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51:32 页码: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实用12篇)
2023-11-24 06:51:32    小编:zdfb

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学习经历都需要进行总结。总结要注重实用性,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改进方案。总结范文中展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一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它不仅是培养儿童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语文水平、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叶老也曾说:“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高精尖随之增长。”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必须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品读领悟等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再次,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重视作文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总结写作的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讲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教学实际,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技巧。其次,要注意讲评的方式。讲评的主要方式有常规讲评、重点讲评和集体讲评。在常规讲评前,教师先出示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批注认真看一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议,寻找优缺点。然后根据作文的情况,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教师要选准本次作文中的主要优缺点作为讲评重点。选取主要优点作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以继续提高、发展;选主要缺点作讲评,是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克服。教师还可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内讲评,再共同讨论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找差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学生作文的内容、欲望和激情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没内容可写,也就没作文的欲望。这主要是缺少观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观察,许多可写的内容从眼底下溜了过去,有的是过于偏重仿写,只能“依葫芦画瓢”,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文学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如果平时对周围人、事、物、景没留意观察,就不能拥有写作素材。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能去掉学生习作中种种弊端。

1、在观察中发现美。

有观察就有收获。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学生并不是不热爱美,而是不懂得怎样去理解、观察和领会美。在教学中,首要问题不是教学生怎样写,而是教学生怎样看。为了培养学生感受捕捉美的能力,我寻找适宜时间和环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观察体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内容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我再根据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加以讲解,最后进行习作。这样,作文就显得有物可写了。

2、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二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思维、反思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任务是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浅谈与剖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 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大多数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就忙于应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善于思考,就不会用疑问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给学生创造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师提出问题引发生提出问题”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必须主动发现,必须在如此的思考和发现中快速搜索并生成应于自身所需解决的真实的问题意识。在备课和教学中,老师应随时自然地进行“心理换位”,可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老师应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来提问,给学生以启发。

1、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问

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涵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公式的变形,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和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有的同学就问“当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时也可以用2a.a+4ah表示吗?”。显然象这类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我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所求解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用了全部的条件吗?(10)你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力。.

3、对“数学思想方法”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之中,剪半径是1cm的圆。究竟能剪多少个呢?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很熟悉,许多同学就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是错误分析的,此时我告诉大家能否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折扣问题,生活中的缴费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等等。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5、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如在学习确定起跑线前,让学生亲自实践每一道的起跑点不同,使他在实践中产生问题。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如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更不要隐瞒,要让学生分析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习惯,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处处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三

提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生在试图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利用学生这种特有的内需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应用拓展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问题实践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二、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学生提出:1、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弄清楚;还有的则疑感不解……,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教学中,对自己没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识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当学生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教师适时出示两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学生练习情况如下:

a.2|6810b.2|61018。

345359。

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

2×3×4×5=1202×3×5×9=270。

然后让学生分别写出每一个数的倍数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发现,a题求出的120是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而b题求出的270并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90。学生在尝试中产生了困惑,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a题的结果是正确的,而b题的结果不正确呢?(2)为什么270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呢?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很快验证出一个数是否是另外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肯定有所不同,那么区别在那里呢?……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跟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课前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量一量自己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高,并作好记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算出地面、天花板、四周墙面以及门窗面积,然后告诉学生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以及价格、一桶油漆能粉刷的面积以及价格,让学生当一回“装修工”,算出在教室里贴地砖大约需要买多少块?粉刷的面积是多少?买油漆需要花多少钱?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可能性一:

(2)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x=18。

(3)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x=18。

可能性二:

(1)(3000+300)÷(80+70)=22(分)。

(2)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x+70x=3000+300。

x=22。

(3)解:设x分后两人相距300米。

(80+70)x=3000+300。

x=22。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甚至产生不同的解题结果,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称赞,让其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四

数学课堂上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来,有助于教学者了解学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学生的集中力,更重要的是击活了课堂,使老师的独角戏,一下子变成了热闹的师生双边活动。下面就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

问题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刺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必须使学生面临一种“令人困惑”、“充满张力”的环境,或是说给学生一种“刺激”,主体学生只有面临新的未知或情境才会产生问题,引发新的思维,因此教者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数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发掘他们质疑、猜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如下基本要求:首先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其次,要符合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只有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呈现给学生的一个“似懂非懂”的场景或一个“似懂非懂”的现象,使问题具有能被学生“摘得到”的难度,才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少问。

适当少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不要垄断提问,不要只管自己问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应适当地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恰当的提问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适当少问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提问的主动权,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提问的主动权,探求的欲望才会真正提高。此外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也要不挤学生提问的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避免学生有问题而没有机会问。

三、培养技巧。

1、明确标准。

对学生提问的训练,首先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实践提出和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价值取向。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从数学的角度看,一个好的问题应符合以下标准,有较强的探索性,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甚至多种可能的答案,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表述应该简单易懂。

2、了解途径。

教给学生产生问题的一些常见途径,抓住事实的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抓住事物的逻辑矛盾或错误,抓住争论中的不同意见,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

3、掌握方法。

提出问题的一般性数学方法,观察与实验的方法,类比猜想方法、归纳猜想的方法,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否定假设法”(如果不是这样,又是什么),即通过对原问题的条件,限制或结论进行否定性的改变而产生新问题。

此外为了引起学生对提问行为的重视,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者应将学生提问能力纳入数学成绩评定。在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如改编数学问题、增减条件或补充结论等开放性题型,以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学生应大胆提出问题,教者要放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主人,让难起齿、难开口的学生尝到在课堂提问的甜头,从而使数学课堂更热烈、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五

口算能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形式,贯穿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但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最佳时期是低年级阶段,因为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具备了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能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他们能够掌握口算方法,将直接影响多位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笔者将在本文中谈一些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根,总共是11根。”无形中,学生便使用了“凑十法”,这正是口算的一个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再出几道题:“8+4、9+3、7+5……”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凑十法,又使他们建立了表象,提高了口算的.正确率。

低年级的口算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快速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算理,这样他们才能够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才能够学会举一反三。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算理。比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浩过生日,要邀请几个好朋友来做客,他为好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第一盒里有9根棒棒糖,第二盒里有7根棒棒糖,请问小浩一共准备了多少根棒棒糖?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和喜欢的食物引入新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扳着手指头数,有的学生用摆小木棒的方法计算……之后教师告诉学生,可以从7根棒棒糖中抽出一根放到另外一个盒子中,这样很快就能知道棒棒糖的数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教师的讲解,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样他们再遇到类似的口算题时便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而且在之后学习“二十以上的进位加法”“双位数进位加法”时也能够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思维表象力强,如果只是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不通过合理的训练是很难形成技能的。但是单一的口算题枯燥无味,会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口算练习时,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富有趣味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视算和听算训练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保证口算训练量,坚持天天练,课课练。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间,每天利用2—3分钟,让学生听算或视算1 5道口算题。将听算和视算的结果写在口算专用本上,采取同桌互改或集体订正的方法,这样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状态。

(二)抢答口算题

教师课前将口算题写在卡片上,快速出示卡片,让学生抢答,抢答次数多和正确率高的学生,奖励一个小礼物。抢答练习能提高学生口算速度,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三)小组口算比赛

教师可以奖竞赛机制引入到口算训练中,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将准备好的四组算式分发给每个小组,每组算式6道题,每个小组派6名学生参加比赛。教师发令的同时开始计时,一个成员完成一道口算题后,下个成员开始口算下一个练习题,以此类推,最后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准确,就给予小组成员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口算训练,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也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一举两得。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效应,教师还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容易疲劳的特点,设计“对口令”“拍手算”“摘苹果”“小猫钓鱼”“邮递员送信”“抢凳子”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年级,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教师要抓好“知识—训练—技能”等各个环节,使口算训练形式多样化、练习题目层次化,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练习的机会,有发挥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口算重点,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口算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算理,还要使他们利用数字特征和运算关系,自觉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六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学生。“挑战性”的问题不仅传授给学生丰富多样的知识,而且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为创造活动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有一些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概念不求甚解;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这种惰性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习态度问题。他们能想问题,但又不会想,也不愿多想;他们能钻研,但不知怎样钻研。学生往往对一些定理、公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根本不去思考它是在一切情况下都对,这就要教师在讲课时加以阐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事物的本质,学会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尝试用过以下两条途径。

1.通过辨异,对比教学,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很多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不明确概念的本质。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应当随时运用辨异、对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善于分析与识别具有本质性的因素。在解题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认真地审题,不仅应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应探索带有本质性的或核心的因素。

有序,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学生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师的复习总结,比较习惯于单一地思考问题,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应付做题,对所学知识不能构成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这种系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本上已有的,而要进行思维加工,使之符合认识规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勤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

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培养思维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学生的思维也只有在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中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思维情景,从疑与思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情与思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一开始,我和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题目如下:125×64、25×12、20×9×5等,通过比赛老师算得又对又快,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算得。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思考发现乘法简便运算的3对好朋友:125与8、25与4、5与2,它们的乘积分别是:1000、100、10,利用它们相乘得整千、整百、整十的方法计算就会又对又快了。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七

高中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初步的感受数学知识,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例如教学等比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式的一节中,教师先要仔细的分析教学内容,并要找出内容中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之上出示《孙子算经》中的一道比较有趣的问题“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望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将这样的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特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样的一道实例中,它所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请问你是否能回答这道题呢?”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数学问题,能将学生很短的并很自然的引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能力。

2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便有效的提升自学水平。

例如在教师在教学二倍角公式的运用一章时,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已知函数为y=sin2x+2sinxcosx+3cos2x,求(1)函数的.最小周期;(2)函数的单调区间;(3)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所取得的x的集合。”接着,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经过详细的分析讨论之后,发现该题其实是在考查学生三角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通常在解答该题的时采用“先化解后求值”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点拨,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化解已知的条件,这样才能有效的解答后面的问题。最后,学生在解答完毕之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再一次向学生布置一道具有巩固性的探究题:“已知扇形aob的半径为1,其圆心角为60°,四边形qrps是扇形的一个内接矩形,如下图,那么点p在什么位置的时候,矩形qrps的面积是最大?并将最大值求出来。”给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该堂课所学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要领以提升探究的水平。

高中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点的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以及普遍性,教育教学要逐渐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本身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并领会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努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八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而在多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到充分的落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自主的学习方式?我想,关键在于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太苛刻,例如上课不能随便乱提问题、乱回答问题,严格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框规格内回答问题,不然都属于答非所问.学生回答问题前必须先举手,反之则被当成是扰乱课堂秩序。于是,学生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有好的见解也不敢说,生怕提错了、说错了,老师不高兴。学习很被动,这怎能体现出自主呢?怎么能体现出学生的灵动美呢?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嘴”。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如一位教师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位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这位老师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但没有批评该生添乱,反而表扬该生提得好。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二、教给自主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独立学习。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小学阶段,就要下力气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画、边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主动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目标的习惯,爱读书、爱看书的习惯,收集资料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顺利地自主独立学习。

(二)培养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各处环节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质疑,如养花一课,在体会养花的乐趣这一环节,有些学生体会不出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事体会到养花的乐趣?哪些事体会不到养花的乐趣?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下暴雨,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他的花儿都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伤心得落泪了,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解疑,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教师只要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行。

三、加强训练,强化自我调控。

强化自我调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做到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必须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支撑,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很多小学生很贪玩,学习和作业都不放在心在。他们不能坚持学习,注意力不能持久,遇到困难不去克服,而是逃避。像这样的学生怎能面对明天残酷的竞争?所以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强化学生自我调控。可以通过加强训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给学生适当的言语调节,如当解答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自我激励“我一定能解答出来!”。

四、创设自主学习条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作为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总之,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更新的时代,只有具有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九

小学数学教育对孩子们后续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则是思考问题的前提,以下是作者结合平常教学中对孩子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的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 教学 培养 提问

提问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的动力。好奇心是孩子们的一种天性,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时,他们便会想方设法的去寻求答案。只有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个有一个的问题,解决一个有一个的问题,才能让他们更加有效的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以下是作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谈几点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创造出问题的意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什么积极大胆的提问,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认识圆”时,在讲授新课前,我们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圆形实物,比如铁环、硬币、杯子等,然后便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呢?你们看到的东西会跟接下来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想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呢?”这样一开课就让学生们转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从而使得教学轻松自然。在课程进展中,学什么边纷纷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什么是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而然的、不知不觉的去探究新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积极主动踊跃的提问,教师们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提问的平台,给他们充分提问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给学生们创造提问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提问。在课中让学生们提问不但可以巩固前面的教学的知识,还能狗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防止学生们的学习脱节。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若一开始就让他们提问,也许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是当我们把面积的定义、面积的单位、各面积单位的关系(比如平方米、平方米厘米的换算)、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内容讲完后,然后再让学生们提问。此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具体、形象,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接受。

3、让学生们在自学时提问。首先让学生们通过自学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然后再让其提问题,如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对新知识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认识时分”这一节课时,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时钟模型,熟悉时钟的基本内容,对“时钟”、“分钟”的关系有所了解。而在他们自学的同时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们提问,从而让孩子们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知识。

4、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让学生们提问。不管那一节课,教师都应该在教课结束前进行总结,并让孩子们在此阶段提出问题,以便了解他们对该课内容的接受领悟程度,也可以了解到孩子们仍然存在的疑问,教学的空白地带,以便完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不断的向学生们传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会怎么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学习掌握知识。

1、通过示范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比如在计算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就例题特征、运算顺序、运算结果这三方面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以来,在连续的几节计算题的讲课中,学生们通过模仿提问而达到创造性的提问。

2、教会学生们掌握提问的适当时机。提问点有很多种,比如对知识的结构上可以提问,在重点难点上可以提问,在知识的关键点可以提问,在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在知识的内涵、概念、外延、拓展上可以提问。学生们的思维是无限发散的,他们的知识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时候后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没有太多的价值。因此如何让学生们正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让提问更有利于学习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引导的。但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提问的关键。课堂上学生有时提问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表扬、鼓励学生们,不管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给与正面的评价,以此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他们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的勇气,让其敢于提问。比如,有这么一道题“我们将桌子砍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课堂上同学们纷纷给出了正确答案“五个角”。但是平常比较顽皮的学生就提出来了一个问题“那要看桌子原来有几个角?”虽然,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原有的教学思路有可能倍打断,但是说明这个学生们积极的在思考,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有道理,因此,应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充分的表扬。不但让这一个孩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还鼓励了其他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十分有利。

学生们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还有利于孩子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提问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使学生的提问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

[1] 马玉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我见[j]. 教育革新, 2008,(04) .

[2] 田玉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1)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十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应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强调师生互动,即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在现代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设疑、质疑、提高学生自己的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方能把学习转化自觉的行为。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有自觉、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从终极目标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智力型人才,学生现在不通过学习来发展个性和提高各种能力,将来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从学科目标看,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头脑灵活、思维活跃、逻辑清晰。学好数学,发展自身整体素质,终身受益无穷。

首先应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它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前奏曲,预习要写出预习提要、预习问题,通过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才能延伸到深化理解的层面;其次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善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再次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执己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新课程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指令学生按预设的套路学习,而是应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并尝试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更难忘。数学题一般分为标准题、变式题、探究题和开放题四大类型。而解决标准题的方法是系统列出一套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思维方法,这就为解决变式题、探究题和开放题奠定了基础,而解决复杂的.变式题和开放题,最关键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变量转化常量,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求实、求真。

同时,课堂上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以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可能。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5.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整个素质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有全方位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我们才无愧于改革的口号,无愧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十一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看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论文篇十二

创新是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知识创新的前提是教育,教育要发展,就要大力推行全民素质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讲“元、角、分”一节时,教学设计情境是这样的。我先在讲桌上放一些提前准备好的小商品,然后问道:“你们喜欢这些东西吗?想得到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怎样得到呢?“用钱买。”说着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钱。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都来了兴趣,抢着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说:“你们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吗?”学生纷纷回答:“能。”我就在这样的情景“元、角、分”一节在欢快的氛围中讲完了,学生接受效果非常好。只要我们将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就去钻研、去探索,反之,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产生厌烦情绪,使得数学成绩一再下降。在教学中,只要看到学生有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我就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事,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人人都有。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正是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琴纳发现在奶牛场工作的工人不得天花,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反复调查研究最终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疫苗牛痘。因此,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始终采用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知识来龙去脉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一节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质疑问题。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为什么只有2月28天或29天?教师要呵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谁的问题最棒”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得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三、生活实践中注重灵活模仿,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虽然不是创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性较强的模仿,消除机械呆板的模仿,让小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创设去商店买东西情境:商店进来20个桃子,卖了4个,还有几个?让学生列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商店进来20个桃子,卖了2个,还有几个?” 有的学生说:“商店进来20只桃子,卖了8个,还有几个?” 还有的学生说:“商店进来20只桃子,卖了12个,还有几个? ”……学生的这些模仿,都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得到的,都富有新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创新的表现吗?这样的模仿练习,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与自己动手操作有关,只有动手亲自做一做学生的兴趣才浓厚,思维才能活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做“年、月、日”的练习时,让学生自己编写2012年的年历。编完后与2012年挂历对照一下发现有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这样学生对“年、月、日”一节的知识掌握更准确。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