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卢永根事迹介绍(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3:03:29 页码:12
最新卢永根事迹介绍(优秀8篇)
2023-11-11 03:03:29    小编:李耀Y

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坚持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写总结时注意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提升的空间。阅读总结范文能够开拓思维,提高总结能力。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一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在20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学习他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要结合我们的专业实际,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无数英模前辈为榜样,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要用坚定的爱国信念武装自己,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塑造自己,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时代楷模,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铭记于心,并且以他们为榜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二

一生可以很长,长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驹过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将刻画出怎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和把握。这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不求无憾,但求无悔。一个“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的“布衣院士”,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怀揣怎样的笃定追求,拥有怎样的洞明练达,才能够坦然无悔地留下这样一座闪光的“无字丰碑”。“永根”有“根”,探寻卢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码,我们找到了“根”之所在。所以说爱国不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言语更是一种承诺,许下承诺用一生来坚守这是我们的本分。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三

昨晚收看《新闻联播》,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卢永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生于兵荒马乱之际的卢永根,对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他无数次说,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他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1949年,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为了一名年轻的革命者。

作为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卢永根心系祖国,无论是当院士,还是当校长,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永远高于一切。卢永根一辈子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词。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水稻科研事业;87岁,将880万元积蓄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他又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活在世上应该干什么,走后应该留什么?卢永根用他的一生作出了回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卢永根曾说,“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党员能够牢记入党誓词,讲诚信、守纪律,为党和人民作了许多贡献。但也有不少同志,虽然也在党旗下宣了誓,但却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党章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没有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做了许多违反党规民意的事。

一诺重千金。我们每一名党员,都是在党旗前宣过誓的,都是向党和人民作出了承诺和保证的。宣了誓,就要遵守,就要执行。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一定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守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真正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境界与追求。

人虽千古,声留万世。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卢永根精神”,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平凡岗位,做出经得起时间、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不平凡业绩,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永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四

(1930-)。

事迹简介:

卢永根,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生前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罹患癌症后,他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无偿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学校用这笔款项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据新华社电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昨日,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公示。其中,广东有11人入选建议人选。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十九大召开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绽放,“仿佛回到刚入党的那一刻”。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卢永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种质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

“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底,身患癌症的卢永根住院,老伴徐雪宾问道。

“捐!”卢永根脱口而出,只有一个字。

“好,我也是准备捐的。”没有任何思想斗争,老两口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20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他颤巍巍地打开黑色旧挎包,掏出了里面的10多张存折。周围安静极了,只见卢老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不久后,他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

8809446.44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徐雪宾说:“我们的生活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这些钱就是多余的。”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卢永根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徐雪宾很满足。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这些壮举,大家说是“捐”,可卢永根却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老伴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

不仅“还”钱,他们觉得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党和国家的,也要“还”回去。于是,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五

他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老校长。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3月,他撑着孱弱病躯,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是华农建校1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他,是卢永根。他无数次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祖国!

卢永根院士。

近乎苛刻的节约。

毫无保留捐出毕生积蓄。

记者到华农采访时,是9月6日下午3点。在农学院8楼,我们推开了卢永根办公室的门,房内的办公设施非常简单,办公桌上的日历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卢永根的同事们介绍,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们说,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华农师生再次见到卢永根,是在今年3月。当时,他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卢永根到银行捐款现场。

卢永根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厉行节约,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他还在楼顶‘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尽量少买菜少花钱”。

8月,卢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县考察再生稻。

前几年,他的同事学生看到卢永根年纪大了,建议请个保姆,有个照应,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保障安全。一听这建议,夫妇俩直摇头,继续“我行我素”:卢老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裤腿,趟着雨水回家;徐雪宾则踩着一辆28寸凤凰单车,车铃叮叮当当,响彻华农校道。这也成为华农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卢永根为何要捐出毕生积蓄?对记者的疑问,刘桂富说,卢老年轻时的经历,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他现在做出的决定。

纪念恩师。

女儿取名“红丁”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他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乡下待了将近两年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此时,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老师,受其影响和教育,他在全国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党。当时,卢永根年仅19岁。

卢永根很快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内地,到私立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迎接广州解放。年轻时的学习和革命经历,让卢永根不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0年,卢永根(左)与胡景钊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正是在广州,卢永根初为人父。1959年,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房,卢永根的女儿出生了。夫妇俩共同商议后,决定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红丁”,以纪念恩师丁颖。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但丁颖与卢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学界佳话: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老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说,在卢老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住院后,卢永根还主动向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所有党员每月按时足额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华农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

践行诺言。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是的,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发挥“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的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华农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

近日,华农师生和校友在得知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后,深深被卢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无数校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留言:“向卢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宾教授致敬!”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六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是的,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发挥“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的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2008年,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华农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

近日,华农师生和校友在得知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后,深深被卢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无数校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留言:“向卢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宾教授致敬!”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七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35年前,卢永根院士在名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写下这些话。

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卢永根院士在这里遇到了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从此与作物遗传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去世前他都依然在进行水稻研究。67年,卢院士把一生献给了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事业,卢院士这一生的身份很多,是老师、是校长、是党员,但是即使身兼数职,他依然对水稻研究热情不减,在人迹罕世之处的野生稻旁边笑得像个孩子。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研究的事业,专注、热情、不问结果,这是卢院士留给我们的感动。

一辈子很长,上万份的水稻种质资源、数不清的数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辈子又很短,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投身祖国的革命事业,为了水稻研究、农业领域人才培养鞠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落后被挨打到如今在世界大舞台上拥有强有力的话语权,这历史洪流中有许许多多卢院士这样的人在默默贡献。在感动的同时作为基层扶贫一线的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决胜的关键时期,长期奋斗在扶贫一线难免会有疲劳,想放一放、想松一松,夜深人静时难免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实效,因此学习卢院士这些前辈的事迹,学习他们遇到困难不懈怠,不将成绩挂嘴边的精神,在扶贫事业中诠释人生的意义,将为人民服务践行在每一个日夜中。

卢永根事迹介绍篇八

他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3月,他撑着孱弱病躯,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他,是卢永根。他无数次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祖国!

卢永根院士。

近乎苛刻的节约。

毫无保留捐出毕生积蓄。

记者到华农采访时,是9月6日下午3点。在农学院8楼,我们推开了卢永根办公室的门,房内的办公设施非常简单,办公桌上的日历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卢永根的同事们介绍,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们说,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华农师生再次见到卢永根,是在今年3月。当时,他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卢永根到银行捐款现场。

卢永根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厉行节约,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他还在楼顶‘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尽量少买菜少花钱”。

208月,卢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县考察再生稻。

前几年,他的同事学生看到卢永根年纪大了,建议请个保姆,有个照应,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保障安全。一听这建议,夫妇俩直摇头,继续“我行我素”:卢老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裤腿,趟着雨水回家;徐雪宾则踩着一辆28寸凤凰单车,车铃叮叮当当,响彻华农校道。这也成为华农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卢永根为何要捐出毕生积蓄?对记者的疑问,刘桂富说,卢老年轻时的经历,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他现在做出的决定。

纪念恩师。

女儿取名“红丁”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他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乡下待了将近两年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此时,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老师,受其影响和教育,他在全国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党。当时,卢永根年仅19岁。

卢永根很快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内地,到私立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迎接广州解放。年轻时的学习和革命经历,让卢永根不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0年,卢永根(左)与胡景钊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正是在广州,卢永根初为人父。1959年,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房,卢永根的女儿出生了。夫妇俩共同商议后,决定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红丁”,以纪念恩师丁颖。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但丁颖与卢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学界佳话: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老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说,在卢老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住院后,卢永根还主动向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所有党员每月按时足额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华农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

践行诺言。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是的,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发挥“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的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年,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华农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

近日,华农师生和校友在得知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后,深深被卢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无数校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留言:“向卢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宾教授致敬!”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他很“小气”,家里的家具都用了几十年都没换新,但他也很大气,把自己的积蓄都捐给了华农却丝毫不迟疑。报告会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让一个人如此大公无私,把平时一点一滴省下来的、一生的积蓄捐给学校,去世之后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院士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这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卢永根院士无私奉献、勤俭节约以及热衷科研的精神,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青年。

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心得四。

800多万的捐款,华农的这位老校长倾其一生都在为学校、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虽然卢老校长因为生病住院,我们没有在校园里遇见过乘坐校巴的他,也没有见过饭堂打饭的他,但是听卢老校长的学生说他捐款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身为教授,他值得我们学习!

卢校长在职期间,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新格局,在华农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技术骨干,了人才断层的局面和排资论辈的风气。如今这些中青年技术骨干都成为了政界和学界的优秀人才。在那些人们难以看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身为校长,他值得我们缅怀!

最让我忘不掉的是他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每个党员应该学习的所有品质,改革开放之后,一句“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便是他回国的全部理由,“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多么有力的一句话。身为党员,他应该受到我们敬仰!

卢永根院士代表了一位优秀党员、校长、教授应有的品质。我们会努力学习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