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1:39:45 页码:8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汇总10篇)
2023-11-23 21:39:45    小编:李耀Y

音乐和艺术是表达和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完美的总结要能够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和要点。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总结任务。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一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1)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二

发表时间:-4-159:45:06来源:小西一校作者:代春艳。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汇报。师肯定学生发言。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猜想。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归纳步骤.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数量)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各方面回答。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三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调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四

(1)知识与技能: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理解并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猜想,验证的能力,并从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及函数与方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的概念

难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求下列方程的根

师生互动:问题1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前3小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三种情形。

问题2填写下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关系?

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观察并总结数学规律

问题3完成表格,并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

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概括所发现结论,并能用相对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2.建构函数零点概念

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思考:

(1)零点是一个点吗?

(2)零点跟方程的根的关系?

(3)请你说出问题2中3个函数的零点及个数?(投影问题2的表格)

师生互动:教师逐一给出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学生给予表扬,不正确学生给予提示与鼓励。

3.知识的延伸,得出等价关系

(1)方程f(x)=0有实数根(2)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五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当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

一.准备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教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交流,汇报解法。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的做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法。

五.深化练习。

1.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习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倍”、“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改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启发学生继续学习,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交流、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习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但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练习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方法,“差倍”问题掌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因为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立刻进行学习,耽误了几分钟的学习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六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会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关系解一步简易方程并会检验。

4.培养观察、抽象、总结、概括能力、发展思维。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关键: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三、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七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1、发现新知。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2)(3)(4)。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4、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

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验算:x-2=15。

解:x+3-3=9-3方程左边=6+3=9解:x-2+2=15+2。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思考篇十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6+3。

=9。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