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6:17:59 页码:11
2023年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大全13篇)
2023-11-21 16:17:59    小编:zd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总结中,可以客观地陈述事实,提供客观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作为支撑。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写总结的切入点和思考角度,使总结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这部分内容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玉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首先通过在第6题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小学大小的方法,接着利用第7题按小数大小分成三组,这样学生不断巩固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为了体现小数的使用意义,课本涉及了在第8提把改写成的用“亿人”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大小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及小数的改写,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其次利用“探索与实践”中的第9、10题时,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课上再组织交流,并说说活动中的体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我在教学中分为两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整理这部分知识时,我是以小数的意义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中的联系,进而体会到小数读写联系。其中,第3题通过看图填小数,帮助学生在用小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发展数感,第4题通过交流不同数位上“5”的数值变化,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十进制计数法位值原则和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本课中,通过整理与练习,学生能联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能整除的除法是用乘法来验算的,不能整除的,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首先用商乘除数,再用所得的积加余数验算的方法。验算的.方法学生是会的,按理说关于除法的计算是不会有错误的,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错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验算。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总认为验算太麻烦,每道题都去验算花费时间,导致作业的效率差。可是为了保证正确的计算率,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其实验算有两种,一种大约的验算也就是估算,一种是整个的验算,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验算呢?如果觉得自己计算还是比较细心,那就可以用估算,如果觉得自己不放心,就可以用验算算一遍。

首先老师让学生了解验算的好处,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最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验算过程。如果没有验算,让他自己去验算一遍,这样子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够慢慢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想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在钟表的滴答声中猜谜语。接着分步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钟面模型让学生,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其次,在整时的练习中,最后放了一道大约几时的钟面,目的是: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2、教学大约几时。这个教学设计,很多学生一口说出“7时”,通过再次观察,发现是7时还没有到,应该读作“大约7时”,同时出示7时过一点的钟面,让学生明白“7时不到一点或者7时过一点,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在大约几时的练习中,穿插了一个9时的钟面,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习。所以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钟面的学具,在他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以后,让他们动手拨拨时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形象直观地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区别。

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今天学习了1--5的减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课堂上以刚结束的体育节为素材,出示:照片上有5个小朋友,让学生先说图里有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接着播放一个小朋友跳着跳绳走了。学生说发生了什么,用两句话描述。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走了1个小朋友。接着我问:还剩几个小朋友呢?孩子们都知道还有4个。图的意思明白了,接着让学生去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以点名说,一起说方式进行。

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走了的1个小朋友是从几个人里面走的,在通过动手摆小圆片,摆5个小圆片,拿走1个,还剩下4个,感受是从5个里面拿走的1个,理解拿走1个就是去掉1个。

最后指导学生写算式,有5个小朋友用数字5表示,走了1个,就是去掉1个,去掉我们用“减”,教学生认识减号,理解减号的意思,知道5-1=4,表示的意思。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拿走一部分用减法。

最后借助教材的练习题让学生用3句话说题意,列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上完这几课后,第二节去听宗老师的课,宗老师的让我发现我在课堂上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1、课前复习。宗老师课前一多种形式复习2--5的分成与组成、加法。用形象生动的手势描述加、减,为新课做准备,这部分是我缺少的,课前没有进行复习。

2、课堂组织需要进步学习,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语言较少,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没有具体到哪个同学,让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老师没发现我不认真。宗老师的课堂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手里面摸东西的,眼睛不看老师的进行点名,保证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认真听讲,这也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3、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虽然在课堂上我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让学生多说,以不同形式说,但有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把可以让学生说的我说了,宗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说,同桌两人说,不会的一起说,全班一起说,让学生不停的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这点我需要改正,把话语权教还给学生。

在教学方面、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守着一个好榜样、好的老师,在今后要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课件出示:找图形的周长﹑比眼力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指”到“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我想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课件出现一点小麻烦,心里着急,也就没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课件进行导入,对教材没把握好,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后来对“周长”这一抽象概念还是有所模糊。同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对课堂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处理。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

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一、有几支铅笔。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活动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几辆车。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又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2.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指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大脑的老师”。在观察鲜花图时,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做“我摆你说”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精神体验。

三:摘果子。

在一个给定的数集中,说某种运算可以施行,指的是对于这个数集中的任意两个数,施行这种运算所得的结果,仍然属于这个数集.例如,在自然数集中,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它们的和仍然是一个自然数,所以加法总可以施行.但是,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不一定都能在自然数集中找到它们的差,可见减法在自然数集中不是总能施行的.如果把自然数集扩充为整数集,由于引进了负整数,在整数集中减法运算就总可以施行.数系的每一次扩充,都使原数集中不是总能施行的某种运算,在新的数集中变为总可以施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称为代数运算.其中加、减、乘、除四种又称为算术运算或者四则运算。

四、小猫吃鱼。

紧密结合学生熟悉实际生活的特点,大胆构思,重新创设课件。创设了给小明过生日生活情节,巧妙地将小猫吃鱼这个课题加入这一情节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完整的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时采取紧密结合画面,让学生观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五:猜数游戏。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跳绳。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让学生猜想,提出问题,在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七:可爱的企鹅。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

八:分苹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事件、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九:操场上。

十:乘车。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十一:加减法一(整理与复习)。

以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十二:大家来锻炼。

通过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1、口算下面各题。

0.4+0.6=1-0.37=10-5.9=2.6+18=27+8.08=。

2、用竖式进行计算。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27.14-4.38-5.6213-(5.28+3.12)。

5.01-1.9+4.99(5-0.07)-(0.8+2.24)。

二、填空。

1.4千米5米=千米10米5厘米=()米5千克80克=()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吗?

4.25()42.5()425()。

3.小丽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丢失,结果读成三十八万零九,原来的小数读出要读两个零,原来的小数是()。

4.刘翔创造的'110米兰世界纪录为12.88秒,读作()秒;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一百分之三秒,原世界纪录写作()秒;这两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

5.用2、5、6和小数点可以组成最大的两位小数是(),最小的一位小数是(),它们相差()。

6.把两根长度都是2.4米的跳绳接起来,接口处长0.03米,接起来的跳绳长()米。

7、2.8-()=0.28()-5.6=2.4。

15.6+()=20.02()+0.93=1。

8.划去可以去掉的“0”:

三、判断。

1.两位小数一定比一位小数大。()。

2.一个千分之一等于十个百分之一。()。

3.因为3.80和3.8一样大,所以计数单位也相同。()。

4.两个一位小数相加,和是两位小数。()。

5.计算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有0的要把0去掉。()。

6.4.72+0.1-4.72+0.1=0。()。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九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十

今天学习了1--5的减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课堂上以刚结束的体育节为素材,出示:照片上有5个小朋友,让学生先说图里有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接着播放一个小朋友跳着跳绳走了。学生说发生了什么,用两句话描述。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走了1个小朋友。接着我问:还剩几个小朋友呢?孩子们都知道还有4个。图的意思明白了,接着让学生去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以点名说,一起说方式进行。

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走了的1个小朋友是从几个人里面走的,在通过动手摆小圆片,摆5个小圆片,拿走1个,还剩下4个,感受是从5个里面拿走的1个,理解拿走1个就是去掉1个。

最后指导学生写算式,有5个小朋友用数字5表示,走了1个,就是去掉1个,去掉我们用“减”,教学生认识减号,理解减号的意思,知道5-1=4,表示的意思。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拿走一部分用减法。

最后借助教材的练习题让学生用3句话说题意,列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上完这几课后,第二节去听宗老师的课,宗老师的让我发现我在课堂上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1、课前复习。宗老师课前一多种形式复习2--5的分成与组成、加法。用形象生动的手势描述加、减,为新课做准备,这部分是我缺少的,课前没有进行复习。

2、课堂组织需要进步学习,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语言较少,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没有具体到哪个同学,让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老师没发现我不认真。宗老师的课堂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手里面摸东西的,眼睛不看老师的进行点名,保证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认真听讲,这也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3、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虽然在课堂上我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让学生多说,以不同形式说,但有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把可以让学生说的我说了,宗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说,同桌两人说,不会的一起说,全班一起说,让学生不停的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这点我需要改正,把话语权教还给学生。

在教学方面、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守着一个好榜样、好的老师,在今后要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一

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3、整节课的判断均由教师说了算,较少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教师“包办”太多;

4、课堂规范做得不够好,孩子没有倾听的习惯,喜欢抢话;

5、课堂语言赘述太多,将重点难点没有有条理的讲述出来,突破得不够好;

6、课堂节奏太慢,显得很“散”,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突出,内容过多。

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到改进:

3、把握教材,多看教参和课标,掌握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能给学生讲清楚重难点;

5、教师除了教授和倾听,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到评价,给学生回应。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二

教学内容:

第46~49页中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并能测量出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方式认识梯形及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会画梯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结:我们不仅了解他们的基本特征,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变形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美的享受。

2.激趣:今天大家想不想再继续研究它们中的另一位成员呢?

3.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动手创造,感悟特征。

1.生活感知。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梯形的物体吗?

学生举例:桥,梯子,汽车的侧面……。

2.活动感知。

引导: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梯形。

小组活动,集体交流,说说做的理由和方法。

(1)用小棒摆。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摆,要注意些什么?

(2)在钉板上围一个梯形。说说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围成一个梯形?

(3)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说说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4)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个梯形。

3.总结特征。

谈话:根据你制作梯形的体会,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征?

小组交流:比较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

(强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三、体验操作,构建知识。

1.引导:你能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之间的距离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2.自学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

3.提问:什么是等腰梯形?

指出: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巧辨梯形。

要求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进一步认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

2.巧摆梯形。

学生利用七巧板,寻找梯形。引导学生依次选2块、3块、4块……分别拼一拼,感受七巧板的奇妙。

3.巧分梯形。

提问: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画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4.巧做梯形。

(1)引导学生先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梯形,再以这个梯形为样子,剪出另一个梯形;也可先画一个梯形,然后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一并剪下两个梯形。

(2)让学生折一折,说说分别能拼成哪些图形?

(3)让学生通过交流,明。

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联系。

五、引导总结,回味提炼。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认识梯形是概念教学课,而空间图形的概念往往又有着其特殊的联系性。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并已正确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着手,引导出梯形,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梯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我始终以此理念为宗旨,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梯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接着学生通过动手创造梯形,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初步建立了梯形的表象。然后通过观察、对比、交流,逐步建立了梯形完整的表象,同时揭示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最后在自学中,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三

通过整理和复习《数的认识》以后,我深有感触,六年级的学生马上面临毕业,在最后冲刺阶段,我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上好复习课的问题,切实提高复习效率,为提高学生成绩和他们的后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在复习《数的认识》时,知识点凌乱,内容繁杂,而且距离以前学习新知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把这一部分知识分成一个个小活动,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力图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活动一:你知道吗?通过显示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汲取信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从网上或课外书中收集类似的素材贴在教室后面“数学乐园”中。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掌握各种数的读写方法,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增加趣味性,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活动二:智力闯关。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横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我把相关概念特别是“数的整除”这个概念群中的诸多概念串联在一起,设计成"闯关游戏",让学生拾级而上、层层推进。这样既能在游戏中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巩固那些难记的概念,又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活动三:巧走迷宫。数的认识中有很多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整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改写等,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带领学生在数学迷宫中穿行,不断激励学生寻找规律、发现异同点,提升和总结已学的知识,运用旧知识来挑战和解决新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