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1:00:48 页码:11
最新《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实用13篇)
2023-11-22 21:00:48    小编:zdfb

学习一门外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供大家思考和参考。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一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从这欣赏中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使它重新奔涌的情感之流汇进我们的生命长河。从而实现文学作品与生活的衔接。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听听那冷雨》正是这一专题中的经典美文,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故国的热恋,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根据本专题“感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内涵和这篇经典散文的本身特点及专题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这意境传达出的故国之恋。

2.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方法,并运用于文学鉴赏的活动中。

3.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尤其是对祖国山水,历史,文化的深沉的爱。

其中教学重点: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这意境传达出的故国之恋。

教学难点: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方法,并运用于文学鉴赏的活动中。

只要这样的三个目标达成了,就实现了主题内涵和专题设计的意图。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尤其是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准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方法化难为易。因为解决重难点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让学生可以顺利过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以及涵咏、美读等学习方法。涵咏法是为了让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的把握。而美读法有声有色的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传达出来。在这里要指导学生做到情随声出,对于这样的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美读法是最重要最实际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自主查找古诗词,并理解其内涵。课堂上自主交流,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展开对话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探究。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我认为主要把握住这样的教学流程:

1.导入过程。用广为人知并容易理解的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的《乡愁》一诗做一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就能解读出作者通过船票,邮票,海峡等意象表达出的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这样就可以导入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价值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上自主发言。)继而引导学生去感悟《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就自然过度到第二环节。

2.整体感知过程。通过上一环节对作者的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启发,以及学生课前预习和再次品读,很容易就会说出《听听那冷雨》一文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恋之情。(这一过程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的一部分)。

3.鉴赏过程。这个过程要解决的是“感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重点。当然最基础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美。如果直接提问可能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于是我想可以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亲切可感的境界。如从小到大经历这么多雨季你有没有感受过呢?对雨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呢?你觉得雨美吗?如果让你描写雨你会调动哪些感观呢?学生会很积极的响应,踊跃地回答。在一种热烈的氛围中,就可以让学生进入文本探究作者是用了哪些感观,写了哪些美的语境。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和同学展开交流,讨论。最后合作解决问题。

听觉。

嗅觉。

视觉。

触觉。

意境美。

情感美。

语言美。

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用美读法读出文本的美,让其沉醉其中。(这个环节解决了重点)。

4总结鉴赏方法。即根据教参要求让学生总结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写难度,但可以用简单的问题过渡,因为学生已经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深读课文领略到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于是就可以问学生我们刚才在文章中领略到了哪些美呢?学生回答后再问我们鉴赏别的写景类散文是否也可以从鉴赏其意境、情感、语言着手呢?当然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荷塘月色》一文的比较阅读。使这个答案更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鉴赏此类散文的一些实用方法(这一个环节就解决了文章的难点)。

4.作业。让学生课下去读著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并且用本文学到的鉴赏方法去鉴赏它。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二

“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教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准备。《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的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

出示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脉络。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明确。

(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雨”诗句。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欣赏6-10节。

三品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讨论交流)。

明确:学生将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总结归纳: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5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四

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

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

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

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

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

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

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

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

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能看出在哪听雨吗?

生8:年轻时大陆。

师:听了哪些雨呢?

生8: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

师:干脆称之为梧桐雨、荷叶雨好了。还有吗?

生8:少年听雨、中年听雨、老年听雨。

师:那就叫人生雨吧。能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吗?

生8:凄凉、凄楚、凄迷。

生9:表达亡宋之痛。

师:跟余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9:作者的国家也灭亡了,借来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

师:这样说我总觉得有些刺耳,改成漂泊之痛怎样?

生9:可以。

生10:9至11节作者在日式古屋听雨,听到了黄昏雨、芭蕉雨、桥上雨、船上雨、四川雨等。

师:能说说古屋听雨的感受吗?

生11:古屋听雨流露的是作者的乡愁。

生12:这样说太笼统了吧,我觉得是一种安慰,因为作者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身在古屋而心归桑梓,作者借听雨来慰藉那颗愁苦的心,因此我认为不仅表现了故国之恋,而且是大陆听雨的'衬托。

生13:所谓公寓听雨其实是无雨可听,是为了跟上文对比才写的。

生14:公寓听雨恰好流露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清一色的公寓,屋瓦没有了,回忆没有了,音乐没有了,连安慰都没有了,作者的内心是何其悲戚、伤感。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对余先生表达的乡愁应该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乡愁是一很宽泛的情感,在大家研读的段落中,乡愁具体表现为漂泊之痛、故土之恋和现实之忧,这样作者的乡愁也就具体化了。现在能明白课题中“冷”的内涵了吧。

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师:能明白老师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的用意吗?

生15:红色是暖色调,而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所以我觉得不妥当。

生16:我想,作者听雨的感受诚然是凄凉、凄楚的,满天飘飞的雨丝恰如作者缠绵的愁绪,但是作者的那颗心却是火热而执著的,所以才会有那么深长而真挚的乡愁,红色象征了作者火热的心。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也一定深受启发。刚才我们和余先生一起在雨中聆听、在雨中感受,淅淅沥沥的雨打湿了先生那颗炽热而善感的心,也濡染了大家。只是余先生为什么要用“梧桐雨、荷叶雨、黄梅雨、屋檐雨”等密集的跟雨有关的意象?(学生思考)。

生17:我想这些意象能烘托作者的情感。譬如“疏雨滴梧桐”,听起来总叫人感伤。

师:有同学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吗?

(一生背,教师播放幻灯片)。

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声声慢》)。

师:黄昏时分秋雨梧桐,檐雨滴滴,风飘雨萧,女词人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空虚之感一定引发了余先生深藏心中的愁绪。(老师继续播放幻灯片)。

黄梅雨:“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

芭蕉雨:“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南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师:大家齐读,(众生读)能谈谈这些词句表达的情感吗?

生18:读黄梅雨的词句有缠绵之感,芭蕉雨读来凄苦,我觉得是暗含着作者的孤寂相思之苦。

生19:再妥当不过了。我还觉得像余先生这样一位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学者,在写到这些跟雨有关的意象时,这些诗句一定会在他的心中复活。

师:(小结)非常赞同,自古以来,文人们对同一意象往往赋予相对稳定的相似的感情色彩,这正体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一面,余先生正是借以上意象来表达孤独、漂泊、相思等愁苦,也为先生的抒情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如此作者所听之雨就不仅是从春寒到秋瑟的自然之雨,更是一场意象密集的中华诗雨,两场雨相互交织,不仅饱含作者的乡国之愁,更是对中华诗歌的深深眷恋。余先生不仅把雨当音乐,更是当诗歌来听的啊,同学们现在肯定明白课题中“听听”两字的深意了吧。如此,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诗化散文、文化散文来读。

师:同学们,余先生浓浓的乡思乡愁和对中华这一诗歌国度的深情眷恋与赞美,都随着冷雨流入了我们心灵深处,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愫,放开所有感官,声情并茂地朗读第5至11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5分钟),注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高低,作者的情感,“冷”的味道。(配乐洞箫曲,生自读)。

朗读要领:(幻灯片)。

眼观其文,领略视觉美。

口诵其声,领略音韵美。

心惟其意,领略情感美。

让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五节。

(生读,语速较快,声调较高昂)。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

生20:我觉得读得不好,语速与感情把握都不够,语速应慢一点,要读出漂泊之痛。

师:那请你来读读看如何?

(生读。读完掌声四起)。

师:哪位评点一下?

生21:读得很好,语速缓慢,声音低沉,情感凄恻。

生22:尤其是“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句处理得很好,能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去品味。

生23:我注意到他在读凄凉、凄清、凄楚、凄迷时声音一个比一个低,语速一个比一个慢,这样处理感伤味更浓。

(生读。)。

师:读得怎样?生24:还行,就是一个长句读得不理想。

师:那你把它理想地读一遍吧。

生24: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师:断得很好,读得也很好。能说说余先生用长句的用意吗?

生25: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多个“下”的连用,有一种连续不断的感觉,这正是作者无边愁绪的象征。

生26:这种连续不断的雨的背景,不仅增强了黑白片的味道,同时渲染了作者的离愁。

生27: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生28: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使用,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师:三位同学评点角度不同,同样精彩。这一段的朗读,我觉得还要把这一长句读出楚辞的那种声断气连的味道,同时不能像第五节那么凄凉哀伤,回忆中有沉醉,凄凉中有温馨才好。

生28:老师,这种说法太抽象,你能示范一下吗?

(师读,放洞箫曲《乡愁》,学生掌声)。

师: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先生是诗坛高手,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一样潜藏着诗歌,我已把第七节中藏着的诗找出来了,请看投影。(幻灯片)。

屋瓦。

浮漾湿湿流光。

灰而温柔。

微明幽暗。

由远而近。

轻轻重重轻轻。

敲击音滑音。

密织成网。

按摩耳轮。

温柔的灰美人。

纤手冰冰。

拂弄黑键灰键。

奏晌午成黄昏。

(学生齐读)。

师:大家选择喜欢的段落改成诗歌,用五分钟让自己成为诗人。(生笑)。

师:有改好的大家欣赏一下。(投影)。

四月/梅雨霏霏/朝夕不断/旬月绵延/苔藓/湿黏黏直侵心底。

七月/台风台雨/热浪沸沸/掀翻太平洋/向矮屋檐重重压下。

雷雨/滂滂沛沛/似电琵琶忐忐忑忑/屋瓦惊悸/腾腾欲掀起。

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寒潮泻过/日式的庭院/秋意弥漫。

(学生鼓掌,其他改作从略)。

师:改得很好,意象多,音韵美,节奏美,就是余先生诗歌的味道。那么余先生干脆写成诗歌得了。

生29:不行,要淋漓尽致地表现缠绵的愁绪,还需要散文这种文体。诗歌的语言太含蓄,跳跃性大。

生30:“冷雨”中凄凄切切的诉说,乡愁难搁的苦楚,那种灰蒙蒙、淅沥沥、潮湿湿的内涵的叠加、富有张力的想象是非用散文不可的。

师:的确如此。但我们通过改诗感受了诗化散文的浓浓诗意,感受了诗人湿漓漓的思乡之魂,人生天地之间,可以不做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衷心希望同学们以后的人生充满诗意,少些漂泊之苦,少一些流离之痛。同时我们还衷心期盼美丽的宝岛,这个离散的女儿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让余老先生耄耋之年两岸成一家的夙愿早日实现。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中部;210015)。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五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

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有点出乎意料,让我激动。两种停顿就是两种气势,两种画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手笔。

4、好的写景散文是连贯而一的,这里却是节选,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美感,也防碍了学生的理解。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学生对于这个意大利电影导演的风格一无所知。有点反感这种节选的形式。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六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课时中把它分解了,让学生分段,但其实对于这篇散文来讲,分法是比较多的,所以我觉得不分会更好,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课文。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让学生通过一些语句去掌握鉴赏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释“意境”的含义,再罗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练。应该说,这样的模式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进行操练的时候,选取的范围太广了。应该把范围缩小到几段,而不是整篇课文。如果是选取几段,学生应该能比较细致具体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鉴赏这几段中的这几句语句,体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更加明确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篇幅较长,我分成4个课时来讲。

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给学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贾府人物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挑几个涉及到课文的人物讲解。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这几个人物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兴趣。

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不够透,可以再详细分析。至于服饰,由于自己对清代的服装一无所知,所以讲不了这些华贵的服饰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服饰的华贵。对于路线的问题讲得太多,其实只是想通过讲解路线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贾府很大,二是贾府内等级分明,礼节繁琐。

曾看到一个教学案例,那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能否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换成“贾府迎黛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错。既可以写出贾府对黛玉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从黛玉的角度出发去看贾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七

走上讲台半年多,也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文体,但是对于散文,我总觉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来是给予了作者许多细腻情感的文体,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体会,而这个情感体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我想到的是从修辞入手。本文通感以及叠词修辞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修辞的美妙之处。不过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能知道修辞的妙处,但却不知这些言语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联系。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的太复杂,一来学生要费时间揣摩问题,二来有些学生可能听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简单地提出我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终于学生们发现了文章蕴含的乡愁,但他们也就仅仅解读到乡愁。关于文化乡愁,我又顺势进行了一番讲解与引导。

但这节课留下了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散文上得生动,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因为这一堂课而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八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在此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通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

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2、体味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深挚情感。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当然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教学设计中注意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安排上,首先是涵咏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其次是赏析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鉴赏或分析。

(一)长文短教,难文易教。

处理之后,易于操作,便于理解,可以凸显涵咏与赏析的环节,以便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其语言美以及意境美。

(二)注重反复诵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鉴赏。

初中时学生虽进行过散文教学,但学生的实际阅读与鉴赏水平可能参差不齐。通过不断的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点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美读,让学生慢慢感悟其蕴含的美。然后,通过品读赏析来进一步把初步感知的美逐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审美鉴赏活动,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诵读过程中,既注意了方法点拨,更注意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诵读方式多样,既有最初的集体大声自由阅读,也有之后的个人品读,还有赏析之后的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式自由读。比较式诵读,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总之,多样的诵读方式,让课堂书声朗朗,体现出鲜明的语文课堂效果。

(三)还课堂给学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反复诵读的语段是学生预习中筛选出来的,其中的优美句子也是学生自我选择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课堂中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的情形,也充分体现了学生高度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收获,而且情感上得到熏陶。尤其是关于“思乡”情感的拓展延伸以及情感升华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维度上有所收获。“有人说,一个不热爱自己家乡的人便算不上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那么,就让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最优成绩来回报养育我们的家乡,做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学生热烈的掌声,便是他们情感上获得共鸣的最直接体现。

(四)教师不仅是一个引导者,还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教学框架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流程需要教师把握,这也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但一节精彩的课堂,还应该是教师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课堂。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献丑”范读,也应该与学生一同大声阅读,共同感受语文课堂之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教师置身事外,似乎算不上最优的课堂教学。

另外,教师平等参与,才可能真正与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才可能发现课堂教学中最新生成的创造性结果,而不是完全预设好的既定教学内容。

(五)亮点摘记。

1、学生个性化阅读中,面比较开,一人一到二个点,总有心得之语。从题目到文章,从开头到结尾,从结构到表现手法,均有涉及。

2、整体把握好,扣住思念大陆这个主题展开,去谈雨,谈意境,谈感情。

3、切入点小,理解很到位。比方说“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学生就看出三个地点的层进性,逐步靠近大陆。又比如“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里有主观感受在里面,所谓“快乐”二字,因为乐所以快,很有道理。

4、有些理解有新意,是教师难以想到的。比方说为什么是冷雨呢?因为雨要挥发,温度必然降低,使人感到冷。

5、个性化的东西多。就形式而言,就有赏析,有朗诵,有仿写。特别是让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很有创新特点。

6、自然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邓仕敏在发言之后,有感于同学们对文章的喜爱,问我是不是最后一个发言,得到肯定回答后,要求朗诵余光中的诗,作为这节课的小结。实在是太有创意了,浑然天成。

7、学生积极,几乎每次提问都有好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

(一)教学环节非常顺溜,体现出设计时仍有再挖掘的空间。也许最初的简化处理,必。

然会带来这一结果。课堂没有呈现出曲折有致之美,或者说没有达到高潮迭起的最优课堂效果。可见教学设计时还要多预设几套方案更佳。平时课堂教学,可以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教学内容而简化其它教学内容。但作为一节优质课、公开课,简化之后,会失之轻盈,而显得不够深刻厚重。

(二)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由于借班授课,虽然提前一天进行了预习与交流,也得知此班学生一直课堂气氛不好。但仍未估料到其不活跃的严重性,所以课堂上虽有很多学生举手要发言,但整体的课堂气氛似乎还是欠缺那么一点点。如果师生互动再好一点,学生参与度再高一点,一定会有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不过仍有用力不足之嫌疑。也许最初构想中就想要避开自己书法欠佳的劣势,所以预设时尽可能少写字,力争少出丑。其实,字差一些,只要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可以说是瑕不掩瑜的。

总之,尽管这节课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但无论就教学设计还是就过程实施还是就实际效果而言,个人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一节优质课。俗话说,上一次课扒一层皮,此言不虚。也唯有扒皮,方可百炼成钢。

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九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贡荣金。

关于教材。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的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

鉴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把这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反复诵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

关于教学方法。

一、点拨法。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引领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正如点拨教学法的倡导者蔡澄清先生所说:“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

二、反复阅读,互动讨论。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强调反复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这是学生实现对文本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的基础,也是促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前提。在教学中我把它分解为体验性默读和多形式朗读。

互动讨论则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通过倾听、理解、反思、交流的这个对话过程,学生实现了心灵的远游,建构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三、活动体验。

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涵泳美读、品味赏析、体验描述等活动体验的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学生充满兴趣地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二、解题。

1.是谁在听?听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冷雨”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冷”雨?是怎样来描写的?

3.在冷雨中,听者听到了什么?

三、进入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

1.自由诵读。

2.学生大声地、声情并茂地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

a再现情景b赏析手法c品味语言d体味情感。

3.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体味意境美。

a句式特点b修辞手法c关键词句d朗读吟诵(美读)。

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断句、停顿。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的艺术世界里走出的时候,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提醒学生既要深刻感悟文本,又要紧扣活动要求中的关键词--“我心中的”,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五、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贡荣金。

一、导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请各用一个字表达诗中“雨”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心苦而雨寒。

二、解题。

“冷雨”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思?

三、出示学习目标。

鉴赏语言,体会意境。

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感情基调四、

五、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

(1)涵咏美读。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散文佳作的配音朗诵。

要求:用心体味文章之美,留意诵读的轻重快慢和吐字发音。

问:听出了什么?怎样来表达的?

2.跟读。体味文章情思,把握诵读的轻重快慢。

3.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然后交流讨论。

5.推选学生进行配音美读。

(2)鉴赏语言。

要想深入领悟文意,品味文章之美,还必须理解品味语言,通过对语句的理解分析品味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六、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永远的蝴蝶》(教材158页)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冷雨,你能读出其中的情味吗?请美美地诵读这篇文章。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自由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

他生在大陆长在台湾,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淋淋雨意----听雨-----绵绵乡愁。

(冷雨)(热肠)。

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找一找,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赏析过程:

音乐美:

(1)叠词(音律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多的是平声营造氛围氛围越细腻越是想念越感伤)。

(2)句式:长句短句倒装句(参差之美感情浓烈用文字来一气呵成来抒胸中之情)。

(3)修辞: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

比如叠词,除了这个,全文还有多少?找出来,挑你所喜欢的说说。读一读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比如句式,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句式?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对比朗读)。

余光中曾说:中文标点不可拘泥于文法,而应依照文气。

(相机点拨):除了音乐美,还有绘画美?

选用了冷的意象和词语,营造了冷的氛围,融情感于其中。

意蕴美:化用诗句,不留痕迹,营造古典的意境。

归纳:

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行了欣赏。

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

意蕴美。

师:语不惊人死不休。

情感美。

哪些感情?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学艺术以情感人。

五、总结全文。

主题意蕴。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

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

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结束语: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心头最深重的国殇。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满口余香。

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

六、迁移巩固。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化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声声慢(宋)李清照。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十一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

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有点出乎意料,让我激动。两种停顿就是两种气势,两种画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手笔。

4、好的写景散文是连贯而一的,这里却是节选,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美感,也防碍了学生的理解。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学生对于这个意大利电影导演的风格一无所知。有点反感这种节选的形式。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越来越感觉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早自习时间如果不是老师督促根本就不愿开口大声朗读。学习是自觉的行为,只有怀有对知识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十二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课时中把它分解了,让学生分段,但其实对于这篇散文来讲,分法是比较多的,所以我觉得不分会更好,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课文。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让学生通过一些语句去掌握鉴赏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释“意境”的含义,再罗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练。应该说,这样的模式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进行操练的时候,选取的范围太广了。应该把范围缩小到几段,而不是整篇课文。如果是选取几段,学生应该能比较细致具体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鉴赏这几段中的这几句语句,体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更加明确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篇幅较长,我分成4个课时来讲。

在第一课时中,我先给学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贾府人物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挑几个涉及到课文的人物讲解。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这几个人物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红楼梦》这一名著产生兴趣。

在第二课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还不够透,可以再详细分析。至于服饰,由于自己对清代的服装一无所知,所以讲不了这些华贵的服饰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服饰的华贵。对于路线的问题讲得太多,其实只是想通过讲解路线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贾府很大,二是贾府内等级分明,礼节繁琐。

曾看到一个教学案例,那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能否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换成“贾府迎黛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不错。既可以写出贾府对黛玉的态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从黛玉的角度出发去看贾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篇十三

今天讲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听听那冷雨》第四课时,这篇文章能上到第四课时,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更失败的地方在于上过课后,学生彻底讨厌这篇文章了,文章本身有些难懂,有要理解到位,又要赏析,这不是逼人跳楼吗!学生本能的反应是,老师别讲了,太痛苦了!其实,我内心也是一样的痛苦与纠结。

这堂课的失败让我思考很多。

一、我们根据什么来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现在制定教学目标考虑的因素真不少,文体特征,高考题型,学科指导意见,最后是教学设计或教参,但我真的忽略了学情。《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怀乡之情的散文,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应定位于自主赏析,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对文章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都存在障碍,而此时我让学生对他们基本不理解的语句进行赏析,天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现在想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大体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部分优美语言。这样课堂上学生于朦胧若有所悟时,谈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才会有成就感,会有兴趣、有动力。

二、是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理解到位?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说,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但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学生的理解能更到位,于是我们划定标准答案,所有人向标准答案靠拢。这看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则是对学生信心的打击和思想的束缚。“算了!不说了,说了也不对!还是等标准答案吧!”呐!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这哪是育人,这是害人啊!

今天这堂课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愿意看教材上的文章。看自己的书自由随意,理解多少无妨;而教材似乎无形地要求你理解这句话表达什么含义,那句话隐含什么感情。

当语文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学生的噩梦的时候,兄弟!我们罪孽深重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