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3:21:08 页码:10
2023年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模板12篇)
2023-11-23 03:21:08    小编:zdfb

勇于面对挑战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一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引导学生关注“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定教学重点;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学生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言之有据,就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

告诉学生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最后鼓励大家分享关于人物的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二

这次的青年教师过关课,我讲的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堂课,我主要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来贯穿的我的课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身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在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抓住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可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来不及了。”等句子来体会他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另外,我还抓住“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诸葛亮有可能在笑谁,来感受曹操的多疑、鲁肃的老实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孩子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是少了些什么,我渲染的气氛还不够紧张,如果我能够把那种紧张的气氛渲染起来,课堂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对于这堂课,我对于时间的把握上还是存在了失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我课前准备的课堂任务,剩下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不得不“急中生智”的扩展一些内容,讲一讲关于诸葛亮其他的一些小故事,这样前紧后松的状态让这个课堂看起来很不舒服,我想,先讲小故事,再来讲本课的内容,或许会更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这个课堂更和谐。其次,对于本课的课后习题还是把握的不到位,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本课要训练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但我的这节课上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增添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认真研读课本、教参、课后习题,坚决做到备好课。

再次,这堂课中缺少合作探究的环节,这是不符合当前的新语文观的,课前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考虑小组合作探究对于我来说,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这次课上我并没有大胆的使用,而是采用了舍弃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锻炼小组的合作探究作为我课堂研究的一个重点。

最后,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敢放手让学生真的去做,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确实没有这个能力让自己放心的去做,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多一些自信,或许,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信自己、相信那些朝夕相助的孩子们。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今后要虚心请教、虚心学习,争取在驾驭课堂上有所进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三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人物特点。我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回顾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时我才发现同学们上节课掌握地也不好,提问的几个同学虽然能说出来,但是不是很流利,也就是不熟练。上节课,我以为几名同学说过之后,对于这种故事性的课文来说,很好再次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也没有让同学们做笔记。这节课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同学们写在书上。

备课时看了“名师课堂”,所以,我也想让同学们自主找出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特点。“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呢?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当时,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出示了这句话。“这天气是恰巧碰到的吗?”我问道。“不是。”同学们纷纷回答。“对,并不是恰巧碰到的,而是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早有预测呢?”我看向同学们。大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告诉同学们通过“第一天,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动静,直到第三天……”我们就知道诸葛亮早就预测到三天以后必有大雾。“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他又不是神仙,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看向同学们。同学们又看向我,只有董佳俊吆喝道:“诸葛亮会观天象。”“董佳俊知道的真多,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诸葛亮知晓天文,会观星象,所以他会预测天气。”我在黑板上写下“知天文”。

我想以此开头,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思考,从文中来找一找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以及体现诸葛亮特点的语句,总结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这有难度,所以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我提的问题还是比较空,学生无从下手。

此刻,我换了一个问题,文末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文中哪里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同学们似乎还是一头雾水。这时的我尴尬了。索性还是我一个一个提出问题吧。所以,这节课,几乎都是在我提问题,我讲解,同学们做笔记中进行的。

我对这样的课堂模式特别不满意。课后想想,一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课前也没有资料补充,所以同学们对人物并不了解。二是自己备课不到位,缺乏教育机智。三是教学支架设置不当,问题过于宽泛,不够细化。

再次梳理教学思路,一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按部学习。二从“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来分析,诸葛亮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安排巧妙、识人心。再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其胸有成竹、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气度。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四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五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六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如果我们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而浑然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曾经的心痛”。其实,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于痛的边缘”。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

寺坪小学 孟君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李远来

得主要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内容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情,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存在不足:

一、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

略,会计谋。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内容,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而且和前后文内容有点“脱节”。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现在哪里?“妙”又体现在何方呢?可以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可以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而没有追问: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八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质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摘录课堂片段:

生: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板书:“熟悉气象”。)。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板书:“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可以看出来。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会这样做的。

课前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当有学生提到的时候,我感到有点无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释去搪塞学生,当堂就表示自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请学生容我在课后寻找一些资料去解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谅解,要是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威,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个人见地,并不会生硬地搬用和执行他们认为不合适或无法认同的理论或要求,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不懂装懂的认知,不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课后,我询问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曹操的器量还比较小,于是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以曹操的性格特点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说,当时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为是对手来攻打,他的目的是杀伤对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这个回答,学生也认为是比较合理,能让人信服的。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还能让学生理解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开明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间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周瑜的诡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逐步建立。

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参考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和、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多考虑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个问题,尽量减少“卡壳”的情况出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然后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课件教学,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但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十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十一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造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以点带面辐射全文。通过“立军令状”这个矛盾的焦点,来体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周瑜的险恶用心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自读发现、感悟,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对人物对话的处理方法也是多样的,有层次感的。用想象人物心理的方法处理周瑜的形象;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处理诸葛亮的形象,学生认识得比较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由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不足篇十二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故事以“借”为主线,讲述了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聚集课题“草船借箭”中的关键词“借”字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整理为三个主要问题:为何要借箭?如何借箭?借箭的结果?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连起来说一说,便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借箭的经过是故事重点,也是复述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将借箭的具体经过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可分为准备阶段、出发借箭、第一次受箭、第二次受箭、借箭返回。学生理清每个环节的关键信息,便能把握好借箭的具体经过。如借箭前需准备的人员(每条船配三十多名军士)和材料(二十条快船、青布幔子、草把子);出发借箭时邀请鲁肃、用绳索连接船、朝北岸开;两次受箭时的船头方向,敌军人数;借箭返回时的高喊致谢。示意图的提示,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学生小组间进行接龙复述,兴致很高,大多数学生能抓住重点,关注细节,复述时再用纸折小船进行演示,较为完整、精彩。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标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再在表格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我充分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阅读体验。但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主要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天气的准确预测。他早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才立下三天内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且前两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出发去借箭。因此,我便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体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句段。如“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说明诸葛亮早就洞悉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也料定了鲁肃为人忠厚,信守承诺;再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可见他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冒然出兵,才敢逼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激得对方射箭。学生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原著中的相关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教学本课时,我拓展了大量资料。如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为何会共同商议军事,我便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了简单介绍:曹操、孙权隔江对峙,孙、刘决定联盟,所以刘备派诸葛亮前往吴军营地协助抗击曹军。学习借箭过程时,我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对比原著与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了解古典文学语言更为简练。学完课文后,用大屏出示原著第四十六回,简介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全班共同阅读前半回,学生读得较为顺利、轻松。读到《大雾垂江赋》时,则建议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类似的诗句,在不影响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过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信心。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节课我讲得还是较多,放手不够,学生的交流感悟主要还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此外,由于补充资料较多,导致学生读文时间不够充分,对一些关键词句品读不够深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