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43:37 页码:12
最新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精选8篇)
2023-11-13 09:43:37    小编:zdfb

校园是我们渡过青春时光的地方,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和解析,找出问题所在,以便更好地改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总结方法和思路。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

传说。

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二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朝代:唐朝|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三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赏析。

这首诗以近。

散文。

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五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6、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7、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9、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0、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1、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5、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7、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0、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1、何处飞来大明镜。——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2、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3、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4、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6、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9、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30、丹桂花开第二番。——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3、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34、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6、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38、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39、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0、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七

3.既雨中秋望,纖毫桂影分。——苏泂《咏月·既雨中秋望》。

4.久病头如石,中秋月似盆。——苏泂《中秋扶病对月》。

5.遇着中秋时节近,剪绒花勣斗鹌鹑。——朱有燉《元宫词·金风苑树日光晨》。

6.今夜中秋月,危栏一病身。——方回《辛丑中秋曲阜桥倚楼》。

9.玉斝满斟长寿酒,冰轮探借中秋月。——刘克庄《满江红·江左惟公》。

11.人生几个中秋节,那得都将笑眼看。——宋伯仁《中秋月》。

12.中秋有约醉南湖,料此清光已不孤。——杜范《次韵草堂二首·中秋有约醉南湖》。

13.湖上北山天竺寺,满山桂子月中秋。——张九成《忆天竺桂》。

14.清溪水底月团团,因见中秋忆去年。——张舜民《八月十五日夜清溪舟次》。

16.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7.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18.绣江再见中秋月,岁去月圆人尚缺。——高登《中秋月》。

21.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

22.来宵待赏中秋月,剩取珊瑚钉御筵。——宋白《宫词·虫响金阶捣练天》。

23.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金庸《丘处机之未成诗》。

25.中秋是处已扬芳,篱下朝来欲破黄。——张嵲《唁菊》。

26.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高士谈《不眠》。

27.月宫小殿赏中秋,玉宇银蟾素色浮。——朱有燉《元宫词·月宫小殿赏中秋》。

28.我爱中秋月,行歌荒野中。——仇远《和卞仲祥·我爱中秋月》。

31.却愁明月中秋近,不得同登庾亮楼。——仇远《江上送友》。

32.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33.菊花开处即重阳,月桂中秋夜夜香。——许月卿《用韵自述》。

35.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王守仁《中秋》。

36.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陆游《夜归·今年寒到江乡早》。

37.寻常明月不易见,如此中秋能几来。——史嵩之《中秋对月》。

38.中秋自昔赏金波,爽气初凝暑顿过。——刘攽《中秋望月》。

39.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黄庶《中秋夜月》。

40.三衢春有脚,山屋好中秋。——许月卿《重寄郭衢州》。

41.好是中秋圆月,分明天下人知。——朱敦儒《朝中措·胸中尘土久无奇》。

42.三湘刁斗倍凄清,举目中秋月正明。——郁达夫《中秋口号》。

44.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潘阆《中秋月》。

46.中秋明月故人心,悲欢离合古犹今。——向子湮《浣溪沙·南国风烟深更深》。

47.月。光辉,皎洁。耀乾坤,静空阔。圆满中秋,玩争诗哲。——李绅《赋月》。

48.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卓文君《怨郎诗》。

4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50.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52.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3.经年等待中秋月,一夕阳云扫不开。——潘良贵《和季成弟中秋不见月》。

54.月近中秋好,风因小雨清。——曾惇《栖霞会饮诸僚》。

55.小留只等中秋月,且放青冥万里开。——梁栋《凤凰台》。

56.赫曦日夕真奇绝,最好中秋看明月。——熊禾《赫曦台四景·中宵皓月》。

57.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58.欲知真歇与真休,一轮皎洁中秋月。——张继先《休歇歌》。

59.中秋月魄两相照,玉壶皎洁无纖芒。——程安仁《西湖四景》。

61.天上人间月半中,中秋八月半欣逢。——苏福《十五夜月》。

6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5.雨过中秋明月时,病孤九日菊花期。——赵蕃《九日怀在伯》。

6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8.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守仁《中秋》。

69.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徐凝《二月望日》。

70.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

71.中秋院落桂花黄,九月岩崖枫叶赤。——徐庸《吴淞秋色图为沈汝祯题》。

7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

75.中秋朗月静天河,乌鹊南飞客恨多。——刘沧《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中秋节的古诗小学篇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中秋玩月》明·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苏轼《水调歌头》。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5、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7、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9、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19、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起源。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秋节古代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