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9:04:46 页码:14
最新《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19篇)
2023-11-20 09:04:46    小编:zdfb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总结的写作要突出重点,清晰明了,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一目了然。以下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观点和见解,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理解寓言的寓意——要防微杜渐。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嗓子有点不舒服,可是又讨厌打针吃药,我想问问你们我不去看病能扛过去吗?(不能,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看来有病就一定要看。说到看病,老师将隆重的为大家介绍一位神医,他就是扁鹊。(出示扁鹊图片)。

扁鹊不仅能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而且他还发明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就是这位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并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用自己生病该怎么办导入,引出神医扁鹊,意为在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打上个问号,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小组展示汇报)。

2.理清脉络。(个人展示汇报)。

预设:

生1:《扁鹊治病》这篇课文讲的是扁鹊想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认为自己没病,后来病死的事。

生2:扁鹊看出蔡桓公生了病,想为他医治,经过是几次向他说明,(四次)那我们可以说多次,结果蔡桓公根本不听,最后病死。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教师注意了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合作探究,走进故事。

过渡: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填好的表格。

(一)小组合作,完善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鼓励小组以不同的形式汇报)。

3、复述故事。

(请大家依照填好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来讲故事。)。

(设计意图: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

过渡: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谁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呢。

(个人展示,抢答。)。

预设: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妙手回春、誉满杏林、杏林春满、起死回生、救死扶伤……。

蔡桓公: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自大……。

过渡:大家对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下面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三次对话。(女生:扁鹊;男生:蔡桓公)。

(三)追溯死因,总结道理。

(指名读,齐读。)。

师:刚开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们用“微”来概括(板书),结果不治,不听劝告,病情渐渐加重,我们用“渐”来概括(板书),最后病死。这说明要活好,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预防小毛病的发生,我们用“防”来概括(板书),只有预防了小毛病的发生,才能杜绝不良后果的出现,我们用“杜”来概括(板书)。这就是“防微杜渐”,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量成大错。

这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的语句让学生明白寓意,同时介绍读书方法,由此及彼地读书,孩子们会越来越聪明。)。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我明白了……。

(例如如果不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久而久之导致了近视眼。

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话,就会浪费学习时间,甚至导致一事无成。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会更好地体会防微杜渐的含义。)。

五、你争我辩,快乐无限。

我还有以下问题和大家交流……。

(学生自由提问,当堂解答。)。

六、穿越时空的对话。

1、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呢?又想对扁鹊说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我想对蔡桓公说:

我想对扁鹊说:

2、欣赏课本剧。

七、出示《扁鹊见蔡桓公》原文。

防微杜渐。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教学过程:

1、认读生字词。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够称作名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那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能够明白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透过看就明白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样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能够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透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明白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样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必须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导生字词。

3、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与就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放在了故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见”、“名医”。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在课文中一定还有很多句子能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小会,说:“大王,据我看来,你的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你从哪看出他是一位名医?(站了一小会、小病、发展)(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d、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你从这句话中怎么看出扁鹊是位名医的?(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e、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扁鹊一次一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眼看着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以至无药可治,作为一位宅心仁厚的医生,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惋惜、可怜)用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一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蔡桓公死因有关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师:请你们想像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d、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5、师: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的拒绝了扁鹊为他治病的请求,最后,蔡桓公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6、可是扁鹊为什么又跑走了呢?

7、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会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交流,老师归纳,后悔莫及、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四、理解寓意,拓展。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2、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五、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认为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医生的?

3、你认为名医要具备哪些条件?

4、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扁鹊医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讲课时,明显感觉学生对扁鹊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形象,教学效果也好了许多。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要立足宏观,落实微观,不要对学生牵引、牵制过多,如果老师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扁鹊和蔡桓公三次见面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就只能是在老师的预设中盲从。只有牢牢抓住文本隐含的矛盾冲突,从“名医”一词入手,把蔡桓公对名医的理解和学生对名医的理解矛盾激化,产生浓厚的阅读期待,主动学习,思维的火花闪耀课堂。

课后,询问办公室老师对这次讲课的意见,他们都说有进步了,就是对学生的引导有点牵强,所以讲到后头时时间紧了。本来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是已经下课了,只能把它作为作业布置下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1、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读好文中人物对话。

2、能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揭示寓意。

3、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师:如果老师说他主要是形容一个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师要形容谁吗?

生:扁鹊。

请用上其中任意一个词,来介绍扁鹊其人。

生:传说扁鹊是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医,他曾经把“死”了的虢国太子救活了。

……

师:扁鹊的原名叫秦越人,他医术精湛,到各地行医,为百姓解除痛苦,为人们治好了许多病,人们就送他个“扁鹊”的称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板书)的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读全文,然后想一想,扁鹊是一位怎么样的医生,他为谁治病。

2、检查生字,新词。

3、交流扁鹊是一位怎样的医生,用文中的词叫什么(名医)。

4、质疑:身为名医扁鹊最后有没有把蔡桓公给治好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谁把最后一段读一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6、生再读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描写扁鹊是名医的词句,并说明理由。

句一: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句二: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句三: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

生:医德高尚

你是从文中哪里感受到扁鹊的“医德?”

评:对啊,医生的本职就是救死扶伤!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质疑:你觉得他们谁读得好?为什么?

4、师:蔡桓公日益加剧的病情,扁鹊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谁能再来读一读,读书扁鹊日益焦急的心情。

5、指名读。

6、齐读。

面对扁鹊的再三劝说,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用笔划出蔡桓公的语言和态度。

交流: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从蔡桓公的不信到非常不高兴,你读出了蔡桓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善意劝告。

师:正是蔡桓公的固执己见、不以为是,最后使他的病情连神医扁鹊也是无能为力,所以扁鹊只好跑了,所以扁鹊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了。我们来看扁鹊给蔡桓公最后的诊断:

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不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读一读。

2、从扁鹊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你从这则寓言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明,但道理深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帮助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导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寓言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1.认识4个生字新词,会写9个生字。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明白寓言揭示的道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体裁特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古代医生扁鹊的故事,想听吗?

2.出示故事,师读,生听。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3.指名汇报。

4.交流扁鹊资料:课件出示幻灯片1扁鹊图片,介绍扁鹊。

5.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画自然段的的序号。

2.检查认读词语:(幻灯片2)

(1)检查正音:蔡桓公敷烫肠胃几剂汤药骨髓

(2)相机指导书写:汤肠

(3)检查读文,理清课文思路。(读带有“拜见理睬无能为力医治”这四个词语的句子。)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3:借助关键词语概括)

三、全文质疑,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问题要问吗?

2.质疑归纳。

3.理出需深入追究的问题。

四、深入读文,追究原因

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原因。有这样的名医伴随,蔡桓公怎么会病死呢?读课文找原因。

2.指名汇报。

3.明明是有法可治,最后连名医也无能为力,(幻灯片4)究竟是什么要了蔡桓公的命?仔细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批注原因。

4.指名汇报。

5.小结:我们发现原来是蔡桓公的不听劝告和固执己见要了他的命。(板书: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五、穿越时空,体会寓意

1.面对这样一个蔡桓公,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幻灯片5)(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指名说。

3.春秋战国时期,好多辩士都喜欢讲些故事或引用熟语来劝说,你能在刚才的发言中用上一句这样的熟语对他说说吗?(幻灯片6)

六、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2.指名说。

3.课文学到这,你觉得这个故事可信吗?追究寓言的价值。

4.感受寓言故事的体裁特点。

5.借韩非说寓言的寄托性。

6.如何去读懂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本身只是一个跳板,我们要学会借故事去明白寓意。每则寓言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引导自读寓言故事,从故事中明白道理。

7.小结。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7)

1.推荐阅读《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三人成虎》等等。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扁鹊治病》或自编寓言故事。

扁鹊治病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不听劝告

固执己见

扁鹊蔡桓公

(善听意见及早改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以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我执教的《扁鹊治病》是本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写了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请求为他治病,而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拒绝治疗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以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有问题及时改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堂课的设计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并联系有关词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想法,明白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感受寓言的特点。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并在学生自主读文后,以词语为抓手,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而突出了重点。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由此引发“为什么有扁鹊这样的名医,蔡桓公还是病死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探究,在深入研读中最终明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是蔡桓公丧命的根本原因,突破了难点,使体会寓意,水到渠成。

从课堂与孩子的互动交流来看,教学的设计还需改进,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层面的对课的把握,才能使课堂更具创新、更有活力。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六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明白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个性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样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群众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资料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七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出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你知道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

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

1。自由朗读寓言,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说扁鹊师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师名医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体验

1、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2、扁鹊既然是名义,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3、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5。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7、尽管蔡桓公不相信扁鹊,扁鹊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怎样才能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诚恳,耐心……)

师:如果一开始蔡桓公乖乖地听扁鹊的话,会怎么样?

指名说

师:当毛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重视它,这叫做——

生:防患于未然 预防为主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词语?

生:防微杜渐

师:你觉得蔡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生:亡羊补牢

师:那样子,蔡桓公可能还能做几十年的大王。

可是,他没有亡羊补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学生说)

师总结: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这么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啊!

四、巩固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演一演。

(2)。小练笔: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八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先做个猜成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图片2、3、4)大家看看,这几个成语有一个共同点,(引出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5)

2、引入新课: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6)看到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那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问读一读课文吧,在读之前,老师也有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感知

1、那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简介扁鹊、蔡桓公7、8、9、10)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物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11)

(三)细读研讨(那我们就来一起再快速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大家有没有兴趣?)

1、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认真思考:你眼中的扁鹊或者蔡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找有关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2、汇报交流。

(相机板书:扁鹊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12)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这些成语都是对医术精湛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那蔡桓公呢?找出有关句子。(相机板书: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什么态度?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13)表格中提示,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几次见面。(表演过程中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

其他同学思考: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咬牙切齿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怒火冲天恼羞成怒拍案而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怒火中烧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出示课件14)这些词语都可以描写人生气时的样子,我们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可扁鹊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当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治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蔡桓公只能等死。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谁来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内容,体会寓意。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2、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3、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教学重难点:

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内容,体会寓意。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扁鹊治病》,老师先来检查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究。

1、扁鹊是谁?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其中的重点。

2、了解了扁鹊是一位名医,在本文他给蔡桓公治病了吗?蔡桓公最后的结果怎样?面对这一情况,你有何疑问?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对扁鹊有个初步的印象,了解他是一个名医。)。

3、在本文,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找到表示时间的关键词。)。

4、二者第一次见面时,扁鹊是如何说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怎样?如何说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自读、指生读、分读,从而体会扁鹊的真诚和蔡桓公对扁鹊的的不信任。)。

5、学生自读课文,找到在其余三次见面中,二者是如何说如何做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描写二人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蔡桓公病情和蔡桓公对扁鹊态度变化的词语,体会蔡桓公的想法。)。

6、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体会二人的心理,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7、学生通过板书,明白小病不及时治会成大病的道理。然后让学生把这个道理放到生活中,它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而引出防微杜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蔡桓公就是因为没有做到防微杜渐,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导致病死的下场。

三、教师小结:

蔡桓公之所以病死,不是因为扁鹊医术不高,而是因为他没有做到防微杜渐,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写:假如蔡桓公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我会讲: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病在皮肤不相信。

皮肉之间很不高兴防微杜渐。

肠胃非常不高兴听取别人的意见。

骨髓病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了解寓言。

1、看图猜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词语。

3、辨析生字,指导书写。

肠:与身体有关。烫:温度很高。汤:能喝的。

书写:蔡。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一)感受“医术高明”

1、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能体现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扁鹊通过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情,真不愧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二)感受“医德高尚”

医术如此高明的神医扁鹊为什么还会让蔡桓公死去呢?难道是他不想给蔡桓公治病吗?(不是)是蔡桓公拒绝治疗,他劝蔡桓公了吗?几次劝说?(三次)请用双横线划出扁鹊劝蔡桓公治病的句子。

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说蔡桓公,你认为,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医德高尚)。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他是这样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结果大王蔡桓公还是死了,究其最终根源是——蔡桓公拒绝治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蔡桓公拒绝治疗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一次: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看插图。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傲慢、不以为然)那你能带着这种自以为是,不以为然的语气读读这段话吗?(指名读)(评价)。

第二次: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为什么没有理睬他?表现出他怎么了?(不耐烦,生气)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可能会想什么?(指名说)。

想象补白:蔡桓公很不高兴,他心想()。

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当扁鹊第三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的不高兴吗?(愤怒)想象补白:蔡桓公非常不高兴,他心想()。

如果扁鹊再次劝告下去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了。

几次劝说都不听,还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固执己见)。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态度。(个别学生展示)。

3、想象补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蔡桓公最终自食其果,五六天之后,蔡桓公的病的病已经到了骨髓,躺在床上,急着派人请扁鹊的时候,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可是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五、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出示幻灯片)。

六、按照顺序,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理解了故事,明白了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呢?)(时间顺序)找出时间顺序的词语。

(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后,不久。)。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几个时间,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把今天学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

2、推荐阅读:《滥竽充数》《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

文档为doc格式。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难点: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重点词句和词语的ppt。

教学过程:

1、出示: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你明白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

2、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明白扁鹊吗?(生结合收集的资料介绍扁鹊。

3、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这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一)了解课文,分组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提示:扁鹊几次见了蔡桓公?说了什么?结果怎样?简要地讲述课文资料。

(二)检查自学状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扁鹊是神医,从哪些看出来?

2、读后交流出示:

一天,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过了十来天,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十天后: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了……。

(1)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老师相机补充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样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明白扁鹊是神医,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他?读读课文,看看蔡桓的表现?读后交流。

5、明明白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一而再、再非三地去劝说?

指导读对话。

6、扁鹊为什么要跑到秦国去了?

你觉得蔡桓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是啊,病不等人呀,如果你这天不理它,它就会越来越猖狂,从皮肤一向往里面钻,但如果蔡桓公能像一个寓言故事一样——(亡羊补牢)那样貌,蔡桓公可能还能做几十年的大王。但是,他没有亡羊补牢。此时此刻,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学生说)。

8、师总结: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这么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啊!

1、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2、写后交流。

3、总结: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期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杯具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完成《课堂作业本》k29。

病在皮肤-不相信。

皮肉之间-很不高兴-防微杜渐。

肠胃-十分不高兴-听取别人的意见。

骨髓-病死。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二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一、情境导入。

1、讲有关扁鹊医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2、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扁鹊是个怎样的人?

2、刚才听着大家读的相当流利,那么词语一定没问题吧?

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3、看看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自主、合作探究

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一)从扁鹊入手

1、从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中,我得知了扁鹊并没有成功地施展他高超的医术,蔡桓公竟然病死了。难道这扁鹊只是徒有虚名,他并没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能力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的结果。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对啊,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时地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2)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扁鹊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变化时,他又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3)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隔了十来天,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肠胃了,知道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严重时,他再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4)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扁鹊只是望一下,就知道。)

是啊,只是远远地看了几眼,就得知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可真是厉害!

(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治分析得十分清楚,胸有成竹,不愧为名医。)

3、扁鹊通过4次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处、病的进展,他不愧是医术精湛啊,他也希望蔡桓公能早日痊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劝告蔡桓公(课件集中显示扁鹊的3次劝告,齐读)

4、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关心病人、医德高尚……)

6、同学们,请你们扮演一回扁鹊,带着越来越担心,越来越急迫的心情,读读这3次劝告。(学生练读)

7、3位学生合作朗读;男——女——全班合作朗读。

(二)从蔡桓公分析

1、为什么蔡桓公遇到医术如此精湛、医德如此高尚的扁鹊,还是病死了呢?(他不相信扁鹊,拒绝治疗。)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一下蔡桓公不相信扁鹊,拒绝治疗的句子。

3、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1)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

b、你来当一回自以为是的蔡桓公,读。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冶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傲慢、不以为然)

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

(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不耐烦、生气)

b、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会想什么了?(请学生用生气的语气把蔡桓公的想法说出来)

(4)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a、当扁鹊第4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十分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不高兴吗?(愤怒)

b、如果扁鹊再劝告下去的话,蔡桓公有可能会做什么事?

c、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引读)

4、正是蔡桓公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害死了他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吧!(齐读4句)

5、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讳疾忌医”(师:板书“讳疾忌医”)

6、请同学们联系蔡桓公的表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7、当我们生病时,要不要像他这样讳疾忌医呢?(不要,师在“讳疾忌医”前板书“不要”)

9、评议:对啊,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对这个微小的毛病引起重视(板书:微),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防),就能杜绝病情的渐渐变化(板书:杜渐),毛病就一定会治好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齐读)。

10、在生病时,我们要防微杜渐。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细微的错误、缺点、坏习惯时,我们要不要防微杜渐呢?(要,教师板书:要)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呢?能举例说说吗?(生举例)

3、假如你是蔡桓公,你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结局呢?

5、你们说得真好,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一些寓言,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郑人买履”)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三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骨髓、肠胃、汤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我们古都安阳,有许多风景名胜,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位于汤阴县伏道乡的扁鹊墓。在安阳一直流传着流传着“扁鹊葬伏道,千古颂神医”的佳话。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件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扁鹊治病》(板书)。

二、初读课文:

扁鹊要给谁治病呢?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神医扁鹊要给谁治病?结果如何呢?

三、再读课文。

(一)走进扁鹊、体会名医之“名”

1、扁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用“——”画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

并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二)探究思考,揭示寓意。

1、导致蔡桓公病死的根源是什么呢?

2、抓住人物对话,体会蔡桓公的心理活动。

四、想像练说。

看着临死前的蔡桓公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呢?

《扁鹊治病》告诉我们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

你们说得真好,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一些寓言,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画蛇添足》。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四

2、老师故作惊讶装,同学们都觉得奇怪吧!你们发现了问题,不错啊,爱动脑筋,干脆老师给你们的几分钟时间,看看你们还能就这几个字提出哪些问题?”

3、学生自由提问。

6、别急,咱们先来看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扁鹊”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

7、指名说。

8、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三个劝,一个跑到底隐含了什么意思。

4、指名反馈。

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

(一)三劝——扁鹊三劝蔡桓公。

扁鹊是怎样劝的,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学生自由找、划)。

指名读。

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2、面对着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出示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指名朗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3.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4、感情朗读“三劝”

5、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学生思考。

引导回答:

蔡桓公: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二)跑。

1、谁跑了?(扁鹊)扁鹊是三劝蔡桓公治病,他为什么要跑呢?

2、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够治好……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治病。”

自由朗读。

3、你读出了什么?

四、交流启示。

1、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蔡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扁鹊是神医,可最后蔡桓公却因小小的皮肤病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呢?(蔡桓公)。

2、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大家有许多感受,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对蔡桓公说:

2.对扁鹊说:

3.对自己说:

4.对所有的同学说:

(《桓公之死》《深刻的教训》《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惨痛的教训》《扁鹊与蔡桓公》……)。

1.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明天上课的时候讲给同学听。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五

引导语:《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警示人们姚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以下是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老师说他主要是形容一个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师要形容谁吗? 简介扁鹊。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导生字词。

三、读悟感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区拜见蔡桓公。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见”、“名医”。

蔡桓公相信扁鹊是个名医吗?他是怎么评价名医的?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们同意蔡桓公的观点吗?你认为怎样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名医?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鹊是个名医?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

估计学生会围绕着扁鹊医术高明来回答,先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对扁鹊医术高明的钦佩。(抓住“站了一会儿”、“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等处体会。)

是不是医术高明的医生都能称为名医?(学生讨论)(板书:医德高尚。)

我们来看看课文,扁鹊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对扁鹊这样傲慢无礼,而你如果是扁鹊,你会怎么想?

想象病入膏肓的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小结拓展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

2、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训?(板书:防微杜渐)

3、介绍作者韩非。

4、(机动环节)读课文的原文(文言文):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课后反思]

此次研修班活动,我执教了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是通过扁鹊的医术高明理解防微杜渐,还是在蔡桓公的言行举止中明白讳疾忌医,成为难以抉择的问题。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沿着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为其治病的傲慢态度为线索,进行课堂引领,教学设计流程为: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的句子。

3、感悟课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试教时,课堂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指名朗读。

讨论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会想,我真是太傻了,当扁鹊说我生病的时候,我就应该相信他,让他帮我医治,现在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师:你说得真是太对了,当小毛病出现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要早点医治,不要让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用成语来说叫“防微杜渐”(板书)。

生:(高举着手)老师,我有问题。

师:好的,请你说以说?

生:老师,为什么蔡桓公原来对扁鹊的态度很傲慢,而这时却派人去“请”扁鹊。

(他重点强调了“请”字,我当时一愣:多好的一个问题啊!)

师:你很会读书,古人说: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从你这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上看,你已经进了一大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六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2、引出蔡桓公。

师: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1、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3、总体感知全文。

1、文本细读,抓课文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的扁鹊,的蔡桓公。

2、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四、随文练笔,揭示寓意。

师:五六天后,错过最佳的医治时间的蔡桓公病入骨髓,浑身疼痛。只能等死的蔡桓公,后悔极了,他想起了扁鹊三番五次劝告,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呢?写在课文上: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说。

师:不久,蔡桓公死了。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的身上重演!

布置作业。

反思: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以名医扁鹊——治不了病——蔡桓公死因来展开学习的,黄、杨两位老师认为,名医一条线后,又回头研读蔡桓公死因,课文学习过程显得重复拖沓,建议我把两条线合并。我别无他法,反复思考后,最后定稿:读文后,以你看到了()的扁鹊,()的蔡桓公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人物语言来细读课文。并试图通过学法指导进行迁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认为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寓意。所以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朗读的训练上。朗读训练一直都是我的弱项,本次我也是有意挑战自己,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分角色,加提示语等方式指导朗读。自己认为比起以前来,这一方面是有所进步的。但是觉得读得不到位,担心时间不够而匆匆流于形式,不能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朗读的设计也未能打开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共振,因此填不出提示语,也读不到那时,那人的心底。

关于最后寓意的揭示,课文是采用泡泡的形式: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来设计的。我当时也想利用好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课程资源展开,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设计,学生就是一种说教式的言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小病不治,大病难治”……估计也就这样的种种。于是我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拓展:……全身疼痛的蔡桓公说:()。有的学生是从蔡桓公明白后,知错了的角度来想象的,也有的学生则完全以蔡桓公本人的角度,临死时要求部下找回扁鹊的迫切心理展开描写的。其实,前者就是揭示寓意,而后者则是对蔡桓公人物形象的再一次丰满,自大傲慢的蔡桓公致死都无法改变一意孤行,目中无人的坏毛病,导致最后的不治身亡。

课堂中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家的探讨、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能积极跟贴,畅所欲言。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完整。

3、理解寓言的寓意dd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dd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这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这是一位古代的医生,出示图像和名字,师:他是dd(生接:

扁鹊)来,我们一齐写他的名字。

(师板书:扁鹊;生书空)。

3、课件出示人物简介:(指生读)。

(1)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他总结前人经验,创造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这天,还被中医沿用。

(2)泡泡出示望dd看气色;

闻dd嗅体味;问dd问病情;切dd把脉搏。

4、此刻,你对扁鹊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指生说)。

早在2500多年以前,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了。(板书:名医)。

5、这位神医是怎样给人治病的呢?这天我们来学习关于他治病的一个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你留意了吗?

3、反馈。

(1)出示字词,师: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敷烫、几剂、汤药。

第一组:这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板书:蔡桓公。

(同学们留意到“蔡”字了吗?我们来写一写。)。

点击出示:蔡桓公,姓田名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诸侯王。

第二组:都是身体的一部分;从外到内变化。

第三组:都与中医有关。

(比较:肠、烫、汤)。

谁来读一读?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评价语:你们很能干,不但读得字正腔圆,还发现了规律。齐读。

(2)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点击课件。

出示句式:

扁鹊_______________蔡桓公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扁鹊4次拜见蔡桓公,劝告蔡桓公并请求为他治病。蔡桓公却再三拒绝,以致小病酿成大病,最后无药可救。)。

(补充板书:治病、拒绝)。

(一)过渡:扁鹊是如何劝告蔡桓公的?从哪些地方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名医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二)依次出现“劝告”,体会扁鹊的特点。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1.师:我们来当当扁鹊,就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师读旁白,生齐读扁鹊的话)。

2扁鹊大夫,你是用什么方法诊断出大王的病情的呢?(望)哇,你只用了这一招,就能把病人的病看透了,真是名不虚传!

3.谁再来当当这了不起的神医啊?(其他同学仔细听神医的话,你又能发现什么?)师引,指生读。扁鹊站在蔡桓公身边看了看,不慌不忙地(有点儿着急了;迫不及待地)说dd生读扁鹊的话)。

4.听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告,你又发现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扁鹊也越来越担心、着急了。)。

5.师:遭到蔡桓公的连番拒绝后,扁鹊却还要去劝告,从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扁鹊?(为病人着想;以病人的健康为己任;善良;关爱他人等)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他的思想。(指生说后,师概括:医德高尚)。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这一次,他为什么不再劝告了呢?蔡桓公觉得奇怪了,你明白其中的原因吗?(指生回答)。

7.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能够治好;即。

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1)谁来读一读。

(2)你从这一句中读懂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是从小病发展成大病的;

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了;但是前三个阶段,如何对症治疗,扁鹊是成竹在胸的。)。

a.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能够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对,蔡桓公病情的发展程度和趋势,扁鹊了如指掌。

b.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能够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是的,前三个阶段,尽管蔡桓公的病是越来越严重了,但是该如何对症治疗,扁鹊却是成竹在胸的,真是医术高明啊!

8.小结: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1.过渡: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给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是病死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十分不高兴。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请发挥想象,当当蔡桓公,他会怎样地说?(动作、神态等)。

b.师加提示语,指生读。

(拍着胸脯、不屑一顾)。

师:扁鹊只好走了。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扁鹊走后,蔡桓公又会怎样地对左右的人说?加提示语。

师:此时的蔡桓公,真的不明白自己身上有病吗?那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也许不以为然;也许鄙视小病)。

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

(3)感悟“生气”。

a、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b、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十分不高兴。

a.师: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的样貌?(怒气冲冲、勃然大怒等)。

b.师:同学们,从他一次又一次地生气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蔡桓公?(傲慢、固执、不听劝告、自以为是)。

1、因为蔡桓公的固执,自以为是,最后的结局怎样样?出示: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明白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死了。

2、谁来读?

3、在死之前,他才想起了扁鹊,于是派人去请他,但是dd。

4、小练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交流、归纳)。

1、与其说蔡桓公是病死的,还不如说是他自己害死自己的。他的死,的确令人深思!(像这些小病、缺点、坏习惯、不端正的态度等,都有可能逐渐地酿成大错,我们要懂得dd防微杜渐。(师板书:防微杜渐)(在错误或者坏事很小的时候就就应制止,杜绝它渐渐变得严重)。

2、机动环节:这篇课文选自韩非的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古文与我们此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比较一下。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聪明的人懂得从别人的教训中得到启发,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走那一条条弯路。寓言故事,就是教会我们做人的很多道理。蔡桓公的悲惨结局,永远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1、把这个故事和你受到的教训讲给家人听。

2、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伊索寓言》。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八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生:我知道扁鹊是个神医;我知道扁鹊曾经多次给人看病,所创的四诊法,中医沿用至今我知道他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我还知道他在秦国为秦王治病,后来太医嫉妒他,把他偷偷地杀害了……)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4.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蔡桓公和扁鹊之间的故事;扁鹊多次劝说蔡桓公,蔡桓公都没有听从劝说,最后还是死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怎么样给蔡桓公治病的事情…………)

评议:你真会读书!

扁鹊是怎么样劝说蔡桓公的,有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对,读书就应该抓住最重要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你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4.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一会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 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很生气,不以为然)

d: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e:指名朗读

f: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2.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1. 学生自由读句子

2.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评议:你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看到你了你有一颗爱心,谢谢你!

对啊,医生的本职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你体会的非常好!……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讳疾忌病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评议,引导: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大胆的交流交流。

能够前后结合,来谈自己的看法,太棒了!

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不仅仅想到了为了一个蔡桓公,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整个国家。

对于扁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3.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结合课文重点的语句,体会到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又看见了蔡桓公,这次他却掉头就跑掉了?他为什么跑了呢?

1.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皮肤病……发展到皮肉……

3. 谁还从这个句子中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呢?

4. 谁愿意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一读课文。

四、拓展想象:

教师创设情景,音乐起: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正确对待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不断进步啊!不要讳医忌疾!

2. 对扁鹊说:

(扁鹊,你真是一个神医啊!在蔡桓公的身旁一站就知道他患病了!

扁鹊,你尽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给蔡桓公看病,他不听你也没有办法,不用太伤心难过了!扁鹊,你一次次的拜见,看出你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夸奖他: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3. 对自己说: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看来你确实读懂课文了!

4. 对所有的同学说:

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桓公之死》 《深刻的教训》 《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 《惨痛的教训》 《 扁鹊与蔡桓公》 ……)

五、总结:

1.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 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一见 敷烫 皮肤小病 不信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二见 扎针 皮肉之间 不高兴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三见 汤药 肠胃 非常不高兴

跑? 不治 病入骨髓 觉得奇怪 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