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33:51 页码:11
2023年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精选9篇)
2023-11-23 16:33:51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写总结不仅要客观评价,还需要主观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一

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健康养殖的指导思想.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实现畜牧业无公害发展.无公害的基本要求是无残留、无污染.“无残留”是指动物肌体内不含有危害人类健康的残留物质;“无污染”是指动物的排泄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作者:李凯年逯德山作者单位: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刊名:中国动物保健英文刊名:chinaanimalhealth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二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发开放,实现静海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中共静海县委关于制定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县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环境和面临形。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静海工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工业立县、引资兴县、民营富县、科技强县”战略,使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企业总数由。

2831。

个发展到。

3597。

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

220。

个发展到。

309。

个,总产值由。

191。

亿增加到。

383.3。

亿,翻了一番,年均增长。

14.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

90。

亿元增加到。

251。

亿元,增长。

1.8。

倍,年均增长。

22.8%。

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

47%。

提升到。

52%。

工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比例超过。

70%。

82%。

282。

亿元,实现利润。

17.8。

亿元,增加值。

32.1。

亿元,分别占工业经济的。

82%。

81%。

75%。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引资兴县”战略深入实施,投资总额达到。

99。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21。

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

69。

60%。

招商质量显著提高,共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

27。

26。

亿元,创建市级技术中心。

3

家,创新项目。

7

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5%。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25%。

五年中有。

50。

家企业通过。

iso9000。

认证,

30。

家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创中国名牌产品。

1

个,获得天津名牌产品。

11。

个。

705。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230。

亿元。“公退民进”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造和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县域工业以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建立,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建立了服务中心,实现了照前服务。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八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此间,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贸合作不断增进,为我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科技竞争提供了机遇。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对于带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资本、技术、产业向基地集聚,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将加快京津冀大经济圈的形成,更有利于发挥我县紧靠市区、毗邻河北,发展空间大、资源潜力大、承接城市大工业转移能力强的优势。随着“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目标的实现,工业发展所积蓄的能量将进一步释放,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解决,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整体工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更重要的是,天津市把我县的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发酵类生物医药和再生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基地列入全市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加快静海国民经济发展,振兴工业经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工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反哺农业、推进城市建设、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艰巨任务,工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经济总量不够大,规模和知名企业少,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动力不足;新型工业化水平低,管理体制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体工业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钢性制约等。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工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钢铁产业占工业规模比重较大,产业化水平偏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极易随着宏观政策的变化而波动。市场、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是“十一五”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推进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静海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静海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机遇意识,放宽视野,更新思路,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把工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坚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坚持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突出载体建设,加快各级园区开放开发,尽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园区工业发展格局,带动全县工业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清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战略目标。

按照建设天津西南部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定位,“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天津、辐射周边的高水平工业化强县,初步建成高度产业聚集的钢铁生产与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发酵类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绿色”突出、优势明显的轻工产品集散地。建设促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支撑平台,全面构建起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和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工业化发展体系。

三、预期目标。

总量目标:总产值达到。

800。

亿元,年均增长。

15.9%。

;增加值。

100。

亿元,年均增长。

18.4%。

;利润。

50。

亿元,年均增长。

17.7%。

投入目标:固定资产总投资规模达到。

150。

亿元,年均投入。

30。

亿元。直接利用外资规模突破。

3

亿美元,技术改造投入每年不低于总投入的。

30%。

先进技术装备占总装备量的。

30%。

创新能力目标:技术研发投入占。

gdp。

1.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0%。

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目标: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降低。

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98%。

以上。

第三章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定位。

按照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分布合理、发展功能清晰、集群优势互补、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壮大“三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五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

壮大三大经济板块: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大邱庄工业区及周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及周边,经过五至十年的开发建设,形成推动整体经济加快发展的三大引擎。

实施四大战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赋予其新的内涵,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融入天津、面向国际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程。

培育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建设天津产业扩散基地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工和以发酵类生物制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等产业体系。

提升六大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发开放水平、信息化水平、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产业布局。

140。

平方公里,其中现有。

62。

平方公里,新增。

78。

平方公里。

50。

平方公里,其中现有。

14。

平方公里,新增。

36。

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工产业。

大邱庄及周边工业区:规划面积。

40。

平方公里,其中现有。

30。

平方公里,新增。

10。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铁生产与深加工。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原子牙环保产业园及周边,规划面积。

20。

平方公里,其中现有。

2

平方公里,新增。

18。

平方公里。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制造为基础,重点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业。

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级工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为。

30。

平方公里,新增。

14。

平方公里。

第四章发展重点和调整任务。

一、壮大优势产业。

按照科技领先,水平一流的标准,加快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培育大产业集群,更好的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

)

2010。

年,产值达到。

360。

亿元,年均增长。

13.8%。

增加值达到。

35。

亿元,年均增长。

17.4%。

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

45%。

35%。

发展思路:加快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推进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扩能和嫁接改造,大力提升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加快资源整合,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互利互补、规模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一批小型希望企业,建成“专、精、特、新”的配套企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下大力量打造大邱庄钢铁品牌,调整大邱庄及周边地区现有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搞好生产区、研发区、物流区配套建设,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建成北方钢铁生产和深加工集散基地。

2010。

年,钢铁产量基本控制在。

1500。

万吨左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比重达到。

30%。

(

)

2010。

年,产值达到。

100。

亿元,年均增长。

32.4%。

增加值达到。

15。

亿元,年均增长。

29%。

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

12.5%。

15%。

发展思路:加快子牙工业园和重点区域高标准建设,完成规划区产业布局,完善区域功能。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促其提早发挥规模效益,带动产业的长足发展。突出绿色环保,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严格进行污染的综合防治和消除,使各项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2010。

年,年综合拆解能力达到。

1000。

万吨,有色金属产品达到。

50。

万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

30%。

以上。

(

)

2010。

年,产值达到。

120。

亿元,年均增长。

12.5%。

增加值达到。

20。

亿元,年均增长。

15.6%。

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

15%。

20%。

发展思路:优先发展加工母机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由零部件专业化向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功能部件发展,由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逐步实现由中场到后场的转移。增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利用能力,用信息技术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开发能力和工艺水平。

30%。

以上。

(

)

2010。

年,产值达到。

110。

亿元,年均增长。

13.6%。

增加值。

15。

亿元,年均增长。

14%。

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

13.7%。

15%。

发展思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消费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份额,扩大产品出口。搞好特色行业的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乐器行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引导企业加强松散型联合,推进规模经营,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30%。

以上。

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

2010。

年,产值达到。

30。

亿元,增加值。

5

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

3.8%。

5%。

(

)

vb2。

vb2。

2010。

年,产值达到。

20。

亿元,增加值达到。

3

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

2.3%。

3%。

(

)

电子信息产业。以引进和开发为主线。重点发展为移动通讯终端、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及系统集成服务等配套产品。依托天宇科技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吸引国内外名优企业入驻静海,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零的突破。

第五章发展举措和环境建设。

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拓展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构筑工业发展新的支撑体系,全面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发展目标。

一、突出发展主题,蓄足发展后劲。

继续把固定资产投入作为发展的重点。一是加大投入。年均投入保持在。

30。

亿元左右。其中技改投资不少于。

30%。

二是突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拉动作用明显、辐射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三是把好投向围绕结构调整引导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建立管理机制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实行重点监管与全程服务。

二、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以建立创新型工业为目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利用扶持政策,为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的对接通道,建立院企合作的基本框架。二是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进一步加大我县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奖励范围,增加基金奖励的比重。四是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创新步伐。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五是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构筑有利于创新的服务体系和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三、推进“五百工程”,提升发展水平。

继续实施“五百工程”,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一是对确定的。

100。

500。

万元、

1000。

万元和。

5000。

万元的骨干大型企业。二是对确定的。

100。

100。

100。

个希望产品,加快建立以产品研发、新品开发为主导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

100。

个希望产品中重点培育。

20。

个拳头产品,努力争创市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五是对。

100。

个技改项目,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推进优势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力争经济总量、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

四、深化企业改革,转变增长方式。

以明晰产权,政企分开,完善经营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股份合作制、建立股份制企业、兼并等多种形式,盘活资产和土地资源,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引导企业把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现场管理,特别是经营、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现代生产经营水平。

五、加强园区建设,提高载体功能。

150。

万元以上,新入驻生产项目投资要达到。

1000。

万元以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创造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文明整洁、诚信度高的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四是加快推进乡村两级工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以盘活闲散土地、闲置厂房为前提、以群众自愿为基础、以村级建设为主体、以农民增收为根本,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指导扶持等措施,培植经济强镇,尽快使两级工业园区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增长源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渠道。

六、加强队伍建设,强大智力支撑。

加快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建立起有利于拴心留人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内部机制。坚持以项目带人才,用人才留技术,使之不断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造就一支总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企业职工和管理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驾驭发展的能力。

七、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5

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对迎丰渠、港团河、青年渠被污染河段进行清淤,消除历史积留污染。四是对进口第七类废物加工利用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确保废物在园区内进行拆解。强化对子牙拆解业监管,严厉打击明火、明烟、冒黑行为。

八、加强指导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政策、投资、发展三大环境,消除工业发展的各种瓶颈制约。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壮大单体企业,开发名优产品,增强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调整和完善工业发展的考核体系,灵活调控和管理机制,保障良性发展。三是实施“诚信工程”,全力打造“诚信静海”。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誉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四是继续抓好工业企业的“治乱减负”工作,坚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强化服务,为企业发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和城市新区,大力发展我区旅游业,根据《黄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现制订徽州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深入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成功克服了冰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可喜成就。旅游业开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多元产品转变,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开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48.8%,旅游接待总量年均增29.9%,其中入境游客年均增长43.1%。2010年,旅游总人数达24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78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徽州区“十一五”计划目标任务。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徽州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十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特色村创建实施意见》、《徽州区旅游综合开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徽州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区直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增加投入,从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力度,旅游发展氛围浓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共有8个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2亿元,预计“十一五”末可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潜口民宅清园、谢裕大茶博馆建成对外开放;华商山庄一水半街、丰乐湖德懋堂会所、阳光大酒店阳光阁、龙山山庄等一批休闲酒店相继建成并对外营业;呈坎、潜口、唐模旅游“三个节点”79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纳尼亚小镇、自驾车营地、中法合作唐模国际乡村酒店、丰乐湖二期养生天地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为我区旅游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开通了呈坎/潜口/唐模、呈坎/灵山/蜀源旅游公路,拓宽了岩寺/潜口、岩寺/西溪南旅游大道,实施了g205国道和潜口紫霞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在主要交通干道及路口设置了旅游标识标牌21块,实现了景区间交通网络化。徽杭高速和京台高速合铜黄段相继开通,黄山高铁站选址徽州区并开工建设。

——旅游行业创建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唐模、呈坎、潜口民宅、丰乐湖等景区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徽州文化园、新四军军部旧址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华商山庄、阳光大酒店分别获国家四星级、三星级旅游饭店称号,丰乐湖黄山毛峰观光园、竹艺轩获“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殊荣,徽州区荣获“安徽省旅游经济强区”称号,呈坎镇、潜口镇荣获“省最佳旅游乡镇”称号,岩寺镇获“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同时,创建了省星级农家乐25个、市级旅游示范村4个。

游直通车现已达35个城市。

——旅游商品研发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已逐步形成了徽州木雕、竹雕、竹编、徽墨、黄山毛峰茶叶、蜂王浆产品等系列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拥有徽派雕刻研究所、竹艺轩、竹溪堂、竹编工艺厂、曹素功徽墨厂、谢裕大、宏星、养生源等1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骨干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旅游商品已达60大类1000余个品种,商品销售产值超2亿元。旅游商品在全国、省旅游商品大赛及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在旅游市场形成了一定影响。

——文旅结合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百佳摄影点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促进了古村落、古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提炼和开发了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潜口民宅“非遗”传习基地和谢裕大茶博馆为代表具有浓郁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旅游业已成为保增长的新兴力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正确判断形势,沉着科学应对,奋力抢抓机遇。

——从国内宏观环境看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高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地位的历史性提升。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全球经济形势趋向好转,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明显改观。

——从省市经济发展看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加快推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实施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为黄山市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前,全市正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四区建设”,加快“三条高铁”和“黄山北站”建设,全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黄山大建设、大发展、大突破的热潮已经来临。

——从徽州区自身发展看在黄山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徽州区已被确立为中心城区,黄山高铁站选址落户徽州区,徽州与周边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将显著接近,徽州区的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区委、区政府全面推进旅游节点建设和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存在问题。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2010年我区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完成242.01万人次、9.78亿元,仅占全市的8.7%和6.1%,总量偏低。同时,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游客参与互动性的项目少,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旅游资源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旅游经营效益低。

——旅游企业经营水平低,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化程度低,市场拓展能力弱,产业形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旅游宣传缺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主题,营销手段较单一。旅游景区资源与周边市场同质化,没有突显的对市场吸引力强的主题产品。

——旅游业态停留在以景区观光为主的状态,乡村旅游局限在以餐饮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家乐。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不稳定,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全面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促进旅游“六个转变”,不断壮大旅游经济总量,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带动全区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总量达480万人次,年均递增15%(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达22万人次,年均递增21%);旅游总收入达36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其中:旅游创汇8600万美元,年均增长25%)。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区旅游总量的75%。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7家(其中:争创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5家);新增四星级及以上酒店5家;所有乡镇创建安徽省最佳或优秀旅游乡镇;省星级农家乐达到50个;市级旅游示范村达到15个。把徽州区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加快旅游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

1、突出抓好呈坎、潜口、唐模重要旅游节点建设。完善景区(点)票房、参观点、停车场、游步道、标识标牌、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保障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唐模的水口园林文化、呈坎的风水文化、潜口民宅的徽派建筑文化、丰乐湖的山水生态文化、新四军军部的红色文化等,围绕游客需求,开发好游客能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逐步建成呈坎国内最佳风水文化体验区和丰乐湖山水生态文化体验区,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潜口徽州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和徽文化展示基地。

2、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加快纳尼亚小镇、自驾车营地、丰乐湖二期养生天地、岩寺新四军军部红色旅游文化提升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华商休闲度假基地、枫丹白露、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丰乐湖三期、唐模国际乡村酒店二期等项目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认真谋划旅游项目,开展旅游项目招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组织实施“111”工程,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

“111”工程即“一环一带一道”,“一环”即呈坎、灵山、蜀源、潜口旅游环,包括呈坎景区、灵山古村落、蜀源古村落、潜口民宅、唐模景区、潜口金紫祠和潜口老街、自驾车营地、健康产业基地、枫丹白露酒店等项目,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和休闲产业集聚区。“一带”即丰乐河休闲度假带。从鸳鸯湖到文峰公园,沿丰乐河两岸景观带,以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和岩寺新四军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徽商文化体验、户外休闲拓展运动基地。“一道”即绿道,通过环境营造、绿色质量提升,打造专为行人、自行车和自驾车建立的休闲旅游线道。沿景区(点)、乡村、河滨、溪谷、山脊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自驾游车道、停车场、自行车和汽车租赁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色小景。通过“一道”的建设,把徽州山里乡村和山外城镇社区联结起来,把四镇三乡的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资源优势,把景区景点、乡村、农家乐、城镇社区串联成片,把全区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深度挖掘徽州当地特有的人文、民俗、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生态优势,以中法合作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以乡村自然风貌和古村落为载体,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意境为依托,以徽文化为核心,形成融“活动参与+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鼓励发展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层次游客消费需求,打造游客向往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

四、加快发展红色旅游。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是我区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要以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核心,以丰乐河景观带为依托,通过实施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旅游文化提升项目,以及岩寺老街、颖溪河的改造提升和休闲旅游业态打造,整合文峰塔、点将台、上荫山、丰乐河水上旅游等资源,深入挖掘革命老区富溪、岩寺小练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户外休闲拓展基地。

五、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1、拓展“三进营销”。在主要客源地市场以投放社区广告、现场推广活动为主要方式“进社区”,以网络促销为主要方式“进校园”,以景区(点)、旅行社、农家乐“结对子”为主要方式“进企业”。

2、强化“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鼓励旅游景区、酒店、企业办好网络,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络结算等活动,同时,与各大知名网站联合,开展网上营销,提高徽州旅游营销成效。

3、创新“节庆营销”。与知名媒体合作,探索创新办节模式,打造“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旅游节”节庆品牌,以节庆促营销,举办黄山毛峰茶文化节、徽州茶花节、环黄山国际自行车赛、油菜花摄影节百佳摄影点系列摄影活动、西溪南湿地婚纱摄影节、“休闲养生在徽州”摄影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徽州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六、积极开展旅游行业创建。

鼓励乡镇、村和旅游企业开展各项旅游行业创建。不断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逐步启动呈坎景区和唐模景区争创5a以及新四军军部旧址、徽州文化园、西溪南古村落和茶花园、金紫祠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工作。启动实施黄山丽景湾大酒店、自驾车营地、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德懋堂万怡酒店、枫丹白露酒店等争创四星级及以上酒店,积极争创最佳、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旅游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等。

七、加强旅游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

1、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为契机,策划打造推出文化客栈、酒吧、蜜吧、茶社、农家乐以及徽州非遗技艺和民俗展演等旅游业态,把徽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提高文化旅游综合效益。

2、加强摄影与旅游的结合。加快百佳摄影点摄影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摄影点的培育力度,持续开展“休闲养生在徽州”摄影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艺术创作家来观光摄影体验,提升旅游人气,扩大旅游宣传,推动摄影旅游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田园风光的生态优势,结合农事特点,开发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游客参与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利用我区山区丘陵地貌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各类自驾游、户外运动、单车俱乐部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拓展运动。积极引进各类知名体育品牌赛事来徽举办,提升徽州知名度,促进徽州旅游发展。

八、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使徽州木雕、竹雕、竹编、徽墨、黄山毛峰茶及蜂产品等形成产业化,扩展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通过举办最佳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评选活动,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与旅游的结合,开发更多符合游客需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九、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群,注重新媒体运用,加强与旅游知名网站的联系和链接,扩大徽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快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建设,在主要旅游景区(点)、酒店等旅游集散地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起一个高效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发展大旅游的意识。

各地各部门、各旅游企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定位的认识,深化旅游业在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徽州中心组团和城市新区中地位的认识,树立大旅游、大发展观念。把发展旅游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全区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强化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和企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制订出台激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乡村旅游扶持奖励办法、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旅游营销奖励办法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旅游业、支持旅游业发展。

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营销、节庆赛事、品牌争创、旅游发展扶持奖励等,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乡镇每年也要安排相应旅游工作专项资金,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徽州区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国土部门优先报批、优先供地。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旅游咨询员、景区讲解员、酒店服务员、乡村旅游接待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四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把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来投资和开发,而不是作为成本来控制,激发旅游人才的创造力,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4、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督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构建诚信经营服务机制。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文明、诚信、守法经营,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把徽州区建成黄山市重要的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四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项目概况。积石峡片区工程是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子项目之一,位于民和县境内,工程涉及官亭镇和中川乡(官亭镇11村、中川乡12村)。项目区土地面积10.66万亩,其中不动工面积4.18万亩,项目建设规模6.48万亩,新增水浇地1.01万亩,新增耕地8912亩,整理后的耕地皆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总投资21163.89万元。新建支渠12条(自流支渠9条,提灌支渠3条),总长30.3km,提灌站3座。斗渠595条,长419.6km,斗门445座。建设田间道路125.9km,生产道路186.4km。省水利厅承担积石峡北干渠工程,干渠长16.8km,设计引水流量为4.19m/s。

(二)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一、认识不。

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县城标识系统、卫生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四是主题形象不明显。旅游主题形象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名片。我县旅游主题形象究竟打什么牌,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位,景区(点)没有形象定位,缺乏深度打造,内容单一,缺乏内涵,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建议: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万亩桃园风景区、七里寺药泉风景区和炳灵寺水上风景区开发步伐,全面提升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我县土族民俗文化、喇家遗址古文化资源,做足“纳顿”、“东方庞贝”文章,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一批具有民情风俗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旅游市场。

当前,地委、行署对今年的各项重点目标和重要部署已定,近期将专题听取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要实现巩固回升、加快发展,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和落实工作部署水平。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深入研究经济走势,准确把握加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症结和难点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缜密思考、反复研究,集中全县智慧,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确项目推动的主要着力方向、产业发展主要工作布局、改革开放的工作重点、民生工程的主要方面,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部署体系。二是研究细化举措。要密切关注省、地政策变化,及时跟踪对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抢抓各类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特别要将实施的重点项目列出单子,责任细化到单位,及时开展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和衔接联系有关重点项目,加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三是抓好当前工作。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和业主单位筹备资金、土地、物资等生产要素,抓好统筹调度,加大生产经营组织和项目开工建设力度,确保一季度工业生产和投资拉动实现“开门红”。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政策研究,调查分析、机构组建、人员落实等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加强与省、地有关部门和外地客商联系,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资金早到位,项目早签约。抓好群众和信访工作,确保“十一”和元旦、春节期间的安全稳定。努力做好春节期间的物资准备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确保全市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五

今年上半年,我省饲料工业继续稳步向前发展。在经历了一季度的`低迷后,饲料市场逐步兴旺,饲料产量逐月提高。据统计,至6月底止,全省饲料加工年单班生产能力达635.6万吨;上半年工业饲料总产量达392.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6%;工业饲料总产值75.93亿元(现行价)。上半年工业饲料生产的主要特点: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广东饲料英文刊名:guangdongfeed年,卷(期):“”(4)分类号:f326.3关键词: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六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消耗不断降低、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超前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过硬措施,设立亿元规模骨干企业临时还贷周转金,实施“两暂停一严禁一规范”,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了企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信心,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2009年,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重点项目建设年”为契机,加大投入,调优结构,积极推进工业调整振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运行主要运行特点:

加1818户。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55.2:29.5调整到2009年的12.4:54.6:33。

(二)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突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明显、区域比较集中、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文化体育用品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亿元,实现利税283亿元,利润141亿元,分别占比重的73.8%、73.4%和71.8%。其中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四大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7亿元,实现利税243亿元,利润119亿元;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体育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实现利税93亿元,利润46亿元。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完成产值7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5%,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09年的615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由17家发展到34家,过20亿元的由4家发展到17家,过30亿元的由3家发展到7家,过50亿元的从无发展到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48家,比2005年增加552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达48家,比2005年增加27家,过3亿元的企业达15家,比2005年增加12家。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趋势看好,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

有利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触底企稳,出口加速下滑势头将得到抑制,下一步,国际市场需求将会增加,出口企业的订单数量有望进一步回升。从国内因素看,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们直接争取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从我市因素看,国家正在制定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两大“国字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提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京沪高铁、德大、济邯等铁路和德滨、济乐等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都使德州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也为我们发展工业经济带来了难得良机。

剩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为紧迫。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既面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和国内外经济全面复杂带来的严峻考验。

面对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驾驭局势、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经济总量。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递增15%;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税850亿,年均增长15%。

——工业结构。到2015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0户;特别是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

——重点企业。到2015年,争取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

四、“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度分析,确保目标实现。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监测调度,抓好重点企业运行的组织协调、监测分析和调度服务,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搞好预测预警,有针对性地谋划,研究应对措施。搞好节日生产调度,保证节日期间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二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市场转型,实现单一市场向内销外销均衡型的转变。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消费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加产品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创新营销方式,以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及“网上世博”等为契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加强供需衔接,努力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不定期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家信贷政策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体系和工作平台,努力保障企业资金供求总体平衡。

四是加大淘汰落后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若干意见要求,突出建材、钢铁、电力、有色、造纸、棉纺等重点领域,继续抓好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腾出市场空间。要把淘汰计划分解到市,落实到企业,加强调度检查,确保工作进度。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七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市饲料管理工作会议暨相关法规培训班今天在云梦宾馆隆重召开了。这次会议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2004年度全市饲料管理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表彰2004年度饲料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企业;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饲料管理工作和饲料工业发展如何与时俱进的思路、措施和办法;安排部署2005年度全市饲料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省饲料办对我们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等领导莅临我们今天会议作指导,还要就饲料质量安全和饲料标签等相关法律和法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讲课,并作重要指示,局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我这里,先就全市饲料管理工作讲几点看法,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二00四年工作的基本估价。

二00四年全市的饲料生产形势非常喜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全市共生产各类复合饲料万吨,比上年增产万吨,增长39%,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42%。其中预混合饲料和添加剂生产达万吨,浓缩饲料万吨,配合饲料万吨。×公司年产销量已突破万吨,稳居全省第一。年产销量超万吨的企业有3家,超过3万吨的有9家,超过万吨的达家。饲料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已成为我市第二大产业。截止去年底止,已发展饲料生产企业家,其中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家,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生产企业家,添加剂生产企业家,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企业家。全国饲料百强企业,家,就占有5席。“饲料”已形成了省内外叫得响的整体品牌。继续雄居榜首,等追势正猛,已成后起之秀。饲料工业已形成了一个高质量、高规格、高起点的蓬勃发展之势。在狠抓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等家企业被评为2004年度“饲料生产质量安全信得过单位”,这些企业为我们全市饲料行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实现了管理职能的顺利接管。2003年5月16日,市编办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和上级的文件精神以[2003]50号文件批复同意:“×市饲料工业办成建制从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划转到”。由于种种原因,划转接管工作没能及时办理。2004年3月,市委、市政府领导根据上级的要求又再一次明确指示:“市饲料工业办务必于三月底前在挂牌办公”。4月5日,遵照市领导的指示以岳牧渔发[2004]21号文件正式宣布:“×市饲料工业办在挂牌办公,自即日起行使全市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由于省厅、省局、省办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从而顺利地实现了饲料管理职能的划转接管。

2、依法监管,开展了全市大规模的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为了配合全省食品安全大检查,2004年7月至9月,在省办领导的亲自带领和统一指挥下,我们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我们重点检查了全市近100家生产企业,检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章操作,依法生产,产品质量有了确实的保证。但仍有39家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现象。

3、统一认识,召开了全市饲料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去年10月21日-22日,我们召开了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有全市各饲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和各县市区畜牧水产局、饲料办负责人等。省办领导、市局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传达了全省饲料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的有关情况,还就全市饲料安全监管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通过会议学习使全市饲料生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统一了对饲料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的思想认识。

4、提高素质,积极开展饲料法规的培训工作。10月22日,结合大会内容,我们同时举办了法律法规培训班。省办领导亲自授课。我们还邀请博士就饲料安全问题为我们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去年,我们先后组织了30多名饲料管理、生产、检化验专业人员去省办参加各种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饲料管理者、生产者的法律意识、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

5、强化服务,为生产企业排忧解难。由于档案工作没有移交,澄清家底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我们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基本搞清全市家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去年为申办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的企业办理相关生产许可证和备案登记手续共×个,协助办理了优质饲料产品申报手续和无公害饲料产品认证手续共6个,并及时地为100余家企业办理了免税抽检等服务工作。此外,我们还为企业办理《饲料》等杂志征订工作。

6、严肃执法,依法查处了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针对全市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中发现的家企业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行为和农业部、省饲料办监督抽查中发现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饲料产品砷、铅等卫生指标超标的问题,我们及时作出了处理。共下达责令限期整改。

通知书。

份,下达行政处罚通知书份,通过对部分企业的复查发现,这些被查处的企业,都认真地进行了整改,整改的措施都很到位,效果很好。

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成绩是主要的,经验也不少,但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三不”、“两无”、“一泛力”。

1、管理方面的“三不”“两无”。所谓“三不”:队伍不稳定,人员不专职,执法环境不优。“两无”:一无工作经费(有的甚至连工资都没有),二无任何执法装备。执法者举步危艰,导致工作被动。此外,多头执法使企业不堪重负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2、生产企业的“三不”“两无”。“三不”: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浓,对管理部门的依法监管支持理解不够。“两无”即无序竞争和无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对我们“饲料”这一整体品牌缺泛保护意识,检化验工作亟待加强。

3、经营和使用环节监管泛力。经营环节取消“准销证”后,被误认为是降低了门坎,可以放松管理。使用环节违规使用药物添加剂,甚至是违禁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使用环节已经成为了饲料安全问题的高发环节。

二、二00五年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200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

的重要一年,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为主题;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武器;以保护养殖业健康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为目标;建立和规范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市场新秩序。

工作思路是:以查处饲料生产企业违法违规现象为重点,全面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整体提升饲料产品的安全质量;以查禁违法销售饲料、兽药经营户,部分企业销售人员为主线,切断等禁用药品的销售渠道;以全省开展无公害养殖重点县、无公害生猪整体认证工作为动力,加速实施无公害饲料和绿色饲料的认证工作;以贯彻农业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为契机,加大查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力度,杜绝疯牛病等动物疫病的发生。饲料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严密组织部署,严格执法监管。要与工商、质监、公安、药监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坚决查处生产、经营、使用等禁用药品的违法行为,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思路,今年,我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饲料产品中等禁用药品的检出率控制为0;

2、饲料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达到95%,其中饲料产品的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98%;

3、饲料生产的标签、包装等标识物的合格率达到98%;

4、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5%;

5、饲料市场基本上杜绝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标签、无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等“五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

(三)工作重点。

为保障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2005年在饲料安全监管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组织开展打击等禁用药品的专项整治行动。

要总结近年来打击的经验和教训,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彻底铲除这一严重影响饲料和畜产品安全的隐患。今年在认真完成2005年度国家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计划任务基础上,要对市内所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个以上的饲料市场、经销户和养殖户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全年要完成××个批次饲料样品的抽检工作,重点检查饲料产品中等禁用药品和卫生指标。

2、加大对假、劣饲料原料的查处力度,确保饲料产品质量。假添加剂、假鱼粉、肉骨粉,劣质豆粕、玉米等,是影响饲料产品质量和坑害农民的一种违法行为。今后不管是在市场上还是企业,只要发现,一定要依法严肃查处。市里以查处生产企业为主,县市区以查处经营、使用环节为主。

3、完成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核备案和换证工作。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拒不改正、生产工艺和设备及检化验设施不健全、产品质量无保证等情况的获证企业和这次换证工作现场评审不合格的企业,将依照《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实施强行关停,通过换证,我们要坚决砍掉一批不合格企业。

4、加强对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安全监管。2004年8月,农业部第40号令公布了《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今年要结合对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企业进行卫生合格证的申报、发放工作。4月30日后,凡没有办理《动物源性饲料卫生合格证》的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再生产动物源性饲料产品,饲料企业不得再购进这些厂家生产的动物源性饲料。年内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安全监督执法大检查,抽取一定批量的样品,对不按规定要求办理卫生合格证的动物源性饲料生产、经销企业,要予以严厉查处,该取缔的坚决取缔。

5、进一步开展对饲料产品标签、包装、原料、使用药物等内容的专项检查工作。《饲料标签》标准和卫生指标标准是目前国家对饲料行业推行的两个强制性标准,国家对饲料添加剂和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已作了明文规定,但目前一些饲料企业存在产品标签和包装不规范;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饲料添加剂等问题,今年将针对产品标签、包装、原料、使用药物等内容,开展专项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责令整改并通报批评,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坚决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6、规范饲料企业生产过程的认证工作。今年要在饲料行业推行饲料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安全认证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开展的无公害生猪重点县整体认证和无公害生猪认证工作,在全行业内积极稳妥地开展无公害和绿色饲料的认证工作,把监控重点前移到产品的配方设计和生产过程,将影响饲料生产质量安全的隐患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努力实现生产领域的规范化。

7、依法行政,完善饲料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管理。今年全市将开展一次行政执法大检查,务必使饲料安全监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乱执法、乱收费、乱罚款的违法行为。我们郑重承诺:凡是来开发饲料生产、经营,支持养殖业发展的企业和老板们,只要符合相关条件,依法生产、守法经营,我们保证及时、周到、热情地为你们服务,为你们保驾护航是我们的天职,保证你们参与公平竞争的权益。欢迎你们支持、理解并监督我们的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建立健全饲料管理机构和饲料监测体系。各县级饲料管理部门要把饲料、饲料添加剂、畜禽水产品安全监管及行政执法作为重要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做好本辖区饲料质量安全工作,并会同工商、药监、环保、质监等部门,搞好联合执法。开展督查工作,建立健全层层监管责任制度。督促整治行动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排解整治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整顿和规范饲料市场秩序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巩固整治成果,努力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标,为饲料工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环境。

2、开展专项整治。今年要开展以查处等禁用药品、检测饲料卫生指标和审查饲料产品标签、彻查“五无”产品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坚持“五不放过”原则,即禁用药品、假劣药品、假劣饲料来源和去向不查清不放过;涉及的单位和责任人不查清不放过;案件产生的原因不分析透不放过;涉案人员未得到应有的惩处不放过;防范和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同时,对“莱克多巴胺”的非法销售和使用,我们将密切关注,发现一起,严惩一起。

3、强化安全监管。一是采取普查、统检、监测等形式,开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以及动物饮用水等各环节全程质量监督抽查行动。保证完成农业部和省办下达的饲料产品质量监测任务。积极开展防范疯牛病的饲料监测,重点检测反刍动物饲料产品和牛羊养殖户使用的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严肃查处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牛羊源性成分的行为。二是严格市场准入。按照“认真清查,严格准入”的原则,根据《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修改后的《综合审核表》协助省饲料办对生产许可证到期需要办理换证的生产企业的资质条件进行复查,具备条件的企业,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不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砍掉。

4、推行重点监控。一是对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通过媒体定期发布,并对其实行重点跟踪监控。二是推进生产企业按照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强调实行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建立完善的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全面提升饲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实现标本兼治。

5、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市场整治与监督相结合,以法治市。坚持打假与扶优相结合,以信治市。加快市场信誉的培育,加快全市饲料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省办将在×市开展建立饲料安全信用体系和运行机制试点工作,我们有条件的企业要争取作为首批试点。二是建立经营人员培训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资格,提高经营水平。三是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鼓励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基地(场、户)直接挂钩等新型购销方式。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革除影响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四是建立行业自律、新闻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体系。

6、开展评优活动。开展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饲料管理工作的争先创优活动,我们将相关的争先创优指标逐项量化,年终实行量化评分,评选出年度的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我们将授予铜牌奖励。凡是抽检不合格和各项检查中有不良记录以及客户投诉多的企业,一律不得评优授牌。对今年已授牌的企业,我们将加大跟踪监测力度,今年抽检或检查如有问题发现,两年内取消参评资格,并相应增加抽检任务。我们授予的“饲料生产质量安全信得过”铜牌要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金字招牌”。

7、加强基础建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和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发挥执法部门协调整治作用。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增强整治市场执法效果。二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制定预防与应急处置及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8、搞好宣传教育。

一是大力宣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饲料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等5类40种禁用药品的司法解释,提高全社会饲料法律意识。二是结合阶段性任务搞好宣传教育工作。侧重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普及饲料安全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公布举报电话,我们的举报电话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教育、监督、约束企业自觉遵纪守法,扶正压邪,形成整治饲料市场秩序的浓厚舆论氛围,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四是正面宣传饲料市场整治成效,重点宣传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市场消费信心。

同志们,饲料工业发展形势非常喜人,来势催人奋进。产量和产值在全省占举足轻重的位置,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省甚至全国。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饲料生产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因为,它关系到经济的振兴,关系到全省饲料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利益。让我们携起手来为饲料工业的繁荣发展,为“饲料”这一金色品牌在省内外叫得更加响亮,为促进和推动全市饲料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吧!

谢谢大家。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八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建设特大型城市,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壮大产业集群,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攀升。“十一五”以来,围绕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以及市场、资金、人才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30户,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1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户),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5%;资产总额110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从业人员14.5万人,是“十五”末的1.2倍,年均增长5.6%;实现销售收入1607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1%;实现工业增加值442.2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18.9%;实现利税1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9%。化工化纤塑料业、冶金及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建材业五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化工化纤塑料业实现销售收入529.2亿元,占全市的32.9%,年均增长18.2%;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9亿元,占全市的28.7%,年均增长27.7%;矿产建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占全市的23.9%,年均增长58.4%;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占全市的8.8%,年均增长32.8%;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9.5亿元,占全市的4.9%,年均增长8.7%。矿产建材业、装备制造业、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发展持续加快。

二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土地、资金、环评、电力等诸多问题,项目建设高潮迭起。全市共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62项,是“十五”的2.5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是“十五”的4.7倍。市、县两级政府给予重点项目各类政策资金支持8.6亿元,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支持项目专项资金5.3亿元。年产80万吨pta、年产4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年产60万吨铝合金工业型材等一批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辽阳石化公司实现了1000万吨炼油能力,精己二酸产能达到14万吨居全国第一;华兴集团天然脂肪醇产能达22万吨居亚洲第一;瑞兴集团二硫化碳产能达24万吨居世界第一;忠旺集团铝合金工业型材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并有一半产品份额出口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全市钢管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总产能已超过150万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钢管生产基地;新风集团柴油机燃油喷射高压共轨系统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工艺技术形成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金兴集团中高档汽车内饰产品生产能力达到80万辆(份),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国内第二位;全市新上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配套建设11座大型水泥粉磨站,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1200万吨。通过实施大规模的钢铁、水泥产业升级改造,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建筑钢材和水泥生产基地。

三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新兴产业项目105项,完成投资9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1.8%。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占全市的5.8%;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4.3%和16.5%。

四是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十一五”以来,工业战线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芳烃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市经济开发区、河东新城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灯塔铁西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到“十一五”末,主要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开发面积37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多亿元、项目建设资金234多亿元;入驻园区六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196户。芳烃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辽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辽阳经济开发区、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灯塔铁西工业集中区被省政府授予新城、新市镇建设“省级重点工业集聚区”。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全力打造芳烃深加工、工业铝材深加工、日用化工、高压共轨、钢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六个产业集群。

五是科技创新成就斐然,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企业并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品适应性调整,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工业累计开发新产品602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3.9%,比“十五”提高1.6个百分点;累计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近50亿元,是“十五”的2倍;多晶硅切割液等25种新产品荣获省政府“优秀新产品奖”,夏利n5轿车全内饰等23种产品被省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忠旺集团、奥克集团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行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户、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50户;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3种(枚),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5种(枚);建设省级公共技术平台4个。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研发项目200多项。完成并购企业3户。

六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和循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强力淘汰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有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实施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67项,完成投资149亿元;关闭取缔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547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至2.65吨标煤,比“十五”末的4.29吨标煤下降38.2%,完成省下达“十一五”目标的129.4%。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部分企业管理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高;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些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尚不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新的发展跨越为主题,牢牢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和“科技兴企”战略,全面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加工制造向设计制造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转变,努力把辽阳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特大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1.工业总量大幅攀升。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875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实现1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2.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园区功能科学划分,新兴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打造以芳烃精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以铝合金工业型材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高压共轨系统及配套产业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三个高端产业,培育10户占据行业制高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高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河东新城工业区、芳烃基地率先实现产业新型化,灯塔日用化工产业集中区、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集中区、刘二堡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区、向阳高压共轨产业集中区实现园区专业化。

3.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打造支撑现代工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户;开发新产品1000种,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30%;构建起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

4.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构建起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增强科学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重点任务。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发展壮大独具我市特色的六大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努力实现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经过3到5年时间的努力,每个集群拥有3-5个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六个重点产业集群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0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市的75%。

四、碳。

五、碳。

九、碳十等五大产业链,形成聚酯及特种聚酯、酰胺、塑料及深加工、合成橡胶及加工、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到2015年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全面建成全国最大的芳烃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工业铝材产业集群在辽阳河东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做大做强忠旺集团,围绕挤压管、棒、线、型材和冷热轧制板、带、箔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石化、模具、机械与装备制造等深加工产业。新建、引进工业铝材深加工企业40户以上。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从业人员2.7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铝材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中心。

高压共轨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以新风集团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1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基本建成世界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

日用化工产业集群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辽宁华兴集团为依托,引进宝洁、白猫、纳爱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独具特色日用化工终端产品,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4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超100户,从业人员1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基地。

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以刘二堡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钢材、大型锻铸件、石油专用钢管、特种钢材制品等专用、特种钢材高端产品,加快钢材产品交易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户,实现改造升级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从业人员2.5万人,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配套、节能环保产业。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1.8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要全力构筑新兴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

精细化工以芳烃基地、灯塔铁西日用化工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托芳烃、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料,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涂料,防腐专用涂料,环境友好型颜料,特殊用途颜料,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型胶黏剂产品,新型催化剂,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新型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等精细化工终端产品,强力推进年产20万吨表面活性剂、年产10万吨减水剂等37个重点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50亿元。

新材料以河东新城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围绕忠旺集团挤压管、棒、线、型材和冷热轧制板、带、箔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重点发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石化、模具、机械与装备制造等特种铝型材金属新材料,全力打造工业铝及铝合金产业集群;围绕辽化、芳烃基地,重点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弹性体、复合材料、塑料合金等化工新材料。强力推进年产200万吨特大高精铝及铝合金板带箔项目、年产20万吨ptt树脂等16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13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以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为主的汽车配套产业集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着力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发展柴油机整机、大型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整机成套设备;加快建设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提升基础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加工辅具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系统设计技术,推进水力/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汽车内饰等配套产品升级;全面掌握新型造纸机械、时速2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力推进年产20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年产200台(套)大型数控滚齿机床等25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32亿元。

电子信息以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河东新城工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依托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高精写写帮文秘助手波指示雷达、高精度铜板带材、新型漆包线、集成电路、smd表面贴装石英晶体等电子信息产品以及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软件产品,不断提升独具我市特色的数字矿山、数字城市软件产品水平。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强力推进年产3000吨电子信息产品用微细绕阻线、聚进科技it产业园等10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以灯塔地区、弓长岭地区、辽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重点节能环保工程、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治理,实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积极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全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构建经济、节能、环保、清洁、安全的节能环保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地热机组、镍氢电池等产品。重点开发推广应用替代燃煤锅炉节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开发生产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工业废液资源化利用等关键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生活垃圾发电和生产水泥新技术,研究开发尾矿、矿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强力推进华能电厂、沈煤煤矸石电厂二期工程等12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80%以上,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率达100%,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0亿元。将灯塔市、弓长岭区打造成全省矿业开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3.强力提升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为突破口,优化传统产业布局,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钢铁加工、矿产建材3个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石油化工以辽化为依托,以芳烃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域,以140万吨/年重整及100万吨/年px芳烃联合装置为龙头,按照“炼化一体、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水平,扩大重整规模,提升芳烃生产能力,延伸石化产品加工深度。强力推进年产16万吨已二酸、年产15万吨环氧丙烷装置、庆化整体搬迁改造等27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利税165亿元。打造国内最大、国际重要的芳烃生产基地。

钢铁加工业以辽阳县刘二堡为重点发展区域,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合理布局、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重点发展石油输送专用管、400兆帕以上高强度建筑钢材、大型锻铸件等高端钢材品种。强力推进年产100万吨高速线材、年产30万吨石油专用管、年产200万吨铸锻件产业园等26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利税80亿元。

装备制造业以辽阳经济开发区、白塔铁西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围绕大型宽幅高速造纸机械、锻压机床、制药机械等传统装备产业,加快提升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施退二进三,通过企业搬迁升级改造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提升。大力推进辽阳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搬迁、富奥辽阳弹簧有限公司搬迁等35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40亿元。

矿产建材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提升铁矿采选、水泥两个重点产业发展水平。整合铁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铁矿产品加工深度,配套建设铁矿球团生产企业。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水泥行业联合重组,建成全省重要水泥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年产400万吨铁矿石和120万吨铁精粉、5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等19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利税70亿元。

4.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培育品牌效益,做强皮装裘皮、农产品加工两大优势特色产业。

皮装裘皮以佟二堡皮装裘皮集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功能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购物商场100万平方米,引进和创建知名品牌50个,高档皮装裘皮加工企业1000户,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50亿元。打造东北亚地区最大最强的皮装裘皮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以灯塔市、辽阳县为重点发展区域,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装备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深加工以及特色轻工纺织产品,构建东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强力推进10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年产20万套汽车成型毯、年产1000万件高档家具等18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利税30亿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沈阳经济区我市的4个新城和4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大手笔科学规划建设与新城、新市镇相适应的工业集中区和产业体系。二是加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集中区承载能力。每个工业集中区每年用于基础设施投入不低于5亿元,重点工业集中区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亿元,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集中区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三是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建立催生产业生成、适应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赋予工业园区引领现代工业发展新的管理职能。

2.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围绕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谋划、推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牵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环评、电力等问题,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较强牵动力的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促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到“十二五”末,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0项、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0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50项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力争达到25%;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

3.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支持30项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100个(枚)。二是强化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抓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紧密科技研发战略联盟,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育10户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四是全力推进企业并购工程。充分发挥全市基础条件好、外向度高、行业优势强的骨干企业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并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和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20个企业并购项目,力争掌控3-5项世界顶级核心技术。完成企业并购15户,实现并购额1-3亿美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带有项目或科研课题的专业带头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到“十二五”末,培育优秀知名企业家100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0.5万名、各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0.5万人、高技能人才0.5万人。

4.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大力开展工业集中区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三是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围绕我市精细化工、工业铝材、高压共轨系统等优势产业开展招商引资,鼓励骨干企业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二是设立工业“五项工程”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每年安排一定配套资金,为“十二五”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各金融机构在对大中型骨干企业提供重点支持的同时,对小企业要积极运用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对重大工业项目投入,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四是强力推进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联合重组等多种举措,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到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户;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达到50户。

6.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强化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管理机构,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年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5%以上。二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重点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80项,完成投资270亿元。到“十二五”末,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大幅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等主要工业废弃物和化工废渣当年利用率达到100%。三是强化节能监管。大力实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对标整体水平。到“十二五”末,重点用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科学编制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强化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监管。到2013年底,我市凡属淘汰标准范围内的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建立起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7.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一是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建立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在重点工业集中区或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起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服务、人员培训、质量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产品交易与物流配送、金融风险投资、金融担保等公共平台。三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强化对重点企业煤电油运气和流动资金协调,优先保证重点企业生产要素供应。通过组织召开产品推介会、产品说明会、产品博览会、集群配套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篇九

我于20xx年11月15日加入于加入集团ac这个大家庭,将进三个月招商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有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及帮助下使我更快的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掌握各工作安排,并不断提升自我工作技能与更好的完成公司及领导交付的各项指标与任务。在工作中某些方面还是感到不满意的,也是自己之前没有做好工作前的工作准备,为了20xx年工作进展的顺利,我为自己的工作拟定了职业发展规划书,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提高自己,以至于把工作做的更好,自己有信心也有决心把明年的工作做的更好,励志在20xx年度拿优秀员工奖及适当的机会争取做个管理层。

(一)专业市场考察:

(二)、工作细致化:

1)协助部门的整体项目工作的定位、招商的各项事务。

2)配合并协助部门处理与客户的各种关系,做好客户的管理工作。

3)负责制定自己的招商业态各个阶段的工作计划,主要是以招商部门等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

4)每周总结当周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下周工作的目标及任务。

5)在工作中以公司利益为重,做到公正、公平地开展招商,在工作中不得以公谋私。

6)积极参加公司开展的每项活动,协助部门引导同事一起参与公司的文化生活的体验。

7)根据公司领导安排积极参与电子行业相关的活动展会,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积极推广项目,扩大项目影响力,增加自己的客户资源。

8)招商业态客引进商家如:大型百货、大型超市、医药保健、旅行社、商务中心、航空的售票点、电视购物点、玩具反斗城、电玩城、图书馆、运动器材馆、音像馆、银行等其它服务机构等等。

1)科学合理的业态布局划分将会使经营商家的经营利润的充分体现,使园区形象更为鲜明,层次更为丰富,同时使采购商及消费者前来采购时更为顺畅和轻松愉快。所以园区业态的划分是否合理与否,不仅能够体现园区开业后本项目商品的组合丰富多样,也是月其市场的创新模式。还考虑商家的实用性及合理性。

2)车库的问题:客户多次考虑到车位是否能在明年开业前能否做好车库,能够为采购商提供更方便的购物环境。

3)招商团队的人员配备:从招商专员到招商文员及管理阶层建议合理的增加,使的招商工作及招商岗位更有优势,能及时的完善工作。

最后祝公司项目越做越强!越做越红火!立足深圳,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