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4:38:12 页码:8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全13篇)
2023-11-13 14:38:12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编写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的例子,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相信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人数1124225。

每人创得利润2052.521.51.5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年龄频数。

28≤x。

30≤x。

32≤x。

34≤x。

36≤x。

38≤x。

40≤x。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即=。(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

(3)==()。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

(3)=(4)=。

2、计算。

(1)(2)(3)。

(4)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1)不成立,=(2)不成立,=。

(3)不成立,=(4)不成立,=。

2、(1)(2)(3)(4)。

(5)(6)。

七、(1)(2)(3)(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三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四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五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六

1.(跨学科综合题)若把x克食盐溶入b克水中,从其中取出m克食盐溶液,其中含纯盐________.

2.(数学与生活)李丽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无风时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骑车,便能按时到达,当风速为b米/秒时,她若顶风按时到校,请用代数式表示她必须提前_______出发.

3.(数学与生产)永信瓶盖厂加工一批瓶盖,甲组与乙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组单独完成需要b天,乙组单独完成需_______天.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七

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

答案:b。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

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

答案:d。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

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八

1.使学生理解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能应用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4.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对开阔思路,提高能力有很大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九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2)。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判断运算的符号)。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在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四、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