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3:59:22 页码:10
最新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大全8篇)
2023-11-25 23:59:22    小编:zdfb

编写报告还需要适应不同的读者,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写报告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和样例,学习其结构和表达方式。如果你想提高报告写作的技巧,以下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和建议。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一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他要求舞者良好的体型和必要的舞蹈条件。幼儿舞蹈以其流畅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反映幼儿的童趣、童心,是幼儿喜闻乐见爱学的一种艺术活动。它对于丰富幼儿审美经验,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开发艺术潜能;发展幼儿理解、联想、想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动作与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动作协调性、灵活性等有重要意义。

部分幼儿站姿仍存自然形态的习惯,因此首先要克服幼儿的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炼后背和腿的能力;其次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然后,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教会幼儿听音乐,养成跟着音乐来做动作的习惯。

幼儿的生理特点是:人小,稳定性差,但软度和开度较好,而软度和开度又是一切舞蹈动作的根本点,所以,借助平整的地板来帮助幼儿进行软、开度的`训练,由于幼儿是躺或坐在地上进行训练的负担较小,容易掌握动作达到理想的训练目的,因此在舞蹈时,动作尽量简单。

上肢在摇动同时,下肢动作不要太大。如:小丁字步、连续跳等。动作简单,孩子易学会,这对初学舞蹈的幼儿来说,他们不会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另外,动作要一定的情趣,如果一味地强调某种正规的动作,这会影响他们学的兴趣,稍加点情趣,效果就不一样。因此本学期活动安排如下:

一、舞蹈基础训练。也可称为舞蹈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采用地面训练的方式,训练(4—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所能掌握的舞蹈基本能力和基本动作。

二、表演性组合。主要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力求充分挖掘幼儿的天性,使幼儿的舞蹈动作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的协调流畅。从而启发幼儿用肢体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

基础训练与表演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更加适用于幼儿园舞蹈训练及各种演出需要,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总目标:

1.学会基本手位,脚位及基本功的练习:大八字位、小八字位。压腿:前压,侧压,后压。踢腿:前踢。方位:2、3、4、5、6、7、8位。

2.学会12个考级组合:

(1)走步。

(2)音乐反应。

(3)扩指。

(4)手臂动作。

(5)弯腰,转腰。

(6)前压腿。

(7)双吸腿。

(8)脚位。

(9)投得的动作。

(10)摆臂。

(11)蹦跳步。

(12)平踏步。

3.学会跟音乐跟节奏:可以听着音乐即兴跳小组和,有节奏感,能走出简单的队形。

4.学习跳一个成品舞。

5.为今后学习舞蹈的过程打好基础,增加身体的柔软度。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二

一、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34人,男生20人,女生14人,由于本班幼儿比较活泼、好动且对音乐和舞蹈活动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的两位教师都比较擅长舞蹈,故我班定为舞蹈特色班。幼儿舞蹈以其流畅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反映幼儿的童趣、童真,是幼儿喜闻爱学的一种艺术活动。它对于丰富幼儿审美经验,培养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开发艺术潜能;发展幼儿理解、联想、想象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动作与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等有重要意义。因此以下为特色班小班阶段将实行的计划: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让小班幼儿学会听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初步让幼儿对音乐、舞蹈活动产生兴趣。

1、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音乐,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音乐的理解有限,因此在小班阶段,选择的音乐比较肤浅易懂,节奏明快,内容清楚简单的音乐。如:《我的朋友在哪里?》、《亲亲我》、《找朋友》等。可以在每天清晨或幼儿喝水的时间,让幼儿听音乐,熟悉音乐,潜移默化地让幼儿知道音乐中讲的内容。能够随着音乐哼唱,在音乐游戏活动时,可让会唱的小朋友上台有表情的演唱,鼓励幼儿边唱边拍手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2、初步让幼儿尝试练习打四分之二拍节奏的歌曲,基本上采用拍手、叉腰、跺脚的形式学习此类节奏。在期末时可适当让幼儿拍钱鼓学打节拍,初步让幼儿学习合作打节拍。

3、让幼儿初步简单地模仿歌中的人物或小动物。如《小鸡出壳》、《丑小鸭》、《两只小象》等等,要求幼儿在音乐中表现人物的特征。如,小鸡的小嘴尖尖的,可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做小鸡的嘴:用手臂当小象的鼻子,等等。

4、对于基本功动作练习方面,不要求幼儿上把杆做练习,让幼儿在地面进行系列规范的基本训练,以锻炼身体各部分肌内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柔软性。为了使幼儿喜欢基本功训练,因此把基本功动作恰当有序地组织起来,编成儿歌、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边说边做边玩。这样就易记、易学、易熟。例如,通过自编的故事《小青蛙》,练习双旁分腿,脚尖碰头、小鱼出水等基本动作,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锻炼髋的开度、软度及基本动作。又如通过儿歌《数星星》,练习眼手一致,有表情地数,懂得舞蹈的基本方法及眼神、表情的运用。

5、让幼儿初步尝试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三

包括:了解身体的方位和舞蹈基本脚型、脚位和手型、手位。

(一)基本脚型。

(二)基本脚位。

(三)基本手型。

(四)基本手位。

(五)附芭蕾舞基本手型、手位和脚位。

二、训练中重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舞蹈。

我们观察到,幼儿在欣赏节奏明快的音乐、看到电视电影里的舞蹈动作的时候,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并模仿动作,这说明喜欢唱歌跳舞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充分调动幼儿这一积极因素,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舞蹈。有时,我们会以丰富的表情和不同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某种情绪,如幼儿舞蹈《吹泡泡》中的“咦,泡泡不见了!”这句歌词,我们逼真表现出对泡泡不见了所产生的好奇、疑惑和惊讶的复杂心情,而幼儿在我们的引导带动下进行模仿,也表露出栩栩如生的动作与表情。在教学新舞蹈时,我们将舞蹈内容编成儿歌或故事,并以这种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讲解,加深了幼儿对舞蹈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幼儿的接受能力,激发了幼儿学习新动作的兴趣,从而使幼儿不是被动地学习舞蹈,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舞蹈这一课程。

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有效的训练步骤。

教授新舞蹈时,我们能注意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讲解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制定有效的练习步骤。按照由简至繁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幼儿熟悉音乐节奏,随后是动作练习,最后才是情绪表达。在动作练习中,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难度较大的单一动作还分解成局部动作。如教授舞蹈《娃娃爱唱歌》时,我们先让幼儿熟悉音乐,准确把握节奏,然后将舞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先教下肢脚的勾绷动作,后教上肢手的提压腕动作,再结合起来学习,并在这两个基础上加以表情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注意训练的科学性——运动量和动作幅度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特点,对幼儿不进行某一局部动作过多的重复练习,以免损伤幼儿稚嫩的身体。

尼尔在解释舞蹈本质时,这样提出:“舞蹈并不是一种姿态、韵律的优雅,属于美的欣赏或创作而已,最重要它是一种轻易的发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可在肢体和律动间得到平衡”,如何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让孩子门真正快乐的舞着,还需要我们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去领会去创新。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四

一、活动训练:

(用(采用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大海啊故乡、摇小船等)。

内容:头、上肢、躯干、下肢。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并配上轻快活泼的舞蹈动作,中间可以加入芭蕾手位组合1~8位,练习站、立、重心练习。

时间安排:8分钟。

二、耙上髋关节软开度训练:

1、压腿+滑叉(前、旁)。

2、扳腿训练(前、旁)。

3、踢腿(前、旁、后)。

4、肩腰部软开度训练(拉肩、掰肩、耗腰、下腰)。

时间安排:30分钟。

三、身韵的训练:

在欢快的音乐中,使学生用呼吸带动脊椎学习古典舞中身体的韵律训练(提、沉、冲、靠、含、仰、移),学会身手相随、头眼相跟。松弛、自然、协调的进行舞姿柔美的训练。

时间安排:7分钟。

四、音乐创造力训练:

舞蹈中、音乐里、引导启发孩子们学会用肢体不错的动作去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动物、人物和现象如:小兔子、小花猫、雨、雪、老人、白雪公主。用身体语言最大限度的把她们的身体的动作源放到极限,学会听音乐做动作的表现自我的习惯,让她们自信的、快乐的、在音乐里跳属于她们自己的舞蹈。

时间安排:5分钟。

五、表现力训练:

(采用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健康课、我爱洗澡、向前冲、红豆歌等)。

内容:模仿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笑――分有大笑、微笑、苦笑等、生气、伤心等。

时间:5分钟。

六、舞蹈组合与剧目:

1、汉、藏、蒙族的基本律动组合。

2、演出的成品舞蹈。(复习旧节目、练习新节目)。

时间安排:复习旧节目10分钟、教新节目20分钟。

七、布置作业:

复习今天学过的新知识,让家长回去监督孩子们完成,下课后主动与家长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征求家长意见相互促进孩子的健康。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五

目标:吸引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内容:

a.律动练习、走步练习。

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不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b.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

根据幼儿步伐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游戏或律动,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园长应怎样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内容:小跑步、后踢步、点步。

目标:根据舞蹈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让幼儿能够在歌表演以及游戏中进一步体会各种舞蹈步伐的特点。

踮步、踏点步、小跑步。

目标:通过幼儿在对这三种步伐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形体,增强幼儿足尖、足踝的力度及准备部位的协调性。

内容:模仿动作:打鼓,吹喇叭、小鸟飞、小兔跳、开火车、摘果子。

目标: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兴趣和品格。

基本功练习-勾绷脚、地面压腿、一位练习、一位。

手位练习:兰花指、提碗、压碗、双晃手、单晃手、虎口掌、芭叶掌。

目标:

1、训练幼儿手位的同时,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及动作韵味的培养。

2、加强幼儿地面形态动作的练习,要求幼儿学习正确的吸气、呼气。

第一学期。

适龄宝贝:3-6岁。

教学目标:

1、让孩子认识身体各部位的同时,增强舞蹈方向感,做到初步简单动作协调。

2、逐步规范舞蹈姿态,基本做到腿直、脚绷、背挺。

3、增强孩子对音乐律动的感觉,提高学习舞蹈的兴趣。

4、发展幼儿柔韧性和协调性,帮助树立孩子的勇敢自信。

5、培养孩子舞台感觉及团结友爱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1、节奏训练。

2、基本功训练。

4、舞台感训练。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领略舞蹈及音乐的无穷乐趣,它对幼儿身心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训练和表演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发育、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身理机能发育。舞蹈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孩子们用肢体来诠释音乐,拥有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和美丽、健康,体型,增强自信以及勇于展示自我的能力。

新学期新的开始,本学期由我和赵晶担任中班舞蹈课的教学工作,通过一节课的基础测试,我们对中班幼儿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本学期的舞蹈教学计划。

一、舞蹈基础训练。也可称为舞蹈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采用地面训练的方式,训练(4—6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所能掌握的舞蹈基本能力和基本动作。

二、表演性组合。主要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力求充分挖掘幼儿的天性,使幼儿的舞蹈动作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的协调流畅。从而启发幼儿用肢体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

基础训练与表演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更加适用于幼儿园舞蹈训练及各种演出需要,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三周:

1、基础训练内容:列队、坐姿、站姿、

2、舞蹈组合内容:《波浪》。

训练目的:训练手臂各个关节的灵活性.

要领及注意点:1.做”小波浪”时,要求手经抓握状,指尖摸手心再手掌展开,手指上翘,双手与腿部的距离拉开.

2.做”大波浪”时,眼要随手.

第四周:

1.基础训练内容:1、正压腿。

2、侧压腿。

2.舞蹈组合内容:《吸跳步和敬礼》

训练目的:学会吸跳步,训练上下身协调。

要领及注意点:1.”吸跳步”要求做到”吸腿”准确,挺胸,拔背,上下肢协调配合.

2.辆次行礼动作要注意姿态准确.

3.培养幼儿对老师和小朋友们讲礼貌的习惯.

第一周:

基础训练内容:1、勾绷脚的基本练习、正压腿、侧压腿。

2、开胯练习。

3.舞蹈组合内容:《勾绷脚》。

训练目的:训练手脚的协调,踝关节的灵活.

第二周:

1、基础训练内容:1、勾绷脚的基本练习、正压腿、侧压腿。

2、开胯练习。

2、舞蹈组合内容:《吸伸腿》。

训练目的:训练前腿部的灵活。

要领及注意点:1.前吸腿时脚尖点地.

2.抬腿和伸腿要腿直.绷脚.

第三周:

1、基础训练内容:压腿、勾绷脚练习。

2、舞蹈组合内容:《后吸腿》。

训练目的:训练后吸腿膝关节的灵活。

第四周:

1、基础训练内容:压腿、勾绷脚练习、拉肩练习。

2、舞蹈组合内容:《手位》。

训练目的:训练几个手位。

要领及注意点:1.做手位时,一定要经过提压腕.

2.注意手动眼随。

第一周:

1、基础训练内容:跪下腰。

2、舞蹈组合内容:《松肩》。

训练目的:训练肩关节的灵活。

要领及注意点:1.松肩的动作重拍向下.

2.踮脚时脚腕内侧要靠拢.

第二周:

1、基础训练内容:跪下腰。

2、舞蹈组合内容:《半蹲》。

训练目的:膝控制蹲的方法。

第三周:

1、基础训练内容:踮脚走。

2、舞蹈组合内容:踮脚走《小孔雀》。

第四周:

1、基础训练内容:大八字位,小八字位。

2、舞蹈组合内容:鸭走步。

第一周:

1、基础训练内容:跪地踢后腿。

2、舞蹈组合内容:蹦跳步。

1、基础训练内容:跪地踢后腿。

2、舞蹈组合内容:踏点步。

第三周:

1、基础训练内容:1、勾绷脚的基本练习、正压腿、侧压腿。

2、开胯练习。

2、舞蹈组合内容:复习已学舞蹈组合。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六

1、培养幼儿喜欢跳舞和做音乐游戏。

2、能按音乐节拍做动作,培养节奏感。

3、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习正确的坐立基本姿势。

4、学会几种简单的基本舞步,能在众人面前自由地、愉快地表演。

二、周次和目标:

第一周:

1、练习队形,站立、压脚背跪坐的姿势。

2、交待舞蹈课的常规要求。

3、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头、颈、肩肘手、跨、脚尖、脚背、脚跟等)。

认识身体动作分解:

1-8:用手边指各部位边大声说,头头-胸胸-肚子肚子-头胸肚子。

2-8:反复一次。

3-8:肩肩-肘肘-腕子腕子-手手(左右各一次)。

4-8:跨跨-膝盖膝盖-脚腕脚腕-脚脚。

5-8:双手向左旁平伸,反复一次。

6-8:前伸手,低头-后伸手,仰头。

7-8:左前方-右后方(双手平伸)。

8-8:反复一次。

第二周:

1、复习上周的学习内容(站立、压脚背跪坐、认识身体动作)。

2、学习盘腿坐,要求幼儿双腿盘坐、头向正前方看、背部挺直。手部动作组合分解:手放在腰后,站立。

1-8:双手前伸五指伸开,手(打开-合拢)。

2-8:手腕左右转动,五指张开。手由前伸-双山膀(手转动)。

3-8:左手握拳-打开,反复一次。

4-8:手画圈-手放背后-双手向前伸出(最后一拍)重复一次。

第三周:

1、复习上周的学习内容(盘腿坐、手部动作)。

2、学习伸腿坐,要求幼儿双腿伸直并拢、双手轻放在身体两边,头向正前方看、背部挺直。

3、学习小舞蹈《两只老虎》:前奏:双手随节奏拍手、点头。

1-8:双手五指张开伸直,两臂上举,膝弹动两臂屈伸在两旁(左右一次)。

2-8:小碎步,两臂上举,小碎步,两臂侧平举。

3-8:右手单指指眼睛,双手向后立掌同时小碎步。

4-8:山膀位,击掌经头顶双手打开。

间奏:跟随音乐点头。

第四周:

1、复习上周的学习内容(伸腿坐、小舞蹈)。

2、学习踵趾步,小八字步准备。

1-8:左脚向右斜前方伸出,脚跟落地。右腿向2点屈膝,身体向左后倾斜,面向2点上方。

2-8:右腿直立,左脚向6点撤步,脚尖点地,脚面向外,身体略前倾面向8点上方,反复一次。

第五周:

1、复习上周的学习内容(踵趾步、小八字步)。

2、学习勾绷脚。

腰部动作组合分解:

前奏:手放在腰后,压脚背跪坐。

1-8:双手曲肘上下叠放在胸前,身体随节奏左右摆。

2-8:双手前伸做放物状,双手翻掌后放在身体两侧。

3-8:重复第一个八拍。

4-8:手放在嘴边身体前倾,脚压脚背跪坐。

5-8:左手放在肩旁左右摆动,右手伸直放在身体旁,身体向左转身面向2点。

6-8:双手交叉画圈,压脚背跪坐。

7-8:双手放在身体两旁,身体左右摆动,身体面向1点。

8-8:双手合掌放在脸旁,做睡觉状。

第六周:

1、复习上周的.学习内容(勾绷脚、腰部动作)。

2、复习小舞蹈《两只老虎》,鼓励幼儿在众人面前表演,进行分组表演,给予幼儿最大的鼓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第七周:

1、复习所学的基本内容(压脚背跪坐、盘腿坐、伸腿坐、踵趾步、小八字步、勾绷脚)。

2、学习小舞蹈《萤火虫》。

前奏:双手随节奏拍手、点头,动跨。

1-8:双手曲肘,左脚向右斜前方伸出,脚跟落地,右脚向2点屈膝身体向左倾斜,面向2点上方。

2-8:反面反复一次。

3-8:双手五指张开曲肘,双脚做蹦跳步左-右。

4-8:双手做游泳状,双脚做小碎步间奏:双手随节奏拍手、点头后四个八拍反复一次。

第八周:

1、复习所学的基本内容。

2、复习小舞蹈《小蜜蜂》。

3、学习小碎步:正步准备,双脚跟抬起可有节奏也可无节奏地双脚掌交替快速、均匀地小步行进或原地走动。强调膝关节一定要放松。

第九周:

1、复习上周的学习内容。(小碎步)。

2、学习头部动作组合:

前奏:双手叉腰,双脚跪立,身体面前1点,强调幼儿面带微笑。

1-8:双手叉腰,低头-向前-仰头-向前。

2-8:双手叉腰,左旁-向前-右旁-向前。

3-8:反复第一个八拍。

4-8:反复第二个八拍。

5-8:双手叉腰,左侧-向前-右侧-向前。

6-8:双手交叉于胸前,手向两旁打开,双脚由跪立-跪坐,头左右快速摆动。

7-8:反复一次。

8-8:反复一次。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七

教材分析:

《四小天鹅舞曲》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的一段舞曲,表现了四小天鹅刚健活泼的性格,八分音符奏出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以二重奏的形式奏出轻快的乐句,形象地刻画了小天鹅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显得十分有趣。乐曲欢快、活泼、跳跃,深得幼儿的喜爱。

活动目标:。

1、感知乐曲欢快、跳跃的特点。

2、尝试用动作表现小天鹅跳舞时轻快、活泼的样子。

3、体验芭蕾舞表现天鹅的乐趣,喜欢舞蹈活动。

活动准备:。

《四小天鹅舞曲》音乐、自备视频。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美丽的天鹅”,引起幼儿进行舞蹈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天鹅吗?它们长得什么样子?它们跳舞会是什么样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动作表现天鹅的姿态和跳舞时的样子。

2、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哼唱相应的乐句,引导幼儿感知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介绍乐曲所表达的故事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舞蹈特点。

简单介绍芭蕾舞《天鹅湖》的剧情,让幼儿了解《四小天鹅舞曲》是其中的一段,表现的是小天鹅们听说王子与白天鹅相爱后快乐的心情。

4、引导幼儿用动作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1)播放乐曲,幼儿扮小天鹅随音乐即兴舞蹈,教师欣赏幼儿表演。

(2)请表演轻快、活泼的幼儿到前面展示。

(3)启发幼儿再次表演,提醒幼儿动作要尽量合拍。

5、欣赏《四小天鹅舞曲》视频,进一步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活动延伸:。

幼儿可在区域活动或日常活动中,与同伴合作继续随乐曲表演天鹅舞。

幼儿园中班舞蹈教学总结报告篇八

活动目标:

1、观察面条在锅里的不同形态,并常识创造性地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面条的柔软。

2、体验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面条、电磁炉,红、绿皱纸条。

在地上画两个大圆圈,分别代表“锅”和“盘子”。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煮面条。

讨论生面条的样子:摸一摸、看一看,面条还没下锅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用动作学一学。

讨论煮熟的面条的样子,现在它熟啦,变得怎样了?你怎么知道的?

请大家一起尝一尝,感觉面条的柔软、滑溜。

二、模仿表演。

请幼儿把自己想象成面条,在柔软、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模仿。

教师以厨师的身份介入表演。

——幼儿把自己想象成面条,身体笔直地站立。教师说“下面条喽”,幼儿跳进“锅”里,身体慢慢变软,在“沸腾”中舞蹈。

——“厨师”用手臂当大筷子,将煮得软软的“面条”夹到“大盘子”里,每根“面条”都要表现出“软软的”。——在煮得软软的“面条”上撒一些葱花(绿色皱纹纸条)。再撒一些辣椒(红色皱纹纸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