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7:53:00 页码:14
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优质16篇)
2023-11-25 07:53:00    小编:李耀Y

随笔是一种以记叙、描写等手法,自由而灵活地表达作者个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作品。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框架是写好总结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提纲进行引导。接下来是一些明星、名人的成功经验总结,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借鉴。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一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二

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语文教材改革,对于改革效果能够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者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以使得中学语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动态,实现“一纲多本”的情况转换。目前,关于语文教材方面的研究,还应注重把握和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国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对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方法作为较为有效的改革,对于时代发展的考虑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水平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实际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与转变,因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会产生较为强大的联动效应,继而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师的素质方面的影响,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巨大的挑战。因而,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给予相应的重视,才能够从根本上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经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继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的成绩测试将仍然作为考核学生素质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将仍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参量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升学率,仍然坚持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这其中所采用的考核评价手段,也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对中学语文考试的方法、内容应该继续深化。因此,在语文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保护,突出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生活即学习”的态度,对于语文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分阶段、多层面的;对于考试的态度,考试并不是由某一次单独的考试来实现或者完成的,而应该由平时的知识竞赛、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涉及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于涉及面较广,因而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三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习,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习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习时应注意的: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习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习课本,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要利用好《中学生必背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习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习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高三复习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提高复习效率,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要针对学生实际,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过手,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习课应力求避免与平时教学的简单重复,教学要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就是不搞题海战术,精心选编习题,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而要剖析、阐释,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尽管高考复习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习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习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四

(1)首创性原则 

(2)求异性原则 

(3)发散性原则 

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教学反思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五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六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七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八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在中考中,作文更是占了语文总成绩的半壁江山。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其实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综合语文素质的考察,所以,培养学生好的作文能力是提升其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却很糟糕,模式化、教条化的写作模式充斥着作文教学,学生怕写作、不会写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学生的问题。

1.1抄袭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业任务明显比小学阶段多,又由于作文在应试考试中分值差异较小,迫于升学的压力,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将学习重点放在了数理化等容易拉开成绩的科目上,学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其他科目上,为了方便,便会投机取巧,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抄袭,而不是自己真正进行构思和完成的,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能在考试的过程中拿到好的成绩,他们选择背诵作文的方式,有些和主题无关的素材也硬放到上面,这样并没有真正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他们的生活,长期以往,学生的语言变得贫乏、空洞,语文素质自然低下,大量的学生抄袭作文必然会有雷同,笔者曾经见到过一个班70名学生写的一篇命题作文,其中,有十多篇文章的开头可谓一模一样,还有其他地方的雷同多不胜数。

1.2厌恶写作,怕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从人生阅历上看,中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积累少,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这就决定了中学生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有大部分学生又整天处在题海之中,学习太过急功近利,导致他们拿到作文,只想着完成作业,渐渐地对写作也就失去了兴趣,从而厌恶写作。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写作根植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大部分中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或者是不关注生活,不将写作与生活联系,拿到作文不知如何写,从而惧怕写作。

2教师的问题。

2.2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割裂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离不开生活,一旦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简单的道理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懂得,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关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就是其写作的素材,学生的阅历虽然不多,但是,他有其特有的生活体验,教师的作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2.3教师个人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功底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语文的外延广阔,所以,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能将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语文老师要爱语文,爱写作,才能以此感染学生爱语文,爱写作。面对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我们广大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以及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消除中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共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写作,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杜绝抄袭作文的现象,消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在写作中,力求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杜绝说假话、空话、大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第二,学生应该扩大阅读面,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提高文化修养,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认知水平和间接经验,学到写作技巧。要广泛地阅读不同的书籍、期刊、报纸等,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读书经验,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为日后写作打基础。第三,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然后让学生从他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出发,坚持每天写日记或者随笔,这样,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顺畅,写作也就不会那么被动,长期坚持下去,写作也就有话说了。作为教师,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写“下水作文”,从而,切身体会写作的难点,这样也利于老师站在学生写作的角度来审视作文。第四,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教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和基本功后,要适当地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留意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写作中提炼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实的生活配上真挚的情感和过硬的写作技能,才能生产出具有生活气息的美妙文章来。同时,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加强自身素质训练,学校也要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让老师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讲座和教师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五,从根本上改革现存的中高考考试制度。在中国,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领导,无一不是跟着中高考这一“指挥棒”在转动,校外各类辅导班无一不是瞄准了中高考的考试模式在授课,这使得富有趣味的语文作文教学变得功利性十足,为了应付高考,学生从高一开始就练习写议论文,整齐划一的“三段式”议论文充斥于高中学生的写作之中,此种现象和我们现存的考试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从中高考考试制度上入手解决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弊端是为根本途径。总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存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都存在限制学生发展的因素,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改革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改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茂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问题[j].教育探索,2007(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九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在强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建设,强调要集体备课。有的学校还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及要求,逐渐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学校明确规定: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乍听之下,颇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团结协作,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备课可能更能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可能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及教学常规检查。而且,近几年教学规模扩大,年轻教师增多,他们有活力,有朝气,但教学经验不足,加强集体备课,可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他们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减少他们在教学探索中的失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加快了年青教师的成长。这样看来,集体备课是很有好处。

但细细反思,越来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集体备课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个度,强调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这就有悖于教学规律了。原因其实很清楚。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学能力及教学风格各异,即使是统一教案,也不见得就适合不同的教师,有时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利于教学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机械。尤其对年青教师而言,这种集体备课,更会使他们逐渐养成跟着老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从而逐渐缺乏自己的钻研与独特的教学个性,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与老教师一样像模像样一板一眼了,但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独立钻研能力其实是逐渐降低了。这对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害无益。其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中也会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求,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同一篇课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话出色、感情丰富的教师可采用朗诵法,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课文的丰富内涵;善于网络教学的教师则可引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再查找写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进行比较阅读;善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则可进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变成个性挥洒的广阔天地,学生才会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统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学规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就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教学,最好不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所认为的生字词也必然不同。基础过硬的学生,可能已基本没有生字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词还很多。教师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字词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针对基础弱一些领悟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就要多一些;面对基础过硬理解接受与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己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质疑讨论。注重教学的差异性,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魏书生老师强调学生自习、自己摘抄读书笔记,包括生字词在内,还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考查,这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词,由学生来说,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几个字词重要,它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而钱梦龙老师去外地借班上课,一开始总要问几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就是那几个问题让他大体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啊!不能不让人叹服。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求大同而存小异,每位教师应针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眼下,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广东、山东等省均已开始试点,上海第二期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非外语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对相当一部分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等)来说,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养直接与国际要求相接轨的学生,它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境,而不仅仅只限于英语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涉及了一些学科特有的专业语言,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用英语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听、说的能力。

但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采用双语教学?我以为不妥。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学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有外语教学在承担应有的责任,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课。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以利于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开设涉外汉语课。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说到底,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亲情的联系,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国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规范汉语,让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汉语,体会与领悟方块字中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为什么在国际科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就一定要用英语?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持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这种言行,不仅让我们钦佩,也赢得了国外科学家的尊重。这种言行,大大激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语来讲授语文,这是对自己母语的不尊重,这是语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经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语言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而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告诉每一位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们考研评职称等许多事情都非考英语不可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英语放到了极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让本真的语文教学也进行双语教学,不要到我们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础不扎实或者不重视中文的时候再来呼吁:重视语文!救救语文!

思考三:教学目标学生决定论。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平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平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近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

中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中学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九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九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中学语文 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一

反思,一般指的是人在遇到问题产生的一种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直觉性的反应,是对问题的一种探视行为。在教学中运用反思法,则是对学习中或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寻求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策略,从而达到自我改进和完善目标。

在一般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会看到“教学反思”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用于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主要是体现在: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教育工作的从业者,又是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者,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要将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其次是解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再次就是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的升级,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选择和观察,理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反思教学法”则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寻找解决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阶段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都有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主要是:首先,语文教学活动泛化,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范围已经超出了课本,它已经扩展到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等生动的教材。对于语文能力的驾驭也已经超出了课堂范围,例如:举办演讲会、辩论赛、朗诵会、主题班会、文娱玩会等。其次,就是在中学教育中会出现学科学习兴趣分化,语文作为“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二位和“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八位还是相当受学生喜欢的。再次,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使抽象思维得到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主要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抽象思维的分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不断内化。反思教学法的手段是可以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接受和更新的一个过程,将情感作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劝导和形象的渲染,使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要关注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和情感层面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思考高点,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将反思教学法贯彻到学生学习中,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反思教学法从语文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学的语文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学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学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中学生的学习建设在整个中学生语文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应当得到我们各中学在中学生语文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校园和中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创新和发展各种建设性思路。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设定的教学目标提前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学习方向,包括作业在内的设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2、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初始力量。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

3、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4、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主要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由原来的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主动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教师要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己身”。

6、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中学课改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对于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使用教学反思的方法来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二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三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难点所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分析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将结合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特点进行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文言文。

学古文难,教古文更难,对于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文言文教学几乎是它的一个死角,尤其是农村中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教师会选择文言文进行讲授,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与波动。对此,本文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希望对提高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成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授课质量,第一步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转变课堂重心,不能一味的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表现与发挥的余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简单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探究完成,比如对照注释进行初步翻译,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教师对于简单知识只需要进行点拨,对于重难点知识则需要详细讲解。例如教师在讲《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将重点实词与虚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自己找出答案,而对于有异议的词则可以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极大的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相关词汇进行查找与整理归纳能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遇到的自己不懂而又没有注释的词汇应优先选择工具书查找,尽可能的遇见问题自己解决,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重难点词汇要养成对其归纳整理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认识的词汇会越来越多。学生这些习惯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自律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记录本,并让学生对课程要求的实词、虚词掌握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一套属于学生自己的“文言知识库”。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整理归纳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式学习。总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的创新与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文言文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二、创新学习方式,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文言文授课方式往往带给学生死气沉沉的学习环境,这无疑制约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文朗诵会、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会等等这些都是可行性比较高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将文言文学习转变成文言文游戏,这也极大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拓宽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渠道,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课程进入了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两节课时间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当然,在竞赛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复习范围,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另外,教师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答题方式,如轮流答、抽查答、推荐答等等,这样做即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重视学生文言文朗读情况。

朗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习得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俗语的存在无一不在证明朗读的重要性。农村中学条件限制比较大,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传授知识,朗读作为一种传统、基本的教学方式,它对外界的要求条件很低,只要学生有空间、有时间即可进行文章的朗读,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进而增加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很多人感觉朗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它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实现自读与范读的结合、齐读与个体读的结合、讲前读与讲后读的结合,以及朗读与背诵的结合,只有将这四结合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把握。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自读,并且要带着感情去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学生在朗读当中经常出现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教师要特别留意,并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在学生长期的朗读中,文言文语感自然会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

四、强化学生文言文主旨领悟能力。

很多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出现了教学偏差,教师常常一味的将时间与精力过度的花费在字词的理解翻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章“文”的理解,学生不能文章主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例如,在《捕蛇者说》这一课当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如果学生不理解历史背景,不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便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更不懂文章中提倡的“舍生取义”观,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也会淹没在学生的似懂非懂中。对此,语文教师应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文本”中,教师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与精神内涵。学生在弄懂文章主旨的前提条件下,在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从而感悟历代迁客骚人的崇高精神。

五、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六、结语。

中学文言文可以说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讲授的时候,一定要还原历史,不偏不倚,让学生在感悟古人情怀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另外,通过以上方法的介绍,希望教师能够“为我所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真实体验,进而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作者:汤莹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锐.农村初中文言文教法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谷明磊.运用诵读法改善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阳建忠.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2010.

[5]刘爱华.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文言文复习方向[j].考试周刊,2007,(37):1.

[6]徐明月.对农村中学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策略探究--以文昌市锦山中学为考察对象[d].海南师范大学,2015.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四

我国的文学水平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文学大师,他们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诠释某种道理,现代教学中,语文中作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学校和老师也采取了很多种方法,但是得到的教学成果却没有改善。在新课改之后,对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写作水平也体现出一个社会文学风气,是人们素养的表现,所以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很有必要。语文教学为其他的素质培养打下基础,从进入学校开始,人们便接受语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能力通常是由具备的语文水平表现出来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每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提升上去,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遵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应新课改要求,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改革内容之一。

(1)作文课时比较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作文教学占据的教学时间很少,老师的讲学内容大部分注重课文的教学,很长时间内才会利用一点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这点时间的教学成果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充足的作文教学时间应定为两个课时或者两个课时以上,在目前的作文教学时间上看,短促的教学时间使得老师只能将作文进行粗略的讲评,大致的指导下一次布置的新的作文,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能提高,因此语文作文教学课时比较少导致了学生作恶水平得不到改善。

(2)学生敷衍了事。

当前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大多数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很少注意到现实中的事物,对生活中的感悟也比较匮乏,因此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领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内容可言,没有可言引用的材料,写作技巧更是掌握不了,即使好不容易写出一篇作文,内容空洞,缺少新意,没有什么可读性,还有的写不出来,就虚构拟造,没有真实性,全文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敷衍了事。

1.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没有规章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校作文教学成果没有明显改善,并且有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作文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作文水平,学校和老师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初一到初三,制定一个计划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贯穿始终。每一次的写作训练都要力求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针对写作中一两点写作能力布置作文命题,这样经过几次作文练习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各方面的提高。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除此之外,学校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文学习课时,在作文学习时间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安排的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循序渐进。明确的教学计划让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个事物最好的前提条件,具有兴趣才能自愿学习某一事物。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写作不再是学生感到排斥的事情,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起,慢慢锻炼,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事物就是一篇有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非得要华丽的辞藻,小事也可以写出真情感,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练习,慢慢提升学生写作的自信。另外,老师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不能只夸奖班级上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写作能力低的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承认,当老师对他们表现认可时,他们会更容易得到进步,即使只受到老师一点点的夸奖,他们也会产生很大的动力,争取获得老师更大的认可。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给予鼓励,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3.改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还没有足够的观察和认识,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现现实中的事物,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言之有物。其次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启发,经过分析和回味之后,将阅读过的文章中好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长期的阅读和练习,学生会摸索到写作中的妙处。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评改作文,老师在评改的过程当中,要明确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作文,双方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得到共同的进步。

三、总结。

中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是目前新课改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制定出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教学事业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中发,张相龙.还作文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j].语文教学与研究,(04).。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志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范义勇.作文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语文月刊,2010(05).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五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研究篇十六

[摘要]国内有关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缺乏大样本的统计分析。

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已毕业,本文就我校首届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做一简单的调查分析和总结,期望对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和未毕业的八年制学子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中南大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就业信息;调查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继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和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后,2004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5所重点高等院校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1]。

中南大学首批八年制医学生是从2004年入学的七年制中通过选拔和择优录取的。

一、招生和培养。

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共招收100名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严格的淘汰制度,在不同阶段共淘汰了5名学生,并从其他专业中择优选拔4名有志从事临床医学的学生进行了补充,最终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共毕业99人,分别来自全国24个不同省份、直辖市或自治区,其中以湖南本地生源为主,约占37%,其中男生48人,女生51人。

中南大学首批八年制的培养模式相比七年制医学教育增加一年的理工科基础教育。

在前两年理工科基础教育期间,100名医学生被分成3个模块(物理模块、化学模块和信息模块),分别接受物理、化学和信息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目的是为了结合个人兴趣培养有不同理工科基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完成两年的理工科教育后,八年制医学生在医学院接受两年相同的基础医学教育。

在后面的临床教育阶段,八年制医学生被分到湘雅医院和湘雅二医院两个附属教学医院完成后期的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

二、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对中南大学2004级99名首届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从事专业进行调查,共搜集了95位毕业生的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单位情况。

截止2015年3月,受访的95名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已全部就业,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湖南、浙江、北京三个省或直辖市,分布于全国12个省份的26家省市级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基本上为高校附属医院(见表2)。

其中,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留在湘雅系统的附属医院工作(约占60%),湘雅医院27人、湘雅二医院20人、湘雅三医院13人。

其他省份分布较多的主要有浙江省13人,主要就业单位为浙江省人民医院(3人)、浙江省肿瘤医院(4人)、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2人)、宁波大学附属一医院(1人)、宁波李惠利医院(2人)、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院(1人)。

其次是北京市有9人,包括北京阜外医院5人,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各1人。

再次是江苏省有3人,分别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人,苏州大学附属一医院1人。

其他省份分别较少。

(二)从事专业情况。

95名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内、外科(约占66%),部分毕业生从事麻醉科和一些辅助科室,如放射科、超声及病理科等(见附图)。

进一步分析毕业生在毕业前后选择和从事专业的情况,结果发现58人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一致或相关,37人(约40%)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不一致。

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为非定向培养,这就决定了八年制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和主动选择性。

然而,导致约40%的毕业生从事与之前选择专业不一致的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专业的供求失衡,如骨科、普外科等从事人员相对较多的专业,毕业学生相对较多而需求量少,导致部分从事骨科和普外科的学术毕业后不得不从事其他科室。

而相对偏一点或一些小的科室,如胸外科、眼科、康复科等,因选择的学生偏少,且目前这些科室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需求量大,所以从事这些专业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

三、讨论。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和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相比有很多不同,很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1],目前仍在探索和摸索阶段,国家没有形成固定和统一的培养模式,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有自己的培养体系。

因八年制大规模招生是从2004年开始,目前已有三届八年制毕业生逐步开始毕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但目前就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研究,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八年制毕业生之间比较的研究均相对较少。

本文的调查统计了中南大学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总体来说,因为是第一届八年制,其培养模式也是在以往的七年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通过加强医学前的通识教育即理工科学习来扩大医学生的视野,为的是以后在医学领域能有更多的创新思维。

目前国内八年制院校的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也不尽相同,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为“5+3”模式,浙江大学医学部为“4+4”模式,但其本质基本一致,基本都包含了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2]。

首届毕业生的招生考虑到湖南本地的生源为主,工作基本为国内大型三甲医院。

因八年制培养为非定向,其学习期间专业的选择不影响以后就业专业的选择。

牛海涛[3]等分析了八年制学术的素质和就业特点,认为八年制教育“重基础、宽口径;八年一贯,可塑性强”,毕业后适合在国家级、区域性省级综合医院、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机构等部分工作。

就八年制医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来看,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约40%的毕业生从事的专业与毕业前选择的专业不一致,大部分毕业生(约66%)还是从事内、外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与八年制医学的特点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

王蓓[4]早在2008年就对北京大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做了调查分析,调查认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存在就业意向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期望与政策向导“错位”,自我定位与用人要求“不符”,医学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关于中南大学首届八年制毕业生的科研、生活、出国等其他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中南大学八年制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中统一分析。

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国内其他八年制院校的毕业生来看,中山医学院八年制毕业生的科研情况较好。

根据中山医学院的网上调查显示的结果(截止到2015年2月23日),中山医学院参与调查的每一位毕业生均发表过核心期刊的文章,其中有66.67%的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在2-3篇,93.33%的毕业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收录的文章[5]。

在出国学习方面,第二军医大学首届八年制45%学员在毕业前拥有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6],表现出了其培养模式的国际视野和教学工作的国际化。

对于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的生活、工作等情况的满意度缺乏相关的文献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范学工,梁莉,等.中美两国八年制博士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0(1):118,121.

[5]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就业情况调查问卷[eb/ol].[2015-2-23]./repor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