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0:53:30 页码:10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9篇)
2023-11-23 20:53:30    小编:zdfb

科技发展的飞速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8.总结需要反映出自身的成长和改进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今天的这堂课有点特别,并不是因为教学的内容。而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第一次遇到了随堂听课。

快上课时,教导处的陈老师突然宣布下节课来听我的课。顿时,我的头皮有点发麻,尽管已经备好了课,但是,对于这一突然来袭,我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总感觉准备不够充分。今天是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单元所要学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斜面。斜面是生活中经常出现和用到的一种简单机械。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联系第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使用工具》中的一个问题“如何将油桶搬上货车”。我以此为切入口,在黑板上作画,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出我们的新课,了解斜面的概念,还能加深学生对之前选择工具知识的理解。

针对设置斜面搬油桶这一方法,学生很容易能回答“使用斜面能省力”。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呢?于是乎,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不断的暗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回答如何设计这一实验方案:通过对比沿斜面和竖直方向拉同一物体的两个力的大小,如果沿斜面拉的力比较小,就可以得出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时,我稍加点拨几个注意点,在斜面上如何操作,强调“缓慢”和“平行斜面”两点。接下来各组同学可以相互合作,进行实验的探究,随后各小组汇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坡度与省力的关系,我以攀登高山为引,黑板上出示左右坡度不同的大山,让同学选择攀登的方向。这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这一观点。那么是否正确呢?沿着第一个实验的思路,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轻松的设计出这个实验的方案了。我只要稍微提点,对这一方案给与一定的完善和记录的说明就可以了。经过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已经得出了斜面的能省力的作用以及坡度对省力程度的影响。接下来,回归到我们的生活,让他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斜面的影子呢?滑梯、楼梯、上下高速……一连串的回答从同学们的口中冒出。寻找斜面对他们而言非常简单,于是我还是以那座山为题,提高难度巩固加深。“当个设计师”来帮我们设计一座通到山顶的观光山路。让他们理解,另一类“s”型的斜面。并以两个螺纹疏密的不同螺丝钉为例,判断哪个更省力?这样一来,整节课得出的两个推论,都可以得到应用和加深了。

上完课,我的心里很没底。这节课下来,我曾经几次强调过课堂纪律。个别环节的进行,感觉还不是很顺利,需要修改。于是,趁下节没课的机会,我赶紧请教旁听的两个人——我的师父与陈老师。这次我真可谓受益匪浅。一段时间的教学下来,我并没注意过自己的教态和语言习惯。原先,我习惯了初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还是过多地注重于知识点的获取,甚至有点心急得去带领了学生的思维。而小学科学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注重的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和兴趣的培养,从观念上我要重新体会和把握。教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共同去研究发现某个科学知识的。这一方向性的偏失,给我实验探究上的时间分配也造成了影响。经过师父的指点,我明白了一搬一节科学课的开展,它的实验部分至少要在10-15分钟之间,而本节课我只用了7分钟,过于仓促。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的反馈环节。这节课的两个实验都是属于探究验证型的,这样在汇报反馈的时候。每个组都可以首先分析自己组得出的数据是否能验证推论的正确性,几组下来清晰明了,也可以反问有没有能够证明推论错误的观点,更加有说服性。对于我而言,还有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就是课堂纪律。部分调皮的男生总是管不住自己,有些做实验当成是玩耍的心理。而我的说话还是存在些问题,欠缺技巧。比如太急于想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就惯于使用命令式的口吻,虽然简短,但是效果不理想,还给人感觉高压的形式,不够走进学生。另外,还有些语言过渡等的细节问题都要引起注意。

总之,评完这节课,我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以前,我只把它看做一个极为普通的副科,只要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够了。但现在,我觉得真正上好一节科学课是多么的不易。走进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寻找科学的足迹,激发科学的积极性。小学科学的道路上,很多的崎岖等待着去跨越和超越!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斜面》是在《杠杆》、《滑轮》、《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的又一种简单机械。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以及斜面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者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设想着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说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还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实际上学生直接说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时我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进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说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而牵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

在做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时,出现了直接提起小木块用的力与利用斜面拉小木块用的力相同的情况,这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有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结果还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细一琢磨原是摩擦力在作怪。因为木板与小木块的表面光滑度不够,摩擦力较大,影响了实验效果,才出现了上面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后边的实验,我及时调整了方案,把小木块改为滚轴,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相对变小,于是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中,虽然用滚轴代替了小木块,减小了摩擦力,但由于滚轴质量轻,产生的数值差距较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下次再上这课时,把滚轴的质量变大,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一:什么是斜面?

在学习《斜面的作用》一课开始为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这是感性成面的定义。同时教师给出了一个理性方面更为形象的定义:一条倾斜的表面。通过这两条定义学生就可以很明确的判断出什么是斜面。

二:斜面可不可以省力?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斜面?斜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帮助?斜面既然是一种简单机械,那么省力或方便就是它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列子,如:小区门口自行车的斜道、人行天桥的斜道等等。

“有没有什么办法证明斜面可以省力?”

学生提出用实验方式进行验证,教师则提出在实验前先行讨论并书写实验计划。并请一个实验小组上台述说实验计划,并演示实验方法。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让学生反复演示用测力计提拉重物读取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自行发现本次实验的难点:如何准确的读取实验数据?保持均速运动并重复测量。

实验数据:

斜面0.32n0.33n0.32n斜面0.11n0.10n0.13n。

对比实验数据,学生可以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三:斜面如何省力?

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后,又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两次省力的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导致了实验数据的不同?首先排除误差,误差不可能导致0.2n的差距。角度,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角度的不同是导致省力大小的关键因素。由此进行第二次实验验证大角度与小角度省力大小的不同。

实验数据:

大角度:0.27n0.29n0.27n。

小角度:0.11n0.13n0.13n。

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省力的大小与斜面的角度有关。

不足之处。

一:开课过于抢时间。

由于特殊原因,导致上课时间有所延迟,但这个延迟不应该影响到课程的正常进行,教学过程应按计划按步骤逐步推进。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抢时间的错误,其结果是明显的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连接不畅,大多数学生未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和思考。

二:学生自我总结过少。

实验是学生做的,数据是学生得出来的,可到了总结阶段却与学生脱离了。别人给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得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今后对这一环节要加强。

三:重在思考。

小学科学课有其特殊性,它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每一个课题都来源与生活,学生的每一次思考也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紧密的与生活相联系。在第一环节什么是斜面中,得出结论后应让学生多想想,那儿是斜面?那儿有斜面?如果加上这一步骤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者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设想着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说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还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实际上学生直接说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时我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进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说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而牵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叶澜老师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一个灵活性、变通性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想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优势选择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去选择工具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三个难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为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定位为科学探究者,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体验的机会,自主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活动更具自主性、个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行使探究的权利,在教师予以一定指导下自主探究,才有可能让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飞越高。因此,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斜面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斜面省力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通过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过猜测斜面的作用引出验证实验的设计和讨论,重点回顾对比实验,注意变量的控制。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比较浅,数据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结论。继后抛出“怎样的斜面更省力”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同样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来。“同学们的数据比较都能证明使用斜面省力,为什么省力的大小不一样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响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有些学生对于变量和不变量这个问题没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训练的较少,致使学生实验完成的效果不好,汇报结果时有些仓促。看来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对于些课,我有些思考。什么是斜面?小学科学六上课本16面描述如下,像搭在汽车车厢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小学科学常用的举例式定义。)在网上搜到这样的话:斜面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

菜刀、剪刀、斧头这一类工具的刀刃都是倾斜的面,与没有开封的刀口比较是省力,但也没有涉及到什么提升重物,都是向下用力或左右用力,凭什么说它们是斜面?还有,滑梯是不是斜面?房屋的三角顶是不是斜面?我真的有点迷糊了。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还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打压、终止学生的发言。要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六年级科学《垃圾的处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习他人的做法,让学生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测量的物体,尽量让学生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能有较明显的区别,如果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别不大而影响学生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教学建议。

《斜面》是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我市科学评优课上课率较高的一个单元,但是课程内容含量大,内容较为深奥,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杠杆》、《滑轮》和《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的又一种简单机械,教材上以“情景―问题―猜想―实验―记录―结论”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科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理念,建议以实验为基础,重体验的方式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