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7:43:22 页码:11
2023年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优质16篇)
2023-11-22 17:43:22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总结来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改进?这是一些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和方法,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一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二

春节。

是我国的重大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会放下手中繁忙的事情,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那么春节的来历和风俗分别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

方法。

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

”。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1、扫尘。

2、备年货。

3、贴。

对联。

4、贴窗花。

5、贴“福”字。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大多数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1、注意交通安全:春节时期外出的人比较多,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配合治安管理。

2、注意用电安全:春节时期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时间会增加,要提前检查一下家里的电器是否有老化、漏电的现象,以防发生危险。

3、注意不要过量饮酒:春节时期,亲友聚会比较多,要注意饮酒别过量。

4、吃要适量:过年的饮食特点是大鱼大肉,因此需要有节制地适量饮食。

5、及时开窗通风:过年家中人来人往,人多导致空气不流通,病菌细菌传播几率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及时开窗通风,让室内外的空气流通起来,降低病菌传播风险。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三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春节来历和节日风俗你都了解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来历和节日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

4、拜大年。

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给儿童压岁钱,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的话,祭祖等活动。

5、闹新春。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人们选择在春节的这一天载歌载舞,用欢声笑语迎接新的一年,在这全家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都会归来与家人吃上年夜饭,和亲人朋友们一同庆祝春节,一同踏入这崭新的一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春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以供大家参考!

根据中国的记载,我们中国人针对过春节这件事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所以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会非常重视这个春节。

很多人在这一天会回到家里为家中处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与家人们重聚,所以大家都会非常的开心,因为春节代表着一年结束和一年开始的意思。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说法最多的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吃饺子。

首先就是,我们中国人会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和晚上做饺子吃,当然各个地区有不一样的习俗,这个是针对北方地区的朋友们的一个习俗。

2、贴春联。

还有就是要为家里的各个主要地方,贴上漂亮精美的对联,这样会给家里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给家里的人送上一份最真挚的祝福,还有给家人一个好的运势。

3、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清脆的鞭炮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了广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4、贴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5、贴“福”字。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大多数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6、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新年到,请点击快乐的音符,让它为你下载亲情,传输爱情,顺便将我的友情另存于你心灵的最深处,让你新年开心快乐!

2.爆竹声声笑,春节祝福到。灯笼圆又圆,照亮幸福年;朋友提前拜个年,好运一年接一年;手机震震短信到,预示祝福已送到。祝你春节快乐好运道,阖家幸福多欢笑!

3.新的一年我要对你说:也许是缘份的安排,也许是刻意的找寻,知心的你让生命更加多彩,在将来的旅途上,也要有你陪伴。

4.为了久藏您的影子,在深冬,我给心灵再上一把锁。而如今,在这个日子,我从锁眼里仿佛又听到了自己的声音,祝新年快乐。

5.欢乐新春,欣喜还在追忆,新年祝福已塞满邮箱;辛劳一岁,征尘尚未洗尽,年终奖金已撑满荷包!祝新的一年:好梦圆圆,好事连连!

6.世人都晓春节好,一年到头相聚闹;最是童年忘不掉,新衣新裤新鞋帽;亲朋好友拜年早,红包礼品不会少;祝福送到就是好,幸福安康新年好!

7.新的一年新的路,丢掉心中的迷茫,抹去眼里的忧伤,插上翱翔的翅膀,揣着满怀的希望,奔向前程似锦的地方!祝新年如意!

8.来来来,废话不多说了,春节就在眼前。燃一束礼花,绽放好运给您;开一个红包,喜庆祝福给您;道一个万福,合家欢乐给您;发一条短信,真情友谊给您。

9.新年来临之际,祝你东迎财神,西行顺利,南来福星,北伴快乐,前有发达,后有升迁,左边健康,右边平安,内有顺利,外罩兴隆。四面八方吉祥如意!

10.如果今夜祥和的旋律从您的梦中流过,那么您是否想到,这是我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您的梦中。

11.迎新年,万事如意平安年,扬眉吐气顺心年,梦想成真发财年,事业辉煌成功年,祝君岁岁有好年!

12.春节幸福无极限,身体有极限。吃好喝好,别伤及身体;玩好乐好,别拖累身体;睡好歇好,别疲劳身体。

13.有一种表情,叫破涕为笑;有一种快乐,叫简单就好;有一种满足,叫衣暖饭饱;有一个世界,叫阳光普照;有一种心态,叫童心未老。新年快乐节,祝你心情好!

14.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新年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你来年万事圆圆,送一份漂亮的礼物祝你微笑甜甜!

15.新年快乐,愿您打开的是吉祥,读到的是祝福,看到的是平安,迎来的是希望。愿您每一天都快乐,每个月都顺利,每一年都吉祥。祝您新年快乐!

16.白云远逝,在我心中永恒的是友情,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请你把这最诚挚的祝福带在身边,让幸福永远伴随你。

17.踏起欢快的舞步,敲起豪迈的大鼓,搂着幸福的腰身,唱着醉人的曲谱,一片雪花飞满天,新年为你送祝福!

18.新年到,美滋滋,家家户户乐陶陶;唱起歌,跳起舞,心情舒畅笑开颜;挂灯笼,放鞭炮,喜上眉梢乐开怀;会亲朋,送祝福,锦上添花福无边。祝愿你心情妙,鼠年开怀乐翻天!

19.等有钱了,我要用美元为你铺地,用黄金给你盖屋,让钞票给你点烟,请嫦娥为你捶背,今日新春,我就先破费一毛钱,意思意思,别嫌少,它可是你以后享受的凭证,祝你新年快乐!

20.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五

3、贴对联。

4、贴窗花。

5、贴“福”字。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大多数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1、注意交通安全:春节时期外出的人比较多,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配合治安管理。

2、注意用电安全:春节时期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时间会增加,要提前检查一下家里的电器是否有老化、漏电的现象,以防发生危险。

3、注意不要过量饮酒:春节时期,亲友聚会比较多,要注意饮酒别过量。

4、吃要适量:过年的饮食特点是大鱼大肉,因此需要有节制地适量饮食。

5、及时开窗通风:过年家中人来人往,人多导致空气不流通,病菌细菌传播几率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及时开窗通风,让室内外的空气流通起来,降低病菌传播风险。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六

>寒露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吃梨。

梨在寒露时会大量上市,是寒露节气中最好的水果。梨具有养阴补液、润肺止咳、养血生肌、清热降火之功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秋边钓。

寒露时节是钓鱼的好时节,因为,进入“白露”以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了盛夏苦日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尤其在“寒露”,“霜降”节气的晚秋,鱼儿为填肚越冬要贮存食料就显得更加馋嘴贪吃,易上钩、易钓获。钓者须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

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七

春节习俗:过“除夕”

春节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从前,除夕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请天上的神仙下来和人们一起过年,祈求他们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后,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习俗却保留下来。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不少地方还得通宵不睡觉。俗话说:“人勤春来早”。这种熬夜表达了人们盼望新春快些到来的愿望。

春节习俗: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人民有吃饺子的习惯。

三国时代,我国就有饺子这种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里,曾发现过一盘饺子,样子和现在的差不多。从前,人们在包过年饺子的时候,要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点金银或是珠宝。谁吃到了就算谁有福气。现在人们不信这些迷信的说法了,可是有人还是愿意在饺子里包上一点特殊的东西,象一片苹果、一办桔子或一粒红枣。看谁能碰巧吃到,这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许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大红春联。

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t0)、郁垒(创)”的字样,叫“桃符”。传说神豢和郁垒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把它们贴在门上,可以避免灾难。到了五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在“桃符--l题了字,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后来,人们用红纸写上黑字的春联代替了“桃符”。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也换上了新的内容。

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一到,人们最喜欢放鞭炮。关于鞭炮,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来伤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响声,爆竹一响就吓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放爆竹,用来驱逐妖怪。

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些传说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了广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春节习俗: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门画旧称门神,对称地贴在门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剧《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样,是为了使“大电小鬼进不来”。

古代门画最初是描绘传说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郁垒”。这类假想的样子沿袭至唐太宗时,因他一场惊梦,便改为秦叔宝与尉迟恭两位武将。后来又演变为文武门神,这大概是社会文明发展到普遍认为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门画中已出现财神爷的尊容了,这也许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八

今天是春节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我一起床就有新衣服穿,衣服是粉红色的,裤子也是粉红色的。我的牙刷也是新的,牙刷变成粉红色的了。牙膏也变了,变成了苹果味儿的牙膏。刷牙的时候真想把牙膏也吃掉。洗脸的时候更好玩了,把毛巾放到水里,然后拧干。就要洗脸时,我就像在表演杂技一样,抛起毛巾,让毛巾在空中一翻,我的脸把它接住了。我用手一拉,毛巾滑下来,脸就洗干净了!

新的一年,我的一切都是新的了!

吃早餐了,我一看到早餐就直咽口水,爸爸、姐姐、妹妹、妈妈都在咽口水。因为有荷包蛋、牛肉、包子、豆浆和牛奶。一家人像冲锋似的,用最快的时间把早餐都吃完了。爸爸的肚子大得像气球,妹妹的肚子大得像皮球,姐姐的肚子大得像西瓜,妈妈的肚子大得像……像……像藏着个小宝宝!我的肚子也太大了,真担心它随时会爆炸!

吃完了早餐,妈妈带着我们去散步。妹妹看到了烟花和冲天炮,不肯走了,吵着要妈妈买。妈妈能不买吗?结果,我和妹妹抱了一大堆花炮回来。

回到家,我和妹妹叫爸爸给点火,我们可不敢点。玩着玩着,开心了,也就忘记害怕了,自己也敢点火了。玩冲天炮最让人害怕,“啾——嘭!”光声音就吓人,可是后来也不怕了,我看见妹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新的一年真是太美好了,满地是欢乐,希望在欢乐里不停撒落。

返回目录。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九

春节的来历风俗有哪些?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春节的来历风俗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起红蜡烛,围坐在火炉旁叙家常,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是集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买的衣服,打扮得干干静静,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5、放烟花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除夕夜还要燃放烟花,预祝来年生活多姿多彩。

6、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7、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吃的食物。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肉类集锦。

鸡肉。

无鸡不成宴,不论是家宴、祭祖或宴客均以鸡为主菜。无论是白斩鸡、盐焗鸡、酱油鸡、油葱鸡……在广西,光是一只鸡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菜式。当然也因为广西人祭神祭祖的时候用的就是白斩鸡。仪式过后,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了。

扣肉。

过年,香芋扣肉是广西人过年必备的菜肴之一。孩子们最喜欢夹扣肉里的香芋,往往扣肉没吃一块,香芋就被夹了不少。因为,荔浦芋扣肉形似团圆,又被称作“团圆菜”。吃完扣肉,一家人团团圆圆,富富贵贵。

鱼肉。

广西传统的年夜饭不能少的就是鱼了,“年年有鱼”是每家每户最传统本真的心愿了。鱼的做法很多,清蒸、红烧、油炸、水煮、生吃,想怎么吃就怎么来。即使不吃鱼,也要煎条小鱼来供神,所谓鸡肉、猪肉和鱼肉,是供神祭祖的三大件。

鸭肉。

广西人自古喜欢吃鸭,因为鸭肉清热祛火,特别适合广西湿热的气候,所以过年做鸭也是一道大菜。南宁的柠檬鸭、桂林的醋血鸭…烧鸭、啤酒鸭、白切鸭、老鸭汤,怎么做都好吃!

糖醋排骨。

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寓意红红火火。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能感受和回味心中仍想念着的味道即是最大的心满意足。

腊味。

一到冬天,广西的各家各户都会做腊肠、腊肉,而且一家做的味道不同一家。特别是梧州等一些地区,各家各户还会互相赠送腊肠腊肉,还会特地留些给过年吃。

酿菜。

酿豆腐,是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常用此菜。过年是一定要吃酿豆腐的,因为它代表富裕!

蛋饺。

煎蛋饺是在桂北一带,每逢过年必吃的年菜。把蛋浆倒一点点近锅里慢煎,小火慢慢煎,再放上肉馅裹住,感觉真的是超级用心,吃起来也是香脆可口,超级有家的味道,桂北人更喜烫进火锅里。

糕点糍粑。

粽子。

广西大部分地区都有春节吃粽子这个习俗的习俗,不过不同地方的粽子口味不同、馅料也不同。有的是咸粽、有的是甜粽,有的是放绿豆猪肉、有的是放荷包豆排骨,不过大多数广西人最喜欢的`是绿豆猪肉粽,煮熟后的粽子肥肉香而不腻,绿豆粉糯清香,大家一般拿来当主食吃。

粉利。

在春节吃粉利,寓意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所以春节广西人的传统的年夜饭肯定少不了粉利。而且粉利的做法也非常传统,是通过把米磨成浆,然后蒸煮做成的。吃法很多,切片或者切条,可以炒酸菜炒腊肉,也可以拿来打火锅,细腻、嫩滑、爽口、久煮不烂,当然也可以烤着吃,烤到软糯,刷上烧烤用的酱料,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

年糕。

年糕,是广西春节食品“三件头”之首,有年年高升之意。这是广西人过年必吃的年味之一,家家户户少不了。遗憾的是现在会做年糕的人越来越少,一般都要到市场购买,买回去再自己加工,无论是蒸还是煎,都很好吃,甜甜的年糕能让新的一年也甜蜜美满。

油堆。

在我们那油堆和年粽都是过年必备的。油堆炸得金灿灿的,香香的,放在嘴里会慢慢咀嚼,满满的芝麻香味。因为年夜饭开饭时间总是较晚,所以大人会炸一大锅油堆,在晚饭还没有开始前,大人小孩都喜欢用手拿上一个油堆解解馋,吃货春的奶奶每年春节都要做一大缸呢!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

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贴春联也是春节的风俗之一,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还有拜年、舞龙舞狮、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等各地风俗,以除旧布新、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中国人春节吃什么。

1、春卷。又称为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美食,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

2、饺子。又名交子或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人们会在春节和家人一起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饺子外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意为招财进宝,人们还会将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该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财运。

3、汤圆。北方人的汤圆都是甜的,有豆沙馅、芋泥馅、黑芝麻馅,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汤圆是有肉馅的,又叫肉圆。

4、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一种是用粘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吃年糕,年糕寓意着年高,寄托着人们年年高的期望。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一

春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会放下手中繁忙的事情,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那么春节的来历和风俗你都了解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

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贴春联也是春节的风俗之一,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还有拜年、舞龙舞狮、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等各地风俗,以除旧布新、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1、春卷。又称为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美食,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

2、饺子。又名交子或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人们会在春节和家人一起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饺子外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意为招财进宝,人们还会将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该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财运。

3、汤圆。北方人的汤圆都是甜的,有豆沙馅、芋泥馅、黑芝麻馅,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汤圆是有肉馅的,又叫肉圆。

4、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一种是用粘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吃年糕,年糕寓意着年高,寄托着人们年年高的期望。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二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

写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年味是中国人骨子里永远的珍藏。

扫尘。

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去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压岁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的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祭祖。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

除夕守岁。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燕京岁时杂咏》中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

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1、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2、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3、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4、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5、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开。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三

春节。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一年的春节都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时刻,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借鉴学习。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

除夕。

文化。

遗产名录。

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

对联。

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

写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年味是中国人骨子里永远的珍藏。

扫尘。

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去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压岁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的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祭祖。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

除夕守岁。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燕京岁时杂咏》中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

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1、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2、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3、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4、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5、门迎百福福星照,户纳千祥祥云开。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四

1.新年到,请点击快乐的音符,让它为你下载亲情,传输爱情,顺便将我的友情另存于你心灵的最深处,让你新年开心快乐!

2.爆竹声声笑,春节祝福到。灯笼圆又圆,照亮幸福年;朋友提前拜个年,好运一年接一年;手机震震短信到,预示祝福已送到。祝你春节快乐好运道,阖家幸福多欢笑!

3.新的一年我要对你说:也许是缘份的安排,也许是刻意的找寻,知心的你让生命更加多彩,在将来的旅途上,也要有你陪伴。

4.为了久藏您的影子,在深冬,我给心灵再上一把锁。而如今,在这个日子,我从锁眼里仿佛又听到了自己的声音,祝新年快乐。

5.欢乐新春,欣喜还在追忆,新年祝福已塞满邮箱;辛劳一岁,征尘尚未洗尽,年终奖金已撑满荷包!祝新的一年:好梦圆圆,好事连连!

6.世人都晓春节好,一年到头相聚闹;最是童年忘不掉,新衣新裤新鞋帽;亲朋好友拜年早,红包礼品不会少;祝福送到就是好,幸福安康新年好!

7.新的一年新的路,丢掉心中的迷茫,抹去眼里的忧伤,插上翱翔的翅膀,揣着满怀的希望,奔向前程似锦的地方!祝新年如意!

8.来来来,废话不多说了,春节就在眼前。燃一束礼花,绽放好运给您;开一个红包,喜庆祝福给您;道一个万福,合家欢乐给您;发一条短信,真情友谊给您。

9.新年来临之际,祝你东迎财神,西行顺利,南来福星,北伴快乐,前有发达,后有升迁,左边健康,右边平安,内有顺利,外罩兴隆。四面八方吉祥如意!

10.如果今夜祥和的旋律从您的梦中流过,那么您是否想到,这是我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您的梦中。

11.迎新年,万事如意平安年,扬眉吐气顺心年,梦想成真发财年,事业辉煌成功年,祝君岁岁有好年!

12.春节幸福无极限,身体有极限。吃好喝好,别伤及身体;玩好乐好,别拖累身体;睡好歇好,别疲劳身体。

13.有一种表情,叫破涕为笑;有一种快乐,叫简单就好;有一种满足,叫衣暖饭饱;有一个世界,叫阳光普照;有一种心态,叫童心未老。新年快乐节,祝你心情好!

14.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新年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你来年万事圆圆,送一份漂亮的礼物祝你微笑甜甜!

15.新年快乐,愿您打开的是吉祥,读到的是祝福,看到的是平安,迎来的是希望。愿您每一天都快乐,每个月都顺利,每一年都吉祥。祝您新年快乐!

16.白云远逝,在我心中永恒的是友情,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请你把这最诚挚的祝福带在身边,让幸福永远伴随你。

17.踏起欢快的舞步,敲起豪迈的大鼓,搂着幸福的腰身,唱着醉人的曲谱,一片雪花飞满天,新年为你送祝福!

18.新年到,美滋滋,家家户户乐陶陶;唱起歌,跳起舞,心情舒畅笑开颜;挂灯笼,放鞭炮,喜上眉梢乐开怀;会亲朋,送祝福,锦上添花福无边。祝愿你心情妙,鼠年开怀乐翻天!

19.等有钱了,我要用美元为你铺地,用黄金给你盖屋,让钞票给你点烟,请嫦娥为你捶背,今日新春,我就先破费一毛钱,意思意思,别嫌少,它可是你以后享受的凭证,祝你新年快乐!

20.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五

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风俗二: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风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不过,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风俗四:守岁。

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就是一家人齐聚一块一起从除夕跨越到春节,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一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风俗五:拜年。

拜年这个习俗小孩子可喜欢了。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后高高兴兴的去家人长辈面前说吉祥话,讨要过年红包,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去玩耍嬉闹。

风俗六:压岁钱。

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篇十六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习俗二: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春节习俗四:祭财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春节习俗五:赶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春节习俗六:送穷鬼。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被遗忘的春节习俗七: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春节习俗八:谷日。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春节习俗九:祭天活动。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春节习俗十:祭祀石头。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春节习俗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春节习俗十二: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返回目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