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08:33 页码:1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模板12篇)
2023-11-23 22:08:33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可以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反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教师应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

(2)主要事迹是:1561年在台州抗倭(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4)巩固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和时间:从_______年到_________年。

七次下出发点:_____________。

西洋经过规模:率领___________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二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2.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一副照片,一张票证,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出示一套邮票,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教师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扮演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员,说一说下西洋的所见所闻,及当地现存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

学生根据邮票及课本知识能够回答出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学生根据地图及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可以回答出来,教师再加以总结: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并提出问题: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

作业:收集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教师应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4)巩固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5)练习:

6)作业:

板书。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2、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

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五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媒体技术来刺激所探讨与研究的问题,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在指导学习《中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为了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本课关键问题用幻灯片的形势呈现出来。

师:出示郑和远航的船队,由同学们谈直观感受。

生甲:船多,有二百多艘。

生乙:规模大,不但船多,而且随行人员多,船里还载着许多商品,这些商品中以丝绸和瓷器为多。

生丙:说明当时造船业较发达,

生丁:元朝前期,国力强盛。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指南针。”

接着我又出示郑和船队航海路线图,要求学生观察,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生甲: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生乙:郑和船队经过亚非很多地区和国家。

生丙:郑和船队的足迹遍布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丁:郑和船队使中国文化影响到亚非地区。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郑和船队远航的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及法学习兴趣。教学应当使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染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

由此学生把本课的重点很轻松的掌握了,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有利于统一学生的认识,还能给学生一种新奇的刺激,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六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教师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扮演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员,说一说下西洋的所见所闻,及当地现存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

学生根据邮票及课本知识能够回答出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学生根据地图及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可以回答出来,教师再加以总结: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并提出问题: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

作业:收集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七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教师应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4)巩固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5)练习:

6)作业:

板书设计: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2、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

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八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的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学习课前框题里德知识,提问三宝指的是谁?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了解郑和的身世。

2、郑和一生的七下西洋。了解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七下西洋的?(1405―1433年)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明代的西洋指的是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最远到达的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比欧洲航海家德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最重要得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时关键所在。)。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之患。

让学生看书了解什么是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2、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民族英雄)。

简介戚继光的生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戚继光抗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以后加官进爵光宗耀祖,还是为了沿海老百姓的安乐?你有什么根据?(书中《戚继光》画像的下面。那儿有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所以我认为……)正因为戚继光有远大的志向、爱民的情怀,故而他能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可以说是他抗倭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只有远大的志向,而没有实干的精神,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说明他是有实干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何在?戚继光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干。他组织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训练,作战勇敢,人称“戚家军”。没有这支队伍,戚继光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抗倭成功的。

戚家军为什么作战勇敢呢?这是因为戚继光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他规定:擂鼓须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须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退回。纪律如此严明,戚家军不打胜仗那才是怪事呢!这,可以说是他抗倭成功的原因之三。还有没有其它原因?那就是戚继光指挥有方。如果戚继光指挥无方,即便戚家军纪律再严明,恐怕也难打胜仗。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官员叫汪柏,职务是海道副使。汪柏接受了葡萄牙人500两白银的贿赂,就让他们堂而皇之地在澳门住下来了。这就是澳门被葡萄牙人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你住的时间再长,澳门也是中国的地盘,中国只是允许他们暂时住住罢了,所以他们拥有的只是“居住权”;他们用的是不地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

尽管后来葡萄牙人始终没放弃将强占澳门“合法化”的阴谋,但始终也没有得逞。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我们说是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而不说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回了澳门,缘由就在这儿。从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到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其间经历了446个寒暑,澳门离开祖**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12月20日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之际,举国欢腾,万人空巷了。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九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一副照片,一张票证,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出示一套邮票,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

郑和下西洋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展示郑和的资料及其下西洋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根据预习情况及所看的录相做随堂巩固练习。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出示郑和与哥伦布的对比图,对郑和远航作一评价。

再次出示邮票,让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探讨郑和远航的意义。

讨论: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做随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堂消化。动手画路线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外史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史实得出结论,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要深。

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让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

戚继光抗倭

让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自己设计问题,提问另外一组的同学,另一组的同学如果回答不上来,可以求助于亲友团。

根据学生的提问查漏补缺,并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加深记忆。如倭寇骚扰及戚继光抗倭的示意图。

让学生大声地齐读戚继光的诗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让一生加以解释。

根据资料及课本所学让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你觉得向他学习什么精神?

2.戚家军类似于我们前面讲过的哪支军队?

3.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

对学生的行为加以鼓励,并奖励给学生一首歌。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看图学习,直观形象加深记忆。

齐读可宣染课堂气氛。根据所学语文及历史知识回答,注意交叉学科的学习。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

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下一目的教学。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放歌曲《七子之歌》

提问学生:

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

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新的一目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检查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现实。

小结

让学生浏览课本后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并动手自己设计板书。

梳理知识,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后反思:

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精心的备好了课,正如我料想的一样,同学们在这堂课上表现的非常活跃,特别是让他们畅所欲言时表现的更加异常。同学们在轻松娱乐中上完了这一课。但不否认初一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时只停留在表面,这需要教师多加以点拨与指导。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史实,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地理课、音乐课等的融合运用,效果很好。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学生因预习的不够充分,又看录像,又看课本,有点顾不过来。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后多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十

能力提升。

1.d2.b3.c4.b5.b。

6.(1)戚继光,明朝人;(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拓展探究。

(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同意。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启示略(言之有理即可)。

2.(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哥伦布开辟了美洲新航路。

(2)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哥伦布是为了探寻新航路,谋求财富。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教师应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

(2)主要事迹是:1561年在台州抗倭(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巩固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成功之处:

4、能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作出公正的评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

2、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