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芣苢》课件 0×5=?教案(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8:37:57 页码:9
最新《芣苢》课件 0×5=?教案(三篇)
2023-03-21 08:37:57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芣苢》课件 0×5=?教案篇一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去努力改变。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诵读法和点拨法

一、情景导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小便萦绕在我们心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心,文化根。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而浪漫的时代,一起感悟这首《芣苢》诗歌。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2)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解题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朗读之,初识《诗经》

1.听朗诵,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二)细想之,理解意思

1.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要理解这些字。(边说边展示:采、有、掇、持、袺、撷)请大家先看第二章里的两个字,“掇”和“持”,谁来说

明确:只看注释还不能充分领略到汉字的奥秘,有时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学汉字。“掇”右边有四个“又”字。(出示“又”的古字)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从字形上看,“掇”字包含这么多手,指很多手在不停地拾取。

“掇”是一个一个地摘,而“持”是一把一把地摘。

“捋”指从茎上成把成把地向下抹东西。

2.再看“袺”,同学们又有什么发现

明确:都是衣字旁。“袺”加个“页”就是“撷”,而且“页”是繁体字。这两个字与衣服有关。当时老百姓的衣服是这样的。上衣长到膝盖,腰间有腰带,类似现在人穿的风衣款式。这两个字意思也接近。(请同学用动作演示一下“袺”和“撷”)就是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字的意思都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就好懂了。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别忘了借助下面的注释。

3.翻译。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持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4.这首诗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重章叠句”中仅仅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究竟妙在哪里呢

明确:这六个字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把姑娘们采摘的动作形象地写了出来。这六个字的顺序是不能换的。而且,诗歌相似的结构,反复再现了姑娘们采芣苢时的动作和欢快的心情。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情景的推进来写的。《芣苢》是一首劳动的歌谣。姑娘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颗颗“掇之”,一把把“持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撷之”,这一个完整的采摘过程,就是通过这六个动词体现出来的。

(三)涵泳之,揣摩意境

1.这首诗虽短,却很动人,我们还可以读得更有味道。怎么读呢清代学者方玉润先生教我们这样读—(课件出示: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反复品味。在平心静气、反复品味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明确: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持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撷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读诗,要“平心静气”“反复涵泳”;读诗,也要“抓紧节奏”“用心揣摩”,这样才能听到美妙的声音,看到生动的场面,这才是真正的会读诗。你们看,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情不自禁地吟起来。

2.现在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姑娘们采摘时的场景和心情,你会用哪个字说说理由。

明确:

“欢”,采摘的过程是欢快的,采摘的场面是欢乐的。

“喜”,整首诗传递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乐”,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快乐地劳动。

(四)学吟之,感受意韵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诗的源头是歌谣。姑娘们一边采着野菜,一边唱着歌谣。怎样读出其中的味道呢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所做的动作集体起立,边朗读诗歌边做动作,深化对诗句涵义理解,齐声朗读,读出热闹,读出欢快

四、文本研究,对比阅读

任务活动:《十亩之间》与《芣苢》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明确:

①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窗口

《芣苢》写的是周地妇女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季外出采集芣苢的场景。芣苢,即车前子,在各地方言中又称车轮菜、车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用,实可作药,有清热、明目、止泻、祛痰之效。整首诗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大量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动作,让人透过那些既简单又丰富且步步递进的动作,来看出劳动的紧张、热烈与心情的欣喜、欢快。

《十亩之间》妇女们的采桑劳动似将结束,在疲劳与满足之中,自有一种悠闲与宽缓的闲情。当辛勤劳动的一天结束后,她们以平静而满足的心情呼唤同伴回家作息。在桑林中,她们闲闲地归还,在桑林外的田野上,她们背篓携筐,迟缓地消逝在田野的深处,留给我们后代读诗者一个闲淡的背影。

②省略与留白的典范

《芣苢》一诗,省略了时间、地点、人物,甚至省略了劳动者除了手之外的其他部分,而只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但就是这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诗经时代的劳动场景,同时把我们的思绪自由地引向了奇妙之境。

《十亩之间》虽有人物,但没有明显的动作,没有具体的活动,只突出了一种宽闲而迟缓的情状,以及一种归还家园的向往与抒情。但就这寥寥四句虽无关具体的哼唱,却勾画出一个阔大的情感的存在,两情相悦者在其间自有天地,得大欢喜。

五、体悟劳动,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明确: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六、感悟劳动,从我做起

写作练习: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芣苢》课件 0×5=?教案篇二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

1、导入新课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2、写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3、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4、题目解说

苤莒,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芊苜》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采之”“有之”

第二部分:“掇之”“捋之”

第三部分:“袺之”“撷之”

6、全文分析

1、《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短促的四字句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文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朗读《芣苢》一诗,寻找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1)声韵上的特点。

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ai)和第二句中的“有”(yo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o),第四句中的“捋”(luo),第五句中的“袺”(jie),第六句中的“襭”(xie),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3、《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4、《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铺陈直叙的赋,以物喻物的比,触物兴词抒发情感的兴,这些手法的娴熟运用,在《诗经》各篇章中俯拾皆是,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共同为作者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极少数诗歌全篇运用单一的手法,绝大多数诗歌往往同时兼具不同的艺术手法,多是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最佳的表达效果,使各诗篇都独具匠心。

搜集《诗经》中的其他篇目,阅读后,谈谈你的感受,不少于400字。

《芣苢》课件 0×5=?教案篇三

1、了解作者和写作时代。

2、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诗歌。

3、领会《芣苢》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4、体会两首诗的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课时

一、导入: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的祖先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我们今天学习两首写劳动的诗歌。

二、了解并积累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2、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预习检测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

1、注音:

芣苡掇捋袺襭霪圃酤

2、释义:

采采:有:掇:捋:阴霪:博:酤:廪:

四、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

1、翻译下列诗句。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5)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明确】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家人耕作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与喜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二)探究学习: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芣苢》一诗用词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明确】1、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2、《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通过晴日前后的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4、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颔联和颈联看出,这次麦收有什么特点?

【明确】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看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非常劳累。

(三)合作交流

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整理形成学习成果。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用现代汉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1、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明确】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明确】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3、唐代诗人雍裕之的《农家望晴》。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明确】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4、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确】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5、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五、诵读诗歌

六、小结。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让我们在品味鉴赏中获得艺术享受。学习两首古诗,应该注意积累赏析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默写《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