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文美育论文800字(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1:14:08 页码:12
最新语文美育论文800字(通用18篇)
2023-11-14 01:14:08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为个人发展规划方向。写作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良好途径。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制定清晰的总结目标是写好总结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部分,供大家观摩学习。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一

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实际上,教学效果好的课堂设计中无不蕴含着美学的因素,只不过有的执教者是自觉的,有的执教者是不自觉的罢了。

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师生缺少“美的眼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里所谓“非音乐的耳朵”,就是指缺乏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这是长期以来,教师仅仅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组织教学所引起的缺陷,教育家第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这种“教学的艺术”是太少了,但是并不等于没有,“语文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正在顽强地崛起,正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它必然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挡,但是“随着美学理论于艺术实践的发展,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了,美育不仅成了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在这种大趋势下,理性灌施的实用主义应试教学必将受到冲击,语文教学一旦成为非强制性的情感活动,它所产生的直观的审美愉悦给予受教育者以充分的心灵自由,主客体协调,物我两忘,就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这时候功利性的束缚自然消失,而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记忆力将会有超常的发挥和提高。

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活动,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不能把人脑当作知识的容器来装填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薰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情的陶冶、净比和塑造。

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被粱启超称为“薰浸之力”。他认为。“薰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浸也者,如而与之俱化者也”,“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薰浸之力,在于使感受者不觉。”达到了这种“忘情”的状态,便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课堂设计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它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久远不忘,而不是暂留思维的表层,过而即逝,天长日久的薰陶浸润,积土成山,集水成渊,形成理性的“积淀”。它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扩展和深化着听说读写的语言涵养。由此可见,语文美育讲求的是非功利性,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席勒所说的“无为而为”的“自由欣赏”过程。

然而,语文美育完全不同于老庄的“自然无为”,道家的美育思想,把大千万物仅仅看作观照、欣赏的对象,以求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它将超越世俗功利视为人生的根本态度,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理论美学课,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知能训练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与美育实施的非功利性便成了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语文美育必须辩证地处理好这对矛盾,即在教学过程中,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受教育审美感受加以定向控制、定向培育,这种教学过程的秩序性和定向性,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实施不应是理性的启发、诱导和吸引,而是融化在教学过程始终的无形的操作,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清水撒盐,有味无痕,以直观手段,牬瓷枭竺狼榫埃瑺通过感知激发其自身的愉悦;而且这种定向引导,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体验和理解,帮助学生发扬其审美个性。而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要留出教学空白,充分提供“动情”的时间,要留有思考的余地,使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向课外延伸。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就其教学目的面前,有其鲜明的功利特征;就其教学过程的操作而言,必须是非功利的。

在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和美育性实施的非功利性的辩证之中,二者的关系应是统一的?互补的;然而,一旦存在以应试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学这一“第三者”插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变为对立的、排斥的、不相容的。毛主席早就讲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我们理应下大的决心,摒弃应试教学。

而其中的关键,还在于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要抛弃狭隘的质量观、人才观,要抛弃社会舆论中世俗的偏见,使语文教学真正能够像部颁教学大纲所说的那样,“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那种按学生成绩的高低发放“质量奖”,以升学率来评判教师优劣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的教学行政部门,应该进行政策导向。

1990年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修订的“调整大纲”中,在“教学内容”部分对入选课文的要求加上了“有助于培养审美观念”一句,是很有见地的。然而仍嫌不足,假如我们能将美育观念及其实施融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超越应试的狭隘功利观,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让她焕发出特有的魅力,那么,语文教学的面貌必将为之一新。

语文教学呼唤美育。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二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我们不仅要知道美,更应该要去发现美。”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重要的是自己要善于在教学中去发现美。因为只有自己发现美,才能以美去教育别人。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语文教材中去发现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道德美、人物美、艺术美、人情美。挖掘美的内函,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美的情趣,美的氛围。

2、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美的引导作用。

我们既然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那么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善于在教学中起到美的诱导作用。让我们的学生知道那些是美,如何去学习美。比如,讲英雄的故事。不管身体已经受到多次伤,但他奋不顾身,用自己年轻的胸膛扑向敌人的碉堡,顶着敌人疯狂的机枪口。用他年轻壮丽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抓着“已受伤”、“奋不顾身”、“扑向”、“顶着”一系列的词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词句美的内函,进一步认识的英雄美及英雄美的伟大价值,从而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好语文,学习英雄美,认识英雄美的伟大价值,做一个永远为和平,永远为人民而献生有理想高尚的人。

3、在读中感知美。

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有不少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感知美。对小学生而言,朗读教学是让学生很好感知美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中,无论是大自然之美,也还是诗歌之美,或者是人物心灵之美,都可以引导、组织学生绘声绘色地有情感地朗读。实现语文教学之中朗读教学中“美读”的功能。

4、在学习课文中表现美。

在语文课中美的出现是多种多样的。语文课中既有语言美,又有表演美。比如开展课文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都有表演美的场面。那些生动的语言,那些动人的肢体语言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形式。

5、在学习语文中拓展美。

在语文课中美无处不在。想象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好途径。比如,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通过想象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美的空间,实现美的联想。想象,拓美了学生广阔的美的联想,陶冶了学生美的想象力。6、在语文课的鉴赏中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知道美,而且更应该让学生鉴赏美,只有通过鉴赏美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在语文课中有一些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包含了不少文学形象。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形象开展评价、鉴赏,丰富学生的鉴赏情趣。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三

新时期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及品德修养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可见,审美教育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之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1、通过美育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艺术、对人际关系,对人的理想,对人的创造形成有特殊价值的审美观。我们通过小学语文(包括教材、教学过程)的丰富美育资源,开展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美育教育促进少年儿童个性和谐发展。

新时期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人性的发展。美的教育是教育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开展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启发学生广阔的思维,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与发展。

3、通过美育教育,培养新一代少年儿童的远大理想。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字、词、句,语言工具的教学,更是通过其中的审美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习,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人生真正的远大的理想。可以说,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其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四

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认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修完课程并考试合格来颁发毕业证书,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教育机构的目的完全是传授知识”。他们认为,“虽然人们习惯了把人看作主要是理性的动物,但新近的思想提请人们注意人的无意识的欲望和情操,那些欲望和情操是掩蔽的有时甚至支配人的理性。”因此学校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是在朝着理想的目的训练天赋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世俗的至善是将自我奉献给高于自我的理想――为真理和他人而献身。”(哈佛委员会《论中等教育》)。

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美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认识并不只限于工具性方面,而且还意识到它关系到“民主制度精髓的集体思想和判断的基础”。在有的语文大纲中还明确语文教学要担负“交流情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经验和信息”的任务,认为语文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中十分重视对课文内容的选择。笔者见到的各种美国语文教材,无不贯穿着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有许多课本都选有美国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章,在每篇课文后面,一般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示:a、听说读写的技巧;b、理解和分析课文问题;c、欣赏能力的培养;d、课文内容对人生有哪些好的启示。

美国的'语文教师十分注意利用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笔者去纽约州布法罗市一所中学听语文课。这节课讲授的课文内容是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教师很重视挖掘课文内容,正在与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识呢,泰瑞?

生1: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

[1][2][3]。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五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素。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孩子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发挥语文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成为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美育教育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借助语文学科特点,积极创设情景。让孩子感知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音乐、图画、语言等手段,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创设欢快的旋律和愉悦的氛围让孩子感受美。我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按照设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塑造坚强的人格品质”这一主题,在教学开始时我先播放了《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主题曲)随着激昂而优美的旋律,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被集中起来,学习的情绪高涨了起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状态。我抓住机会,迅速出示学习目标和问题,“白杨树大家见过吗?今天我们学习《白杨礼赞》,要感受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你从中还能感受到什么?”孩子按照教师的指导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借助学习小组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及时组织孩子进行了展示、评价。这样,孩子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既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学习目标,又凸显了美育教育,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好了基础。再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抓住文本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等描写景物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引导孩子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让孩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大自然之美。达到了既学习文本知识,又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紧扣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发挥文学语言形象性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就一定能发挥语文学科美育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

教育方针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但目前普遍存在重智育而轻美育的现状,而社会需要的是既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才,这就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以及语文学科具备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将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去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表现的思想艺术,让学生去感知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借助丰富的想象,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真、善、美的情操,获得正确的审美意识,逐步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能力。如在教《陌上桑》一文时,我引导孩子通过语言媒介,让孩子从人物的描写中,感知罗敷和太守两个人物孰美孰丑,组织孩子围绕人物服饰、语言、动作等进行鉴赏,让孩子明确罗敷不但外表美,而且心灵更美,而这正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审美的目的不仅在于欣赏美,还在于创造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感人的美。教师可通过作文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春季开学第一周,我都要安排孩子围绕春天撰写一篇文章,我组织孩子深入田间地头、村社街道去探究、观察,让孩子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和人文美。教师积极引导孩子把观察到的生活美进行梳理,再组织孩子用比较优美的语言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

三、凭借语文学科优势让孩子挖掘美。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就在于它是母语,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传承五千年的辉煌文化,无论是汉赋、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展现着我们博大光彩的文化历史。语文作为传承这一伟大的文明历史的学科,更要求语文教师要言传身教,凭借学科优势和课堂教学让孩子去感受祖国的语言美,挖掘文本中潜在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教育。如组织孩子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先组织孩子反复进行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白的景物,展开联想、想象,玩味作者笔下描绘的景物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元曲的艺术魅力,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把自己平时观察的生活美展示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突出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更要关注对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强化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六

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识呢,泰瑞?

1: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那种使人伤心的事。

师:对的,乔依。你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难过的事吗?

生2(想了一下):去年秋天我不能成为足球队队员时。

师:那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乔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还看见你在外面练球呢。

老师接着介绍休斯写的短故事《谢谢你,是我的》。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被人抢去,又被好心人夺回送还给她的故事。对于课文中的生词,老师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然后引导说:“设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妇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个人从你身边跑过去,抢走了你的钱包。想一想,写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学生都在沉思。然后学生们写道:“恐惧”、“愤怒”、“讨厌”、“孤独”、“疯狂”。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下来的三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体味善与恶。最后,布置学生写作文,比较休斯写的《谢谢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学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反对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育割裂开的做法。对于这种割裂开的做法,有的学者批评说:“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一个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反对把语文仅仅当作是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学科。认为这样只能使认知与感知、情绪与想象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体裁的课文。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们认为,作为教师的批评家,就是一个“提供新的知觉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觉力,能够对具体作品的性质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看懂或听懂这些艺术作品。而这些正是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必要基础。这些启蒙工作最好是由语文教师来进行。

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强调“文学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结合。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动机、冲突、价值取向和传统。”这份纲要要求纽约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教学生讲故事、朗诵诗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提出了“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特殊情调深深吸引”。在小学五年级,要做到“通过人物的特点来认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讨论能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体会诗歌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七年级(初一)能够“应用文学讨论自我和社会。”九年级(初三)能够讨论“文学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十一年级(高二)能够“评价文学作品中提出的道德伦理问题。”十二年级(高三)能够“以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判断”。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他们认为,对于个别艺术形式的感知是不够的。教师要检验各种见识和活动方式能否适用于学生对于已创作出来的事物、物体和事件的识别力和理解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将艺术与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见解:“审美‘态度’就是不断活动,不断探索和检验——它与其说是态度,还不如说是行动:创造和再创造”。

笔者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经常看到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完语文之后,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在语文、美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艺术作品。笔者曾看到有近半面墙大小的四季图,这是学生们根据课文描绘出的一年四季的景象:在春雨的滋润下绿树茁壮成长,农民正准备耕作;夏季阳光普照,蜜蜂正在勤劳地采蜜;秋天落叶纷纷,但五谷丰登;冬天白雪皑皑,各家各户的房子烟囱正在冒着热气。笔者还看到,在许多教室后面的玻璃书柜内外都摆满了用硬纸、塑料、布头制作的各种小木偶。这些小木偶其实都是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从王子、公主到强盗,甚至宇宙人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实践上述教育见解的产物。

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还认识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而且要善于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来提高审美的素养,“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们将他们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东西摆脱事物一时的使用价值以及世俗意义,那么学生们就可以接触到他们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事物的形状、质量、色彩的明暗和音调、音色”。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审美的观察和想象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观察影响着我们所见东西的构造;想象改造着我们所观察的东西。

最后,要说明的是,美国语文教育之所以重视美育。是和他们下述的这种认识分不开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许多社会因素迫使人们被动地按照陈规旧习来思考的时候,由审美活动培养起来的思想开放和探索精神才可以使人突破常规和老一套,去探索许多生活领域意义的新方向。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更接近于发现如何获得自由。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七

一、成人教学应紧扣社会文化脉搏,体现时代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在职成人,在职学习不同于普通全日制教育,在职成人的学习更讲求与社会职业生活的紧密联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隐性环境,成人教学只有紧扣住文化的脉搏,才能体现时代特征。教师的教学应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将知识与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将学习与实践、工作、职业结合起来,真正地学以致用。在艺术类与文史类公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概论》中开设《〈史记〉文化探寻》的专题课,就体现了成人教育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一起读《史记》,更深层次地是由《史记》看中华民族文化是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李长之先生曾经谈及司马迁的时代精神,他认为司马迁所处的汉文化并不接自周、秦,而是接自楚、齐。就政治而言,打倒秦的是汉,但就文化来说,得到胜利的乃是楚。影响汉文化的还有齐文化。齐楚浪漫精神成为司马迁时代精神的源头。[1]从文化的角度去读《史记》,不仅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也对教师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记》在文化上上承春秋战国,下启三国两晋隋唐,学生在《史记》中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历史,而是文化的脉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隐形标签。成人教育在社会大背景下,紧扣时代的脉搏,将知识与文化紧密相联,教学也就有了较强的时代性。

二、成人教学应融合古今两种教育方式,体现生成性。

中国古代教育强调“诵读”、“读经”、“学文”,讲求“读书明理”,让学生在“读”、“诵”中构建精神价值体系,提升道德修养。在伦理道德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读书明理”,又能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从而“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中国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古代教育。以语文课程为例,现代语文课程大都按照字、词、句、文的结构编排。古代教育强调伦理价值体系中学生的“悟道”,在整体中把握“理”;现代学校语文学习则由基础字词的解读开始,属于现代知识体系构架。这样两种教育方式的立足点与着眼点都不同,各有所长,在成人教育体系中拥有了相互融合的机会。成人学生已经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拥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能将古代与现代两种教育方式的长处融合一起,更容易生成新的课堂教学有效内容。这种课堂生成,对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得成人教育的课堂教学有了生成性特点。如专题课《〈史记〉文化探寻》,学生们对历史事实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对历史人物有了较客观的评价,基本字词也都大致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解读,学生们更容易转换视角,在广阔的文化与学习背景下,生成新的具有价值的内容。这种有效课堂教学生成,体现了成人教育的教学特殊性。

三、成人教学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体现针对性。

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连,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应体现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问卷的行之有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论语〉开放式有效解读》专题课,体现了成人教育的教学针对性。教师在《论语》中精选一定篇目,将其作为解读对象。在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后,界定时间,让学生开放式解读。这个专题课是在对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设的,调查的内容共包括十个方面。教师精选篇目的依据就是第二个问题的问卷结果(问题是:你觉得《论语》最吸引你的是哪方面内容?回答主要集中在两类内容上,一类是反映学习方法的内容,一类是反映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容);在解读过程中,教学侧重点的确定则是依据第三个问题的问卷结果(问题是:你觉得学习《论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部分学生认为困难在于字词难于理解,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困难在于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与社会生活常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化与礼仪知识的讲授的依据就是第五个问题的问卷结果(问题是:你觉得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对《论语》的兴趣)。正因为有问卷调查为前提,所以专题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得文凭”的阶段,不能将成人教育真正视为终身学习体系的组成部分,这种认识在社会上很普遍。想改变人们的误解,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要能够吸引学生,落到实处。通过课前问卷调查,教师对学生的需求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教师根据问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能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成人教育,使成人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提升职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成人教学应在对话意识下进行,体现多重对话的复杂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对话来进行,但对话要有“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2]成人教育的对象一般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全日制的学习经历,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库,教师以民主、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互相倾听,会出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教师想在成人教育课堂完成预设教学目标,必须要在对话意识下与学生真正地对话。真正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前面所列举的开放式有效解读《论语》,就意味着多重对话的产生。教师、学生、篇目、孔子、注者等多个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篇目之间、教师与篇目之间、学生和他的听者之间、学生与孔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孔子之间、学生与注者之间、教师与注者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教师教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五、成人教学应体现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互交织的过程。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现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接受学习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3]教师所选取的学习材料对学生必须具有潜在意义,接受学习才能有意义。如前面提到的专题课程《〈史记〉文化探寻》,学生只有在了解了楚文化、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体会司马迁的时代精神。语言,汉代承袭楚,称公即是楚语,司马迁为太史令又称太史公者;风俗习惯,汉有许多得自于楚,在汉代还有所谓楚冠;楚歌、楚舞在汉代流行,汉高祖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楚辞式的歌;漆画,汉承于楚尤为显著。诸方面都说明了楚文化对汉的影响。而春秋战国时期,齐、楚文化原本就很接近,都讲求浪漫精神。[4]因此,李长之先生才会说齐楚地方文化诞生了《史记》,司马迁是第二个屈原。在成人教育课堂中,接受学习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接受学习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就需要成人教育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是对教师的更高层次要求。

【参考文献】。

[2]王尚文,吴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7.。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八

[内容]。

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认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修完课程并考试合格来颁发毕业证书,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教育机构的目的完全是传授知识”。他们认为,“虽然人们习惯了把人看作主要是理性的动物,但新近的思想提请人们注意人的无意识的欲望和情操,那些欲望和情操是掩蔽的有时甚至支配人的理性。”因此学校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是在朝着理想的目的训练天赋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世俗的至善是将自我奉献给高于自我的理想――为真理和他人而献身。”(哈佛委员会《论中等教育》)。

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美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认识并不只限于工具性方面,而且还意识到它关系到“民主制度精髓的集体思想和判断的基础”。在有的语文大纲中还明确语文教学要担负“交流情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经验和信息”的任务,认为语文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中十分重视对课文内容的选择。笔者见到的各种美国语文教材,无不贯穿着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有许多课本都选有美国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章,在每篇课文后面,一般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示:a、听说读写的技巧;b、理解和分析课文问题;c、欣赏能力的培养;d、课文内容对人生有哪些好的启示。

美国的语文教师十分注意利用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笔者去纽约州布法罗市一所中学听语文课。这节课讲授的课文内容是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教师很重视挖掘课文内容,正在与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与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认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识呢,泰瑞?

生1: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那种使人伤心的'事。

师:对的,乔依。你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难过的事吗?

生2(想了一下):去年秋天我不能成为足球队队员时。

师:那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乔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还看见你在外面练球呢。

老师接着介绍休斯写的短故事《谢谢你,是我的》。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被人抢去,又被好心人夺回送还给她的故事。对于课文中的生词,老师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然后引导说:“设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妇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个人从你身边跑过去,抢走了你的钱包。想一想,写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学生都在沉思。然后学生们写道:“恐惧”、“愤怒”、“讨厌”、“孤独”、“疯狂”。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下来的三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体味善与恶。最后,布置学生写作文,比较休斯写的《谢谢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学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反对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育割裂开的做法。对于这种割裂开的做法,有的学者批评说:“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一个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认识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反对把语文仅仅当作是掌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学科。认为这样只能使认知与感知、情绪与想象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体裁的课文。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们认为,作为教师的批评家,就是一个“提供新的知觉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觉力,能够对具体作品的性质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看懂或听懂这些艺术作品。而这些正是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必要基础。这些启蒙工作最好是由语文教师来进行。

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强调“文学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结合。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动机、冲突、价值取向和传统。”这份纲要要求纽约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教学生讲故事、朗诵诗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提出了“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特殊情调深深吸引”。在小学五年级,要做到“通过人物的特点来认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讨论能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体会诗歌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七年级(初一)能够“应用文学讨论自我和社会。”九年级(初三)能够讨论“文学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十一年级(高二)能够“评价文学作品中提出的道德伦理问题。”十二年级(高三)能够“以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判断”。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他们认为,对于个别艺术形式的感知是不够的。教师要检验各种见识和活动方式能否适用于学生对于已创作出来的事物、物体和事件的识别力和理解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将艺术与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见解:“审美‘态度’就是不断活动,不断探索和检验――它与其说是态度,还不如说是行动:创造和再创造”。

笔者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经常看到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完语文之后,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在语文、美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艺术作品。笔者曾看到有近半面墙大小的四季图,这是学生们根据课文描绘出的一年四季的景象:在春雨的滋润下绿树茁壮成长,农民正准备耕作;夏季阳光普照,蜜蜂正在勤劳地采蜜;秋天落叶纷纷,但五谷丰登;冬天白雪皑皑,各家各户的房子烟囱正在冒着热气。笔者还看到,在许多教室后面的玻璃书柜内外都摆满了用硬纸、塑料、布头制作的各种小木偶。这些小木偶其实都是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从王子、公主到强盗,甚至宇宙人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实践上述教育见解的产物。

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还认识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而且要善于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来提高审美的素养,“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们将他们所看到和所听到的东西摆脱事物一时的使用价值以及世俗意义,那么学生们就可以接触到他们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事物的形状、质量、色彩的明暗和音调、音色”。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审美的观察和想象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观察影响着我们所见东西的构造;想象改造着我们所观察的东西。

最后,要说明的是,美国语文教育之所以重视美育。是和他们下述的这种认识分不开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许多社会因素迫使人们被动地按照陈规旧习来思考的时候,由审美活动培养起来的思想开放和探索精神才可以使人突破常规和老一套,去探索许多生活领域意义的新方向。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更接近于发现如何获得自由。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九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音乐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三、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四、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便给学生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头有的任意的物品或乐器,合作创编打击乐,结果收效显著,五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甚至还把自己创编的打击乐划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如涓涓细流,他们演奏完,脸上的愉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见,学生确实能够通过创编活动体会出音乐的创造美。综上所述,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育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吧!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

目标教学的尝试与开展对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为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起着重要作用,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目标教学的研究和落实活动。

一、确定语文学科具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1)语文习惯: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热爱祖国文字的较强烈的感情,对母语有正确的认识。

2)语言应用:基本掌握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语感,能够较熟练地正确使用语言。

3)听与说:能迅速理解别人的讲话并能进行分析和评论,掌握讲演和辩论的技巧,并能当众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讲演和辩论,说话体态自然,语句连贯完整,风格简洁明快。

4)文章阅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有表情地朗诵包括课文在内的一般文章。

5)文言文:能较快地读懂浅易文言文,理解古代白话小说,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论,继续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及常用句式,能背诵一定量的诗和文段及名言警句。

6)文学欣赏:进一步掌握文学欣赏规律和技巧,并能够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初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能基本掌握古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欣赏技巧。

7)写作:较熟练地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技巧,并进行写作,做到基本通畅,得体。

8)文化修养:熟悉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能基本了解现代文化文学基本状况,基本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能写一手较规范的硬笔字。

二、借助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标。

2.1文学鉴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文学作品鉴赏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结合;要重视量的积累;要重视读写结合;要重视教师的阅读导引;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变教书为读书,要将学生放到阅读鉴赏的前沿,让他们“冲锋陷阵”。

1)自读感悟。所学篇目,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前要求学生每篇诗文至少读3遍,充分感悟熟悉课文内容。阅读中勾画、查阅、理解、积累生字词,找出阅读难点、疑点。

2)整体把握。此环节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把握文本要素,如:主要观点、主要材料;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思想感情;主要手法。

3)精读研讨。此环节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搞清文本的思路和结构,鉴赏主要人物形象、意象并掌握鉴赏方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情感及鉴赏方法,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开掘蕴含丰富的句子的内涵,学会鉴赏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和手法。

4)拓展练习。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介绍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类似的文学作品(或在思想情感方面,或艺术手法,或风格流派相类似的作品)若干篇,让学生与课文充分比较,多方汲取营养。(教学论文)让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浓缩,在专题阅读中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扩大知识面,提升人文修养。

5)鉴赏反馈。学生读了多少,学得怎么样,要有一个衡量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一个板块的过程中,要养成有收获就随时写感悟文章的习惯,将自己在思想情感方面的感悟、技法方面的感悟、观点态度方面的感悟等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感悟文章,形成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师要积极引导,及时评析推介,使此活动能坚持下去,从量变求质变。

2.2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建立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悟,增强文言文语感,在此基础上加大积累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自读疏通。每篇文言文要最少读3遍,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粗略疏通课文。如果课前预习阅读不到位,要将课堂留给学生读。

2)熟读背诵。短诗歌、短文言文无论教材是否要求背诵,教师都应要求学生一律背诵;长一些的诗文要求学生力争背诵;提倡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外诗文。

3)落实字句。要落实字、词、句教学,重视词的本义教学,要字句落实,加大积累量,始终抠住与现代文不同的点进行教学。最好让学生参与分类、归纳、总结。

4)直译检测。文言散文教学要求学生逐句直译,对不能直译的字词要下工夫讨论研究,以使其字字落实。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等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诗歌教学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意境,合理想象、拓展,进而改写为散文或记叙文。

5)积淀文化。重视古代文化知识的教育。古代文化知识往往是影响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如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人物称谓、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了解这些,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背景,理解特定背景下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

6)鉴赏提升。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应有自己明确的借鉴点,如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思路结构、技能手法等,用以充实自己的语文修养。

7)拓展阅读。要扩大文言文阅读量。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的文言篇目是有限的,仅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课本为引子,将文言文阅读延伸到课外,以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见识,在阅读中提高阅读水平。建议高一、高二学生每人至少读一本文言文专著,课外背诵30――50首诗歌。

2.3作文教学。

1)语言文采训练(3课时),生动形象(1课时);善用修辞(1课时),比喻、对比、引用;巧用复句(1课时),因果、假设、条件。

2)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课时)。

3)文章的结构模式:三三式(1课时)、对比式(1课时)、六段式(1课时)。

4)如何设置分论点(1课时)。

5)如何论述(五层式),如何分析事例。

6)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抓关键词句(1课时),因果分析法(1课时),看感情倾向(1课时)。

7)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1课时)。

8)如何拟题(1课时)。

9)开头、结尾(1课时)。

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展示目标――示例导引――方法总结――巩固训练――限时作文(60分钟)。

作文讲评课教学模式:展示目标――再现文题――审题立意指导――美段美文赏析――师生互评――素材整理。

三、通过习惯培养和学法指导巩固教学成果。

3.1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培养读书与摘抄的习惯,培养发言、处理事情预先准备的习惯,培养动笔写作并能自评自改的习惯,培养书写美观、整洁、爱美的习惯,培养遇事慎思、质疑辩难的习惯,培养勤记笔记和整理笔记的习惯,培养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朗读文章的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参与的习惯,培养独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和敢于参与、力争上游的习惯等。

3.2在学习中强化学法指导。

1)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一般过程: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边听边想、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注意自我检查修改、及时灵活地总结。

2)预习时要求做好预习笔记,及时记录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养成利用工具书在预习时扫清文字障碍,结合预习提示把握课文学习重点,从课后练习中发现学习疑点,然后带着这些疑点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3培养应试技巧。

1)审题最关键。不要犯低级错误,审题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还要注重隐含信息的分析,例如分值、括号中的提示等。

2)解答好前两题。正规考试的前两题是字音、字形,能力层级属于a级,是识记的,最低级,量太大,做对很不容易,但至关重要,答好了,心理安定,有助于后面的感觉顺利。要多练习,找规律,理解地记忆。

3)现代文阅读要讲方法、懂技巧。整张语文试卷除作文是学生自己耕犁的一亩田外,其他都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在理解看懂,筛选主要信息。原文都有答案,都有章可循。

4)文言文能力要提高。从高考走向来看,文言文考查的比例逐年增长。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对号入座;达,就是要通顺。因此,文言实词、虚词要落实,主要考查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多种文言句式。从这点上讲,教材的准确积累很重要。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一

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重视“读”,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都能够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效果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

二、适时“导”,鉴赏美。

读,已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但这才是审美的初级阶段。毛泽同学志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笔者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无疑激疑,引导鉴赏。

语言大师们在塑造人们形象时,对人物“道白”是很下功夫的,学生初读觉得平谈无奇,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激疑,引导他们深入鉴赏。《守财奴》一文中写到:“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啊,救救我们!'”乍一读,好象并无妙语。此时,教师在学生平静的反应中抛出一句:“一个'瞪'字怎么会吓得太太大呼上帝喊救命呢?这是一种什么眼光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来赏析它的妙处;有的联系葛朗台的性格特征来说明;有的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超越温情的家庭关系来认识这一叫声的深刻内蕴。这种鉴赏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感受。

2、推波助澜,升华主旨。

有时,读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一碗阳春面》的教学已进入尾声,而学生的阅读激情正浓,这时教者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当母子三人走进北亭面馆时,店里为什么会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鼓掌声呢?这符合生活的逻辑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一致认为,这符合生活逻辑,因为母子三人的自强奋斗精神已使人们崇敬,他们的经历已对人们产生了感召力量。为了使作品的主旨在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教者还可再问学生:“你们从母子三人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这就使作品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3、深入挖掘,拓展视野。

学过了《祝福》一课后,学生对《祝福》思想意义的认识往往笼统地认为是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害。为了使认识深化,教者可引导学生从研究柳妈这个人物入手。柳妈是一个与祥林嫂阶级地位一样的劳动妇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一人物出场?并且极恐怖的精神折磨正是这位“善女人”“布施”给祥林嫂的,这意味道着什么呢?作品主题的深刻性正是通过这一细节得到充分体现的,这正是反动统治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反动思想、观念、伦理的写照。柳妈出于“善心”劝诫祥林嫂,其结果是为虎作伥,这不仅使作品的悲剧色彩更浓,而且从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把社会痼疾与民众的病态心灵揭示出来了。

三、强化“练”,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可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1][2]。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二

在多元化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应逐步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有趣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树立审美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学教育不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品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与审美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阶段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1.创设优美的审美意境,树立学生审美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意境中,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同样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在自我感受美的基础上,创设审美意境,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中。创设审美意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与课文有关的实物,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触摸、观察、感受它的美好;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想跟随教师的思路行走,感受教师对美的理解,树立审美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应用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容量,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美妙之处,这同样需要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辅助才能完成。因此,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利用对古诗词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古诗词所展现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品词语析句感受美、鉴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对杜牧的《出行》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联想感受:远上秋山弯曲石径,山顶白云缭绕的几处人家,枫林晚景的美不胜收等。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三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重视“读”,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都能够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效果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

二、适时“导”,鉴赏美。

读,已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但这才是审美的初级阶段。毛泽同学志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笔者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无疑激疑,引导鉴赏。

语言大师们在塑造人们形象时,对人物“道白”是很下功夫的,学生初读觉得平谈无奇,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激疑,引导他们深入鉴赏。《守财奴》一文中写到:“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啊,救救我们!'”乍一读,好象并无妙语。此时,教师在学生平静的反应中抛出一句:“一个'瞪'字怎么会吓得太太大呼上帝喊救命呢?这是一种什么眼光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来赏析它的妙处;有的联系葛朗台的性格特征来说明;有的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超越温情的家庭关系来认识这一叫声的深刻内蕴。这种鉴赏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感受。

2、推波助澜,升华主旨。

有时,读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一碗阳春面》的教学已进入尾声,而学生的阅读激情正浓,这时教者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当母子三人走进北亭面馆时,店里为什么会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鼓掌声呢?这符合生活的逻辑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一致认为,这符合生活逻辑,因为母子三人的自强奋斗精神已使人们崇敬,他们的经历已对人们产生了感召力量。为了使作品的主旨在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教者还可再问学生:“你们从母子三人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这就使作品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3、深入挖掘,拓展视野。

学过了《祝福》一课后,学生对《祝福》思想意义的认识往往笼统地认为是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害。为了使认识深化,教者可引导学生从研究柳妈这个人物入手。柳妈是一个与祥林嫂阶级地位一样的劳动妇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一人物出场?并且极恐怖的精神折磨正是这位“善女人”“布施”给祥林嫂的,这意味道着什么呢?作品主题的深刻性正是通过这一细节得到充分体现的,这正是反动统治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反动思想、观念、伦理的写照。柳妈出于“善心”劝诫祥林嫂,其结果是为虎作伥,这不仅使作品的悲剧色彩更浓,而且从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把社会痼疾与民众的病态心灵揭示出来了。

三、强化“练”,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可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1、欣赏性描述这种描述注重对课文中描写和暗示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的感情描摹,并携带描述者的情感。还可以作集中性或增补性的描述,如把祥林嫂一生命运作集中性描述,对中年闰土见到“我”时的场面作扩张性描述,对孔乙己最后一次爬出咸亨酒店以后的'境况作补充性描述,这样的描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实际锻炼了语文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2、作文训练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作文训练中,教者要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首先要是感人的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材料;其次是这生活材料经过了与主观感受的初步融洽,做到“外观察”与“内体验”的统一;还要养成边看边记,随看随记的习惯,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用语言定位。二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为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教师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另外,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而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三是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此外,可以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改写成课本剧,然后再由学生充当角色在班上演出,这就更能调动学生进行美的创造的积极性,还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四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

1.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精神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经忧患、血泪交融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却最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欣赏或讲解这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过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通过其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美育上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设一些美学知识,将真善美紧密结合起来,用美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追求心灵的美好,道德的高尚,正确认识人生,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

2.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艺术化、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借助倒叙、插叙、演绎、归纳、对比、幽默等技巧,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亲切、朴实的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每一堂课充满活力。例如,在介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这部作品时,除了让学生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演唱主旋律,感受音乐美之外,还重点介绍了斯美塔那的爱国情节,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一条主要河流,作曲家正是通过用音乐来描述沃尔塔瓦河来歌颂自己的国家,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曲作者的介绍,又增添了情感上的认识,联系自己听过的作品,在思想上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五

摘要:每首歌曲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背景下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好歌曲的时代背景,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歌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目标等作用。

关键词:时代背景;培养;兴趣;爱国热情;远大目标;处理关系。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思想、情感、意志不同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自己的背景中,都曾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候为了唤醒民众,建立新中国,于是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首歌曲一经传唱,便引起了民众的很大共鸣,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这首歌曲为当时的抗战增添了不可估量的动力。因此,放在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理解、学习歌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一直把歌曲的时代背景介绍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好这一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教材歌曲的兴趣。

近年来,流行音乐、流行歌手铺天盖地席卷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听流行歌曲成为他们的一种时尚。在滚滚的流行音乐大潮中,一些歌曲粗制滥造,有相当多的流行歌曲以情歌为主,歌词煽情浪漫。然而许多学生“视流行歌曲如命”,狂热地崇拜流行歌星,甚至追随歌星的衣着打扮,模仿歌星的语言腔调。对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不感兴趣,认为教材歌曲太老土,跟不上时代潮流,在音乐课堂上及平时的交流中,表现出对教材歌曲的鉴赏能力弱,一些同学甚至表示难以理解戏曲、交响乐的存在,认为只有流行歌曲的存在才是合理的,这样不利于新一代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只能设法引导,我的引导方法是:课前搜集所教歌曲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及相关传说,制成课件,上课时像放电影一样,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歌曲的产生历史背景有个了解,有的学生看了说:“噢,原来这首歌曲还有这样有意义的故事。”有的学生说:“这首歌曲在当时起的作用真是大。”尤其是介绍长征组歌产生的背景后,再结合历史中的红军长征史实,并分析当时的环境下,长征组歌给战士们的精神动力。令我激动的是,学生听得不仅投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有个学生在看了多媒体介绍后(边看边放长征组歌音乐)眼圈已经潮湿……这时再教长征组歌,学生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习得很投入。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材中的一些歌曲是在国家和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候产生的,如《黄水谣》、《保卫黄河》是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沦陷,中华民族危难的时候产生的。主要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醒民众,奋起保卫祖国。教这两首歌曲时,可搜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地雷战等相关资料,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歌曲在当时激起了全民的爱国热情,不少人就是在这些歌曲的感召下奔赴战场的。这时学生的爱国热情会被激发,正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入音乐课堂的大好时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在上面的第二点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当时我们为什么会被侵略,就是因为落后,国家不富强,要想国家富强,必须要努力发展科技,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一定给自己树立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远大目标。

4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好流行歌曲与教材歌曲的关系。

通过上面三点,提高了学生对教材歌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了远大目标,在这三方面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教材歌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校园不可能将滚滚流行大潮阻挡在外,纵然它对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对流行歌曲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流行歌曲,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紧扣教材不放,把教材音乐及音乐课程标准当作音乐教学的“主食”,把流行歌曲当作“调味剂”。

音乐课堂上的歌曲背景分析要把握一定的度,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为音乐教学服务,不能喧宾夺主。教学内容才是音乐课堂的主体。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观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目的只是传递一些信息,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以期共同探讨音乐教学,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六

摘要: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以各种审美对象特别是各门类艺术作品作为手段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美育是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语文教学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以各种审美对象特别是各门类艺术作品作为手段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美育是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育又是人格完美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递进的。可见审美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要现实地满足这种审美需要,就必须开发人的审美潜能,使人的审美潜能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正是实现从审美潜能向审美能力转变的途径。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成个性完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语文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美育的途径很多,但学校美育应是主渠道。而学校的整个美育过程中的语文美育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够实施美育,主要原因有:首先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五彩斑斓的文学作品。其次,语文教学具有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特征,这一点与美育特征吻合。再次,语文课本集中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三大特征: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功利性(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道德教化的工具性,让学生自由自觉地非强制性地在审美中受到知识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育的过程。

出于对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关注,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重视人文性。美育属于人文性范畴。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呼唤着语文教学必须将审美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的满足、大众文化的蔓延,同时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不少人沉溺于一种形而下的感官愉悦的层面上,好看、好听、好玩等对生活外观的感性直觉压倒了对理性思考的内在判断。当前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潮泥沙俱下,涉世不深的学生难免受其影响,在纷繁复杂的世象中,他们感到困惑,出现迷茫,甚至手足无措。是非观念淡薄,美丑界限模糊,自控能力下滑,是他们成长中的绊脚石。可以说,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示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经受着昔日无法比及的考验。今天的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自私心态肆意膨胀,以“自我”为中心,带来社会责任感的“缺席”,审美情趣出现扭曲,审美观念产生偏离,一些人把庸俗当成高雅,视丑陋为美丽。可是今天的教育依旧沉浸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中。智育取代了美育,智育被置于至尊地位,美育成了弃儿。语文教育现状人们普遍感到不满意。语文教师不能不深思。语文教育的确是一项基础工程。也许是由于它的基础性,而导致人们的漠视。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学困境与尴尬的走出已成为一种必然。可今天,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已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语文教学――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以考试为轴心的教学让学生味同嚼蜡。受思想性和工具性观念主宰的语文教学,严重限制了语文的活力和生机。毋庸置疑,语文教材中遴选的篇目都是情文并茂、美不胜收的精品佳作,但面对这些篇篇不乏美点,处处可见精彩的经典中的经典,极品中的极品,学生为什么无动于衷、兴趣索然?课文中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学因子,学生为什么不能发现、感悟和理解?爱美是人之天性,朝气蓬勃的学生,爱美更是挡不住的诱惑。但他们对美的感知重在外表,重在视觉感官上。而语文教材的美在其独特的一面――不是具体、直观可感的,语文教材的美是依赖语言构建出来的,需要学生在大脑中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将文字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才能体验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对学生实施美育的神圣使命。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解放和升华,进而唤起学生真善美的情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美育是当代社会的迫切需要。

语文无疑担负着培养学生美好品德的重任,但过分强调,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语文并非是政治宣传、道德教化的工具,语文就是语文,毕竟它不等同于政治。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正在大幅度提高,语文逐渐摆脱政治思想性的束缚,回归到人文性(其中包含审美性)的特质上来。语文教学应采取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在精美的语言品味中享受到超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语文教学能够做到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而学生所渴望的也正是这一点。一味说教、灌输,于事无补,只会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憎恶,使语文教学陷入“少、慢、差、废”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加强渗透、实践,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释放情感,陶冶情操,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以文学作品为依托,通过艺术美来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大都情感丰富,思想深邃,意境优美,为美育提供了绝好的素材。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努力利用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接受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构建正确的审美意识、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相应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活动。因为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材也不仅仅是一篇僵化的文章,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所以,老师情、学生情、课文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特征。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与和谐统一,才能使师生产生共振,才能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情感的艺术,同时也是想象的艺术。离开了想象,语文美育则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想象是语文美育的灵魂。想象是运用旧有的经验、表象组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艺术作品里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绚丽多姿的立体画面,把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补充完整,才能从整体上建构作品的艺术美,领会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触其物的真切感受。想象是语文美育的翅膀,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文教师应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学调动过去的生活经验,唤醒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幻化出完整的形象、接近教材旨意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思维僵化在字面上,没有积极想象的参与,就无法感受到对象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估计不足,把本不该和盘托出的东西讲尽讲绝,没给学生的想象活动留出足够的空间,不能激活学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也因此无法得到创造性的审美享受。语文美育应处理好多与少、显与隐、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切不可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否则美育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语文美育中必须处理好教师、学生、作品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作品要成为审美的对象,要求主体必须采取理智和情感相统一的审美态度。审美活动中,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被主体建构出来的。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离不开学生对它们的认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身并不是自在之物,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那么只有在读者接受过程中,作品的意义、价值、影响和作用,才可能成为现实的存在。”审美是在有意识的感受中想象并超越对象,进行自由的创造。学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无论是从选择审美对象还是创造审美对象来说,他都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生对同一篇小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求在审美实践中,学生务必主动参与,切身体验,教师不宜灌输,不宜“越俎代庖”。

教师是美育的中介。尽管说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但学生对作品形成审美关系还需要教师作为中介。因为教师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审美纽带和桥梁。教师应先深入感受、领悟、挖掘教材的美,然后利用作品想方设法诱导、激发、推进学生参与审美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教材之美中获取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从而将作品的美物化为学生的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

总之,语文美育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中介,咬定“情感”和“想象”不放松。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生动活泼起来。

参考文献:

[1]余虹,罗远金.美育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孔祥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语文学刊,,3。

[3]张玉能.美学分析与语文教学[j].哲学研究,,6。

[4]王瑞平.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反思[j].甘肃教育,2001,10。

[5]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华中师大出版社,20。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1、学习经典课文的篇章美。

小学语文课中,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学习好课文中经典课文的篇章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写春的空气美,写春天的春花美,写春天的春雨美,写春天的人的勤劳美,描写美,抒情美,对学生既是一种写作美的熏陶,也是一种写作艺术美的感染。

2、学习课文作品的结构,培养学生作文的结构美。

语文课中不少作品的结构十分美妙。或者先总写,后分写;或者夹叙夹议,或者先描写后抒情。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首先学习课文中那些优秀作品的结构,培养学生作文结构美的审美写作意识。

总之,我们结合小语教学,充分利用小语教材资源,开展美育教育,这是按教育的方针开展教学的体现,也是培养新形势下少年儿童美育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语文美育论文800字篇十八

高中语文作为主要的三大科目之一,其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使命。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高中学校并未真正认识到文学名著阅读对于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及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最终,很多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不高,艺术鉴赏审美素质过低,一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失衡,授课方式也体现出诸多纰漏。因此,化解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版块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文学名著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时代等层面反应了古今社会及人类各种群体的思想意识、生存状态等等,充分了解并理解这些文学名著,可以顯著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学修养及审美能力,这些文学名著所体现出来的“美”,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1.社会审美。

社会审美应当以社会生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提倡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人性美,发现人性的闪光之处,提倡在社会生活中挖掘人性的美好[1]。社会审美往往与人们等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形成内在的互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需要构建在正面的积极的现实基础之上,因此,对于通过社会审美而反映出的与人性美、人性光辉相去甚远的内容则不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社会审美作为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其要求学生善于发现作品当中对人性尊严、道德、正确理念。重视社会审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自然审美。

自然审美提倡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大自然往往是人们的栖息之地,也是人们参与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大自然也为我们寻找和享受心中期待的美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人们在大自然中所体会到的“美”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最真实最直接,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当然,大自然的美各不相同,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作品对大自然的美也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去想象大自然现实中的美,这个想象的过程是审美意识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实现心灵洗涤的过程,会让他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3.艺术审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