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法治课简报(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3:21:45 页码:11
小学法治课简报(优质15篇)
2023-11-23 03:21:45    小编:zdfb

让我们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避免使用太多的排比句或长句,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一

根据西秀区教育局区教基发84号文件精神和我校20xx年禁毒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社会辐射作用,加大对学生的xxx预防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在第二十七个“”国际禁毒日到来期间,我校围绕“珍惜美好青春,远离合成xxx”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禁毒教育系列活动。

1、6月23日利用升旗仪式作“珍爱生命,远离xxx”国旗下讲话;

2、利用led电子显示屏、校园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进行禁毒宣传;

4、安排各班级开展“珍惜美好青春,远离合成xxx”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通过禁毒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人人懂得xxx的危害,时刻提醒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文明健康的生活,要遵纪守法,抵制诱惑,远离xxx,积极地与xxx罪犯作斗争,做一名合格中小学生。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禁毒宣传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禁毒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二

20xx年12月东陵街道新立堡社区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这一主题,精心组织,认真宣传,在20xx年12月3日在新立堡小区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广泛地开展了普法教育工作,积极地推进依法治理的进程,使整个活动取得了好的成绩。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社区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我社区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讲座,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通过与家长建立联系,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法制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宣传手段,狠抓普法教育。

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性特征,社区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意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学校学生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加强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总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此项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20xx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文件精神,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本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领导小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此次活动作了细化分工,制定了实施方案。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促实效,为这次系列宣传日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主题,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宪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传教育。

一是11月27日,邀请镇派出所民警为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法制专题知识讲座。二是12月4日举行了特别的升国旗仪式,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了国家宪法日专题讲座。三是11月30日各班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宣传,并组织学生观看了国家宪法日宣传片。四是12月7日利用学校例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一次教职工宪法学习活动;在范校长的主持下进行宪法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了解宪法的内涵。并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国家宪法日宣传片。五是12月2日—12月4日,我校大队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宪法知识的普及,做到人人参与,人人了解。

在今年的法制系列宣传活动中,我校紧紧围绕宣传主题,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扎实工作,使这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宣传活动的开展,不但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为进一步巩固平安校园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四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法治意识,xxx小学在12月3日开展了主题为“学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的宪法学习活动。此次活动分为学生集体学习和教师集体学习。

下午3时,xxx校长以生动的案例开头,带领同学们走进宪法的世界。她讲道: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在每年的12月4日设立的节日。

接着,王校长给同学们普及宪法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互动,引导全体学生从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做起,从文明自己言行做起,提高法律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学法、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小公民。

其他班级也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宪法学习活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校教师深知: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更要做到知法、守法,严于律己。学校康文潮老师为全体教师进行了宪法知识的宣讲、领读《宪法》部分章节。

本次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校园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校师生的法制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学法氛围,活动圆满结束!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五

《道德与法治》是早间栏目剧,2012年1月14日开播,2012年1月21日改为普法栏目剧,每集2个故事,12月1日扩大到130分钟,每集3个故事,成为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栏目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不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应有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僵化。

在之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已经十分固定,并且呈现出了十分僵化的趋势,老师进行理论知识和道德要求的讲解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问答式或是老师讲解式接受教育,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调动,机械的记忆过程几乎贯穿于全部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学生对于道德与行为之间的许多疑问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进行解答。由于小学生具有性格活泼的特点,而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却与小学生性格和学习特点呈现出巨大反差,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非常容易使小学生失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热情和兴趣,使小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的抵触情绪。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凸显。

在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将课堂交给学生,重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逐渐弱化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这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从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似乎并未受到这些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按照之前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教学方式缺乏差异性,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处于这种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就会养成过度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逐渐失去自主学习能力,此时老师再想提高教学效率,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和阻碍。

(一)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该对这种差异给予重点关注。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全方位的研究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为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习内容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让处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可以将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区别开来,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树立平等教育观,打造開放性课堂。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课堂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问题把握不到位,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性,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思维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于教育质量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平等教育观念,摒弃之前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在综合能力方面也能实现质的飞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道德和法制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不管处于哪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较强趣味性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大大提升。但是相反,如果所学知识过于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畏难情绪,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教学的趣味性加以重视,利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特别是“活动式”、“探索式”等形式,来不断突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来学习、体验、感悟,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6):142.

[2]田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222.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对学生的想象及时评价。

对想象正确、迅速给予鼓励,对有创见的要大力表扬,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和教师评价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良好的手段和时机。在评价学生想象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学生想错了,也要先表扬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然后再热情耐心地指出错在哪里,以保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二是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结果。如果把学生创造想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磁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应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46页.

2.王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90页.

3.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页.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2.1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3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政治;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六

20xx年12月东陵街道新立堡社区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这一主题,精心组织,认真宣传,在2014年12月3日在新立堡小区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广泛地开展了普法教育工作,积极地推进依法治理的进程,使整个活动取得了好的成绩。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社区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我社区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讲座,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通过与家长建立联系,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法制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宣传手段,狠抓普法教育。

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性特征,社区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意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学校学生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加强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总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此项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七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知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珍爱生命、远离xxx的禁毒氛围,陆川文苑小学在五月份开展了xxx预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5月11日上午,我校组织五年级师生共四十余人到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

在基地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禁毒法治学习区。

5月18日上午,各班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了禁毒微电影《禁区》。

通过禁毒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意识到了xxx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性,从而时刻提醒自己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文明健康地成长,要遵纪守法,抵制诱惑,远离xxx,积极地与xxx罪犯作斗争。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八

为了迎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到来,大力弘扬和宣传法制精神,让法制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学生做到: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结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动和我校实际情况,20xx年12月4日,在学校操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沙沟小学李德校长在活动中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全体师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拒绝,学会利用法律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沙沟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赵祖学老师分别从《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方面认真组织学习,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法律法规。

通过学习,增强了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之后,全体师生举行签字仪式,庄严许下承诺,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抵制不法行为,学会守法,用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九

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20xx年12月4日下午,xx小学法制副校长、南栅警务区xx警长莅临学校为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

首先,xx警官根据当前的社会和校园周边安全稳定形势,对学生应有的法制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一些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必须引以为戒,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的意识。xx警官还为同学们介绍了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及自我防范和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讲座,学生明白了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怎样预防犯罪,明白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老师们表示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班级出版了法制板报,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此次法制教育讲座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十

按省市关于开展20xx年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认真地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员工学*及*,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不断增强,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稳步地开展。

1、依法治校,以实际行动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依法治校,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贯彻依法治校的思想,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发展迅猛。

2、加强宪法意识、法制观念教育。20xx年,我国通过了*,按照“四五”普法的规划要求和上级的安排,学校在教师和学生中均开展了学*及*的活动,发放资料千余份。学校为教育全体师生,提高师生的法纪观念,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这些活动,全体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

1、学校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教职工参加普法学习人人有材料、有笔记、有考核。教职工普法考试人数72人,*均成绩分,合格率100%。学校组织学生学*及*知识,并参加全省竞赛,参赛学生1000人。

2、学校开设了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学校法制课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卓有实效的主题活动。

1、按照《xxx教育法》、《xxx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并获教师大会通过,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学校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实施办学活动,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2、依法建立了学校工会、教职工代表会,女职工委员会。让工会成为教职工的娘家,征求并采纳教师合理化建议,充分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3、校内监督机制完备,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等热点问题通过校务公开栏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执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教育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及时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体育节和艺术节活动。

2、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学校认真执行学制规定、课程规定、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活动。

3、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具有良好的校风。教师爱岗敬业,劳动纪律性强,学生讲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好。

4、学校教师依法执教,没有无故使学生中途停学、退学或开除学生的现象,没有擅自放假现象。没有出现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能依法行事。

1、学校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依法与教师签订了聘任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学校依法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并逐步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建起了多媒体教室,保障了教师顺利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

3、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管理机制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

1、依法维护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

2、按照国家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无乱收费现象。学校在开学时或学期结束后,通过收费公示栏、收费通知单等方式向家长报告本学期收费情况。

3、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秩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了学生的伤害事故。

4、建立“校长信箱”,接受学生申诉,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1、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法律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师生团结一心,无*、上告等现象发生。全校形成了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2、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受到上级表彰。20xx年被评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效益二等奖。20xx年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将一如既往抓好依法治校工作,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四川省xxxx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小学法制宣传教育教案。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十一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根据教育局的通知,12月份,我们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制精神、共筑伟大*梦”宣传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十一月底,学校特别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

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下讲话,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师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围绕法制教育,学校举行了以下活动。

(一)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一次法制班会主题活动。

(12月5日)。各位班主任布置好主题班会氛围,在黑板上写明本次班会活动的主题思想,并针对本班的实际,开展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届时,学校将组织检查。活动结束后,并将活动方案上交德育主任。

(二)各班出一期以法制为主题的板报;

(三)组织各班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

(四)聆听一次法制专题讲座;并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十二

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健康生活意识,我校举行了一系列普法活动。

一、学校高度重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学校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了“”法制宣传日活动实施方案,对法制宣传日活动做出全面安排。

二、结合学校实际,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精心组织,有针对性的、广泛深入的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以帮助广大师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

三、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宣传“12·4”的法制宣传口号“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和法律法规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法制教育宣传气氛。

四、开展了一次法制宣传主题班会。利用班会课时间,召开了一次“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五、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收听收看普法栏目。引导广大教师掌握基本法律,提高法律素质,营造一个学法律、懂法律、用法律的良好环境,形成科学执教、民主执教、依法治教治校的良好局面。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六五”普法的落实。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法律意识,转变了观念,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不断增强,以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局面逐步形成。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十三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的心中都感触颇深。法律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作为在校学生,安全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是学生自身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后的校园,已从昔日遗世独立的“象牙塔”俨然变成开放型的“小社会”。可相对于社会人,学生群体仍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接受安全法制教育,不仅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完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每位在校生都必须牢固树立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核心的校园安全文化观念,积极主动地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防卫能力和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保证自己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业。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在这45分钟法制主题班队会上,我们有欢声笑语,也有深深地沉思,但是,这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也在告诉着我们,我们要知法、懂法、守法,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十四

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文明、*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20xx年12月4日下午,xx小学法制副校长、南栅警务区警长xx莅临学校为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

首先,xx*根据当前的社会和校园周边安全稳定形势,对学生应有的法制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一些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必须引以为戒,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的意识。xx*还为同学们介绍了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及自我防范和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好氛围,此次法制教育讲座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小学法治课简报篇十五

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为了弘扬宪法精神,培养“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从小学生做起”的法治意识,奎文区孙家小学12月4日举办了宪法主题日活动,通过宪法主题晨读和专题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从小树立法治意识,争做新时代文明守法小学生。

早晨,各班班主任老师以“宪法”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晨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通过本次晨读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宪法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宪法的印象。

为提高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治观念,预防校园暴力,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和氛围,学校特聘请xx医学院的xx老师为我校的法制校长,并由杜校长颁发证书。

x校长结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延伸到同学们身边息息相关的案例,通过讲座让学生们意识到“法”与自身的切身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意识。选取的案例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对“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怎样避免在校园欺凌中受到伤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讲座过程中,x校长告诫同学们要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当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一定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随后五、六年级各班一起观看奎文区“同步法制课堂”,徐律师精彩的讲解更加帮助同学们明确宪法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校园普法,教师先行。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宪法知识答题,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法制意识,学习了宪法知识。把法治精神融入课堂,努力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合格接班人。

在周一的主题升旗上,四四中队承办了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为主题的升旗仪式,队员们齐唱了《校园普法歌》,展示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法者,国之利器也。此次活动,使得正确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治意识在全校师生心中悄然形成,切实加强了法治启蒙宣传教育,推进了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为建设平安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