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38:27 页码:12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优质16篇)
2023-11-13 08:38:27    小编:zdfb

总结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简明扼要的风格。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些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学期第22课,是一篇老课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海水、海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

由于西沙群岛与我们学生的生活不是很密切,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本以为会为学生、课堂都带来意外的收获,但由于播放课件时间选择不当,使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图片的感性认识当中,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

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出预期的效果时,作为老师的我没有从容的运用教育机智,把学生引导回来,进行文本的分析,因而忽略了文本的内涵。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但在此基础上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鱼的美丽可爱,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特别是气鼓鱼那里,没有抓住鱼“眼睛圆溜溜的”、“满了刺”“像皮球一样圆”的特点。

在分析时,学生虽然对鱼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但没有真正从文本当中体会到鱼的可爱美丽。其实这里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评价语,使学生了解到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体会鱼的美丽可爱。还有在教给学生新的写作方法时也应该通过板书,这样就更有条理,而且与文本的分析相结合了。不过在介绍西沙群岛海里更多美丽的鱼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鱼的样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如果我是在对课文有了一定分析的基础上再来播放课件,然后通过课件的图片,使学生对文中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回到文本当中,就可以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在教学中,我旨在体现如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

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而为达到“不教”的目的,课堂上“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是需要我们再三斟酌的问题。根据三年级上册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情,鉴于三年级孩子初次接触此类文章,我以“教-扶-放”为贯穿全文的学习思路,渗透给学生学习段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该段写的是海水,特点是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是老师“教”的过程。学习三、四自然段时,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孩子们试着自学,体现“扶”。五、六自然段的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是“放”的过程。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学生学习技能、自主意识得以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积极建构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这篇课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教学中我想充分抓住以上有利因素,做到三个突破:

1、突破句群语段中句子之间的结构特色和逻辑关系,学习“总—分—总”的段式结构。本课教学中,原本预设要学习“并列、总分总”两种段式结构,但在教学中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掌握两种段式结构很难,与其每个都蜻蜓点水,不如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一种总分总的段式。

2、突破句式的修辞特色和表意功能,学习并体会夸张修辞方法的作用。本课的夸张句:“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句子的理解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备课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学生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水一半,鱼一半。”这时我想到了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迁移的方法进行理解。举出学生常用的口头语“累死了”让学生知道夸张句的含义并不是字面意思,然后再让孩子知道“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也是一个夸张句,从而突破难点。

3、突破句式的表达技巧,进行句式的迁移训练。比如练习句式“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课文文质兼美,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景美,悟趣味。之后,再用声情并茂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所得,这样的读进来,再读出去的轮回,学生有了不少的收获。朗读之后,选取了一段,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孩子背诵下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上几点,是我课堂的美好设计及备课中的一些心得,恳请提出宝贵意见。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二篇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壮丽的祖国山河”。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名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感觉在这节课中,优点是:思路比较清晰,注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并能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还注意引导学生写法的指导,练习说话。

但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1、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够,例如对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要有具体策略如:可结合图片想象;可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通过读语言文字想象等。

2、重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已掌握的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训练。

3、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上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要找准一个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方式方法上多样化。

4、重视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课堂上利用教师的评价强化学法。

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我也知道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力使同学们能在轻松自在的课堂上表现自我。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课文专题为“壮丽的祖国山河”。课文主旨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结合三年级学生特点和本文特点,我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本文是写景课文,我就把导语的风格定为“风景游览”,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激发欣喜、赞赏之情。(映示“中国地图”)在距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有一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像颗颗明珠洒落在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那就是神秘而美丽的西沙群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游览——(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4自然段先总写鱼成群结队穿来穿去,显得很多,再连用四个“有的”及比喻的手法分述鱼的各种形态,突出“好看极了”,最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鱼多得数不清:“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的段式构思缜密精巧,是学生写作的极好范例,教学时,我们应重点关注,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意境中去。

(映示第4自然段内容)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鱼很多呢?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映示海底世界鱼儿畅游的视频,配上悦耳欢快的乐曲,将学生一下子带入鱼的乐园。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在学生仿说以后,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式:“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提问:“在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吗?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学生感悟到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体现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后,追问:“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示某个地方某样东西很多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和不到之处,如我因怕时间不够,给学生思考和朗读的时间不充分,还有教完后,觉得没有联系第四自然段的段式结构及时安排一个小练笔也是一个遗憾,今后还有待改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五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构段知识的好例子。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海底动物我来演。

2.“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

三年级正是大量识字的关键时期,识字量大,同音字、易错字相互混淆,学生要学习阅读方法,学习习作,更不能丢掉识字,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本课“我会写”汉字共有12个,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我大胆提问:“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猜谜语方法:“一横一撇长,日子里面藏”(厚);有的采用熟字换部首“庭”——“挺”;有的采用“加一加”如“山+石=岩”,真是百花齐放。这样掌握识字方法,就能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课后“小练笔”部分要求学生能从给的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一段话,学生只能把书中原句翻来覆去说说,不能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时我没有教给小学生从远到近来写,也没有要他们加入一些想象到的声音的词,只是强调学生要运用总分关系去写,方法不够多,效果不明显。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对于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教学时,要抓住总分关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抓住“成群结队”这个词语,然后品味排比句,体会西沙群岛鱼“多”是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最后拼读“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水到渠成了。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六

讲之前信心满满,想着一定不能搞砸了。要大展拳脚,但因为自己把方向搞错了,目标定高了,于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违反常态,没有看任何教学视频。照着诸向阳老师的教学实录一步步往西沙群岛上扒,没有考虑到学生学情。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可能和四年级的孩子相比较呢?于是第一次试讲砸了,意料之中。但是打击真的很大。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而且沛树的课讲的幽默、流畅。给我压力甚大。但是无论如何是不能放弃的,毕竟离正式讲还有些日子。经过来校长的引导,将我设计的不符合的地方进行了整改。我又拾回了一些自信。第二次试讲还是有问题。来校交给我的方法贯彻落实的不够好。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反正课堂上有点闷,我觉得我和孩子们没有共鸣。紧张感更甚,但能发现问题就是还有改正的机会。虽有点气馁,但继续付出是必须的。给一班留了预习,但我觉得我背的还不是很熟。万一出现断片的情况,那对于下午即将讲课的自己会是很大的打击。

后来在反思这节课时想到,既然孩子们能做小导游,那一定是把课文掌握的扎扎实实的了。于是我留了一项作业,写一篇小文章,向大家介绍西沙群岛。用你的语言感染大家。而这一课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在文字中游览西沙群岛,体会文字的美,让学生自己写一写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课文。

第二天一直默默在脑子里过课的步骤,我也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高级的,不是成熟的。但我现在只能给孩子设套。我感到挫败,我这种课堂根本不是生本课堂,只是我的演出。边主任的话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拔高。我这种课其实是有些肤浅的。我必须转变,这也是阻碍孩子们说话能力提升障碍。今后要锻炼自己,更得锻炼孩子。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七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二篇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壮丽的祖国山河”。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名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感觉在这节课中,优点是:思路比较清晰,注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并能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还注意引导学生写法的指导,练习说话。

但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1、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够,例如对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要有具体策略如:可结合图片想象;可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通过读语言文字想象等。

2、重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已掌握的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训练。

3、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上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要找准一个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的方式方法上多样化。

4、重视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课堂上利用教师的评价强化学法。

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我也知道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力使同学们能在轻松自在的课堂上表现自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八

今天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我用了三节课,才算讲完,连课间都没有停。讲完之后,觉得自己累的不轻,学生也痛苦不堪,完全没有感受美的享受。

开始读课文环节一切都很顺利,也很轻松。只是到了理解课文环节,拉动孩子学习很艰难,自律性强的孩子还能跟着我的思路走,有一些孩子早就游离在课堂之外了。

这种效果不好,师生又特别痛苦的教学过程,该如何改观呢?我想还是要领着孩子多读书,借助图片理解重难点,做一些简单小练习就可以了,这样学的`轻松还快捷。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九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如何在读中把西沙群岛美的味道读出来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自由体会,自由遨游美丽的西沙群岛。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本。果然,短短的几分钟自由读,给学生以充分酝酿的时间。你看,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读得犹如游客般神往,有的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更有的学生好像当了一回导游……到我提问的时候,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课文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的?”学生大概的内容已经明晰了,而且回答各不相同,尖子生还用自己的话回答。例如:

1、西沙群岛的海水很特别,你看,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吸引的许多游人的目光。

2、西沙群岛的为什么颜色各不相同呢?哦,原来都是海底犯的错,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3、西沙群岛美在珊瑚,美在鱼儿,美在贝壳,美在海岛。

4、西沙群岛的鸟是一宝……这是自由读的好处,既酝酿了情感,又感知了文本。

无声的朗读(默读)有助于人的思考。让学生默读,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理思考。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极好机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抓住默读的机会,多让学生默读。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默读描写鱼那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鱼有哪些样子,除了这些样子外,还有哪些样子?学生在默读时,足足花了六分钟,其实读这部分内容只需花一到两分钟,但学生却花了六分钟,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需要时间思考。花了六分钟,得到的是超越六分钟的效果。你看:

1、还有的像打醉拳,摇摇摆摆的;

2、还有的像一朵朵的花朵,五颜六色的;

3、我这是圣诞树,鱼的尾巴就像树叶,一摆一摆的;

4、我的是旅游帽,帽的边是鱼的眼睛,帽的身子就是鱼的身子……如果教师花六分钟向学生讲解,能使学生产生如此神奇的想象吗?可见,默读是无声的,但效果却在不言中。

互读分为生生互读和师生互读两种。生生互读,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读一读海水那一段。学生读有差异,但读中有提高。就把镜头瞄向刘颖思这一组吧!先是张文杰读,他的朗读实在不敢恭维,感情不到位倒也原谅,但是字音不准,真让人失望!见怪不怪;接下来是黄健城读,不错,音准,还有感情;到邹芷晴的时候,声音太小了;到刘颖思读,听者是一种享受,她的声音清晰,咬字准确,感情到位。听完了,让四个孩子自由练读,随后再读一次,效果截然不同:张文杰字音不准的毛病基本改正,原来他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读错的音偷偷的纠正了;其他的三个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来他们在练读的过程中把别人的优点顺手拈来,填补了自己的空缺。这就是互读,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方式。

总之,在读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学生读得没有自己想象的完美,又或者学生读的字音不正确,但读能让学生酝酿情感、思考、交流提高等。所以课中有读,学生足矣!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

在本课教学中,我依据文本围绕“风光优美”这一题眼而写的特点,紧抓“风光优美”一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以谈话方式引入课题,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理解“海防前哨”。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的位置,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对西沙群岛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由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句“哪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这一句学习课文,着重学习第二段。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不要求学生照搬词语手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或用课文中的句子用读的方式表达。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画来来理解形成的原因,使学生乐于接受,最后再直观呈现。最后让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第二自然的,来当小小配音师,从新来欣赏“风光优美”的西沙群岛。

然而由于经验尚浅,不足之处也是很多。通过听课领导和老师们的指点,我将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领导和老师们在听了我的课之后指出,我在语言的感染力上做得还不到位。我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缺乏感情,即使是比较优美的语言,我讲得也是比较平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中提到一旦进入课堂,教师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只有自己真正融入教学中,只有自己的感情充沛了,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字词认读用时过多。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字词是基础,重点是课文。字词的认读本应在学生预习时解决,而课堂主要是检测,如果出现错误正音即可,而我反复让学生读,看似扎实,其实却挤占了课文的学习时间。

第三,阅读指导欠缺。汪主任和潘校长在听了我的课之后都指出,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本应让孩子在朗读时一次比一次体改,可本堂课却没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过程。学生时代的我一直是班里朗诵水平比较高的。但成为教师后,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我一直心存疑虑。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而对于同一篇课文,每个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在朗读上读不出,达不到那种感情,教师应加以指导,也可范读。但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评判标准是什么?但我考虑到,我的感受跟孩子的感受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要孩子照着我的感情去读会不会扼杀他自己的个性?这也是我不敢轻易范读的原因。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一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把学习生词、了解段落大意和课文主要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由于我一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并且不间断地检查预习的情况,所以每当他们学完一篇课文,就会很自觉地预习下一篇课文的生词及朗读课文。这一课也不例外,我在检查时发现同学们的预习都做得很认真。有了这一基础,我教学生字时就比较顺畅了。课堂上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有的学生用了“换偏旁”的方法,如“披”字;也有的学生用了“加一加”的方法,如“渔”字,还有的学生对难写的字提出了自己的记忆方法。

对容易写错的生字还设计能展示书空顺序的灯片,让学生清楚生字的笔顺和偏旁。分析完字形后,我再与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划出课文里的生词,便于记忆。在备课时我发现这一课中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字面蕴含的意思比较丰富。我则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海防前哨”是让学生观看我国版图时结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理解的;“绽开”和“蠕动”两个词是联系生活实际用手演示来理解的;“五光十色”一词的理解,则是先与“五颜六色”对比,区分异同,再结合我的课件“海水视频”进行直观理解。“富饶”一词的意思我是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形态各异的贝壳、成群结队的鱼等,来充分感受富饶的含义,而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我比较满意的是能通过一些重点词语的教学,以点带面,贯穿全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另外,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我的提问或点拨,学生大多数能概括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也能用简单的语句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调,以学生齐读比较多,以后我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小组读、个人读、默读等,记得有人说过:“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书声琅琅”。是的,我们应该通过诵读更凸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点燃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二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线条清晰,结构明显,全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富饶”读文来解释,大部分同学一下就能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学习中就围绕中心句来具体说明,充分朗读。

一、以读为主线。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

二、潜心涵咏,体会字句。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小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有的同学说有的贝壳像珊瑚,有的贝壳像蝴蝶等等,这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能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三、运用文本,感悟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文时,采用各种句群的表意功能,写好片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在学文时,我让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读最后的自然段,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在课堂上用“头、身子、尾”来解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整节课教学思路很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很突出,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板书的设计也很新颖,紧扣文意也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描写鱼的这一小节。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虽然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我在本堂课中问题设计地过于细碎,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二、语言训练的力度不够。

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两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但在第二小节中安排的“因为______,所以______。”的句式训练力度不够,只是形式性的带过,没有让学生加强反复训练。

多学习,多思考,让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引导自己在教学中走向完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有这样一段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在教学这一段时,为了理解西沙群岛海水的色彩美,我着重强调了"瑰丽无比"这个词语:"瑰丽无比就是非常美丽,无与伦比。"但是因为海水的颜色与同学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很多同学还是不能理解海水的五光十色。然后我又接着解释道:"大概像玫瑰一样美丽的颜色。"紧接着我把"玫瑰"两个字写到了黑板上。这个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好奇地问道:"老师,玫瑰不是一种植物吗?为什么‘玫瑰’不是草字头呢?"。

以前,我曾经跟同学们介绍过"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石有关,难道这个"玫瑰"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美玉,而现在花园里怒放的玫瑰难道是一种外来物种?带着这一疑问,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记载:"其石则赤玉玫瑰。"这一史料只能说明玫瑰是一种玉石,并没有把我的问题解释清楚。

我又继续翻阅资料,据史书记载:玫瑰原产亚洲东部地区,于汉朝被人们发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主要在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日本、朝鲜等地均有分布。由此可见,玫瑰并不是外来物种。那为什么"玫瑰"不是草字头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东汉戴植认为,玫瑰原名"梅槐",因叶片形状介于梅花和槐树之间,故得名。但对于一种香艳可爱的花儿来说,这名字听上去实在有点不伦不类……所以不妨改为"玫瑰",一来谐音,二来也暗示它是种珍贵如美玉的`花卉。听了我的解释,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常听别人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作为一名当代信息社会的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博览群书,不断汲取新鲜的养分,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四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本册第五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美丽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本课我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正确读写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习用抓中心句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风景优美这一自然段。第二课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并学习运用这种方式来描写菊花。

这是我的第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教学思路:紧抓一条主线,贯穿全课;边扶边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讲多读,在读中感悟升华。又经过多次试讲,我认真分析实际讲课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修改教案。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理解“海防前哨”。再读课题质疑,从而理出“西沙群岛是怎样富饶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检测学生在预习时认读词语的效果,正音,巩固。然后由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句“哪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这一句学习课文,着重学习第二段。第二段主要是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的,我主要采用通过让学生朗读,通过穿插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两个词语,不断感悟再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课时我通过“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又通过描写菊花,把本课学会的词句学以致用。

现反思第二课时教学,我个人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教学各环节过度也比较自然。在进行三至六自然段学习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这种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特别是进行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还通过指名读和一分钟速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三至六自然段除了指名读外,我还安排了齐读、师生合作朗读,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学习完课文,我又出示收尾自然段,让孩子理解课文结构和写法。此外,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生活场景,通过图片,让孩子描写生活中见过的菊花,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课堂预期效果。

然而由于经验尚浅,不足之处也是很多。通过听课领导和老师们的指点,我将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领导和老师们在听了我的课之后指出,我在语言的感染力上做得还不到位。我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缺乏激情。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中提到一旦进入课堂,教师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只有自己真正融入教学中,只有自己的感情充沛了,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最后关于写话练习,当引导孩子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描写这些花时,孩子的运用能力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没有适时引导孩子们运用“总起句——分句”写菊花,也真的还是因为自己太年轻,经验不足,缺少教育机智,今后还是要多多历练。

通过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向其他老师学到不少东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在大家为我评课之后,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希望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也能带给学生更精彩的课,使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五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我上的这是第一课时,本课时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的意味。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以上是我上这堂课的一点粗浅的想法,我知道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和不到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不吝赐教,多提宝贵的意见,在此请允许我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十六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老课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堂效果非常好。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但是,本节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课堂效率低。一节课,着重处理了“鱼”这一段,学生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现在“鱼”的身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

2、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只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3、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经常被当成一种形式,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4、虽然平时非常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或者说不愿谈自己的看法,总是缩头缩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并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还学生们一个鲜活的课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