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8:03:10 页码:8
2023年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模板9篇)
2023-11-13 18:03:10    小编:zdfb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充分了解运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运动。接下来是一些通用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写作中的要点和技巧。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一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二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开朗、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三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句出自《苏东坡传》的话,既是对东坡先生的高度评价,又是对苏东坡的真实写照。作者林语堂先生带着满腔的热情,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实,相对完整地勾画出了东坡其人。翻阅此书,东坡先生仿佛穿越了近千年的时间,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他的天纵之才、卓越风姿,他的文学才华、个人修养,他那似乎永远豁达乐观的心境,以及隐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忧国忧民的心怀,都让人由衷地欣赏他、敬佩他、仰慕他。

当然,东坡先生所为人称道的,不止这些。我们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东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时读四书五经,能做到所有课文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他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抄书的方法,这使得他的文笔在日后可以影响皇帝的食欲。他刚正不阿,因为看不惯当时官员的做派,所以不支持当时的两派,这使得他被两派的人一同排挤。他的这些品质,和他的作品一样,熠熠地散发着光彩。

东坡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品质,应该是他的豁达乐观。东坡先生生前绝笔,写的是“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先生一生,最为辉煌的应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个地方都是他谪居之地,这是何等的豁达乐观,才可以让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贬谪之地,是自己的功劳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东坡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认真又坦率地认为自己的功劳,是那些自己身处贬谪之地时的所为。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人们认为是他天性使然,实则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长的贬谪岁月中,其天性必定是会被磨损的。依我看来,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应该是缘于极高的个人修养的沉淀吧。东坡先生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尽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组成,可在调节自己心态这件大事上,东坡先生可从未让人失望啊。

这般的豁达乐观,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质的。东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极容易的吧!可他没有,他流连在人间琐事中,他入世、鲜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可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于在困苦中寻找出快乐来。他曾和弟弟子由说,他因为买不起羊肉,所以只能买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签,把骨缝里的肉挑出来吃。他和弟弟说这肉有股螃蟹味道,对他夸耀自己的创意,不过也很无奈地表示旁边等着吃骨头的狗有点生气。在我们看来,这位风光时位极人臣的大文豪,此时的行为属于“和狗抢骨头吃”,可不是吗?但东坡先生明显对此无甚不快,还将此事当作和家人的谈资。他开解自己,同样也帮助别人。他在贬谪的每一处都兢兢业业,认真治理。他在徐州时与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后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虫,在惠州修水管,在黄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从不记恨他人,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因为他拥有赤子之心,他的心灵至诚至善,满含温暖。

我们不是苏轼,没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坎坷,也许我们会一生顺风顺水,永远也无法像他那样豁达乐观,但我们仍然可以学习他,学习他的博览群书,学习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样立良行。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东坡先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四

当天平开始一边倒。

昨天读了《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传,今天再读拗相公,觉得对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甚至有点过分差了。王安石为了他的变法开始集权。对林先生说王安石是极权主义,我是赞同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极权,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权,利用皇帝排除异己之时就已然注定,权力的天平开始倒向一个人。

当王朝权利落到任何一个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将走下坡路,但任何一个皇帝或多或少会分权,这也避免了极权的诞生,然而,当权力的天平一边倒地向着一个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极权这,手中再握着皇帝的分权,极权便诞生了。当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气氛中挑选出来的英才和老臣们发现时已经晚了,他们纷纷上书,结果不过要么被贬,要么被置之不理,御史台的人们开始弹劾,结果全被换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么支持王安石,要么退隐或沉默,少数的反对也无人理睬。这时,无论变法成功与否,也无人能阻止了。这就是极权的可怕与害处。

为什么会出现极权,任何朝代都不会缺少说真话的人,但总缺少制衡。说真话,是给清醒的,且有能力(权力)阻止的人听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样失去理智,一心变法的人听得。在当时,清醒且有权停止变法的,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郑侠说服皇帝,停止变法的原因。可实际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没有一翻天象异变,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与否,还是未知数,因为郑侠也被贬到了远方。可是,如果当时出现一位让皇帝信任,且头脑清醒的人,那么或许变法根本不会实行或很快停止。因为有这个人,王安石便无法做到极权。天平最多不过左右摇动。这也是为什么明代朱元璋废相后,他的儿子朱棣会成立内阁,因为内阁虽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讨论,这便是一种制衡,虽仍有极权,但不过是天子过度放权导致,极权时间也不长,因为另一方总会制衡,以致天平不会一边倒。

但事实上,历史从来,也不可能初心绝地极权,也没有一个朝代会绝对分权,极权在天平的一端,分权在另一端,当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五

他的诗词文章,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清新可人,或如慷慨激愤……是豪放与婉约的最美结合。他一生潇洒,在王安石变法初期,因为看不惯天下百姓的痛苦,挺身而出,痛斥“青苗法”,数次上书,可正当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青云直上之时,一个晴天霹雳炸在他的心间,令他透不过气来——贬谪。这两个字可谓是刀绞一般在心间作痛,可又能怎样呢?抵抗?痛骂?讽刺?无论怎样都不能引来收回成命的结果。

都说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了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出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它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的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贬到定州、并州、黄州、常州……最后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时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不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处,病无药可治,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苏东坡,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自己,最豁达、最豪放、最沧桑的一面,我们一直在感悟他冷静、旷达的心灵世界,去学会用他的智慧和精神,俯视生命中的苦难,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世间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可遇而不可求。

“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天堂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文字背后的你,苏东坡,你的荣耀与艰辛,脆弱与坚强,无不诉说着你经历了世间无数的繁华与沧凉,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你————“东坡居士”。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滴、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与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的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间,我看见令我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游走在世间......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六

读罢林语堂先生所书全卷,脑海中似乎只残留这一句话,和那个似清风恬淡飘逸的东坡,那个似清泉平淡无波的东坡。

举杯邀月,踏雪寻梅,如此与诗意栖居的生活很清瘦,如一泓碧波,柔弱中却犹见风骨。东坡一生卷在北宋的政治漩涡之中,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不与他为友。乌台诗案,元佑党人案,被贬海南、黄州……时代的洪流把太多的沉重折叠成薄薄的一枚底片,以眼泪湿影,以痛苦定格。但是他却光风霁月依旧,高高凌驾于狗苟蝇营的政治斗争之上,那么自我,那么洒脱。

眼前仿佛正是这白衣男子,瘦削,眼神忧郁,蕴藏着透析人生苦短的沧桑,深埋着关怀天下苍生的执念。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了天际,与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此凌风出尘的仙意,远离宦海沉浮,把世间的纷扰和喧嚣隔绝在澹澹的秋光之外。兴许是那一次次贬谪,一次次难以言喻的孤独,东坡褪去了一身浮华,去寻无言的山水,去寻远逝的古人。

“物与我皆无尽也”,天地岁大,惟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你我共适之物了。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河流汇成了湖,成熟了的东坡于一场场灾难之后重生。少了少年时的不羁与张狂,沉淀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与豁达。处逆境而不沉沦,才艺不展而不怨天尤人,为多少历代文人所称道。

自古英雄多风流,东坡的爱情亦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一生三位女子相随,无不死心塌地、死而后已。王弗逝后,绝贯古今的《江城子》令后世叹惋,情切切,意深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与王弗的点点滴滴,在“相顾无言”的氛围中,思念化作无言在痛苦的梦中酝酿着。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伴随东坡走过了命途多舛的二十五年岁月。在春月满空的夜里,回廊后梅花的婉娩香,轻云薄雾。无比美妙玄幻的意境,最后“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而侍妾朝云则是东坡的红颜知己: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最后能够陪苏东坡终了的也只是心甘情愿陪伴他、爱他的王朝云。“人生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一颗琥珀的心,饮一泓泉水,掬一捧清澈,与苏东坡的天地浩然之气同在。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七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八

寒假时我读了一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了苏东坡的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他的许多品质都让我敬佩,但是,他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那积极乐观的品质。

苏东坡这种精神让我想起那天,我养了许久的猫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那几天我非常伤心,整天无精打采的,连饭都不想吃了,觉也不想睡了。因为那只猫是我最好的朋友,它这一丢,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一天中午,我坐在书桌前发呆,看着我那只猫曾经的照片,眼里含满了泪水,这时候,妈妈走到我的身边,轻轻的对我说:“孩子,乐观一点吧,那只猫已经丢了,伤心也不能让它回来呀,你还要学习,不能因为那只猫而放弃学习,一定要乐观一点呀”说完妈妈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只猫对我来说很重要,可它只是用来装饰我的生活的,虽然没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乐的生活下去呀,而且,这可以让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而不是边与猫玩边学习,还有,我的`玩伴还是有很多的,并不是只有这一只猫,我还可以看书,可以与其他的朋友玩耍来放松心情,还能加深我们的友谊……我还想了许多许多,这时我感到豁然开朗,已经不在那么伤心了。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的,在感到伤心的时候,一定要乐观,才能化伤心为喜悦,才能让生活更快乐,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

做一个乐观的人吧,这是《苏东坡传》告诉我的,这乐观的精神将会伴随我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篇九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这大概可以概括苏家老大的一生吧。轻轻合上这本书,一句话突然从脑中闪现,挥之不去——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也许吧,看过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传记,可能是因我读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诗词、事件在我脑海中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苏东坡富有才华,尤其在作词写诗方面。往大里讲,突破了词为“艳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传统格局;往小里说,既可抒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还可以爆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中抑郁悲愤,但当他注视格外皎洁的玉盘良久后,积攒已久的不满与无奈竟烟消云散,转变为一种骄傲,将夜景临摹得那样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还是寺庙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讽刺,“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就是对身边纷扰话语的一种暗喻;写给他人的信中也到处透露着豁达,他曾对弟弟子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见即使得不到重用,为乐观的生活点燃的火焰也从未熄灭,且光芒四射。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真诚待人、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藏着掖着,不矫揉造作。他的诗词散文,不管是否为即兴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顺应天性,从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会因事而怒,但不太会因事恨人,就算是对某个人的讽刺也是句句在实,少有污蔑和欺骗。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尝不可体现。然而也正因为这份直白,他一直被挟在政治那黑色、不见底的漩涡之中,被贬数次。他呢,却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间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发其欲言之语,将那些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远远撇开,自顾自地过上那身着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遥自在生活。

有些时候正直与真诚是挂钩的。他颇具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命令苏轼代拟敕书。按说,被政敌打压数年之久,反攻的时刻终于来之不易地出现,本该拼尽全力偿还这几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体味……但苏轼是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或是坑害过他公报私仇,反倒客观地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宿敌,说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论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少了些在现实中的实践。

苏东坡在天赋、真诚、乐观方面已然成为了代名词,但在慨叹“东坡之后再无东坡”的同时,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个时刻,会突然冒出来个“张东坡”、“王东坡”,将其代替?当然,这个念头,只是瞬间,然后我便摇头将其否定了。

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有苏东坡,后怎可能再有来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