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21:39:10 页码:7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5篇)
2023-03-23 21:39:10    小编:李耀Y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篇一

普兰店市第一中学

语文组

张眉

1、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是什么?

答:更新理念;专业化发展;转变教育观念。

2、课程标准遵循的基本课程理念是什么?

答: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3、谈谈你对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理解?

答:转变教育功能观;转变教师观;转变学生观;转变教学观;转变课程观;转变评价观。

4、基础教育的功能及基础教育为学生打下那些基础?

答:基础教育的功能在于它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平等性。

第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长大了能够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

第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不断地自己获取知识。

第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5、学习指导技能的含义、内容?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教学指导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里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学习指导技能包括:

观察指导技能: 培养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倾听指导技能:端正倾听态度,学会倾听方法,提高接受质量; 阅读指导技能:培养阅读兴趣,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思维指导技能:了解思维方法,掌握思维策略,养成思维习惯; 讨论指导技能:处好人际关系,掌握表达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练习指导技能: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操作技能,学会解决问题。学习指导技能与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第一,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输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指导技能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第四,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合作,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景。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6、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原则是什么?

答:明确指导目的;创设有利环境;加强元认知的指导;循序渐进有计划地指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

7、教师指导学生思维策略?

答:观察指导技能: 培养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倾听指导技能:端正倾听态度,学会倾听方法,提高接受质量; 阅读指导技能:培养阅读兴趣,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思维指导技能:了解思维方法,掌握思维策略,养成思维习惯; 讨论指导技能:处好人际关系,掌握表达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练习指导技能: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操作技能,学会解决问题。

8、课堂教学中对老师导入语言有哪些要求? 答: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富有感染力;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含蓄耐人寻味。

9、讲解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答: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10、导入有哪些作用?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答:导入时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设计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导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

11、提问包括哪4个阶段?根据提问的原则,教师提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提问包括: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

要求教师要:

(1)设计适应学生个人能力的多种水平的问题(2)注意问题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并且表达简明易懂(3)把我提问的时机

(4)注意启发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12、教学设计的四要素是什么?

答:教学设计的四要素: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明确,甚至明确到单位时间的目标;其次是学习者特征分析,针对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的阶段和认识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第三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第四是确定如何分析教学效果,检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即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3、什么是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有哪些?

答:教学策略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结果程序的总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本人的素质(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14、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自主学习?

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就不会产生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热情,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很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

针对上面的观点本学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认真的查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例如:英语小故事、单词的flash 动画、好听的英文歌曲以及制作课件ppt等等。

(二)课堂加分制。首先让学生自己交流查找的信息,进行have a free talk.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出错误的语法,其次每个小组推选最好的一对在班上竞争,看哪个小组的对话最好,优胜者给小组加分。最后课前把本节课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分配,每个小组一个知识点,看哪个小组准备的最全面,最好者加分。

(三)课后调查,课后找学生交流谈心,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不喜欢教师的理由分为几种:

1.直接照课本读的,没有激情的。2.严肃,整天板着脸上课的。3.知识不够渊博的。

喜欢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漂亮时尚的,幽默的......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本次调查不仅了解了学生,明白了他们的需要,而且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努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社会课的兴趣更高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管理,如对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学生,要多督促和指导,帮助他们从小事做起,逐步学会管理自己;对于身体欠佳或有思想情绪的学生,要采取提醒、鼓励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激发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不是斥责、挖苦讽刺,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暗示或引导。即使对个别学生,也不在课堂上在全班同学面前怒斥他,而是课上冷处理,留有余地,课下再解决问题。要想了解学生,就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多接触,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多交心,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情况,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篇二

《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的教师教学技能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新思考网首席专家

朱筱新

一、正确理解《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部教师职业的国家标准,旨在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对于促进全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师专业标准》首次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专业理念,必须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明确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技能。

《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教育和管理学生、组织和实施学科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标。

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1.《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表述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小学生,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教师教学技能的理论依据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成的一种共同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学习的活动过程。

教学技能是由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行为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一种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自身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师德)和专业知识关系密切。专业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与行为等要素。

专业知识,包括学生发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教师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决定着教学技能的功能。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教书匠”、“读书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师说》

韩愈对教师职业的解释,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观和教学论。教师承担的是向学生传输哲理、知识,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其实质是“教师中心论”。

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主要是讲和传授学生读、写、背、默等技巧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

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技能的理论依据。

所谓学生主体,并非简单地指学生个体或群体,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会学生学习。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技能,主要是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搭建必要的认知途径、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学业评价、反思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是由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学科教学、学生教育、自我发展等要素构成。

教师的教学技能,实际属于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的组织实施;从组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到指导学生学习;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到正确评价教学和学生学业。

三、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课堂教学或社会实践活动课制订的实施方案。教学设计与备课(教案)的区别:

备课(教案)是以教材为依据,侧重于解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依据,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表述(节选)小学:

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中学: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随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目标,循序推进。

搭建教学重点与知识目标、教学难点与学习过程、教学难点破解与学习技能和方法应用的桥梁。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立足于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连系。

强调理解,不鼓励死记硬背,不限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活动,应及时作出信息反馈。

规划除教科书之外,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料。2.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分析学情、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精选和补充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编排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能力。

(1)认识学科《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是为学生制定的学习标准。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需要出发,规定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应从学科《课程标准》中,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的目标,正确处理知识与学习方法、技能的关系,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关系。

教师应从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提炼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信息,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参考和依据。

依据“课程目标”,设计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学习基本技能;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主要的认知途径,需要运用的基本学习方法;可以应该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

(2)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对教科书的分析,不仅要了解每一课的内容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分析每一课的结构、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或地位,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一、正文(大字)与阅读材料(小字)的关系。

二、文字与图片的关系。

三、课文与补充资料的关系。

四、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

五、师生同用一本教科书的关系。(3)学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能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学生能否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能否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不同学段、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储备,以及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作为选择和补充教学资源、选用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课堂活动的依据。

(4)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

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的关系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具体目标,或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为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理应称为“学习目标”。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落实其他二项目标的关键和基点,也是实现其他二项目标的载体和平台。不同类型和内容的知识,决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相应的学习过程和需要应用的学习方法,更决定了学生能够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亦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

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

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难点绝对不能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尤其是学生在理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困难等,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属于知识的范畴,需在知识的层面上确定。

教学难点,属于认知的范畴,需在认知层面上确定。即必须依据学生在分析、理解时的难度,亦即学生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确定。

对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每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一致的,难点则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篇三

教师教学技能大全(共七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这个技能的实施,是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控,以便使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组织方法得当,秩序井然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谆谆善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得到好的效果

1、组织教学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要根据不情况创造不同情景。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讲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2、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

课堂组织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可归纳为十个行为方面。即行为的作用、方法、活动、题目、认知过程、参加人、时间、陈述、教学辅助和规则确定。

(1)管理性组织:管理性组织的目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

(2)指导性组织:这种行为特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方向为目的。包括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对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等。(3)诱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没有代替学生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考路线,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二、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通过导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来,因而又叫定向导入。

1、导入的作用

导入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程。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导入的类型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了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理科教学中的导入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理科教学最常用的方式。

②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导入。根据学科的特点,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教具来揭示道理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③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导入。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小的实验或练习,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本节要讲的主要内容,因而课题随之被揭示出来。这种导入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④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这种心理,使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际问题或本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引入,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⑤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出发导入,能激起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导入。推理是人们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思维的分析综合,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它是根据已有的概括性认识和有关材料或事实,对过去进行推断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3、导入技能的构成

导入的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典型的导入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①集中注意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

②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欲的起点。导入的目的即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③明确目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把他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进入课题

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

4、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是再精彩的导入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2)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3)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4)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要想使新课的开始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想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有考虑可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学语言都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应该朴实,通俗易懂,实事求是。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还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感。

三、提问技能

1、什么是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提问是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

2、提问的类型和特点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事实、现象、过程、原理、概念、法则等;有的需要记忆,有的需要理解,有的需要分析、综合等;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不能是千篇一律,应包括多种类型。

根据提问的概念,提问的种类课分为检查知识和创造知识两大类。检查知识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学习者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即可,步需要深入的思考,判断时也较容易,只简单地分为正确或错误,这类问题又称为低级认知问题。创造知识的问题时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通常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出,判断时根据提问的意图,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性。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因此,这类问题又被称为高级认知提问。低级认知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包括哪几类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分述如下:(1)低级认知提问

①回忆提问

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为二释一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要进行深刻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回答这类问题,一般多是集体应答,不容易发现个别学生掌握的情况。

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学生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课堂看上去好像很活跃,师生之间好像交流很多,但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他经过较高级思维的回答,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只是应有所节制。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②理解提问

根据要求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理解提问课分为三种类型: 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以便了解学生对问题是否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一般来说,理解提问用来检查最近课堂上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情况。多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级的提问。

③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在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理科的概念教学常用这类提问。(2)高级认知提问

①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的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源,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或者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这不是高级思维活动。

②综合提问

这类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崭新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提问的表达形式一般如下: 根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为了„„我们应该„„? 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会产生什么后果?

③评价提问

在分析提问或者综合提问后,无论答案怎样出色,都应要求学生分析其理由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对答案进行分析,估计其价值。杜威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和给出判断的理由,这样做会使他们回答问题时的理由十分明晰。因此,对评价提问的回答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进行这种提问之前,必须让学生独立建立起正确的价值、思想观念,或者给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以作为他们评价的依据。评价提问的表达形式通常如下: 你同意„„?为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 你相信„„?为什么? 你觉得„„?为什么? 你细化„„?为什么?

3、提问过程的构成

从教师的最初提问初的反应、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引导出事先希望得到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分析和评价,这个过程称为提问的过程。提问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引入阶段

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因此,提问前要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界限标志,表示由语言讲解或讨论等转入提问。

(3)陈述阶段

陈述所提问题并做必要的说明

①点题集中

引导学生弄清要提问的主题,或使学生能承上启下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②陈述问题

清晰准确地把问题表述出来。

③提示结构

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3)介入阶段

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才引入此阶段,教师以不同的方式鼓励或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核查:核对查问学生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 ②催促:让学生尽快作出回答或完成教学指示; ③提示:提示问题的重点或答案的结构;

④重复:在学生没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 ⑤重述:在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词句重述问题。(4)评价阶段

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①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

②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 ③追问:根据学生回答中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 ④更正:纠正错误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⑤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⑥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的问题或更深入的问题; ⑦扩展:就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扩大学生成果或展开新的内容。⑧核查:检查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

4、提问的要求

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学生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还必须掌握提问的要求。提问的要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

(1)清晰与连贯

要使问题表述清晰,意义连贯,必须事前精心设计,尤其在进行高级认知提问时,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要进行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对于某一问题,教师或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研究的人可能认为时简明的,清晰的和连贯的,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由于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就可能认为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另外,问题的措辞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也会影响到提问的清晰与连贯。(2)停顿与语速

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作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备。停顿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班,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

关于提问的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低级认知提问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高级认知提问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除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如果以较快的节奏提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听不清题意,就会造成混乱或保持沉默。(3)指导与分配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性格特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快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对答案也比较满意。这样教师对他们注意较多,乐于让他们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理解问题并不慢,可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一般不积极要求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成绩较差,又不善于表达。于是,教师往往对后两种人注意较少,这就有意或无意地把班级分为一小组积极参加者和一大组被动学习者。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班级里谁积极参与活动,谁对活动不感兴趣;其次,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要让他们先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不断的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地赶上去。最后,要特别注意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这些区域常常被教师忽略。

指导主要是对不愿意参加交流的学生的指导。在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威胁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4)提示与探询

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学生应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应答完整就需要提示。提示的目的主要是是学生的回答要点突出,指示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回答问题。为了使提示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根据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提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使起回忆已知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回忆)如果是因为旧知识遗忘太多,不能把已学知识和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或因为思想紧张不能联系生活中的常识,而不能回答问题时,应提示其回忆从前学过的事实、概念或生活经验、体会等。

②使其理解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如果是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没有理解,而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就应了解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理解的情况。了解的方法是让学生对与问题有关的知识进行叙述、比较、说明等。③使其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分析思考)

如果是因为学生找不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或者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而对问题不能进行完满的回答,就应提示其对和问题有关的事实、概念等进行解释,分析思考,从而使其明确回答的根据和理由。

④使其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应用)

如果是因为不能把已学过的概念、原理、法则或技术等和问题联系起来,不能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就应有意识地提示其回忆这些概念等的内涵和外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⑤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产生新的想法(综合)根据学生已回答的事实或条件,提示其进一步思考,进行推理和判断,预想事物的可能结果。或者加入新的材料,引导其预想事物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新的综合,产生新的想法。⑥使其进行判断和评价(评价)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结论,提示其依据已学过的原则、概念或定律、规则等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及评价其价值。

5、提问的原则

作为提问的一般原则,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和提问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要准备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多种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②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容要集中。

③要注意问题的表达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最好用学生语言。

④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把问题设计合理,并能预想到学生的可能回答和你的处理方式。

⑤要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思考的进程提问,把握提问的时机。⑥要以与学生仪器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

⑦提问后不要随意地解释和重复,有时用词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⑧当学生理解不透彻或抓不住重点而不能回答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侧面给予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临时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⑩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确认和分析,强化学生的学习。

四、教态变化技能

1、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教态变化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语言的变化,它的中心任务是要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应用不同的刺激来配合教师的口语,即用非语言来组织学生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改变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师声音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身体的运动和适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眼神以及沉没等,都是教师的口语的有力辅助手段。用信息传播的观点来分析,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而这种作用又常常是口语所不能代替的。需要指出的是,刺激的变化并非绝对的刺激等级的变化和增强学生的惊觉反应。有充分的生理证据证明,刺激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发作用主要是获得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只有你抓住学生的注意时,他们才更喜欢向你学习。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的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与我们的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是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哼”、“嗯”、“啊”等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容我们的语言内容。例如,“你是好学生”这句话,加上不同的语气助词,意义和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生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拨基本上是由于不断变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授课人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手势的协助等。

2、教态变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 身教重于语言。

(2)激励作用 教师除了能使课堂生动活拨外,还能为学生的学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3)启发作用 教师非语言的教学行为的重要特点是模拟性和象征性,它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丰富联想。尤其是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动作和感情,通过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它对学生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4)强化作用

教师非语言教学行为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会地结合起来,用视听两个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楣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3、教态变化的原则

①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及情感上的激发作用。

②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确,只有使学生能理解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③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过繁会弄得人眼花缭乱,过简会显得呆板,都会影响效果。④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寸,不宜夸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动作要适度,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五、强化技能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调不可缺少的关键。

强化的理论基础,早先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理论。现代又源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的信息强化理论。

所谓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1、强化技能的目的 ①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②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③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④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以便进行适合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强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会有某种个人的色彩。教师若能在强化的同时关注他的心理特征,会更有助于增强强化的效果。另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也不同。教师在给予强化时也应考虑这种不同的因素。

2、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技能的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诸如激励赞扬的语言,期望称赞的目光与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以及利用面部表情、体态和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环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技能主要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等类型。(1)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语言强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语言强化、书面语言强化和体态语言强化。(2)活动强化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硬逼着学生去做,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把学习看成一种苦涩的事情。(3)符号强化

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教师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教学活动。

3、强化技能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多样性

单调会引起学生乏味,故强化的方式要经常变化,强化的类型要根据所授课内容的特点经常变化,使用的语言也要变化,要又幽默感。

(2)个性化

强化要顾及强化对象的个性及行为程度,强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表现,注意以内部强化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用正面强化,不用或少用反面强化。

(3)针对性

给学生的强化应明确、具体。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强化方法,不同分行为用不同分方法。要特别注意鼓励较差学生的微小进步。

(4)实效性

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过早易使学生慌乱,阻碍探究活动分进行,过晚易使学生失去帮助的良机,甚至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4、应用强化技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运用强化技能时,一定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并以表扬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习。

(2)恰当性原则

要注意运用强化技能应合适、自然、恰到好处。如采用动作强化时,过分频繁的走动和接触学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适合班级、年级和学生能力及特点。

(3)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热情真诚,对学生充满希望、关怀和信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4)及时性原则

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对于学习行为或纪律行为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强化他们的微小进步。

(5)间歇性原则

当期望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了,要逐渐减少强化的次数,直至最终在每一间隔时间后,偶尔给予强化。这种间歇性的强化对于保持已养成的行为,比经常强化更为有效。

六、板书技能

板书技能是教师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思维。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1、板书的作用

①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它有增强语言效果,加深记忆的作用。②板书和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可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表达问题上它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③板书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来传递信息,比语言富有直观性。尤其是板图在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方面,是挂图、幻灯不可比拟的,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④板书对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板书可以一目了然。

⑤一般是在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时进行板书,并且在关键的地方可以圈圈点点,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因此,它能突出教学重点、关键,解决教学难点。

⑥形式优美、设计独特的板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作用。独具匠心的板图,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的甚至使他们终身难忘。

2、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形式和教学的其它活动形式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板书的种类很多,从语言的运用来分有提纲式、语词式;从表现形式分有文字式、表格式、图示式;从内容来分有综合式、单项式;从结构来分有总分式、对比式、分列式、提纲要点式等。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板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纲式

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顺序,提纲契领地编排书写的形式。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便于抓住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词语式

它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几个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连贯思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表格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设计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也可教师边讲解边把关键词语填入表格。还可先把内容分类有目的的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

(4)线索式(流程式)

以教材提供的线索(时间、地点等)为主,反应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能把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这种板书指导性强,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记忆和回忆。(5)图示式

在板书中辅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书法。它的特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许多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事物往往一经图示,便一目了然了。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长久地欣赏玩味。

(6)总分式(括弧式)

适合于先总体叙述后分述或先讲整体结构后分别讲解细微结构的教学内容。这种板书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结构,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7)板图

教师边讲边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形态、结构等用线图画出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板图在辅助讲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方面,不但优于语言,有时也优于挂图。

3、板书与语言的配合

板书与语言讲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较好地传递教学信息。结合的形式有先写后讲、先讲后写、边讲边写等几种,但又是经常结合使用的。

先写后讲,一般在需要学生对某一事物先有一全面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逐步细致地讲解。先讲后写,通常在教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内容的要点或讲解新知识时使用。边讲边写,图示式、板图等形式的板书适合于边讲边写。

4、板书的原则

(1)书写规范、有示范性(2)语言准确、有科学性(3)层次分明,有条理性(4)重点突出,有鲜明性(5)合理布局、有计划性(6)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七、结束技能

结束是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采用的行为方式。

1、结束的作用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这个问题(或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的。最加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也是不仅要使以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的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2、结束的类型

在教学中,结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认知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其方法如下:

(1)认知型结束

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这种方法虽然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及强调,但也应该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2)开放型结束

它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不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向其它方向伸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结束的方法除了对全课归纳总结、引伸拓宽、与后续课承上启下外,还有一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来决定。在对一堂课的设计中,怎样来结束一个课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你的教学才有了清楚的目标和方向。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这课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归纳到一起,或最后把学生引导到什么方向,那么,你怎能把这一课教好呢?

3、结束的过程

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回忆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和应用

把所学知道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

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4、结束的原则

①结束时要及时多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②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

③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④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⑤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

⑥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⑦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篇四

教师的教学技能》

(共十七讲,三十一学时)

第一讲:导论

教学技能的习得

(两学时)

一、(一)

(二)技能1、2、3、(三)

二、(一)

(二)(三)

三、教学技能的的含义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

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

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

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

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教学技能的特点

教学技能获得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技能的分类

(一)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二)从教师的工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三)从教学的行为方式看教学技能

综上即: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

四、教学技能的掌握

(一)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

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的特点

(二)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

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反思

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

3、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

(三)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

总之,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磨励,通过自觉的训练和经验的反思而建构起来的;教学技能只有在实践中综合地创造性地应用,才能得到发展。

第二讲,上篇

教学设计的技能

(两学时)

教学设计即备课,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章

把握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析学情

一、了解学生状况:知识、情感、个性心理、方法和思维、环境

二、选择多种途径:

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

三、重视已有经验

第二节

研究教材

一、全面领会

(一)学习课程标准

其目的是弄清楚自己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二)认真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钻进去,走出来。

(三)获取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如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光盘、课件软件包等。

二、深度解读

(一)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

3、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

2、排除难点

3、抓住关键

(三)做好教学任务分析: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用什么方法教

三、精细加工

(一)教材的取舍

1、内容质量:要达到“四性”,即科学性、目的性、启发性、思想性。

2、内容深度:将高难度与量力性结合

3、内容广度:将“博”与“精”结合

(二)教材内容的增补

1、背景性材料

2、经验性材料

3、活动性材料

4、练习性材料

5、扩展性材料

(三)教材内容的调整:

1、顺序的调整

2、时间的调整

3、素材的调整

(四)教材的合理性组织

1、排“序”:教材本身的“序”,学生认识的“序”

2、定点:知识关键点、最佳结合点、教学起讫点、教学切入点、教学着重点、学习疑难点、组织训练点、教学收束点、课外延伸点、课堂兴奋点。

(五)教材的创造性加工:

1、教材的认知性加工

2、教材的情趣性加工

3、教材的操作性加工

第三讲:

第三节

确定目标

(两学时)

教学目标对教学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功能,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注意目标的纵向关系

(二)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

(二)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三)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四)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五)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一)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二是采用体检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二)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学生

(三)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四)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五)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

第一个方面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第二个方面是指出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四讲

策划教学活动

(三学时)

第一节

安排教学事件

一、教学事件的构成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即激发动机、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二、学与教相匹配

技能与策略的教学步骤:

1、引起注意与告知教学目标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3、呈现经过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5、引出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

6、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

三、教学事件的变式

第二节

创建学习环境

一、发挥情境的作用

二、促进师生的交往

三、提供学习的“支架”

第三节

制定教学策略

一、安排教学程序

(一)按认知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

(二)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三)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基本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

二、组合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5、选择使用的综合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3、要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三、选择组织形式

(一)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辅助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课外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1、课堂教学同实践活动、综合学习相匹配

2、集体教学同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相融合

3、同步教学同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相兼顾

4、常规教学同个性化学习、开放性学习相统筹

四、运用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适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第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确定媒体使用目标

第二、媒体类型的选择

第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三)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多媒体系统

2、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模式

辅助式、直接式、循环式

3、遵循心理学原理用好教学媒体

(1)要遵循注意的规律

(2)要利用知觉的特征

(3)要促进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理解

五、编制练习作业

(一)练习作业的功能

(二)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

目的性和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全体性和适度性、启发性和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

(三)练习作业的编制

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

第五讲

第三章

拟定实施方案

(一学时)

第一节

理清运作的思路

一、形成主线

二、抓住关键

(一)是勾画教学流程的框架图,把主要的教学事件框出来,然后将它们排成序列,以免教学时忘了主要操作环节。

(二)是凭借主板书的设计和顺序书写,形成教学不断推进的脉络。

(三)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

三、适当调整

第二节

保持必要的弹性

一、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构想”

二、课堂是一充满复杂性的场合

三、要有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三节

写好设计的文本

一、教学计划的类别

二、撰写教案的要求

(一)教案撰写要体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二)教案应给出的重要内容信息

(三)教案的撰写可以因人而异

(四)教案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撰写

(五)教案的内容与形式同教学设计的具体目的与用处有关

三、教案格式的选定

(一)文字式:课题名称、目标、重难点、教具、板书设计、过程。

(二)表格式

(三)程序式

第六讲

中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一学时)

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分为“激发动机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活动变化的技能”、“反馈调节的技能”和“授课结束的技能”。

第一章

激发动机

第一节

激发动机的意义

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第二节

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二、动机过程的模式、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创设一个富于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激发动机的方式

一、设置刺激情境

二、运用目标激励

三、激发内在需求

四、发挥成功效应

五、引导学生参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境投入

第七讲

导入新课

(一学时)

第一节

导入新课的意义

一、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

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第二节

导入新课的要求

一、导入的要素:语言、信息、活动

二、导入的结构

(一)引起关注

1、提供组织注意的“线索”

2、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刺激要素,以起指导和控制作用

3、根据知觉与注意的特征‘组合各种刺激。

(二)组织指引

(三)建立联系

三、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关联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机智性原则

第三节

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

二、采用“始前教学策略”

三、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四、揭示矛盾引发悬念

五、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第八讲

第三章

呈现教材

(一学时)

第一节

呈现教材的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第二节

教材呈现的要求

一、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现实教材等。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2、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

3、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4、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呈现教材的方式

一、联系师生的经验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三、设置一定的问题

四、组织相关的素材

五、采用标志的技术

第九讲

第四章

活动变化

(两学时)第一节

活动变化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2、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3、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4、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节

活动变化的要求

一、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二、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三、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1、要针对不同的变化技能确立具体的目的

2、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3、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接要流畅、有连续性

4、变化技能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5、变化技能应有分寸、不宜太夸张

第三节

活动变化的方式

一、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

1、表情变化:面部表情、目光接触

2、姿势变化

3、位置变化

二、声情并茂的言语变化

1、音调变化

2、节奏变化

3、表述变化

4、伴语变化

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1、视觉通道式

2、听觉通道式

3、视听结合式

4、触、嗅觉通道式

四、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

1、情景式

2、表演式

3、模拟式

4、游乐式

5、操作式

6、商议式

7、参与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织变化

第十讲

第五章

反馈调节

(两学时)

第一节

反馈调节的意义

1、反馈调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2、反馈调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重要因素。

3、反馈调节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4、反馈调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

5、反馈调节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双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

反馈调节的要求

一、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三、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四、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节

反馈调节的方式

一、捕捉反馈信息

(一)观察

1、观察学生的眼神

2、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

3、观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

(二)谈话

(三)考查

(四)作业

(五)操作

二、选择强化方式

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

三、及时校正差错

四、做好“双补”工作。双补:补救与补充

第十一讲

第六章(两学时)第一节

结束行为的意义

结束授课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

第二节

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的构成要素

信息梳理、语言概括、活动深化

二、结束的基本过程

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三、结束的操作要求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一课的教学目的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要做到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尽力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巩固知识的机会,切不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

4、要善于交错、综合地使用各种形式。

第三节

结束授课的方式

1、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3、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第十二讲

下篇

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第一章

讲授

(两学时)

第一节

讲授的意义

1、组织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架设通往新知识学习的桥梁。

2、揭示概念与原理的本质,促进知识的掌握。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智能。

4、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习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言语讲授是教师常用的、有许多优点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三、重新理解“言语讲授”

第二节

讲授的要求

1、组织学生的表象

2、联系学生的经验

3、推动学生的参与

4、多种方法的互补

5、精要生动的表述

第三节

讲授的方式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概述式、例证式、譬喻式、具象式、进程式

二、清晰明确的解释

要义式、对译式、联系式、比较式、展开式

三、有理有据的论证

1、分析综合式

2、归纳演绎式

3、类比式

4、问题中心式

5、原理中心式

四、动静结合的传输

1、讲读式

2、演示证明式

3、动作中心式

第十三讲

第二章

提问

(三学时)

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

第一节

提问的意义

1、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2、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3、问答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学生”。

4、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节

提问的要求

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注重真实性,应真正触及学生认识的矛盾,成为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积极思考的刺激。

2、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3、提问要激发主体性,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解决问题。

4、提问要追求开放性,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贡献自已的创意和经验。

5、提问要具有差别性,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二)引向深入的理解

(三)培养问题意识

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1、设置冲突情境

2、接触真实问题

3、鼓励发散思维

三、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

(一)提问的过程

1、引入阶段

2、陈述阶段:点题集中、陈述问题、提示结构

3、介入阶段: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

4、评价阶段:重复、重述、追问、更正、评论、延伸、扩展、核查。

(二)提问的要求

1、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2、问题的难易要适当

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4、提问要面向全体

5、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6、提问要灵活运用

7、提问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三)提问的解答

1、肯定对的,纠正错的

2、适时顺接,补充引导

3、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4、因势利导,释疑解惑

第三节

提问的方式

一、诱发求知欲望

1、情境式

2、置疑式

二、获得简明答案

1、直接式

2、联系式

3、台阶式

4、追索式

5、点拨式

三、引入深入思考

1、对比式

2、引深式

3、解析式

4、综合、概括式的6、发散式

第十四讲

第三章

讨论

(一学时)

第一节

讨论的意义

1、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向互动

2、讨论是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

3、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二节

讨论的组织

1、小组分散式

2、班级集中式

3、课堂议论式、评价式 5 第三节

讨论的进行

1、认真选择讨论题目

2、精心设计讨论过程

第十五讲

第四章

板书

(两学时)

第一节

板书的意义

1、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

3、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

板书的要求

一、板书的构件及其组合

1、板书的构件:文字、符号、线条。

2、构件的组合:赋形、强调、勾连、诠释、排列。

二、板书设计的步骤

1、寻支点

2、找联系

3、定形式

三、板书设计的要求

1、紧扣教材,富有目的性

2、语言精确,富有科学性

3、书写优美,富于示范性

4、设计独到,富有艺术性

5、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

6、条理清楚,富有系统性

7、重点突出,富有鲜明性

8、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

9、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

10、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

第三节

板书的形式

一、强调重要意义的板书形式

1、词语式

2、概要式

3、提纲式

4、设问式

二、凸显内在联系的板书形式

1、过程式

2、线索式

3、关系式

4、结构式 式

6、图示式

7、表格式

三、寄寓深层含义的板书形式

1、象征式

2、模象式、总括

第十六讲

第五章

演示

(两学时)

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第一节

演示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第二节

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

(二)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

1、观察的目标越清晰,感知越清晰

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3、形象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迅速而且完善。

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三)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演示的操作要义

1、讲求实效

2、规范操作

3、贴合内容

4、共同参与

5、不断创新

第三节

演示的方式

一、提供直观经验的演示

1、感知式

2、对比式

二、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

1、推理式

2、解析式

三、展现动作技能的演示

1、示范式

2、练习式

四、激发认识兴趣的演示

1、引趣式

2、激情式、体验式、模拟式、验证式、探索式

第十七讲

第六章

学习指导

(两学时)

第一节

学习指导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

1、明确目标

2、解放学生

3、具体要求

4、巧妙提示

5、循序渐进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

1、选好课题

2、提供支持

3、相机引导

4、提高素养

5、总结交流

三、合作学习的指导

1、适宜的内容

2、合理的分组

3、一定的技能

4、恰当的方法

5、相应的评价

第三节

具体学法的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

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

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二、学法指导的要求

1、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

2、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

3、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

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

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三、学法指导的方式

(一)直接型指导

1、讲解式

2、规程式

(二)渗透型指导

1、归纳式

2、点拨式

3、联结式

(三)个别型指导

1、诊疗式

2、调适式

3、支持式

(四)自悟型指导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1、自我总结式

2、计划调控式

3、相互交流式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美篇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方案篇五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实训实践课)

teaching technique training for teachers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普通话,掌握硬笔书法,为毕业教育实习以及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学习普通话及普通话训练;

2、学习课堂教学用语及课堂教学用语训练;

3、学习硬笔(粉笔、钢笔)书法及硬笔(粉笔、钢笔)书法训练。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普通话培训

普通话知识及普通话口语测试介绍

口语测试的应试技巧

声母正音及训练

韵母正音及训练

儿化音、轻声词训练

说话训练

(二)硬笔书法培训

书法形式美

钢笔书法基本技法

钢笔行楷字基本规范(偏旁部首写法、常用简省写法

板书基本规范及练习

总课时:38学时,其中普通话培训20课时,硬笔书法培训18课时。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书面作业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广西教育出版社

培训教师自编教材

修(制)订人:审核:

2010年3月30 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