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情人节的古代诗(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33:33 页码:9
情人节的古代诗(大全15篇)
2023-11-13 12:33:33    小编:zdfb

可以梳理思路、提炼核心,提高表达和思考能力。如何面对失败,化挫折为动力,迈向成功?看看这些环境保护实践的案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信心。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一

情人节就听名字就是一个奔放热情的节日,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相反,含蓄内敛才是我们的追求。但是这样也不能说我们中国就没有情人节,我们有的是传统含蓄又无限缠绵的元宵节。当然很多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元宵节在古代是情人节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

诗词。

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

谜语。

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二

没有女生是不爱美的,同样,女生们对于口红是毫无抵抗力的呦,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送上一支她心仪已久的口红将会是最完美的礼物。

2、包包。

有一句话说得好,“包治百病”,在女生们的世界里,永远都缺一个包包,所以说包包也是挑礼物的备选项,当她出门的时候提着你送她的包包就会想起你对她的关心会特别开心的喔。

3、diy情侣装。

挑选礼物的时候,选择上网去diy属于你们自己的独特情侣装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衣服上设计属于你们的纪念日,可能这份礼物不是那么贵重,却表达了你对她最真挚的感情。

4、玫瑰花与巧克力。

玫瑰花与巧克力永远是情人间最喜欢赠送的礼物,玫瑰花与巧克力代表着爱情、美丽与甜蜜,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情人节里送她一捧美丽的大玫瑰花,一盒精致的巧克力,相信她一定会喜欢。

5、终极杀手锏。

送她一场浪漫美妙的求婚现场,女生们都梦想着穿着洁白的婚纱走进婚姻的殿堂,在七夕节,给她一个求婚,让她记住你是为她单膝跪地的那个人。

七夕节怎么过。

到山顶看城市夜景,数星星。

七夕是牛郎与织女重逢的夜晚,是表达爱意的绝好时机。带着自己心动已久的女孩到能够俯瞰城市夜景的山顶上,在习习凉风中看牛郎星与织女星“金风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看城市间万家灯火的安详温馨,你的表白,肯定会比平时有更加巨大的“杀伤力”。

到海边看星星放烟火。

假如你们住在海边,或者离海边不愿,那么带她去海边过七夕吧。和心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漫步在海边,感受大海时而澎湃,时而平静,宛如你们的爱情协奏曲。情之所至,可以买几支烟花,或者许愿灯。在海边,看烟花在宁静的夜空绽放,犹如你们绚烂的爱情。或者点燃许愿灯,让它带着你们美好的心愿,慢慢飘向天空,直到永远。

游乐园纵情欢乐。

假如你喜欢的人不比较爱玩,或是你们刚开始交往不久,那么可以去游乐园玩,是你的最佳选择。七夕期间,各地公园、游乐园都推出许多情侣优惠活动,和情侣互动的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还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临走的时候,再颁发一个“最佳女友(男友)证”,她(他)一定会激动万分。

在家自制烛光晚餐。

如果你没有时间或条件去山顶数星星、去海边放烟火,那么在家中准备一场烛光晚餐也是不错的选择。为心爱的人做饭是一种幸福,尤其在这样一个浪漫的夜晚。尽管你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但当他打开房门的那一瞬间惊喜的表情,便会让你觉得什么都值得。饭桌上不需要山珍海味、美味珍馐,只需把盏夜光杯、烛火摇曳,情人间的小调调已经十足。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三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6、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7、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8、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9、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唐——杜甫《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1、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12、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14、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15。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6、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17、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18、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唐——卢纶《七夕诗》。

20、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21、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22、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唐——杜审言《七夕》。

2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24、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25、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古意》。

26、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唐——崔国辅《七夕》。

27、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28、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9、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唐——李中《七夕》。

30、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31、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32、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唐——崔涂《七夕》。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四

七夕节最初叫“女儿节”,主要是纪念女子在这一天“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宋元时期前,乞巧并不仅存于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后,七夕才成为乞巧节,并有了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乞巧市。

七夕节的渊源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东》中有描述:“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纯粹地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没有任何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西周时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在汉代,人们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有了穿针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并不存在才子送鲜花给佳人的做法,男女间也不存在任何的暧昧。但古代的七夕节却过得十分的隆重和热闹。

到了现代,七夕节被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大概是因为有个西洋舶来品情人节,于是中国的青年男女自发地想到牛郎织女,便创造了一个自己的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

想念。

每逢七夕倍思亲,有故事的人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日子里,不如呆在家,不去看外面的恩恩爱爱,倒杯小酒,听听小曲,静静思念你我曾经度过的每一个七夕。哭了也罢,笑了也好,至少还有回忆。

狂欢。

一个人的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这句话其实很应景。大可以约上两三好友,去ktv唱歌,去呐喊去发泄。喝的烂醉如泥,哭的死去活来,没什么的。青春本该如此,何苦太过压抑。

发呆。

七夕又如何,你喜欢天天都是七夕,你不喜欢,七夕就是一天。你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书,发呆坐着就一天了,也可以去咖啡馆喝杯咖啡,还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别让自己的脑袋胡思乱想,别去想起不该想的人。

任性。

在七夕当天,你有大把的理由说服自己去任性,买对情侣戒指,左右手互戴一只,买份情侣套餐,吃一份倒一份等等。在街上看到情侣,还可以走过去问候下,也许会多了两个和你一样的人。

相亲。

七夕,本身就是一个相亲的节日,洗个脸,化个淡淡的妆,收拾下心情。去相亲,去遇见更好的ta,去为自己的下一段幸福努力。

七夕,若你一个人,那么就一个人幸福的度过吧,下一个七夕,亦或是下下一个七夕,你或许就不再是一个人。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五

据翻阅相关资料,据说这天晚上,一些男女都约在一起见面,除了看花灯、逛街、猜灯谜之外,还有一些人,要做一些影响人生的大事。什么事呢?就是如果有些家庭反对一对相爱的男女在一起的话,那么这天又恰恰好是个适合私奔的日子。而一些为了爱情选择在这个绝佳的日子里面私奔的人也不在于少数。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说重点了。——古人情人节都送什么礼物?

一、追女友篇。

1、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吃货型”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就有一句诗词来描述爱情的力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不用小编翻译大家也肯定熟悉这个故事了。在古代如果一位公子爱上了一个姑娘的话,况且这个姑娘也爱吃,那么他们就会陪同妹子,逛遍大街小巷,吃尽各种美食。

这点放到现在社会也是一样的“套路”,爱一个女孩,就要先满足她的胃,这样你才是她的“一日三餐”,不能离开你。

2、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文艺女青年”

在古代要追求这种类型的女孩子,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才艺比拼”。在古代文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是大都喜爱在文化表现方面。以吟诗作对,来寻求知己。女诗人李清照诗词中曾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她的这句诗词的意思也就是表达了喜欢和老公赵明诚每天在一块吟吟诗作作对,泡上一壶好茶,和老公进行个知识竞赛。他们之间的这种情趣,现代人恐怕是难以体会的到了。

如果你的女友是此种类型的,不如七夕这天约她看场电影,然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估计你女友会更有话题,从而对你产生更多的好感。

3、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音乐爱好者”

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大学者,名字叫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然是个贫困户,但本人才华却是高的出奇。特别出名的就是他的那曲《凤求凰》。此曲还让一位音乐爱好者——卓文君,迷恋到不能自拔。放着好好的黄金奢侈日子不过,硬要和司马相如这个穷小子一起浪迹天涯。可见,音乐的魅力是多么的强大。

如果你女友喜欢音乐,那你不妨拿起一把吉他,深情的对她弹唱起她最爱的歌。如果你唱歌不好的话,也可以选择她最喜欢的歌,当着她的面,放给她听,而你在一边一起轻轻的和唱着。

二、送礼物篇。

古代送的红豆=(现代的手机)。

王维那首著名的红豆诗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常拿红豆来比喻相思。据传是因为红豆是少女因为想念男友而天天以泪洗面,后来哭出了血,从而失去了生命,流的血水恰好把树根给染红了,之后生长出了红豆。

而我们现在都是互联网生活了,你不想相思成疾,此时手机就是一个解决相思成疾,利于情感加深的好礼物。

古代的青丝=现代的结婚证。

在影视剧里面我们会常常看到一幕:在两个人成亲的时候,女方会从自己的头发中取下一缕送给男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结发夫妻”。在古代,人们把头发叫作:“青丝”,谐音的意思也就是“情思”。头发也是身体中的一部分,一个女人把头发给了你,也就意味着她把自己也交给了你。

七夕的由来介绍。

七夕节,又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细算起来,还是现代的事情。在古代可没有什么情人节这一说,由于外国有情人节,中国人为了和国际接轨,于是把七月初七定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在古代被称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那个时候,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民俗也不太一样。七月初七这一天,有的地方女孩妇女们拜织女,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针线活做的又精又巧,故被称为‘乞巧节’。

还有的地方的风俗是在这一天,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娘家,故称‘女儿节’。

另外还有些州郡的文人,为了显露自己的藏书和文采,在这一天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拿出来日晒,又名‘晒书节’。

这三种节日,流传最久和最广的是‘乞巧节’。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古代女子要在七夕拜祭纺织高手、女红大师织女,由一个有威望的女子牵头,邀上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团拜织女。

乞巧节为什么慢慢变成了情人节呢?

这和中国的诗词文化有关,在众多的关于七夕的诗词中,把好多是描写爱情的。古时候的人也是多情,他们又心灵相通,虽然没有情人节,但又不约而同的在这一天去想念自己的爱人。

如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是描写牛郎和织女爱情的诗,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情意。里面并没有描写乞巧节的内容。

再看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一首诗中,诗人并没有写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描写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女子们用针穿线拜织女的节日气象。

再看徐凝的这首《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其中第三句‘别离还有经年客’,意思是说牛郎织女一年可以见一回,而自己却是常年不能和妻子团聚。这首诗写的就有点情人节的意思了,借七夕节来表达自己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六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不少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心上人,因此元宵节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也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分割线箭头动态。

2.为什么要张灯结彩?

唐代的很多。

节日习俗。

都和佛教有关,元宵节燃灯就是这样。在《药师经》里,燃灯能够驱邪和祈福,另外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有佛舍利在空中放光,时间正好对应了中国的正月十五,所以随着这些经典在唐代的流行,正月十五元宵节放花、燃灯的习俗也就在唐代传播开来了。

我们今天说的“火树银花”,正是当时燃灯的实际描绘。当时的花灯叫“灯轮”、“灯树”,是一轮一轮的灯盏,越往上越窄,有点类似缠绕了彩灯的圣诞树,所以叫“火树银花”。

3.元宵和汤圆,你分得清吗?

元宵和汤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元宵是馅料和糯米粉滚出来的。

汤圆是像包水饺那样包出来的。

做元宵,首先需将馅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然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做汤圆,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南宋辛弃疾也有著名关于元宵节与爱情的诗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很多人说,比起七夕节,元宵节才更像是中国古典的情人节。

因为七夕节在过去又称“乞巧节”,是女孩儿们过的节日。而元宵节却肩负着类似于情人节的功能:元宵节自汉代以来,一直有着市民夜游灯会的传统,不设宵禁。在过去,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都是不能出闺门的,只有在元宵节之夜,可以出门去逛元宵灯会。于是,很多年轻女子就把这一晚作为私会情人的日子。对于没有情人的青年男女来说,它当然也是邂逅的绝佳夜晚。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元宵节都有着怎样的习俗演变呢?

1

汉代:祭太一神、燃灯表佛。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称“泰乙”、“太一”或“太乙”。为何要祀泰一呢?谬忌认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又是极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对当时人们心目中如此尊贵的太一神,岂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法苑珠林》又记载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岳诸山道士要与西域和尚比较法力,以辨真伪。汉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道士斋道经,设置三坛,然后纵火焚经,经书见火而被焚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印习俗互相融合,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乡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这既有祭太一神的旧说,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流行,并在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2

魏晋: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

到了魏晋,又增添了灯节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的风俗。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为什么要如此祭祀呢?《齐谐记》记载:正月半,有位神仙降临到以养蚕为业的陈氏家宅,说“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续齐谐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更为详细。在正月十五日,吴县居民张成夜间起来,看见一个妇人立在房宅的东南角,对张成说:“我是这地方之神,明年正月十五,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盖些肉脂来祭祀我,我会使你家蚕业兴隆。”说罢就不见了。张成按照她所说的办法祭祀,从此养蚕年年丰收。由于这个传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时人每到正月十五都做粥祭祀,并加肉覆盖在粥上来吃。

更有趣的是“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好坏。按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的记载,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妾,为正房大妇所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后人做其形而迎接她。迎时要念咒:“子胥(紫姑丈夫之名)不在,曹夫人(即其大妇)已行,小姑可出。”迎紫姑时要在厕所边或猪栏边,如果手中的紫姑形象物变重,就是紫姑神来了。迎紫姑还要在厕所中置破旧衣裳。据说有平昌孟氏曾于正月十五日试迎了一次,紫姑竟“穿屋而去”。看来当时人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个为人做妾的紫姑显然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想象而创造的神,所以她地位卑贱,穿破旧衣服,活动于厕所或猪圈栏旁。

3

隋唐:放花灯。

隋代开国初年,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禁止颇严。《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曾上书文帝,叙述当时京城和各州县,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不曾相避”。这位老夫子认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百戏及风俗活动有伤风化,至于“高棚跨路,广幕陵云,炫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阵,丝竹繁会”,那是浪费人力物力,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竭赀破产竞此一时”,有的家庭“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都去观看。柳彧请隋文帝下诏禁绝这些节日习俗。隋文帝采纳柳彧的建议,雷厉风行地禁止元宵张灯及娱乐活动。

隋文帝禁元宵节,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与他相反,竭力在元宵节铺张奢侈,挥金如土。大业六年(620xx年)正月,因西域少数民族首领云集洛阳,隋炀帝调集民间艺人进城,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皇城端门外端门街,举行盛大的百戏。《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从此一扫汉代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而开元宵行乐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述当时盛况道,“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隋炀帝这位浪荡天子乐陶陶地带着他的成群妃嫔,登楼观灯。

同西周两汉一样,唐代都城长安也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驰禁,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据《太平御览》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当此之时,“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于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唐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对元宵放灯尚未大力提倡。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20xx年)元宵节观灯还是偕皇后微服出行,并借踏月赏灯的机会巡幸大臣萧至忠、韦安石及长宁公主家。但此后不久,就奢侈之风大开。《朝野佥载》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20xx年,即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20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同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还从长安万年县选出少女妇人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当时洛阳盛况是“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以致“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辇下岁时记》还记载:唐睿宗上安福门观灯,让太常作乐歌,宫女歌舞,朝士中能文者填写踏歌词,踏歌“声调入云”。

4

宋代:灯市如昼。

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因此有专门的“灯市”。如《乾淳岁时记》记载: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十月)开始,“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在灯市上,舞女乐伎往来最多,卖舞卖唱。每晚从灯火初上,箫鼓齐奏,歌女舞女纷纷献技。豪商富贾,纨绔子弟,纷纷买笑追欢,到更深四鼓方止。因此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灯市不仅在京师很盛,在其他各地也颇为风行。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苏州罗灯在宋代闻名天下,能工巧匠们在罗帛上剪镂百花等极其细巧的图案。点燃蜡烛后,放射万道灯光,人们称之为“万眼罗”。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像春兰秋菊,各有秀色。此外,宋代灯市上值得称道的还有类似皮影戏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颇受人们喜爱。宋代兴起了烟火,火药在唐宋节日娱乐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制成炮仗,而且制作烟火。《乾淳岁时记》记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不但宫中放,民间也放。当时的烟火到底有哪些花色品种,尚不可知。仅就游人仕女都被吸引住这一点来看,那情景是非常动人的。除了花灯与烟火,宋代元宵节风俗活动还有“打灯谜”和杂技演出。

5

明代:耍狮子、放烟火。

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长为十天。《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明末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灯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挤挤杂杂,大街小巷,通宵以乐。

6

清代:放冰灯。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对汉族的元宵节活动也全盘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灯时间已没有明代十日之久。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也就是说清代放灯时间只有五夜,只有十五夜才算正节放灯。“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大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各式各样的彩灯,多用纱绢、玻璃、明角做成,上面绘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居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灯之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发,而东北仍处于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从元旦到元宵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每日社火不断,锣鼓喧天。像《清嘉录》描写灯节的诗中就有:“看残烛火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华侵下界,烟竿火塔又是桥。”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七

1、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3、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5、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6、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7、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8、复畏秋风生晓路。

9、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10、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11、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12、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

13、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14、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

15、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16、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17、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18、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

19、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

20、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21、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22、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

23、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

24、陈迹晓风吹雾散。

25、玉钩斜傍西南挂。

26、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27、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28、乞巧双蛾加意画。

29、开过南枝花满院。

30、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

31、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

32、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33、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

34、庆人间七夕佳令。

35、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36、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37、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38、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9、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40、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

41、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

42、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43、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

44、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

45、东飞乌鹊西飞燕。

46、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47、上窗风动竹,月微明。

48、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49、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

5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2、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53、盈盈一水经年见。

54、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5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6、烟霄微月淡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

57、倚楼起把绣针小。

58、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59、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60、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八

推荐理由:玫瑰花是情人节必不可少的礼物,作为爱情与美的象征,多色的玫瑰凭借着各自不同的花语,赢得了恋人的青睐,也为情人节这一特殊的日子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玫瑰的主题虽然不可偏离,但形式却变得越发千姿百态起来。现下流行的卡通花束甚至招女孩喜欢,既浪漫又可爱!这样的卡通花束想让她不喜欢都难!

推荐理由:巧克力一般都是情人节礼物的常选之一,而diy又是现下盛行之风,所以有不少商家推出diy巧克力。diy巧克力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亲自动手制作,让她品尝甜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你的用心良苦!

推荐理由:“杯”与“辈”同音,一杯子,有“一辈子”的意思,男生送女孩杯子,如果两人之间还为确立关系,则有一种爱慕,追求的暗示;如果已经确立关系,则是情侣之间的一种美好愿望,爱意浓浓,送你一杯子,陪你一辈子。今年情人节送她一个能变色的神奇杯她绝对会喜欢!

2017情人节送女朋友什么礼物推荐四:饰品(情侣对戒、项链或手链)。

推荐理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孩子。情人节送她漂亮的饰品绝对和她心意。如果你还在追求她,那就送她项链、手链;如果你们已经沐浴爱河,那就送她情侣对戒。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用一枚精美无比的戒指赢得了美丽公主欧罗巴的爱情,那么情人节的她肯定也否渴望拥有一对传情达意的爱情戒指。在爱的节日里,有你相陪伴,以对戒为证,让你们将爱情信仰到底吧!

推荐理由:情人节礼物最有爱的,莫过于两人穿着时尚的情侣装,在甜美的情人节这天迎接众人艳羡的目光了。想到情人节穿着一件,再捧着另一件情侣装出现在ta面前,如此浪漫的桥段,真的忍不住要偷笑呢!

情人节送给男朋友的礼物之衣服。

可以给他买件衣服男人虽然不像女人那样经常买衣服,但是他们其实也很臭美,很多只是嫌麻烦,做他的贴心女友,在情人节送衣服给他很不错哦!

20情人节送给男朋友的礼物之情侣装。

永远的情侣装推荐理由:这可是情侣们久送不衰的情人节礼物。,所以不用我多说了,情人节,情侣装总是要穿一穿的。

2017年情人节送给男朋友的礼物之香水。

香水你的他是不是每天忙于工作?是不是没有时间打扮一下自己?不要以为香水只是女人的专利,男人有时也爱打扮一下自己,送他一款打火机样的香水是不是很有创意?香水外观的设计也融合了许多时尚的元素,打火机般的外形更是扣着每一个时尚男人的心。

2017年情人节送给男朋友的礼物之领带。

领带领带是送给男友的最经典的情人节礼物了。精心挑选一条领带送给你心爱的人,约会的时候,看见他系着你送的领带走过来,会有什么样的好心情就不必说了。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九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始于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古代人对元宵节非常看重,尤其是未婚的青年男女。中国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青年女子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年当中难得几次出头露面去上街。而元宵节,则讲究“全民同乐”,朝廷甚至发文“开禁”——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街尽兴狂欢,家长们也破例允许家中未婚的少男少女上街看灯、猜谜、游乐。

因此,青年男女趁此良机寻找意中人,邂逅一桩甜美的爱情;也可以趁机与昔日的情人约会。

2

很感谢古代的文学大师们,他们用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这些美好、甜蜜的瞬间和习俗。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一词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讲述了一则元宵节一对有情人“约会成功”的故事。元宵节的夜晚,街上花灯亮如白昼,绚丽缤纷,一对有情人观灯之隙,趁着熹微的月光,偷偷在柳荫下羞涩地约会。也许一年当中只有这么一次约会,所以,这次节日会面显得格外珍贵!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讲述的是青年男女在元宵节上没有寻到昔日情人的惆怅心情,表达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之情。后人可以从词中感觉到那份浓浓的惆怅,遥想到那份人海之中的寻觅之苦。

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则写得更为传神、直接,简直就是一幅古代元宵节幽会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描述的是宋代都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夜景。一方在人海之中翘首张望,急切地寻找着自己心上人的身影。

“众里寻他千百度”,把那份对爱情的执著写得淋漓尽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传神地刻画出了青年男女苦寻之后的那份惊喜:哇,原来他(她)就在那儿!

3

这几首。

诗词。

不仅传神地定格了古代青年男女的人性心理,也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珍惜,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元宵节的另一桩习俗:约会。

在中国古代,还有三出著名的传统戏曲,分别写的也是元宵节“情定终身”的故事: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进而一见钟情(《荔镜记》),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巧遇而破镜重圆(《乐昌分镜》),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定情成婚(《春灯谜》)。元宵节也因此被镀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正缘于此,民俗学家们一致认为,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情人节”!

提起元宵节,书评君总是想起《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和薛绍在元宵灯会上初次相遇的画面。这场在元宵节的浪漫邂逅是偶然的吗?事实上,中国古代很多的恋情都是始于元宵节的,至少在古典戏曲和诗词中,有很多这类故事。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南宋辛弃疾也有著名关于元宵节与爱情的诗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很多人说,比起七夕节,元宵节才更像是中国古典的情人节。因为七夕节在过去又称“乞巧节”,是女孩儿们过的节日。而元宵节却肩负着类似于情人节的功能:元宵节自汉代以来,一直有着市民夜游灯会的传统,不设宵禁。在过去,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都是不能出闺门的,只有在元宵节之夜,可以出门去逛元宵灯会。于是,很多年轻女子就把这一晚作为私会情人的日子。对于没有情人的青年男女来说,它当然也是邂逅的绝佳夜晚。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元宵节都有着怎样的习俗演变呢?

汉代:祭太一神、燃灯表佛。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称“泰乙”、“太一”或“太乙”。为何要祀泰一呢?谬忌认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又是极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对当时人们心目中如此尊贵的太一神,岂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法苑珠林》又记载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岳诸山道士要与西域和尚比较法力,以辨真伪。汉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道士斋道经,设置三坛,然后纵火焚经,经书见火而被焚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印习俗互相融合,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乡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这既有祭太一神的旧说,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流行,并在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魏晋: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

到了魏晋,又增添了灯节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的风俗。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为什么要如此祭祀呢?《齐谐记》记载:正月半,有位神仙降临到以养蚕为业的陈氏家宅,说“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续齐谐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更为详细。在正月十五日,吴县居民张成夜间起来,看见一个妇人立在房宅的东南角,对张成说:“我是这地方之神,明年正月十五,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盖些肉脂来祭祀我,我会使你家蚕业兴隆。”说罢就不见了。张成按照她所说的办法祭祀,从此养蚕年年丰收。由于这个传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时人每到正月十五都做粥祭祀,并加肉覆盖在粥上来吃。

更有趣的是“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好坏。按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的记载,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妾,为正房大妇所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后人做其形而迎接她。迎时要念咒:“子胥(紫姑丈夫之名)不在,曹夫人(即其大妇)已行,小姑可出。”迎紫姑时要在厕所边或猪栏边,如果手中的紫姑形象物变重,就是紫姑神来了。迎紫姑还要在厕所中置破旧衣裳。据说有平昌孟氏曾于正月十五日试迎了一次,紫姑竟“穿屋而去”。看来当时人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个为人做妾的紫姑显然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想象而创造的神,所以她地位卑贱,穿破旧衣服,活动于厕所或猪圈栏旁。

隋唐:放花灯。

隋代开国初年,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禁止颇严。《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曾上书文帝,叙述当时京城和各州县,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不曾相避”。这位老夫子认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百戏及风俗活动有伤风化,至于“高棚跨路,广幕陵云,炫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阵,丝竹繁会”,那是浪费人力物力,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竭赀破产竞此一时”,有的家庭“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都去观看。柳彧请隋文帝下诏禁绝这些节日习俗。隋文帝采纳柳彧的建议,雷厉风行地禁止元宵张灯及娱乐活动。

隋文帝禁元宵节,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与他相反,竭力在元宵节铺张奢侈,挥金如土。大业六年(620xx年)正月,因西域少数民族首领云集洛阳,隋炀帝调集民间艺人进城,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皇城端门外端门街,举行盛大的百戏。《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从此一扫汉代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而开元宵行乐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述当时盛况道,“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隋炀帝这位浪荡天子乐陶陶地带着他的成群妃嫔,登楼观灯。

同西周两汉一样,唐代都城长安也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驰禁,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据《太平御览》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当此之时,“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于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唐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对元宵放灯尚未大力提倡。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20xx年)元宵节观灯还是偕皇后微服出行,并借踏月赏灯的机会巡幸大臣萧至忠、韦安石及长宁公主家。但此后不久,就奢侈之风大开。《朝野佥载》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20xx年,即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20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同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还从长安万年县选出少女妇人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当时洛阳盛况是“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以致“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辇下岁时记》还记载:唐睿宗上安福门观灯,让太常作乐歌,宫女歌舞,朝士中能文者填写踏歌词,踏歌“声调入云”。

宋代:灯市如昼。

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因此有专门的“灯市”。如《乾淳岁时记》记载: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十月)开始,“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在灯市上,舞女乐伎往来最多,卖舞卖唱。每晚从灯火初上,箫鼓齐奏,歌女舞女纷纷献技。豪商富贾,纨绔子弟,纷纷买笑追欢,到更深四鼓方止。因此姜白石有诗云:

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夜深还。

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灯市不仅在京师很盛,在其他各地也颇为风行。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苏州罗灯在宋代闻名天下,能工巧匠们在罗帛上剪镂百花等极其细巧的图案。点燃蜡烛后,放射万道灯光,人们称之为“万眼罗”。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像春兰秋菊,各有秀色。此外,宋代灯市上值得称道的还有类似皮影戏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颇受人们喜爱。

宋代兴起了烟火,火药在唐宋节日娱乐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制成炮仗,而且制作烟火。《乾淳岁时记》记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不但宫中放,民间也放。当时的烟火到底有哪些花色品种,尚不可知。仅就游人仕女都被吸引住这一点来看,那情景是非常动人的。除了花灯与烟火,宋代元宵节风俗活动还有“打灯谜”和杂技演出。

明代:耍狮子、放烟火。

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长为十天。《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明末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灯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挤挤杂杂,大街小巷,通宵以乐。

清代:放冰灯。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对汉族的元宵节活动也全盘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灯时间已没有明代十日之久。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也就是说清代放灯时间只有五夜,只有十五夜才算正节放灯。“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大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各式各样的彩灯,多用纱绢、玻璃、明角做成,上面绘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居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灯之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发,而东北仍处于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

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从元旦到元宵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每日社火不断,锣鼓喧天。像《清嘉录》描写灯节的诗中就有:“看残烛火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华侵下界,烟竿火塔又是桥。”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十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十一

如果她是个性温柔纯洁的女孩子,可以送束百合给她,如果她高贵迷人,那么就送紫罗兰或者郁金香,如果她活泼可爱,那么不用说,波斯菊是最适合送给她的花!

2、情书攻势。

没想到吧?情书其实是特别有效的杀手锏哟。如果你对自己的文字能力还比较自信,那么试试这一招吧,绝对会给他/她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象。短信,自己设计的贺卡,电脑桌面,网页的办法,是选择一张好信纸,写好以后再工整地抄一遍。虽然是网络时代了,可是手写的情书是永远都替代不了的,不要贪简单而只发一封e-mall给他/她,那不够!

3、心动蜡烛。

送花?太老派,情书?太花功夫,那么这枝蜡烛一定可以打动他/她的心。前提是,你们要有已经计划好的约会。约好他/她,那么带着一枝彩色小蜡烛(大小以能隐蔽地携带为合适),还有打火机,去赴约吧。

4、美酒攻势。

七夕节的习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传统的七夕节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对爱情的烘托和描述,以及我们对唯美爱情的向往与赞美。这一天的习俗也比较独特,比如在南京有一个吃江米条的习俗,就是用糯米加豆粉和面,用焖锅蒸煮出来,然后再用棒子捶打搓成圆形煎干或者是油炸出来,最后在梅花松花芝麻和豆沙而形成的一种美食。

七夕攻略。

1、千万不要在此时提出晚上见面的事情。

9:00至10:00趁老板不注意的功夫(没准老板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打电话或从网上订购巧克力和玫瑰;动用一切通讯手段(e-mail、oicq、bb机、bbs)进行甜言蜜语的立体轰炸,中心思想是你很在意对方,话越肉麻越好。

2、买花最好在10:00以前,太晚买不着。想省钱的话,七夕情人节买好花在家养一夜,七夕情人节的.花身价已是翻了10倍以上,15至20元一枝,太贵!

3、情人节3件宝——玫瑰花、巧克力,外加口香糖,是必备的武器。

10:00至12:00努力工作。这是做给主管和老板看的,主要是为下午请假便。

12:00至13:00趁午餐的功夫,考虑好晚上自己的衣着、发型以及晚上活动的时间、地点。

16:00至16:30仪容修理时间,最好能去美容院做个发型。

16:45至17:20送花的绝好时机。等送花的人送完花,马上打电话过去,敲定晚餐的时间、地点。

4、很多公司下班的时间是17:00或17:30,太早或太迟去都不好。并且一定要等候在她的办公楼下,这样显得有诚意。

5、晚餐的地方必须能制造情调,比如有钢琴的背景音乐,有烛光等。记住一点:晚饭不是目的,是手段。

22:00至24:00找个合适呆在一起、有情人氛围的地方,酒吧是不错的选择。这是重头戏,感情可以升华,可以有一些身体接触。

6、牵手、搂腰、拥抱、亲吻是难免的,但切忌不要想歪了,仅此而已。

最佳方案是:在酒吧里,手握伊人的手,深情对视,隔桌而吻。这个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8、如果情人是已婚的,最佳约会时间是情人节的前一天(七夕情人节),这样就没有人怀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十二

我国古代的城市自周代开始就实行宵禁制度。古人实行宵禁制度,大多数的平常日子,普通人是没有夜生活的。宵禁是城镇治安管理的一种制度,即按时关闭城门坊门和禁止居民夜间出行。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古代照明不好,也不可能有高科技监控仪器。所谓夜黑风高夜,各种违法犯罪的勾当,古代盗贼趁着夜晚再合适不过了。

女性平时不得随便出门

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对妇女的外出活动都有一些封建伦理道德的限制,《易经》规定“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女性通常被局限在家,想出门也出不去,被迫成为“家里蹲”。

初唐时期,受胡风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因素,女性的出游曾逐渐变得大胆、开放。但是女性出游方式上还是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从随”是女性出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必须有人伴随跟从。不论是随女伴、随丈夫、随子嗣、随家庭,都免不了她们出游的从随特征。

元宵,男女夜间自由约会之日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或春灯节,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汉武帝正月十五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灯火祭祀,由此形成了后世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夜游观灯的习俗。

到了唐朝,很多皇帝本身就喜欢元宵观灯,乐于亲自参与其中。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与皇后出宫观灯。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之下,也积极参与元宵观灯的娱乐活动,甚至宫女都被允许外出。《唐会要》卷四九“燃灯”条记载:“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例程。”从此以后,元宵节张灯观灯一直是元宵节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民间百姓,都广泛参与,乐在其中。

虽然宋朝的民风远不及唐朝开放,但是在元宵节那天,对女性出游也没有什么严格限制。那天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身份学识,参与游玩的人最广泛,成为十二三世纪中国的“狂欢节”。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

古时青年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了寻觅对象之日。

很多的宋词也反应了这一情景。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以女性的角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不见意中人的遗憾和伤感。

至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更属反映元宵风俗的极品佳句。词中真实描述了青年男女的约会场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不经意间的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热闹之处狂欢,可是她却独在“灯火阑珊”的清静之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蓦然”二字则写尽了寻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与七夕节攀比手艺,祈求美好婚姻的虚幻情景不尽相同,元宵节时也没有掺杂任何的.世俗观念,是男女青年在情窦初开阶段最纯粹的表情达意方式。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十三

一:七夕节,想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自己心爱的人,请问送什么给她好。我还是个学生,不是很着急!。

二: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因为牛郎织女相互送礼可以说是少不了的。但是,如果你是男女,就要好好想想想,毕竟七夕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那么这个传统的节日,我要送些什么给我女朋友比较好。

三:对于即将离异的人来说,如果你还想送,那就可以选择你们以前的照片送给她,这样更有意义了。

四:七夕节是情侣之间约会的最后一个大家一起聚餐,这时候大家觉得七夕情侣们都送什么礼物好,求高人推荐,谢谢大家了。

五:七夕这个节日,送礼物还是要送的好,送一些比较贴身的礼物,比如说:毛绒玩具、水晶内雕、音乐盒、手机壳、音乐盒之类的。

1、情侣戒指。

可以定制情侣戒指送给对方,将对方的名字刻在戒指上,作为彼此爱情的信物。

2、七夕限定饰品。

七夕节前会有很多饰品品牌会推出七夕限定的饰品,寓意都是非常甜蜜的,选择一款喜欢的送给对方吧。

3、永生花。

比起送新鲜的玫瑰花,送对方永生花岂不是更好,永生花代表永恒的爱,寄托自己对另一半浓烈的爱。

4、情侣电动牙刷。

情侣电动牙刷是非常实用而且有心意的礼物,送对方电动牙刷代表了自己细心的品质,是加分项。

5、包包。

没有哪个女孩子是不爱包的,俗话说“包治百病”,七夕送她一款适合她的包,相信她一定会非常开心,因为只有她喜欢的东西才能打动她。

1、手表、手环。

一般男生对手表都有一种天生的喜爱,选择一款贴合他气质的手表,如果是运动型的可以选择运动式的腕表,如果是比较成熟的可以选择造型大气的。

2、剃须刀。

男生其实也是很注重形象的,所以送上一款剃须刀一定会让他有种很贴心很实用的感觉。

3、电子产品。

电脑,手机,鼠标,键盘,这些都属于电子产品,男生们大部分都喜欢电子产品,选择一款好的电子产品,特别是他喜欢的是至关重要的。送他一款专为玩游戏而生的键盘,鼠标,或者高配置的电脑,都能让他欣喜不已。

4、男士手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相爱之人的愿望,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送上爱的手链,两人共同闯世界,一起奋斗,永不分离。

5、鞋子。

一双好的鞋子,和皮带一样,都是男生身份的象征。为他买一双最搭配他气质的鞋子,每天穿着他,像你伴随着一样。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十四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情人节的古代诗篇十五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唐·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自掐檀痕教小伶。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先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宋·晏几道诗人。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唐·李白诗人。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一纸书成寄不成,远游长啸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辽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欲功名似易水,家国儿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