

师:(板书:侧面)。

师:是哪一幅图?说说是什么样的?

生:我只能看见小狗的一只耳朵。

生:我能看见小狗的一条前腿和一条后腿。

生:我看见小狗的身上有许多的斑纹。

生:它的脑袋后面还有一个吹气孔。

生: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看到的也不一样。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明白了,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生:想。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起立,按照老师手指的方向,走到下一个位置上坐好。(生活动)。

师:你们现在看到的小狗和刚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请你仔细观察,你现在看见的是小狗的哪一个面?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看见的样子。

生:观察后汇报。

师: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怎样才能对一个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呢?

生:要对物体的每一个面都进行观察。

生:要全面地看一看物体。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3观察练习。

师:现在老师想找一个小模特到前面来,让全班同学对你进行观察,谁愿意来?

师:(让学生站在前面)现在同学们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

生:正面。

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他的脸和红领巾。

师:(让学生走到四个小组的中间)现在同学们又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找找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学生说)。

生:我看见了她的正面,看见了她的脸和红领巾。

生:我也看见了她的正面,看见了她的两个胳膊。

生:我看见了她的侧面,看见了她的一个胳膊。

生:从她的侧面,还能看见她的小辫和头花。

生:我看见了她的后面,能看见她的小辫和两个耳朵。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确实是不一样的。

师:谢谢你,到前面来当小模特,请回去吧。

4课间操。

师:刚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我们来跳个舞轻松一下吧。

生:和老师一起跳舞。

师:轻松过后,老师相信同学们会比刚才表现的更加出色。

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生:观察过。

生:我观察的是数学书的正面。

师:把正面的图片对应黑板上的板书贴上。

师:谁还能说一说?

生:汇报后选图片。

师:贴图片。

师:现在请小组长快速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坐的最精神。

2、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不仅爱学习,而且喜欢做好事。昨天,老师正好看到一位同学主动地从地上捡起废纸,这是多好的行为呀。老师悄悄地拍下了这个镜头,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课件)(后)你们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生:(猜测是谁。)。

师:为什么这么难猜?

生: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后面。

师:(课件)我们现在看到了他的哪一个面?

生:侧面。

师:能猜出来吗?

生:(猜)。

师: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个面就知道她是谁了呢?

生:正面。

师:他是谁?

生:李奉泽。

师:我们都应该向这名同学学习,能够做一些好事,为大家服务。

生:音乐老师能看见钢琴的正面,因为老师坐在钢琴的前面。(课件演示)。

生:唱歌的同学能看见钢琴的侧面,因为他站在钢琴的侧面。(课件演示)。

生:跳舞的同学能看见钢琴的后面,因为她正在钢琴的后面跳舞呢。(课件演示)。

生:欣赏的同学能看见钢琴的上面,因为他扒在了钢琴的上面。(课件演示)。

师:是呀,我们观察物体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侧面、后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进行观察,有时还可以从它的下面进行观察等等,观察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4、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张照片,老师是站在哪进行拍摄的?(课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教师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因为拍的是我们的前面。

生:因为照片上是班级的后面,只有站在前面才能看见后面。

师:这一张呢?(课件)。

生:这张老师是站在教室的侧面拍的,因为拍的是我们的侧面。

生:还能看见教室侧面的大窗户。

师:这一张呢?(课件)。

生:这张老师是站在后面拍的。因为能看见教室的前面。

生:因为拍的是我们的后面。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特别看动脑筋,真了不起。

5、师:刚才同学们看了老师拍的一些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拍几张照片呢?

生:想。

生:愿意。

生:学会了。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给老师照一张正面的照片,你们应该站在哪给老师照相?

生:站在老师的前面。

师:谁愿意给老师照这张照片?

生: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拍照。

师:老师想照一张侧面的,你们应该站在哪给老师照相?

生:站在老师的侧面。

师:谁来给老师照?

生:拍照。

师:同学们在拍照时,还挺专业的,就像真正的摄影师似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拍的照片吧。

师:我们看这张照片,(照相机连接电脑)是谁给老师拍的?你们觉得拍的怎么样?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老师拍照,老师很喜欢这些照片,冲洗出来,老师一定把照片摆在写字台上留做纪念。

6、师:刚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了观察,我国北宋诗人苏轼在初游庐山时,就对庐山进行观察,并写了一首优美的诗,你们想听听这首诗吗?老师就把这首诗送给同学们。(课件)。

师: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苏轼在诗中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站在了山里,看不见山的整体了。

师:看来呀,我们要想了解物体的全貌,就必须对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

生:开心。

师: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要想了解物体的全貌,就要对物体进行全面地观察。

生:我还知道了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呀,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只有你有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中你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在这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观察人物的这一环节中,学生不能抓住人物每一个面的特点进行表达,我想这时如果我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使这一练习的实效性发挥得更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进位加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426-258=答案。

300-149=答案。

810-568=答案。

802-637=答案。

学生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二、自主练习。

第4题:看懂表格后,完成。

第5题:学生先看图,读图中信息。

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让学生先判断对错,再找出错在哪里。最后改正。

第7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第8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9题。踩气球。

做这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是用什么方法?

第11题。

本题是一道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只要学生选择的光盘架能放得下210张光盘,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就给予肯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