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3:50:16 页码:12
2023年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9篇)
2023-11-11 03:50:16    小编:李耀Y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整理和梳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掌握好总结的写作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路,提高总结的质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者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小于17m。(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噪声及来源。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二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g-f。

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2、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液体的密度。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决定式。

表明浮力大小只和、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上浮:f浮g悬浮:f浮=g。

下沉:f浮。

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间的关系。

研究条件: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重力和浮力。

浮力:=g;重力:g=g。

3、浮沉条件的讨论。

(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态;

悬浮和漂浮是平衡(静止)态。

(2)上浮、下沉和悬浮:=v;。

(3)空心物体运用浮沉条件时可以用物体的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比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三

1.力是物体对物体间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3.至少两个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

4.发生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形变。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快慢,运动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标示力的作用效果(模型法)。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是成对存在的。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和受力物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四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五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六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实验技能是科学教师的主要岗位技能之一。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是完成教学大纲各项要求、使科学教师具备相应素质所必需的。八年级物理安排的实验内容不复杂,但并不违背其科学性。进行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考虑,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教学设计三方面入手,可一个一个地研究,一个一个地练习,注意与教学同步。训练要求是掌握实验理论,熟练实验。从实际出发开展实验教学。

本学期教学中,科学教学实验共做了17个实验: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和制作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的结构。对于观察实验,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验技能。

总之,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以及各种操作技能。今后,还要加大实验力度,增强实验效果,提高课堂实验学习效率。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七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和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

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和。这种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会画力的示意图)。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穿溜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会向退,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

第2节弹力。

1、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对吗?答。

2、测力计是测量的大小的工具。实验室里测量力的工具是,它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越大,弹簧的就越长的道理做成的。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质量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不许超过它的。还要观察弹簧的指针是否指到零刻线,若没有,则要调或读数时要进行加减修正。弹簧在测量范围内有: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比,弹簧的伸长=长度-原长。如原长2厘米,受3n时弹簧长5厘米,受6n的拉力时弹簧长厘米。

4、注意:.测力时力的方向要与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一致.

第3节重力。

1、重力: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方向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2、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成正比,表达式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它的意义是。粗略计算时,g取n/kg.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而,而质量随位置变。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地面上6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拿到月球上去重力为n。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用量程为5n的弹簧秤能称出它的重力吗?答。

3、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

4、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会画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5、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运动的小车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小车将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就是的。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验事实++科学推理得出的,因此(能/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牛顿第一定律直接描述:物体在不受力时所处的状态,即状态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间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指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节二力平衡。

1、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状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指状态和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它们的合力等于0。归纳为八个字“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3、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改变、不变).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不变)。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物体处于匀速或静止(没推动),则受到的力都是一对对的力,即受到的这对力方向、大小、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

第3节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的力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和大小有关系。越大、接触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综上可得: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

(1)两个物体要相互。

(2)两物体之间发生。

4、磨擦分为、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5、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些和增大(自行车的刹车)。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2)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9、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10、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勤于想象。一般需要经过联想,合理推想,大胆猜想。例如:联想“为什么“难以”感觉地球在运动?坐在火车或飞机上,闭着眼睛,感觉火车或飞机不再行驶或飞行,为什么?”;推想“描写物体的运动,需要参照物”;猜想“没有参照物,‘位置’或‘方向’等概念失去意义。”

二、咬文嚼字。学习物理概念、规律,须紧扣文字表述。比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里关键字有“物体”、“间”和“相互”。

三、詹前顾后。物理成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系统性。前面接触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与后面新学习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总是相互联系的,绝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学习中需要瞻前顾后,分析这种其中逻辑关系。

四、多作比较。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例如“速度”和“加速度”之间比较,相同之处,都是比值定义法。不同之处,物理意义差别“巨大”。这里,可能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才能较为彻底地理解。

五、做好实验。

六、使用好数学工具。比如“代数法”、“函数图像法”(包括“三角函数”)“向量法”和“不等式法”等等。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八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九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几点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如何学好物理。

1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做好笔记为辅,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2自觉独立复习。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要想对于物理的过程中,要清楚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要先把图画出来,还有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专心的听讲,在上课的时候不走神,还有不要自以为是,要不断的学习,向老师和同学问一下,还有这样的话我们要多练习,这样的话就能好好的把物理学下去,在学习的时候多练习。

3重视实验、勇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的规律、原理都是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总结或推理出来的。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物理实验要求同学们去做,去探究。只有同学们敢于实验,敢于实践,敢于动手,才能把物理真正学好。

物理如何去分析解题。

物理刚开始学的都是最简单的,每个人都能学会,可是物理难度一旦提升,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学会物理,这就是物理思维在作怪。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物理的每一个运动过程及每一个思维方式,而是背公式或计算,因为解一道物理大题用不到几个公式。

学物理要学会理解与分析,要熟知每一个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对其变形公式也要熟练掌握。物理要对公式及规律理解的很到位,不管怎么出题或者怎么变化都能找到它的本质,也就是任何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大家要有能力学会它。

在做物理题目时,首先要在大脑中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先不要急于去解题,先要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分解,把所有已知条件都利用好,因为题目里给出的条件有些是有诱惑性的,有些对解题非常有帮助,是解题的关键点所在,所以要把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细致的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