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洋乐器分类教案(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7 07:54:58 页码:8
西洋乐器分类教案(4篇)
2024-05-07 07:54:58    小编:zdfb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西洋乐器分类教案篇一

1. 通过欣赏德彪西《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舞剧《彼得路什卡》“俄罗斯舞曲”,初步感受欧洲印象派音乐、二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了解欧洲音乐历史发展历程:巴罗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派的进程;复习和巩固本单元所学作曲家,音乐体裁,作品名称,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印象派音乐、二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能准确判断作品所属乐派。

教学过程

1. 导入

观看一组印象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莫奈《日出印象》、塞尚、雷诺阿、修拉)。同时聆听德彪西的《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片段。

请同学猜一猜是什么时期的绘画和音乐作品。说出听后感受。(模糊、瞬间印象、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等。)

2. 聆听《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音乐

同学可边听边绘画或写诗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1)教师简介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

(2)教师弹奏并指出全音阶是该作品的典型特点。

(3)师生共同总结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此时期音乐,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

3. 聆听《俄罗斯舞曲》音乐

(1)同学都听到哪些音乐形象和情节?学生试着描述音乐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补充,介绍故事内容,并简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

(3)复听音乐,教师分析乐曲结构与风格。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音乐更多地通过厚重、刺耳的音响以及强烈的节奏来展现。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卡片(红、黄、红分别代表三段)进行曲式结构的提示。第一部分的主题即全曲的主要旋律,第二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减缩再现。全曲的最后,还有一个较长的结尾。全曲简洁的旋律、富有弹性的节奏和独特的管弦乐色彩,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个性。

4. 乐派

请同学谈谈对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乐派音乐现代派音乐的感受,你能说一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你更喜欢哪个乐派的作品,为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等一切领域,道德层面的下滑也是一重要因素,人们开始由对神和大自然的讴歌转向对自我感受的陶醉和描述,继而追求感官刺激和个性的解放,从而导致音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5.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作品,并对本单元部分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使大家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对音乐家及其代表作有了一较深的印象。

九年级音乐教案 | 九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九年级音乐教案 | 九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西洋乐器分类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这三部作品,了解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了解音乐体裁“音乐瞬间”及其创立者。

3. 掌握“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并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背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了解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初步了解音乐瞬间、摇篮曲这两种音乐体裁形式。

3.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播放三段音乐片段(《音乐瞬间》《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请同学判断分别是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三种体裁哪一种?(出示听音乐辨别乐曲体裁)

2. 教师补充讲解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三种音乐体裁。重点讲解音乐瞬间这一体裁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强调曲名和体裁名相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二、音乐欣赏

1. 分别聆听音乐:《音乐瞬间》 《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聆听音乐后,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并试着回答图表中的问题:(表格填写)

(1)作者是谁?

(2)什么体裁?

(3)节拍?

(4)旋律进行特点?

(5)主奏乐器?

(6)情绪特点?

(7)曲式结构?(教师说出《音乐瞬间》是自由曲式结构。)

(8)选自哪部作品?(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2. 请同学说一说听音乐后的感受:(温暖、优美、抒情、自由舒展。)

3. 简介作曲家生平。

① 舒伯特简介

② 柴可夫斯基简介

③ 德沃夏克简介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在音乐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三、欣赏《摇篮曲》动画

1.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摇篮曲这一体裁的特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境下演唱的?

安静、温馨、柔美。摇篮曲最初是母亲对宝贝哼唱的眠歌,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2)哪些音乐要素起了重要作用?

旋律优美、力度较弱,速度中速,节奏舒展。

总结补充:旋律优美抒情,大多采用级进、小跳写作手法,旋律平稳跳动不大,体现了母亲温柔地哼着眠歌的音乐形象;速度采用中速,符合叙事语气;力度较弱,营造亲切安静的氛围;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模仿出摇篮摇摆的节奏,并采用弱起小节,更体现出平和温柔的意境。

(3)简介作曲家勃拉姆斯生平和此曲的创作背景。

2. 解决《摇篮曲》中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1)学生跟琴模唱大跳音程do到高八度do的音准。

(2)练习呼吸:教师带学生标出呼吸处(每一乐句换气),指导学生练习缓吸缓呼的方法。

(3)练习咬字吐字:教师带同学用正确方法念一句歌词

(要求:为更好表现妈妈那亲切温暖的母爱,强调朗诵歌词时,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要拉长。)

同学们可举一反三进行练习。

四、《摇篮曲》歌曲学习

1. 让我们一起随琴或跟录音哼唱全曲,请同学进一步体会摇篮曲意境。

(注意:要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同时强调学生的正确坐姿。)

2. 视唱曲谱。(注意大跳音程do到高八度do的音准及弱起小节的演唱)。

3. 填词演唱全曲,教师钢琴伴奏。(注意歌曲前、后部分力度的对比,前弱后强;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

4. 学生分组背唱全曲。(注意体会歌曲意境。)

5. 教师或同学指挥,学生随录音一起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一起领略了浪漫派音乐的几个作品,初步感受了其音乐特点,认识了音乐家,了解了音乐瞬间这一体裁并知道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学唱了那充满母爱、温馨、甜美的摇篮曲。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多聆听些其他浪漫派的作品和不同作曲家创作的摇篮曲。

西洋乐器分类教案篇三

单元课题名称

西洋乐话

单元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00年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西洋乐器分类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

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

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

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

变奏三:节奏变化。

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

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4)师生讨论什么是小夜曲(serenade),教师补充总结。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游吟骑士黄昏或晚间在情人的窗下所演唱的爱情歌曲体裁,19世纪开始,作曲家把某些爱情歌曲改名为小夜曲。主要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通常由男声独唱,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旋律优扬、委婉、缠绵。作为器乐曲,是指18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由小型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重奏、合奏的管弦乐套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同时,我们还应知道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d小调小夜曲》和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被称为“三大器乐小夜曲”。

6. 《欢快的农民集会》

(1)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同学听后说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欢欣鼓舞的热闹场面。

(2)再次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对照谱例1、谱例2、谱例3,为各段音乐取一个名字。

(3)简介作曲家贝多芬。

(4)师生共同总结古典音乐作品的特点: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7.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从多层面了解了作曲家和其主要作品。熟悉了所学作品的主题旋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希望同学课后多听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感受古典音乐带给人类的美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