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21:40:43 页码:14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2篇)
2023-11-21 21:40:43    小编:李耀Y

激发创造力,丰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总结中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所总结的对象或事物。总结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每个人的总结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3.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神韵之美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延伸交流,说美。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壶口吗?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五、课堂小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的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赏析经典语段。

板书随堂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梁衡先生感知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柔美,这节课,我们来跟着梁衡先生学习写作游记。

二、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1.自主圈点勾画。

2.小组内交流。

3.明确:

下到沟底走到河心向上游看去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二、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3—5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写作时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描绘景物时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适当联想和想象,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果在抒写感受的同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有了高远的立意。例如本文中,作者在抒写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文章有了深度,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三、总结收获: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写作注意事项: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壶口瀑布》写景细腻,通过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势形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这不仅是一篇有新意的游记,更是一篇带给人启迪的哲理散文。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对于《壶口瀑布》这节课来说,我花费在品读赏析这一环节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环节的处理很是匆忙草率!反思一下,一切偶然皆是必然!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太过随性,不注意适时收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修炼,懂得掌控课堂,收放自如!

付出不一定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能得到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点评和指导,真是三生有幸!同时也特别感谢济南名师滕南老师长达半个小时的有针对性的电话语音点评指导!专家之声,高屋建瓴,如沐春风,如饮佳酿,醍醐灌顶!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学习写景细腻,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有力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做国河山河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1课时。

四、教学与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分享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面对美,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老师这里有两幅瀑布的图片,请大家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幅?喜欢第一幅的同学请把你的手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看到。喜欢第二副的同学也请你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看到。非常好,希望大家再这一节课中都能够积极投入。第一种瀑布是柔美和谐的,给人舒服的感觉,这种美很容易被人接受。第二种瀑布是粗犷豪放的,这种美则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第二幅图片中的瀑布因为含沙量之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它的磅礴气势震撼着无数人,作家梁衡就曾两次到过那里,并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走进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去领略它那别样的美。(教师板书:题目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检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推搡漩涡()汩汩()霎时()。

怒不可遏()出轧()挟而不服()。

(四)文本学习:

1.整体感知:

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些形容词概括)。

2.品读感悟:

品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雪。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读出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总结赏析句子的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赏析:“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合学指导:可从修辞、动词、句式等角度来赏析;

先独立思考,做好批注;

小组交流解疑,需要老师帮助可举手示意。

(赏析完成后,配乐诵读。板书“壮美”“情”“赞美”“热爱”)。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3.探究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壶口瀑布这一胜景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情景交融”)。

(五)拓展提升:

观看壶口瀑布视频,示范所思所想:罗丹曾说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面对这样的壶口瀑布。我想到了在黄土高原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后生们,忘情的、没命的击打着的安塞腰鼓!想到了在陕北高岭上,那曲调高亢,旋律奔放的信天游!想到了在关中地区,那大喊大叫,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秦腔!这些文化体现的就是黄河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思考:面对这样雄伟壮美的壶口瀑布,你想到了什么?(比如:人生启迪、历史、文化……)。

(六)小结:

《壶口瀑布》写景细腻,通过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势形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这不仅是一篇有新意的游记,更是一篇带给人启迪的哲理散文。

(七)推荐阅读:尧山壁《陶醉壶口》梁衡《壶口瀑布记》。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句,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无坚不摧、坚忍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1、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感染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2、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借助欣赏图片和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1、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说起“瀑布”,你会想起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4、朗读“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军万马滚滚向前……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尽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感受壶口瀑布水势的浩大、湍急、汹涌,感受壶口瀑布带来的雄壮、勇往直前的气势。

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第3至5段,写再访壶口。雨季的壶口瀑布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这一次,壶口瀑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浩荡声势。初识壶口作者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第4段,描写河水的其他形态。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这里,黄河不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三个段落,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通观全文,可知作者不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赞美黄河的深意。

1、完成“学习建议”。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择六题“思维训练”题作书面准备。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2、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3、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5、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矿雄伟,壮丽浩淼——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借景抒情,隐含着写作意图。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作者故意否定前一种说法而又不删除,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9、写一篇读后感。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北海的早晨》,了解新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梁衡先生用生动的文笔将黄河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刚柔相济的特点呈现眼前,这篇文章既是一篇展现壮美画面的游记散文,更是一首读来令人振奋的精神赞歌,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回放自己的教学视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未能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细细思考,有以下不足:

一是教学节奏把握不到位。本来计划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没有按计划完成。由于课前预习任务强调不到位和设计不明确,使得第一课时在字词检测环节占用的时间过长,进而导致“明确所至”环节放到第二课时进行,拖慢了整体教学进度。

二是教师语言不够凝练。我在讲课过程习惯反复强调某个问题,比较啰嗦,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进程缓慢。并且,教师语言的优美度欠佳,赏析这样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却未能通过语言传达出文本的美感,使得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

三是课堂问题设置不明确。在“明确所至”环节,设计的问题为“找出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提示的'角度有“声”“势”“景物”“景物特征”。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清晰辨别“声”与“势”的区别,现在想来,这两者本也没有明晰的界限,可以合为“声势”这一个角度;另外,“景物特征”实为作者在所见时的感受,如壮美,如柔美,而“景物特征”这一提示角度比较牵强。

四是教学环节衔接度欠佳,缺乏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教琐碎,各问题之间的联结度较弱,如“制定壶口瀑布旅游攻略”和“品读所见”这两个问题,过渡稍陡,教师的引导过渡语缺乏指引性。“品读所见”环节,本意设计为学生自主发言,但是学生回应不够积极,转为教师选定句子而后学生分析的方式进行,赏析过程比较零碎。

针对本节课呈现的不足,我更加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设计也要契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回答。此外,我还要凝练课堂语言,不断提升语言素养,既要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还要合理把握速度、节奏感等,达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的妙处并学习使用。

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1、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时,教师激情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对其不乏赞美之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xx自天涯”,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预习反馈】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三)【初读课文,巧梳理】默读课文思考:

2、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气势磅礴、危险、震耳欲聋、与众不同、声势浩大

(四)【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品读3———5段,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小组讨论,圈画出重点词句,并作分析)

2、第五段写石头有什么作用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属于侧面描写)

(五)【再读课文,感悟主旨】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儿女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巨大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身体力行,爱我中华】

如果有一位外国友人向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你会怎样给他介绍(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结合本文所学的有关内容

(七)【视频欣赏,中国美】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设计思路: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

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情感目标: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

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到图书馆、网上查阅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及资料。

2、解决生字词,读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2.简介壶口。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壶口瀑布名字的由来。文章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1.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小组交流讨论)。

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大川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三)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想到了人——“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这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有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教师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黄河的美不在终点,而在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作者从威武雄壮、奔腾雄壮的黄河水中不仅看到了祖国锦绣的山河,更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民族精神。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第二次:

上游:波澜壮阔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龙槽壶口:碎成点,碎成雾瀑布泉、溪。

眼前的河水: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河——人——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坚忍刚强、勇于反抗)。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课堂有预设,有生成,给生成留下足够多的空间。经得起课堂的“风浪”,敢于放手让学生多想多交流,不怕出错犯错,这是课堂的“放”。根据课堂中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预设,把学生引到课堂核心知识点,这是课堂的“收”。“收”自如,才能让一节课灵动起来,“活”起来。磨课的过程中,有一版的课件做的非常细致,每一个重点的突破都体现在课件上。试课时,一节课拉着学生奔向设定好的路线。整堂课上的学生累,讲课的老师累,听课的老师更累。在之后的讲课中,我将尽最大努力去细读文本,全方位的读透文本。讲课过程中,不管学生的思路是飘到天边还是深潜海底,我们都要把他们有序的领回来,引至课文核心要点。

在《壶口瀑布》实际的课堂中,我课堂中“收”“放”能力亟需再提升。“活”课堂才是真正激发学生读文本、探究文本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直接支持,他们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记忆要优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给给他们提供具体可感的材料,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其一,《壶口瀑布》课堂中,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展示壶口瀑布的视频让他们感受瀑布,然后再进入文本细读。其二,《壶口瀑布》课堂中,引导学生各种方式的读去感受文本。在学生集体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再进行细致的指导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分组朗读,男生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美的部分,女生读表现壶口瀑布柔和美的部分。

课堂教学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一处胜景,雄壮美与柔和美兼具,刚与柔兼济。趣味点之一,美景动人心。借助多媒体,展现壶口瀑布的美丽壮观。趣味点二,借助学生自身的写作经历,来赏析《壶口瀑布》写作的独特。趣味点三,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示两种观景角度。在《壶口瀑布》实际课堂中,趣味点三让学生展示简笔画的过程不够出彩。两位同学画的思路清晰,画工很好,但都是用铅笔画的,给大家展示的时候后面同学没看清楚。因此,在学生创作简笔画时应提醒学生用彩色笔,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思路,这样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识记重点知识。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句,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无坚不摧、坚忍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感染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

【课文提示】。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2、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借助欣赏图片和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说起“瀑布”,你会想起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3、哪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4、朗读“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军万马滚滚向前……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尽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感受壶口瀑布水势的浩大、湍急、汹涌,感受壶口瀑布带来的雄壮、勇往直前的气势。

【观看图片】。

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分析】。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第3至5段,写再访壶口。雨季的壶口瀑布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这一次,壶口瀑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浩荡声势。初识壶口作者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第4段,描写河水的其他形态。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这里,黄河不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三个段落,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通观全文,可知作者不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赞美黄河的深意。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择六题“思维训练”题作书面准备。

第二课时。

【思维训练】。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2、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3、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5、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矿雄伟,壮丽浩淼——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借景抒情,隐含着写作意图。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作者故意否定前一种说法而又不删除,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8、找一幅或一组壶口瀑布的照片,配一段诗文。

9、写一篇读后感。

【学习小结】。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北海的早晨》,了解新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学习写景细腻,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有力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做国河山河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与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分享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面对美,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老师这里有两幅瀑布的图片,请大家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幅?喜欢第一幅的同学请把你的手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看到。喜欢第二副的同学也请你把手高高地举起来让老师看到。非常好,希望大家再这一节课中都能够积极投入。第一种瀑布是柔美和谐的,给人舒服的感觉,这种美很容易被人接受。第二种瀑布是粗犷豪放的,这种美则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第二幅图片中的瀑布因为含沙量之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它的磅礴气势震撼着无数人,作家梁衡就曾两次到过那里,并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走进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去领略它那别样的美。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推搡漩涡()汩汩()霎时()。

怒不可遏()出轧()挟而不服()。

(四)文本学习:

1.整体感知:

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些形容词概括)。

2.品读感悟:

品读:“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而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读出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总结赏析句子的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赏析:“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合学指导:可从修辞、动词、句式等角度来赏析;先独立思考,做好批注;小组交流解疑,需要老师帮助可举手示意。

(赏析完成后,配乐诵读。板书“壮美”“情”“赞美”“热爱”)。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3.探究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壶口瀑布这一胜景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情景交融”)。

(五)拓展提升:

观看壶口瀑布视频,示范所思所想:罗丹曾说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面对这样的壶口瀑布。我想到了在黄土高原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后生们,忘情的、没命的击打着的安塞腰鼓!想到了在陕北高岭上,那曲调高亢,旋律奔放的信天游!想到了在关中地区,那大喊大叫,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秦腔!这些文化体现的就是黄河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思考:面对这样雄伟壮美的壶口瀑布,你想到了什么?(比如:人生启迪、历史、文化……)。

(六)小结:

《壶口瀑布》写景细腻,通过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势形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这不仅是一篇有新意的游记,更是一篇带给人启迪的哲理散文。

《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的妙处并学习使用。

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1.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时,教师激情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对其不乏赞美之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xx自天涯”,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预习反馈】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三)【初读课文,巧梳理】默读课文思考:

2.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气势磅礴、危险、震耳欲聋、与众不同、声势浩大

(四)【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品读3---5段,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小组讨论,圈画出重点词句,并作分析)

2.第五段写石头有什么作用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属于侧面描写)

(五)【再读课文,感悟主旨】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儿女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巨大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身体力行,爱我中华】

如果有一位外国友人向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你会怎样给他介绍(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结合本文所学的有关内容

(七)【视频欣赏,中国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