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0:36:39 页码:14
2023年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优质15篇)
2023-11-22 20:36:39    小编:zdfb

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如何保障人们的思想自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了解优秀总结的特点和结构。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实例,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一

比较型综合是综合分析的题型之一,也是申论综合分析题的常考题型,经典题型,当然也是难点题型。今天小编为同学们剖析下比较型综合分析到底如何解答。

2、从题干设计上来说,比较型综合分析会设置2个分析对象,形成对比,让做比较分析。但是要注意,并非所有的有2个分析对象的都是比较型综合分析,要看题干问法。

例如:(二)给定资料5中描述了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事例,请对这些事例进行评析。(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不超过250字。

这是2015年省考的一道题目,虽然分析对象不止一个,但是并没有让我们做比较和对比,所以只要当做正常的多个评论型综合分析来解答就可以。

在做比较型综合分析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做比较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联系实际,就像买东西比较2个产品一样,会通过不同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一个选择,可能是有一个更好,你选择了其中一个,也可能2个各有优势,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能2个都有一些不足,所以你谁都不选,还有更好的选择。这是生活中的类比,其实做题目一是一样,如果说生活对比是为了得出一个最后的选择,那么做题目也是一样,这是这个“选择”更多是一种结论、或者评型。

如何做比较分析呢,这可能是我们很多同学困惑的一个点所在,以至于在做题目的时候,尤其在面对省考的材料,面对2个案例、事例,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做一个类比,比如我们吃饭,那选择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呢?这个时候我们就比较下两家店,比如服务?价格?口味?环境?菜品?……等等,你会发展,如何比较的重点在于你得找到一个可以衡量两者的共同标准,在这个之下去比较那个好那个不好,或者各自如何。就好像你没法把汉堡和奶茶一起比较,因为,没有可比性,所以,比较的核心往往在于找到那个比较的标准。当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比较,有些时候可能不仅仅是简单无数个这种一一对照的对比,还有可能是全面分析2者后,通过我的分析就能就能得出对2者的一种比较。所以比较型综合分析也有2种作答思路:

思路一:

1、概括分析对象a,概括分析对象b,总评。

2、全面分析a,全面分析b。

3、得出结论对策。

思路二:

1、概括分析对象a,概括分析对象b,总评。

2、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比a\b。

3、得出结论对策。

那这个时候可能又会纠结,到底如何选择呢,这要看材料,也要看做题目时候的实际情况,如何自己能够很有条理的找到对比的点,那么思路二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觉得材料要点比较散乱,不知如何形成对比,不如采取思路二更加明智。

资料2。

前不久,一位网友发布的“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教孩子说谎”的微博引发热议。该网友在等待幼儿园报名时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雷倒。m妈妈:待会儿老师问你妈妈在哪上班?孩子:工商局。m妈妈:爸爸在哪儿上班呢?孩子:公安局。m妈妈:你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

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议论:

网友a:非常理解这位妈妈,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孩子能进个好一点的幼儿园,在这个拼爹拼妈的年代,实属无奈之举。

网友b:这位妈妈真是糊涂!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谎,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网友c:上学要给老师送卡,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如果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到排挤,你的病可能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打不赢……在这样的世风面前,只有傻子才会坚持做人的底线,除非你不想办成事。

网友d:我们教孩子不要闯红灯,但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们教孩子谦让、诚实,但现实社会总让老实人吃亏……让孩子不受伤害地成长是父母的责任,早点让孩子了解、适用这个社会未必是坏事,大道理有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资料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这两年除夕夜守岁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看春晚,一个是抢红包。去年用“摇一摇”的方式抢,今年又多了“咻咻咻”。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6年2月8日零时,共有79.14万名支付宝用户共同分享了总值2.15亿元人民币的现金红包。平均下来,每人271.6元。对于口袋逐渐鼓起来的中国人来说,两三百元抵不上一顿饭钱,但是为何会有数以亿计的用户抢红包?有网友调侃道:“自从有了红包以后,抢红包已经完全摧毁了我的‘价值观’。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我连看都不看,现在抢到1元我就觉得是一笔巨款,超过5元我就窒息了,超过10元眼眶就湿了……”红包的风头俨然盖过了压岁钱。传统的压岁钱多是长辈给晚辈,而红包,平辈、晚辈、长辈之间都可以给,也不局限于春节期间。如此富有弹性,难怪会大受欢迎。

某大学的n教授是红包热中的“老古板”,从不参与微信抢红包。这主要源于2015年中秋节期间的一次教训,一个熟悉的学生家长定向给他发了一个红包,点开一看竟有1000元之多,这严重触及了n教授的师德底线,后来费了很多周折才退了回去。从此,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所有收到的红包一律不打开,任其自行退回;朋友圈中的红包只看不抢。但他的学生深受网络影响,“抢红包”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n教授后来又对自己的规矩进行了调整,红包可以发,但绝不收。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期间,n教授给所在课堂上的学生发放了200元的“大红包”让学生抢,学生们纷纷表示“好”,就连曾受过他严厉批评的两个学生也留言道:“谢谢教授财神!一定好好努力!”

(二)“给定资料2”中的m妈妈与“给定材料3”中的n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m妈妈应对世俗习惯采取完全顺从,n教授应对社会潮流在坚守底线基础上,积极融入。相比而言,n教授做法更可取。

在面对拼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石世风,m妈妈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幼儿园,教孩子撒谎,虽然有无奈的原因,但是却突破了做人做事底线的方式,不仅仅会影响子女未来,也会加剧不良世俗习惯的恶化。而n教授只发不收红包,通过红包促进的师生的良性互动,消除了隔阂感与距离感,也通过调整避免家长送礼,始终坚守师德底线。

因此,在面对世俗习惯于社会潮流时,我们可以积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适当参与,积极融入,但是要始终坚守原则底线。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二

1.题干问法:谈谈对___的看法;评论___。

例如:2020年国考副省。

(二)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1)概括评论对象,明确观点。

(2)进行具体分析。

(3)对策结论。

新技术目前无法从根本上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一方面,新技术给农民工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一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二是使他们拓宽视野,转变意识,拥有表达渠道;三是有利于通过媒体维权。所以从理论上说,新技术有利于消除城乡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但另一方面,新技术使用会产生马太效应,带来两极分化。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中获益,实际上拉大了两者之间的收益差距。因此,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作用,要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1.题干问法:谈谈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启发。

例如:2020年陕西省考。

(四)根据给定材料7,谈谈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20分)。

要求:理解全面、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200字。

(1)总起句。

(2)具体启示。

启示有:一、公布详细信息,严控差旅费用。不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政府信息应向公众公开,并详细规定出差时可乘头等舱和商务舱等的具体情况。二、社会各界监督,削减公费开支。全部经费公开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采取削减公务用车、公款宴请从简等措施。三、预算各项支出,审核机制严密。各部门每年详尽统计经费开支,对来年经费作出预算,并建立审核机制,预算经审核表决通过后才能获得财政拨款。

1.题干问法:请谈谈对___的理解。

例如:2020年陕西省考。

2020国家公务员申论答题技巧:综合分析答题思路二、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你对“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50—150字。

(1)揭示本质含义。

(2)进行具体分析。

(3)对策结论。

公民个人作为中国文化环境产生出来的“中国制造”,是传递中国文化的名片和最佳载体。国民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直接的交流,国民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政府要重视民间交流、业界合作,多办一些展览,提升国民的文化修养,打造国家的“文化名片”。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三

近年来,提出对策题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有些考生直接将对策题作为放弃的题型。但在这里想告诉大家:提出对策题不是不考了,而是将提出对策作为一种能力,在其他题型里面渗透,从而进行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比如综合分析中的启示分析,以及贯彻执行中的建议类问题,甚至是我们经常写的策论文,都可能与提出对策能力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小编特意总结了在考试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公务员考试。

问题如:1、态度问题;2、能力问题;3、发展问题;4、数量问题。

解决对策如下:

1、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家风传承,良好家教,言传身教;学校教育——知识,技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社会教育——营造一种崇德向善,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2、学习培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业务培训,道德培训,法律培训,技能培训..)。

3、以人为本(提升福利待遇,重视团队协作,提供晋升空间,创建工作环境,加强政策倾斜...)。

4、队伍建设(扩大编制,内部遴选,内部选调,社会招聘,现有人员挖掘和培养...)。

问题如:1、没有“财”,缺乏资金;2、不会“管理”财。

解决对策如下:

1、加大资金来源渠道(四个一点:政府拨一点,即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企业投一点,即引入社会资本,获得企业的资金融入;公益捐一点,即公益组织和慈善人士的捐赠;自己挣一点,即通过劳动、通过创意获得收入)。

2、加强财政预算,决算,同时加强审计工作;聘请专业人才,建立专业队伍,加强监督和问责;晒账本,将账本在阳光下公开。

问题如:1、前期缺乏规划;2、中期缺乏落实;3、后期缺乏管理。

解决对策如下: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遵循规律,专家论证和指导);民主决策(倾听多方意见,确保决策的民主性)。

2、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人、财和物都要落实到位,确保基础设施、硬件设施能够如期建成。

3、加强后期管理,设专人,专岗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根据反馈意见要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提升服务的满意度。

申论复习资料:不文明乘车。

国考申论冲刺技巧:怎样攻克阅读难关。

国考申论冲刺技巧:概括能力的晋级之路。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走好三步解决分论点扩充难题。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四

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重点考查考生的五大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较于其他几种能力作答难度较大,题型更为丰富。综合分析常见题型有:启示型、解释型、评论型、关系型等几种,其中又以评论型难度最大。评论型综合分析该如何解答,下面以一道例题进行解析:

【例题】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材料2”,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不超过250字。

第一步:仔细审题,形成思路。

此题的给定资料共有9段,我们需要逐段梳理。

第一段:介绍背景,引出话题,无要点,提出问题“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第二、三段:“从理论上说,这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介绍了某大学社会学系g教授的观点,说明理论上新技术有助于突破社会结构屏障。(支持)。

第四段:阐述了在经过研究后发现,想通过新技术促成社会转型,在现实中仍存在困难,会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说明现实中,新技术在突破社会结构屏障上依然存在障碍。(反对)。

第五段:提出“新技术能否穿越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也就是说关于新技术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目前没有定论。

第六段至第九段: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新技术的屏障。

日常生活中给农民工“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支持)。

表达的角度“不仅扩展了视野,转变了意识,而且有了表达的渠道”(支持)。

组织化集体行动角度,“即时调用各种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及各种经验,他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没有领头人的情况下,用qq群建立维权组织;同时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更容易取得外界的声援和帮助。”(支持)。

第十段直至结束:“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线上和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五

对于这一类题型而言,出题往往会给出材料中的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然后要求谈谈理解/认识/看法或者阐释意思等等之类的,如:

例1: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例2:“给定资料4”中陈博士表示了对我国陷入“人口诅咒”陷阱的担忧。请结合“给定资料3-4”,试对这里的“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例3: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例4:根据材料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例5: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例6:“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

例7:“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六

很多考生对申论综合分析题存在诸多疑惑,并且,鉴于近年来公考申论中出现的综合分析题越来越抽象复杂,内涵越来越丰富,也进一步加大了考生们备考综合分析题目的难度。在这里,小编就对常考的一类综合分析题目——解释分析的做题思路和方法给大家进行小小的梳理和透析。

第一、题型判定。很多同学在复习中会将多个题目进行比较,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在题干的问法上就会出现诸多类似之处。更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些解释分析题目的问法和评论分析相似,甚至难以区分,这时做题就陷入了纠结,到底该不该表观点进行判断呢?其实,我们常规的问法一般为“请谈谈你对......(一句话/一个词)的理解/认识/进行解释/分析”,那么这种问法出现,即为解释分析,答题时解释句意,点明本质即可。但是如果需要我们解释的句子本身即表示一个观点,并且题干下面的要求部分还有“观点明确”的要求,那么我们需要在解释完句子之后做出相应的判断,表达观点。

第二、句意理解。在我们解释题干所给的句子含义时,整句话带回材料解释往往难度较大,不便于我们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将题干所给出的句子进行拆分,画出关键词、找到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到材料中分别寻找到跟关键词有关的解释描述,带回原有逻辑关系中,解释就出来了。例如:2016年副省第二题,让我们指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走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将句子中关键词找到,为“技术层面太快”“灵魂跟不上”,逻辑关系为因果关系,因为技术层面走太快,所以灵魂跟不上,接下来在材料中寻找到关于“技术层面走太快”是说“教育在技术层面不断地改,改得太过”,而“灵魂跟不上”的解释是“缺乏灵魂的东西、缺乏内在的东西”,所以带回原来的逻辑关系,解释为“中国的教育在技术层面不停地改,改得太过,以致缺乏灵魂、缺乏内在的东西。”

第三、逻辑把握。在解释分析题目作答中,整体的总分总逻辑结构一定不能乱,中间的分析环节的分析逻辑也一定不要出现混乱。整体逻辑的把握,除了解释、对策这些之外东西,其他全部放在中间;中间部分的逻辑把握,一定是将几个要素分开写的,如果在分析过程中找到了相应的影响、原因或者重要性、特点等,那么我们在写原因时就要把原因写完再去写影响,不要来回穿插写。

第四、对策确定。最后一步的总结,一般会呈现对策。但是偶有一些题目没有呈现对策。此时同学们就会有疑问:那到底写不写对策呢?写的话写多少呢?其实,我们在做最后的总结时,一般情况是要写对策的,尤其是当材料呈现出明显的对策时,那么需要抄下来;如果材料中没有呈现对策,但是却呈现了许多严重问题,那么需要我们根据问题反推对策写在最后的总结部分,但是注意此时所写的对策宏观反推即可,无需十分详细;如果分析过程中没有找到问题,材料也没有提出对策,那么我们可以不必写对策,作出结论即可。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七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其实他们的答题思路都是先表层含义,再深层含义,内在的核心思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也正是综合分析类题的命题核心,因为综合分析重在分析,通过这类题主要重点考察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不会灵活变通,导致了对答题方法的生搬硬套,严重的甚至还不会写答案,误以为题目很难。所以,既然理解词语的核心答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话,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以将理解题(无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视作评价题来进行作答。如:

“给定资料4”中陈博士表示了对我国陷入“人口诅咒”陷阱的担忧。请结合“给定资料3-4”,试对这里的“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答案:

实际上答案的呈现形式还可以按照评价的思路来写,即“是什么(简单表态)——为什么(重点论述)——怎么办(写对策)”,可以写成这样:

对于“人口诅咒”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解决,以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什么(简单表态)。

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不重视技术,反而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随着人口红利出现问题,企业面临着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动力。例如盛昌这样的依靠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代工企业,随着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企业艰难维持甚至破产。——为什么(重点论述)。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注重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进行产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主品牌,重视技术创新。a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很好的范例。——怎么办(写对策)。

再如:。

根据材料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若按照评价题的思路来作答也是可以的,答案可以写成这样:

1.这句话强调了各地的人才既要和其他地方有所区别,又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是什么(简单表态)。

2.因为各地的人才引进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模式,要根据各城市间的地理、经济、人才需求结构不同,实施不同的人才政策,才能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同时人才引进工作只有立足地方特色,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明确角色定位,采用合理的人才路线,加强人才生态建设,合理使用现有人才,注重发掘本土人才,才能更好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为什么(重点论述)。

3.总的来说,就是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该各就其位,按需引才。——怎么办(写对策)。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八

写作题想要拿高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审清题,作答扣题,本质上是公文写作题的贯彻执行题也不例外。作答贯彻执行题的基本前提就是能够领会国家方针政策,考生需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政府工作思路和方法能有所领会、科学解读,准确把握上级意图。在作答贯彻执行题时,紧紧围绕组织意图展开。很多考生贯彻执行题没答好就是因为连组织意图都没有把握准确,主旨有偏差,后面答得再精彩也拿不了高分。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领会国家方针政策呢?考生可以在平时多了解国家颁布的一些最新的政策文件,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关注权威人士对政策的解读。在做题时,则要重点关注题目中的观点性材料。

二、紧抓材料的同时贴合实际。

贯彻执行题的作答逻辑是由题目、材料和习惯性逻辑共同决定的。因此,考生在做贯彻执行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及提高要求,弄清楚题干中的身份、作答对象、文体和目标,在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作答思路时还要考虑到具体环境条件,不要脱离实际情况。另外,近几年的贯彻执行类试题越来越接地气了,材料以外的点也很有可能成为采分点。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要学习各种公文写作方法外,还可以关注一些政府处理问题的方法:政府采取了什么手段,对问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九

在申论中,常见题型为五大类。第一类,归纳概括,第二类,综合分析,第三类,提出对策,第四类,贯彻执行,第五类,申发论述。大家通过学习就会发现,这五大类题型中,其中最难的是综合分析中的解释型综合分析。而要想破解解释型综合分析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小编在此为大家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解释型综合分析题的答题逻辑。第一步,解释分析对象;第二步,针对分析对象进行论证;第三步,作出结论或对策。

其次,要到材料中找点。到底找什么,这是解释型综合分析的难点所在。我们核心要按照解释型综合分析的逻辑到材料中去找点,即这道题需要作答哪些内容,我们去材料中找哪些内容。以2018国考申论副省这道题为例:

根据给定资料3,请你对划线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

要求:(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因此,我们需要到材料中找的内容为:一、“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的解释,在解释时要重点关注这句话附近的一些句子,而在这道题中,分析对象前边的这句话“用设计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跟分析对象表述相似,即作为这句话的解释;二、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即“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这句话这么说的原因和理由,但是事实上,在材料中,是很难找到直接的原因和理由,就算直接有以原因和理由的形式呈现,找到的要点也不齐全,所以大家以后在分析论证的时候,要想将要点找齐全,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找分析对象关键词相关的要点,例如在材料3第三段中提到智能化炊具,显然体现的是物的“智”,“它市场空间非常大,能够真正改变生活”是相关要点,所以它是答案要点;第五段中提到“当下是设计推动科技的时代”,设计体现的是人的“慧”,所以是跟人的“慧”相关的要点,所以它是答案要点;第五段中提到“工业技术和设计创新深度融合”,技术体现的是物的“智”,设计体现的是人的“慧”,所以它依然是答案要点。三、找结论和对策,所以到材料中重点关注对策词去找对策,理解语意找结论,若材料中有对策,将对策呈现在答案中,若材料中有结论,将结论呈现在答案中,若对策和结论都有,将对策和结论都呈现在答案中,如果对策和结论都没有,找答案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对策,如果问题也没有,直接回扣观点得出结论。

申论复习资料:个税改革。

申论备考辅导:学好“提出对策”很重要。

申论贯彻执行题中的那些逻辑你弄懂了吗?

申论备考:正确把握逻辑关系告别佛系定位要点。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十

1.题干问法:谈谈对___的看法;评论___。

例如: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要求:

(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不超过250字。

(1)概括评论对象,明确观点。

(2)进行具体分析。

(3)对策结论。

新技术目前无法从根本上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

一方面,新技术给农民工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二是使他们拓宽视野,转变意识,拥有表达渠道;。

三是有利于通过媒体维权。所以从理论上说,新技术有利于消除城乡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但另一方面,新技术使用会产生马太效应,带来两极分化。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中获益,实际上拉大了两者之间的收益差距。因此,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作用,要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1.题干问法:谈谈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启发。

例如:谈谈国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在“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20分)。

要求:理解全面、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200字。

(1)总起句。

(2)具体启示。

启示有:

一、公布详细信息,严控差旅费用。不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政府信息应向公众公开,并详细规定出差时可乘头等舱和商务舱等的具体情况。

二、社会各界监督,削减公费开支。全部经费公开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采取削减公务用车、公款宴请从简等措施。三、预算各项支出,审核机制严密。各部门每年详尽统计经费开支,对来年经费作出预算,并建立审核机制,预算经审核表决通过后才能获得财政拨款。

1.题干问法:请谈谈对___的理解。

例如:谈谈你对“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50—150字。

(1)揭示本质含义。

(2)进行具体分析。

(3)对策结论。

公民个人作为中国文化环境产生出来的“中国制造”,是传递中国文化的名片和最佳载体。国民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直接的交流,国民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政府要重视民间交流、业界合作,多办一些展览,提升国民的文化修养,打造国家的“文化名片”。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十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而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目标要求和基本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从我国当前最核心、最根本、最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出发,提出的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目标要求,是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关的。

因此,这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也是解决当前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总抓手。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乡村产业落后,造成一二三产业均不发达,乡村振兴,不但直接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农民弃农进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也可以解决整个国民经济脱实向虚、城市畸形发展、结构调整艰难、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乡村落后,使得乡村变得不生态、不宜居,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病态,乡村振兴,可以在乡村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安居生活,成就国人安居梦想。

实现乡村“乡风文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线。乡村是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可以直接解决亲情乡情缺失、熟人社会消失、人与人信任危机问题,也间接清除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糟粕,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乡村振兴,可以有效解决基层组织虚化、基层自治缺失、基层法治失效、基层德治失灵问题,也可以缓解因农村人口大规模、常态化、无秩序流动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共产党人的立党初心和执政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系列转折。一是由发展城市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发展乡村。二是由经济的脱实向虚转变为脱虚向实,重点是发展乡村实体经济。三是由单纯一二三产割裂发展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乡村产业融合体。四是由产业依赖转变为生产生态、生活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并重,重点是打造产、镇、人、文、治兼备的乡村新生活载体。

【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相关建议】。

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三)建设法治乡村。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五)建设平安乡村。

五、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

(二)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

(三)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

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八、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九、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二)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四)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

(五)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六)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十二

一、仔细审题,明确本质,从根本入手。

在做贯彻执行题之前,我们先明确贯彻执行这类题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说到底,申论小题都是以材料为蓝本,在材料中找要点。所以,贯彻执行题从根本上说也是在材料中找点。在审题、审要求的阶段,关注文种、作答对象、背景、人物身份、特殊要求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题干中出现只要求写“要点”、“提纲”,或明确指出“不考虑格式要求”等情况,若有,则不需要考虑格式要求,从材料中寻找相应的要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出来即可。

二、抓住方向,围绕作答对象,循方向找点。

在明确本质之后,我们需要再找到这道贯彻执行题的方向,也就是这篇公文写作题是围绕什么写的,即作答对象。我们经常在拿到题的时候很懵,是因为找点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是什么,所以找起来很迷茫,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避免找点迷失方向,比如:在某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提纲,那么我们的写作方向就是要去向别人介绍经验,也即告诉别人我们是如何做的,怎么做得好了。所以最后归根到底要找的就是做法了。

三、树立框架,整合要点逻辑,在框架内书写。

围绕作答对象将所有的点勾勒出来之后,为了使答案更具有条理性,可以适当将材料进行整合,根据同主体、同范围、同义法进行要点的合并,也可根据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要点的整合和分类,最终形成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为了使得答案层次性更明晰,主体部分可形成序号加二次概括加具体分析这种写法,最终加上语言的润色,整个公文写作熠熠生辉。

总之,贯彻执行题是小题中的纸老虎,其本质还是归纳概括加上一点格式,广大考生需站在本质上看待,多加练习,广泛阅读,公考一定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希望广大考生能注意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切记画地为牢、闭门造车。将自己置于准公务人员的身份去备考,关切国事,关注民生,让政府思维贯彻备考环节中。这样方能让自己代入其中,站在高位看考试,势必能比他人高一个等位。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十三

申论考试是客观题,不是主观题,因为他有确定的得分点,如果答不到点上,你的内容再有逻辑、语言再好、字迹再漂亮都不可能得分。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注意:

(一)材料为王。

答题一定是依据材料,比如材料介绍了某市从蓝天、碧水、净土三个方面去整治环境,问题是请概括某市整治环境的对策,那我们答题一定也是从蓝天、碧水、净土三个方面去答题,而不能从意识、能力、制度或者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去答题。这是备考后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那时候学了很多技巧,就会自以为是,不尊重材料。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没学过申论的人反而比学过的人分高,因为他们“抄”材料。

(二)领会出题者意图。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某地道路坑洼不平,出门容易掉坑,下雨天就没法出门。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考官想要的答案是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是答安装路灯、发放水鞋那就是没有领会意图。再比如小明喜欢爱烹饪、爱摄影、爱记手账的女生,问小明喜欢什么样的女生,这时候如果只能用六个字个字回答,就要说他喜欢爱生活的女生。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十四

1、解释这句话含义:优先回到这句话所在的出处段,看其前后是否有总结句,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如果有直接抄即可。如果没有,需要看前后是否有同义转述内容,或者语义相近内容。如果没有相关信息,那么说明它的前后是有找点的方向的,所以一定要重点关注。

2、多角度分析:找与题干主题词有关的所有要素,材料中有啥要素找啥要素,找到要素后建议各位同学批注一下,不然一会儿呈现要点的时候,容易混乱。

3、总结、对策:材料中有总结句,写总结句,如果没有总结句,需要各位同学找到对策后直接呈现。如果材料中说的都是好的现象,又没有总结句或者对策的话,可以遵循总分总逻辑,自行补充一个总结句即可,俗称好上加好。

省考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篇十五

对于理解词语的题目,一般情况下都是先阐述关键词的表层含义(概念解释+表现),然后再解释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原因、影响、对策等),从而达到全面理解或解释的目的。如:

例:“给定资料4”中陈博士表示了对我国陷入“人口诅咒”陷阱的担忧。请结合“给定资料3-4”,试对这里的“人口诅咒”做一全面解释。(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答案:

对于理解句子的题目,一般情况下也是先解释关键词的含义(概念+表现),再阐述句子的深层含义((原因、影响、对策等),如:

例1:“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答案:

3.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国当下教育存在“舍本逐末”的表现。——阐述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2:根据材料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