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21:47:30 页码:14
2023年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5篇)
2023-03-23 21:47:30    小编:李耀Y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篇一

射频消融可通过开腹术中直视下、腹腔镜直视下或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等三种途径之一进行。应在超声监测指导下行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术:根据肿瘤大小、病灶多少、肿瘤位置及与原发肿瘤的关系确定射频参数,包括射频点的选择、射频范围、射频次数和持续时间。对于肿瘤仅局限于肝脏,多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方法。

(一)肝肿瘤射频消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适应证

患者一般情况:(1)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功能状态良好,或仅有轻度损害;(2)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按肝功能分级属a级或b级。

局部情况:(1)<5cm的单个肿瘤,无手术指征或估计手术困难、疗效欠佳的原发性肝癌。(2)癌灶在5个以内,肿瘤直径小于5cm,伴有严重的肝硬化,全肝体积明显缩小;(3)肝切除术后近期复发的肝癌,不适宜或患者不愿接受再次肝切除者。(4)对于无手术指征的大肝癌,应先予肝动脉化疗栓塞,再行prfa。

2.经腹腔镜应用适应证

主要用于经皮治疗有困难者,包括:(1)肝癌靠近膈顶部,经皮治疗易损伤膈肌;(2)肝癌靠近肝脏面, 经皮治疗易损伤邻近的胃肠等脏器;(3)肝癌靠近胆囊, 经皮治疗易损伤胆囊。

3.术中应用适应证与禁忌证

主要用于经皮经腹腔镜治疗有困难者,(1)疑肿瘤切缘有癌细胞残留者,可对残肝断面进行局部消融治疗;(2)主要病灶切除后,对术中b超检查发现的肝内残余灶进行局部消融治疗,既减少了癌残留使治疗更彻底,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正常肝组织;(3)术中对不可切除的巨块型肝癌行局部消融治疗,达到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或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再联合应用局部消融治疗。

禁忌证:(1)肝功能为child-pugh c。(2)严重出血倾向。(3)有腹水。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篇二

c1.5.2 耳部电生理检查适应症

电测听检查

许菲莎总结归纳

临床意义

由于近代听觉电生理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诱发出的微弱电反应能清楚显示,以客观评价听觉系统的功能状态。适用于婴幼儿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成年人的听阈测定、功能性聋与与器质性聋的鉴别、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听神经瘤及某些中枢病变的定位诊断。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克服心理压力。相关疾病

噪声性耳聋,小儿神经纤维瘤病,鼓膜穿孔,先天性耳聋,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潜水性内耳损伤,弥漫性外耳道炎,老年性耳聋,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声导抗测听

是测量人耳中耳声阻抗的变化,这种变化记录后为分析中耳病变提供客观的依据。它不仅可以用来区分中耳病变的不同部位,而且可辅助对听觉神经、脑干及面神经麻痹病变作定位诊断。特别适合于精神病病人、婴幼儿及不合作的受检者,甚至于昏迷病人。已经成为临床测听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c1.5.2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是用于检查人体听神经起至大脑皮层这个节段对外界声刺激的反应。是客观听力检查,与听力计检查不同,无需受检者配合就能完成。

临床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往往用来做小儿或成人的客观听力检测,看是否有听力损失,临床应用:

⑴ 客观评价听力:可帮助判断听力障碍程度,还可能于监测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影响。

⑵ 发现肿瘤:对听神经瘤及桥脑小脑肿瘤瘤体小而ct不能发现者有重要诊断意义。

⑶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患者baep的异常率约为87% ⑷ 判断脑死亡:从昏迷发展到脑死亡,baep波形逐渐发生改变,早期可有ⅴ波消失,继之累及ⅲ波,最后ⅰ波也消失。从面成为判断脑死亡的标准之一。⑸ 手术监护:桥小脑角肿瘤手术监护可避免听神经不必要的损害。

耳声发射检查

耳声发射检查的适应症: c1.5.2 耳声发射检查首先要排除蜗前病变,如外耳道耵聍栓塞、耳道闭锁、鼓膜穿孔、中耳病变等,因为给的声可能不能进入耳蜗,就算诱发出耳声发射但由于引出的耳声发射能量太弱无法逆向传导释放入外耳道。因此这些病人行此项检查是没有意义的。

耳声发射适用于所有的无传导性听力障碍的患者,为患者的耳部疾病的定位检查作出贡献。

一、对耳蜗病变的定位确诊:

a、如果耳蜗前没有病变,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是正常的;

b、如果耳蜗前没有病变,不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可能有病变,部份正常人也引不出;

二、对蜗后病变的确诊:

a、如果患者为感觉神经性聋,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蜗后有病变;

b、如果患者为感觉神经性聋,不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可能有病变但不能排除蜗后有病变;

三、对中枢病变的检查:

耳声发射有掩蔽的特性,如果双侧均能引出耳声发射,在对侧给声刺激后耳声发射阈值会减弱,如无减弱要考虑中枢可能有病变。

耳声反射的临床应用: c1.5.2 a、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要求蜗后没有病变,否则植入后也无法将电刺激传入中枢,因些如耳声发射检查能引出,则要考虑听神经或中枢可能有病变,要慎重考虑手术。b、新生儿听力筛选:美国婴儿听力联合会(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在1994年的述职报告中指出,所有失听婴儿应在3个月龄时被确诊,并在6个月龄前接受干预性治疗。因此,新生儿普遍性听力筛选势在必行。由于oae源于耳蜗的主动释能机制,能反映外毛细胞和/或其周围结构的机械功能状态,其测试又具有快速、无创、灵敏、客观等优点,所以oae一经发现,即被推荐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筛选。

c、听神经病:这一点尚在研究中,理论上讲,如感觉神经性聋患者耳声发射能引出,而又排除中枢性病变,则可能为听神经有病变(听神经病或早期听神经瘤)。

d、噪声性聋及药物中毒性聋:正常听力者在噪声暴露后纯音听阈提高时,teoae振值下降,可引出oae的频率范围变窄。耳毒性药物所致耳蜗损伤时,eoae变化早于听力改变,有学者建议使用耳声发射进行监测,以期早期发现耳蜗损伤。e、伪聋:如能引出耳声发射,证明耳蜗及蜗前无损害。f、早期的梅尼埃氏病:理论上讲,在甘油试验中,耳声发射可改善反应阈,或反应由阴转阳。

g、中枢性病变:耳声发射有掩蔽的特性,如果双侧均能引 c1.5.2 出耳声发射,在对侧给声刺激后耳声发射阈值会减弱,如无减弱要考虑中枢可能有病变。

耳鸣检查治疗仪(听尼特®(tinnitest®))

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是将现代听力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完美结合,在经过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研制成功的一种集耳鸣诊断和治疗、患者管理和咨询为一体的新型临床诊断治疗仪器。这种能对耳鸣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的医疗设备既具备高精度的诊断治疗效果,也为耳鸣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可以在准确测试耳鸣音调匹配、耳鸣响度匹配、最小掩蔽级、残余抑制实验和弗德曼掩蔽曲线以及治疗各种耳鸣的基础上,成为听力学家进行诊断、治疗、管理的有效工具和患者咨询的高效方案;它能够将耳鸣治疗和物理康复器械融为一体。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篇三

4d微创消融术

一、“4d微创消融术”介绍

甲状腺创新国家医学科研成果“4d微创消融术”是目前治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等甲状腺外科疾病的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广,同时被2015年第三届国际医学高峰论坛评选为甲状腺结节治疗首选技术。当前,不开刀,保全腺体治疗甲状腺疾病已成必然趋势。而4d微创消融术具有:不开刀,保腺体,无创无痛,不留疤痕,高效治疗,见效快速,随治随走,安全彻底,无并发症,不复发等特点。

二、“4d微创消融术”原理

4d微创消融术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技术治疗甲状腺疾病创伤大、并发症多、反复发作的医学瓶颈,它运用德国pmct甲状腺微波消融仪及其消融针(1毫米),配合美国可视显像系统精确扫描锁定并消除病灶。手术时在超声引导下,导入隔离液保护正常组织,将超微创消融针穿透患者颈部皮肤,直接插到病灶组织内进行消融。消融针产生60-90度高温,让病灶细胞的活性完全消失,灭活的病灶组织可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吸收。超声引导下微创消融治疗技术能够在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和功能的同时微创、精确治疗结节体。

三、“4d微创消融术”治疗步骤

治疗第1步:先进设备,精确定位

通过美国四维彩超,精确锁定病灶位置,借助造影和弹性成像技术进行扫描,获取病灶大小、良恶、冷热等病变性质,并构建病变组织的四维动态结构,分析出消融定向点。

治疗第2步:精细隔离,零损伤

再运用高科技特制的一个纤细针头,先给患者输入隔离液,这个隔离液会扩散病灶周围,让甲状腺正常组织和结节异变增生组织相互隔开,对正常组织不会有任何的损伤。

治疗第3步:全程可视,瞬间消融

可视化下,借助电脑,精确计算病灶到定向点超声波长度,将消融针精确介入病灶点,产生生物高热效应,使病变组织在热凝过程中脱水、凝固、变性坏死。

治疗第4步:根治病灶,高效抗复发

灭活后在通过活检针取出死亡后的残留物,病理检测是否还有活性组织存在,剩余死亡的残留物质通过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自动吸收排除体外,源头根治病灶组织,杜绝复发!

四、“4d微创消融术”八大优势

1、不开刀、不留痕、术后恢复自然美观

无需开刀手术,治疗不留疤,轻松去除甲状腺病变组织,精准定位消融,创口仅1毫米,完全不影响美观。

2、电脑控制、准确率高达100% 美国可视显像系统智能分析出消融定向点,精确计算出病灶周围到定向点离子波长度,准确率高达100%。

3、全程精准可视、零误伤

通过造影和弹性成像技术进行电脑准确扫描,获取病灶大小,良恶、冷热等病变详细信息,全程精准可视、零误伤。

4、微创介入、安全无痛

采用超微创介入治疗,全程无痛苦,在超声引导下,将超微创消融针穿透患者颈部皮肤,直达病灶组织瞬间消融。

5、治疗仅15分钟、随治随走

治疗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不开刀、不损伤正常腺体,能更大限度地保留甲状腺功能,高效便捷,随治随走。

6、当天见效、恢复时间短

超微创定位消融,准确快速消除病灶,疗效显著,治疗当天病症即可有效缓解,微创不开刀、无创伤,恢复时间快。

7、定位消融更彻底、永不复发

消融针精确介入到智能定位的病灶定位点,产生60-90度高温,让病灶细胞的活性完全消失,灭活的病灶组织可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吸收,在保护正常组织和功能的同时,使不规则结节消融更完全,更彻底。

8、无风险、无并发症

在美国可视显像系统的基础上,精确找出病灶部位,治疗过程安全、无风险,无任何副作用及并发症,不损伤正常腺体。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篇四

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概述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导管治疗术,是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的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度)后,使特定的局部心肌脱水、变形和坏死,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护理评估

1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用药物及效果。2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病人对射频消融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询问病人主诉,观察病人症状及心电检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2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3予鼻导管吸氧。

4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5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手术过程,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专科护理 术前护理

1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合作,病人和家属签字。2术前停服抗心律失常药一周。

3完善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食道调搏、动态心电图、超声、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4皮肤准备: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5术前训练卧床排大小便,避免术后卧位改变造成排尿困难而出现尿潴留。6术前一晚按医嘱服镇静药。7术晨禁早餐.8术前予留置套管针、术前用药。术后护理

1平车送回病房,平卧6小时,下肢伸直。

2心电监护12(24)小时,观察有无再出现心律失常。

3术后每30分钟监测bp、p、r一次,共4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2小时测一次。

4观察伤口情况:q1/2h观察穿刺伤口有无渗血、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皮温,如无异常连续观察4次。后改为按医嘱护理级别巡视观察病人。5观察有否胸痛、心慌、气促、发绀、恶心等情况出现。6术后可进食。术后8小时无排尿而膀胱胀痛者及时处理。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急性心脏压塞:术中导管机械性刺激使心脏破裂所致,病人表现为烦躁、淡漠面色苍白,心率多为减慢、血压降低,透视下可见心影增大(或不增大)、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脏超声可见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征。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协助医师进行抢救,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术,同时做好开胸修补术准备。3.3.2肺动脉栓塞:主要发生在解除卧位开始活动时,栓塞范围小者症状轻、恢复快,大的栓塞很快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丧失抢救机会。

1护士应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仅穿刺股静脉者下肢限制活动不超过6小时,穿刺股动脉者不超过12小时。

2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静脉曲张、栓塞史、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在血管包扎2小时后常规应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3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误穿锁骨下动脉、血/气胸、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及栓塞,护士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遵医嘱给予溶栓等对症处理,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4健康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轰动适度,维持日常生活自立即可。2按医嘱继续服药,不得随意自行增减药物和药量。3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有水肿者,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忌吃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4教会病人测量脉搏,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5复诊:出院3个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心导管检查术

【概述】

心导管检查是通过心导管插管术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与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包括右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导管检查与选择性左心造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其目的是明确诊断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的部位与性质,病变是否引起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程度,为采用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护理评估】

病人及家属对心导管检查的理解及配合程度。病人及家属是否已签介入术同意书。病人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饮食与休息: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食物,少量多餐。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让病人得到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2.吸氧:根据病人的病情必要时给予吸氧。3.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专科护理 术前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电图等。

3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4穿刺股动脉者应检查两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志,以便于手术中、术后对照观察。5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6为病人脱掉内衣并更换干净的病人衣服,脱掉病人身上的首饰,术前排空膀胱。7术前饮食以六成饱为宜,可进食米饭、面条等。8给病人留置头皮留置针,在病人的左上肢戴上手腕带。9病人和家属签介入术同意书。术后护理

1嘱病人卧床休息,穿刺口予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每半小时观察伤口,了解有否出血,渗液,瘀斑,观察术肢指端血液循环情况,了解有否肿胀,皮肤有否紫绀和病人自诉有否疼痛,麻木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股动脉穿刺者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比较两侧肢端的颜色、温度、感觉情况。每两小时提醒医生放松止血器一次,病人无特殊情况下共放松3次止血器已完全放松,12小时后可以拆除止血器。2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3监测病人的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每半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稳定情况下共六次,不稳定高或低随时测量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护理及应急处理。

1.局部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

处理措施:术后注意观察穿刺口及术侧机体有无出血与血肿,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给予重新包扎止血。2.心律失常。

处理措施: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处理。3心脏填塞: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甚至肺部出现湿啰音等症状,应首先考虑心包填塞可能。

处理措施:安慰病人,立即进行床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作心包穿刺准备配合医生抢救。监测血压q 5~10min,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健康指导】

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食低脂清淡饮食,避免饱餐及刺激性食物,预防便秘,忌烟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按医嘱服药,定期到门诊复诊。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注意事项篇五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常规

一、术前:

1.常规检查:胸片、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holter、运动负荷ecg左房和肺静脉ct、cag(手术入路、周围血管、栓塞可能情况-tee除外左房血栓等)检查。

2.常规化验:甲功、急查血液分析、凝血三项、离子(e4a)、生化组合(血糖、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心肌肌酶谱等),抽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iv、梅毒、留取尿常规、便常规等。术前血液传染病指标(肝炎七项、抗hiv、梅毒)未回报时,须病人和其家属同意并签字“术后一切结果与介入手术无关”。

3.术前签字须病人及家属共同签手术协议书,除常见危险及并发症外(见介入诊治报告单),尚需交代:(1)手术不成功:(2)术后复发;(3)111度avb,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费用自理:④猝死。

4.下医嘱、备皮(左、右侧腹股沟区,双侧颈、胸部)、查看押金。

5.年龄≥40岁,术前常规服用阿斯匹林80-120mg。

6.如术者无特殊要求,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胺碘硐除外)。

7.术前触摸双股、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听诊股动脉区有无血管杂音,如有异常及时记入病程记录并通知术者。

8.完成术前讨论并详细记录。

二、术后:

1.心电图:术后即刻、术后1~2天、出院前十二导联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加做。注意观察心率、心脏节律、p-r间期(注意有无房室传导阻滞)、有无预激、与术前对比有无st-t改变等。

2.术后常规测心率、血压、摸足背动脉、及观察穿刺局部出血情况,即刻、每半小时一次共4次。如有病情变化,依具体情况密切观察。书写术后病程记录至少1次。

3.根据动脉或静脉穿刺途径决定卧床时间。如为动脉途径,则平卧8~12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以后可在床上翻身或侧卧,16--24小时可下床活动。如为静脉途径,则平卧3--6小时后下床活动(通常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非穿刺肢体关节可屈曲、内外翻,穿刺侧下肢足部可正勾绷、侧勾绷转动。平卧时间过长或为老年病人,下床前指导病人逐渐适应不同体位(15„---30‟,45„--60„),然后坐位、直立下床,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4.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80~120mg,1/el,术后服用1~2月;儿童用量酌减。特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见术后医嘱。

5.如病人出现明显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过速或过缓,伴有对升压药反应不佳的血压明显降低,在排除其它因素(如迷走神经反射)的情况下,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性并行床旁心脏超声确诊,其后及时抢救、处理。

6.如不能排除心包填塞的可能,其处理程序如下:(1)导管室行心脏透视检查,和/或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明确后立即行心包穿刺术;(2)如已回病房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先心内科)及测定周围静脉压;(3)病情危重高度怀疑心包填塞者行床边心包穿刺术。(4)以上三项措 施不能凑效时,急请心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胸心包切开术及心肌修补术。

心内电生理检查

经静脉常规放置rv-

4、cs-10极标测电极导管。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穿刺成功后经静脉注入肝素5 000 u。经多功能鞘管放置长交换导丝至lspv左上肺静脉内,撤出多功能鞘管至右心房,由导丝定位指引路径,将消融导管通过同一房间隔穿刺部位送至左心房,再沿导丝将多功能鞘管送至左心房。用多功能鞘管分别行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测量肺静脉口直径,据其选择合适的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标测电极导管),经多功能鞘管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至肺静脉口,利用不同的x线投照角度判断环状标测电极导管与肺静脉口的相对关系,环状标测电极导管的放置原则是位于临近肺静脉开口心房侧且尽可能与肺静脉长轴垂直。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包括右心房和冠状静脉窦近、远端程序刺激。消融靶点的确定

在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起搏下对pv和vc逐一标测,顺序为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 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 ipv)、和上腔静脉(svc)。采用双极腔内电图记录的方法,记录并分析肺静脉电位(pvp)和房性心律失常的电活动激动顺序和频率。在pv内记录到高频、高振幅、碎裂、锐利的电位为pvp。在窦性、房性心律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时,根据从心房向静脉内的电传导和肺静脉电位的激动顺序确定消融靶点。消融靶点为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近、远端起搏时,肺静脉口记录的最早肺静脉激动点和最短的心房静脉电位间期, 或心房和静脉电位融合处。

消融方法

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 消融温度45~50℃,射频功率25~35 w,放电时给予盐水速度为20 ml/min。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引下,窦性、房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p/d起搏时放电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见pvp的变化,即激动顺序改变、电位幅度变小、延迟或消失,有效部位持续放电消融60 s。每根pv通常需要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节段消融从而完成完全电隔离。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电隔离成功的标志为消融后无持续性房性早搏(房早)或房颤;在窦性心律或冠状静脉窦远端起搏下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到的静脉电位完全消失;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肺静脉电位标测

术中准确清晰地显示pvp是确定靶静脉、成功隔离pv和判断治疗终点的关键。通常在静脉开口处可记录到低振幅、圆钝的心房电位和高频、碎裂、锐利、高振幅的静脉电位。研究表明,单极标测技术比双极标测技术可更精确地进行消融靶点定位,提高对肺静脉隔离成功与否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能量释放、缩短透视时间。另有研究显示,心房不同部位刺激有益于pvp的标测、消融靶点和终点的判断,及术后残余电位和可疑pvp性质的鉴别,心房不同部位的刺激使心房和pv按不同顺序激动, pvp和远场心房电位间距发生变化, 从而使原被掩盖的pvp得以显现。本组病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时,左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远端刺激,右肺静脉标测常规行冠状静脉窦口刺激,以求清晰显示pvp(相应侧近距离刺激)。

肺静脉电极导管的操作

肺静脉内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的放置是肺静脉电隔离的前提。操控标测与消融电极导管进入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一般没有困难。右下肺静脉由于其解剖特点,电极导管的操控较困难,其操作要点为避免房间隔穿刺部位过高;充分利用x线透视体位,多采用右前斜位30°;于右下肺静脉上方,电极导管远端在心房侧收弯后,逆钟相旋转贴靠左心房侧后壁,然后松弯回撤电极导管,电极导管自行弹入静脉口,如不成功可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肺静脉电隔离部位

研究提示 ,环绕肺静脉的肌袖样组织延续到肺静脉前庭(pulmonary vein antrum),隔离肺静脉的消融线应在肺静脉前庭与左心房之间,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pv狭窄的发生率。静脉与心房连接处的确定可根据肺静脉影像资料、局部心房和静脉的电位特征及消融电极导管在连接处的滑动现象。(定位问题:相对准确)本组病例标测和消融均在肺静脉口外心房侧,术后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9516%,治疗成功率为7510% ,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电隔离终点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关于“心房颤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治疗—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04)中提出了大静脉电隔离的治疗终点。但研究发现[ 15 ]af电隔离术存在传入阻滞时,约42%的病例不伴有传出阻滞,部分病例短时间内恢复了肺静脉传导,提示进一步评价静脉至心房电传导的重要性。本组病例成功隔离大静脉110根,其中静脉电位完全消失者86根;静脉内自律性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存在传入和传出阻滞16根,存在传入或传出阻滞8根。本组病例在完成电隔离治疗后,再次标测电隔离后的肺静脉,避免短时间内恢复电传导,降低复发率。

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隔离大静脉与心房间的解剖或电学连接,可使9516%的心脏大静脉达到完全电学隔离,使70%以上的paf病例不再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pv和vc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现已成为paf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术后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华法林抗凝治疗未起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抗凝治疗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af发生情况和有无pv狭窄。术后门诊随访,行临床症状询问和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复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