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0:52:08 页码:8
2023年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模板17篇)
2023-11-23 00:52:08    小编:zxfb

从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更加高效地管理时间。如何克服自己的拖延习惯,提高自律能力?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一

1、复习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四个字天、发、芽、雪。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会写四个字,了解春天的特点,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法预设: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巩固法、讲演结合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一、 图文结合,想象说话,读词语

1、 回忆课文、生字(课件课文)

2、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是什么吹动了柳条?出示春风吹(男女读,齐读)

3、 看图说话,总结词语。出示图片,如:(指名学生看图说话,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在高高兴兴的放风筝)出示词语“放风筝”(指名读、小组读)

4、 同学们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桃花、蜜蜂)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景物的变化吗?(桃花开放了,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出示词语“桃花开、蜜蜂飞舞”

5、 学生边看图边说话,解释“融化,归来”的意思(融化:冰雪化成水。归来:回来。)

二、 完成课后题

1、学生再读课文中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学生练习朗读。

2、春天是无比美好、无比生动的,瞧,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春景图(教师课件出示文后“读读想想记记”的六幅图)。

(1)学生描述图画内容。(尽量做到描述清晰,语言优美。)

(2)再读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山清水秀”、“春光明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六个词语。

(3)积累春天的词语:春回大地、春风化雨、欣欣向荣、春光融融、春雨绵绵、

(4)拓展知识: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花在春天开放吗?

桃花、梨花、油菜花、迎春花、牡丹花、水仙花、玉兰花。

三、识记生字

1、孩子们,春天美丽的景色中还留给我们四个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来,让我们和它们四个打打招呼吧!(课件:生字天,发、芽,雪)

2、这四个生字娃娃,我们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

3、指导书写。

重点:用加一加的 方法记住天,二人就是“天 ”。

“芽”和“雪” 上小下大。

4、请孩子们完成课后的描描写写。

四、完成堂清: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美丽的春天,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现在正是春季,孩子们可以自己去寻找春天,去发现或记录身边景物的变化,也可以去收集春天的图片或者是儿歌,然后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二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三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9。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1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9》。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我们转变教学模式带来了契机,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能把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在《蓝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把局域网引进课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这一教学理论,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好音乐、画面同步的大海图,(附加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学时,我首先以“同学们,走进教室你们想说什么”一问让学生进入情境。逼真的画面、丰富的资料、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兴味大增,不时倾吐着自己的真情。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个人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和交流海象知道蓝鲸的其他知识的时候,学生无拘无束,充分交流或发表收集到的信息或自己的见解。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这一优势,一改传统的初读方式,,让学生带上耳机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可通过网络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样,既避免了其他同学读书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又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环境下特有的生生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初读的兴趣高了初读的效果。

课文中对于蓝鲸的大是从它的体长、体重、嘴巴、鲸须等几个方面,并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的说明方法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从学生主体出发,教师课前收集了有关蓝鲸的其他知识,并制作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网页,在教完这一段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蓝鲸大的其他知识,并想想网上的资料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你感受到蓝鲸的大的,学生通过查阅,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对蓝鲸的大有了更深的体会,学到的说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运用说明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文学习结束进行“介绍熟悉事物的特征这一练笔时,由于练笔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的难度,因而课前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制作成网页,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练笔时,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以唤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到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搜寻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认真选择自己喜爱的写作对象开始练笔,由于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少小组学生的习作写得相当详细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当堂交流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从《蓝鲸》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和局域网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以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提高为目标,再加上教师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将零星的知识点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境界。

1、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学将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网上,学习时图文声并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中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

3、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网络语文教学选定局域网或校园网的某一资源库作为学生取舍的素材来源,而对素材的选择、组拼、融合、消化、转换则是通过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和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丰富对教学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巨量的信息旁斜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这些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克服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更好地发其优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资料提供者: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五

1、不注意分析、提炼教材。

2、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3、教学设计主要教师生怎么教,而没有关注学生怎么学。

4、缺少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完成后只有简单的“坐下”。

1、自身学习不足,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保持老一套的教学方法。

2、现实条件的影响,身在农村学校,学习条件差和学习机会少。

3、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差。

1、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应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必须关注学生如何学。

3、一定要有问题设计,特别是纲领性问题(主干问题),并对主问题进行适当分解,给学生的思维搭设必要的台阶。

4、要有学生活动的设计(包括课后作业),特别是任务驱动式活动,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5、开展多元化的说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六

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一样的负责。这种精神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有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每个人的性格提前分好组。每个小组中差生和优生应该分布均衡,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分配职责,这样让学生在感受不同角色不同职责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活动中去。

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讨论之前选出一个人作为导演。在全班讨论之后,分组表演时,提醒其他小组和导演,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和语言。通过这样安排,教师就能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自己的角色,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主动的进行学习,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和学习,甚至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交流,教师就结束了合作学习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讨论、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让学生从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在平时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的去学习,感受课本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一个前提。

小学生是一个刚刚接触知识以及认知的时候,对于很多的事物不了解,或者很片面,对于交流学习有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知道,怎样进行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定一个打的基调,这样使得学生的讨论目的更明确,这样锻炼几次,就会使得学生找到技巧,对于之后的学习任务能够非常好的完成。

小组学习和合作必须有一个小组长,以防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盲目,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小学生在课堂上自制力较差,容易坐立不安,活泼好动。因此如果小组活动中没有纪律,就会导致组织涣散,没有合作的氛围,从而学习事倍功半。

教师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小组的团队当中选出一个小组长是很重要的,小组长在整个的活动中应该担当很多方面的责任:第一,组织组员进行相应材料的按时搜集;第二,对于大家的材料进行梳理,这样确保材料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第三,能够很好地起到沟通作用,使得小组的动态能够及时的与老师交流;第四,督促职责,小组长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对于每个认得学习进行监督帮助。

小组长的在教师们的学习当中非常的重要,老师应定要选对人,并且针对于教学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个好的小组长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阅历的成长,对于整体的教学,以及孩子日后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学都已经开展起了针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七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生字,学会5个。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1、老师板书“银河”,指名读。

2、小朋友,你们见过银河吗?猜猜银河到底是什么样的?

3、出示课件图片。

4、看了图你想说什么?

1、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

2、让我们一起学这2个小朋友的样子一起问一问银河,好吗?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痛课文。

(2)画出词语,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象词义。

4、学生小组内轮读,互相评价:

一、读的时候是否注意读准了生字的字音,二、是否把句子读通读顺了。

5、检查自读情况。

(1)指读字词正音。

不够好的一段,让大家当你的小老师,帮帮你。

6、谁能正确、流利地读完整首诗?

1、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识字。

4、交流,师范写5个。

5、学生描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剩下的生字。

3、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

教学难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不禁向它提出了很多问题。小作者到底向银河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小朋友再读一读课文。

1、自读自悟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把银河想象成小河、长江的?

2、读后指名回答。初步感知1—4自然段。

3、分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自读体会。

4、选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1)学习第一段。

画一画课文内容。

理解清澈,想象小河里还会有什么。自己会在清澈的小河里干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小朋友、好奇、疑问的语气。

(2)学习第二、三、四段,方法同上。

及探索银河奥秘的兴趣。

5、学生齐读全文。

再来仔细地看一看银河,想一想:你要对银河提出什么问题?

2、现在,小朋友一定有很多很多问题要问银河,你们能学着小作者的样子来问一问吗?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有没有?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2)全班交流。

的问题连成一首小诗呢?

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看望银河。

3、学生随着音乐读完整篇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2段背一背。

2、阅读课外书籍,探索宇宙奥秘,把你的读书心得与同学交流。

1、出示生字。

2、师范写,生描红。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八

这几项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彼此相关。自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阅读,包括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教师通过激发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策略选择阅读的方式: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朗读、默读,边读边思,边读边问、边读边交流等。自悟即自我感悟,指在大量感触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会蕴含语言文字之中的奥妙、韵味、言外之意。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必须强调大量地感触语言文字材料,培养语感,领悟文章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及表情达意的方法等。语言学习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领悟,每节课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静思、自悟,还要常常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在研讨探究的情境中有所领悟。

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表达方式是读、说、写、唱和画。自主表达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成果运用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表达。如感情朗读,口头表述,写学习心得,表格、提纲,甚至是体态语言、音乐、图画等各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自读、自悟、自主表达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三项基本活动。由读开始,以读促悟,由读而引发表述,以述启读,以述引悟,三者既是相对独立的活动,又是和谐统一的学习思考过程。

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处于9到12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扬、爱模仿等特点。一些新鲜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重视别人的表扬,不怕犯错,模仿能力比成年人强。记忆力好,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开口说的习惯,提高听说的能力,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融入到唱歌、游戏、情景对话、表演等学生喜欢的活动中。

课堂教学强调全体学生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理想的目标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全体学生兴趣浓厚地参与教学活动,十分投入地进行语言的“四会”训练。师生在一种教、学、玩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教授和学习。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这种境界呢?根据主体教育思想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即“激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积极探究认识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才会认真地学和研究。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即“巧导”。巧妙的引导能使复杂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学生不会有厌烦的情绪。“乐学”即快乐地学习。这种学习境界是通过各种活动,例如唱歌、游戏、情景对话、表演等,让知识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交际中融会贯通。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于本身对新知识的好奇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受老师与外界的刺激。课前,老师首先要安定学生的情绪,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境界之中。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人物表演、动作、图片、实物、幻灯、录音、简笔画等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作巧妙灵活的衔接,让学生多归纳总结,并正确使用。

新的教育思想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模式,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学生对知识现成接受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探索知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勇于创新的天地。为此,我们探索的自主、协作、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冲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尝试为核心的先练后讲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想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创新留下空间。

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如“自主参与,自能读书”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本生活自表达互交流”习作教学模式;自主发现,自觉探索,合作学习拼音教学模式;“自觉探索,认识发展”语文概念教学模式;“引、探、议、用、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自学、整理、应用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激趣、巧导、乐说”语文教学模式;引导、感受、自主教学模式研究;“愉快参与,自觉实践”的教学模式;自主实践,拓展想象,培养创造力教学模式,等等。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我校得到了广泛应用。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九

高中新课程试验,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它对落实新课程计划有着特殊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试验中教学手段改革的物质基础。但多媒体技术不应只以手段论,应从教学新理论新思想的高度上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完成从手段到方法、从实践到理论,以此彻底改革传统教学观,形成完善的教学观。为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这是由于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方法实施的总体构想。本文试图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上展开讨论。

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导致怎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是以传统思想作指导,就一定是把多媒体作一种单纯的先进教学工具,不可能融多媒体优越性于教学过程中,抑制功能优势的发挥,难以转变教学方式,将电化教学变为“电灌”,这样将可能适得其反,会把传统的应试教学的弊端推向极端,对新课程试验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以建构学生认知结构,倡导自主学习的建构主义,已成为多数人认同的先进的学习理论基础。它与新课程试验的重视基础,面向现代化,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有着相当的共性。试验中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认知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引导者。

这就是说,多媒体教学设计,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学生被动受教育的格局,使老师学生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共同协调发挥作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空间;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能以顺序方式进行教学的落后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交叉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要转化学生听、看单一的剌激反应形式,将教学过程变为:教师的感染力、示范性与生动运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轻松愉悦的声乐融于一体,学生在犹如亲临其境的环境中,各种器官协同发挥作用,在学习的情境中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

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学生的主动学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知结构的优化,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来评价。传统的应试标准不应为新试验下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准则。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和未来教学的一种普遍形式,它的教学设计直接地影响教学的质量,也是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必然的准备。根据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是: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过去文字、符号的讲授,语言启发思考的静态刺激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课堂能够组织、输出更多的信息形式和信息量,使课堂变成一个较大的学习空间。但是每一堂课的信息情境不能是简单的声像堆切,不能将媒体演播变为讲授式的新变化,也不能一味地将无连贯性的未经选择的声像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意义上有一定秩序形式,在情境中有趣味,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生动的信息集合。多媒体课堂教学,既要创设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更要对信息资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环境进行设计,达到信息情境与学习目标的高度一致。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试验乃至今后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应有全新的方法。学生要在丰富的情境中利用自己某一方面的信息加工优势,灵活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不能是对每条信息都进行解释,或者是一味地进行“启发”,当然也不能让学习像看电视节目或听音乐各自为政不放任自流,教师应站在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最邻近发展区),进行前缘性的引导;应适度分析当前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研究归纳,引导学生优化认知结构进行意义建构。这样既可排除非主要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干扰,同时又积极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过多的启发,避免抑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形成并改善认知结构。

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应遵循学生生理发展的规律,按照其特点组织教学。我们知道,较大的刺激量,能使学生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度的刺激会引起过早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刺激的方式,准确把握刺激量的大小,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情绪即利用非智力因素,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其课堂容量往往比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容量要大,给学生的刺激程度也较高,这样加速了学习的进程,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就减少了学生理解记忆时间。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就全造成欲速而不达事与愿违的后果。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对刺激量大小的认识不足和控制不当,结果事与愿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的刺激量适度,把握教学节奏,使学生有充分理解记忆的时间和过程。

多媒体课堂教学通过超文本链接和网络学习,能够实现人机的交互学习,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大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脱离教师进行学习,而我们许多的教师,也容易依赖于机器,使讲课的对象与教师分离,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忽视了教师的形态、教师的参与及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教学艺术魅力对学生情感和知识掌握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更要在协作学习中,体现师生的相互作用,注重师生交际,使交互与交际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得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

情境创设环节

观察引导环节

认知建构环节

交互反馈环节

整体归纳环节

多媒体课堂教学要设计什么,怎样进行设计,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任务,我们要遵循其教学基本原则,确立如何去实现教学目的,解决信息的组织和输出方式,明确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及学习效果等问题,从整体上去设计教学。

多媒体信息是多样化的,信息要进行合理、适度的组合,达到某种能够刺激学生,实现当前学习主题和教学目标。

· 信息资源的设计 确定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各利资源以突出主题进行组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可接受性,深化学习主题、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 情境创设的设计 通过有关的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逼近实际生活和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吻合。通过生动、直观、运动的形象,营造与学习主题气氛一致的声态环境,并动静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引起积极的观察,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新的认识,有新的理解、掌握深化的知识,进行新的建构。情境创设要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其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协作式的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前缘性的引导,使学生在营造的氛围里感受新的事物,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进而运用新的知识、形成意义建构。

· 信息刺激的设计 情境的创设与刺激量密切相关。要正确处理各种信息输出方式、时机和量度的问题。动态有促于引起注意,超量则容易造成可记忆时间的缩短、深度的分析理解不能完全消化,从而浮于表面,对知识的自我链接不牢靠;音像有促于营造气氛形成新的感受,使学生在愉快中、在与学习内容一致的氛围里引起共鸣,可减轻学习疲劳,但使用不当会干扰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干扰严密思考的进程。因此,信息刺激的设计要从方式、时机、量度、动态、声态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安排,达到和谐。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堂教学,由于显示内容相对较多速度高于一般情况,特别是显示的内容屏与屏之间无残留性,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感受相对下降,因此要通过概括性的小结和高度浓缩,刺激学生回忆、记忆和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系统的完整和连贯,完成知识系统的建构。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够很大的改变也必须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影响多媒体教学目的的实现。

· 交互式学习设计 交互式学习设计要体现各种学生层次的需求,并由不同基础向深化知识趋近,使学生主动地通过交互式的对话,引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交互的内容要有随机的进入和随机的处理方式,能够通过选定的典型问题、情境,引导正向迁移;也要通过框架式、树式等形式的填充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交互式学习设计的三个主要要素是主动性、引导性和探索性。

· 协作与引导学习设计 协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分组讨论、协商,以及小组之间提出各组统一见解的学习,是用集体智慧深化个体理解的方式。协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在教师设计的问题范围内进行充分的思考。因此,协作学习可以是在每堂课的初始期,由教师提出能引起争论的议题开始,并通过设计,步步向教学目标靠拢的后续问题,统一学习认识,使学生在协作之中发挥主动性,进行认知建构;也可以是在教学中对遇到的实际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通过一些变式的问题组让学生明辨是非,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在协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性要充分地发挥,让学生在老师教学艺术的感染下,在其魅力的呼唤下,进入智力邻近发展区,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俊俏、吹拂、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掠过、稻田、偶尔、荡漾、五线谱、音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图,抓住重点词句,读懂长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

老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出示句子:

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3.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长句。读中体会感悟春天的美丽。

4.引出作者和课题。(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

【资料链接:】

文章第二小节结尾写道:“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我们都知道燕子是从南方飞来的,但作者为什么不用“飞来”而用“赶来”呢?因为“飞”字只刻画了燕子来到北方的一般动作,而“赶”字是采用拟人的写法,不仅准确、传神地刻画出燕子飞的神态,而且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般的烘托作用。

首先,揭示了燕子候鸟的特点,“赶”字有“及时到达”的意思,具有目的性、时间性。它告诉我们好像燕子事先已被邀请,是赶着来赴约的,传神地揭示了燕子是候鸟,它们的到来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其次,突出了燕子的轻快、伶俐。“赶”带有急切的意思,比“飞”更突出了快捷,使燕子轻快、灵巧的形象跃然纸上。

用“赶”字还增添了春日的生趣。作者用“赶”字将燕子拟人化了,比“飞”字富有感情色彩。它展现了燕子从南方出发时的兴致勃勃,赶路时的匆匆忙忙,赶到时的兴高采烈,联系全文来看,更使人感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感受小燕子的外形美。

1.课件出示燕子图片。

2.图文对照,读中感悟:“乌黑发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这就从局部到整体写出“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形态。

3.巧设疑问,燕子的头和爪呢?讨论中,明白“写作要抓住特点,写燕子要抓住燕子的特点。”

4.练笔训练:

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一对灵敏的耳朵),(一身光亮的毛),(加上四条腿),(这就是我家的大花猫)。

(三)感受小燕子的动态美。——理解体会燕子在微风阳光中活动:“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这一动态描写,突出了燕子欢快、动作轻灵迅疾的特点。

1.复习怎样读懂长句子。在朗读中理解感悟。

2.细细体会:

“斜着身子”——感受燕子的飞行姿势;

“掠过”——体会燕子飞行速度之快;

“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自由飞翔——为这湖光春色增添了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生气勃勃,令人神往。

【资料链接】

出示两幅图

(1)请学生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图片下出示句子)

(2)读读句子,结合有关的词句来说说燕子是如何为春天添趣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小组合作。

(教师随机点评:飞得快,为春天增添生机;像个小画家,灵活而调皮。)

(3)体会到了之后,读好这些有趣的情景。多种形式读。

(四)感受小燕子的静态美。——体会“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一比喻生动而形象,描绘出燕子的静态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1.老师:燕子在飞行时添趣,在他不动的时候,飞倦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2.朗读感悟。

3.细细体会: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痕"-——使得细线更具美感,远望去就像什么从天上飞过留下的痕迹。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落"——写出了小燕子的轻盈、迅速。

4.展开想象。谈谈你的感受,请你联想一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资料链接】

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我仿佛听到了——

老师:飞倦的燕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作者的眼中,燕子真是——伶俐可爱,燕子真是——春天的使者!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一

看了《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xx年8月号刊登的吴志勇老师的“概率的含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乡镇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就乡镇初级中学的条件而言,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的含义,一般会与市内中学的老师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与设计,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如有不对之处,还望各位同仁谅解。

首先,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可能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相对而言对概率本身就比较陌生,吴老师的设计中教学一开始以主观经验估计引出认知冲突,这对农村中学而言不怎么合适,所以我认为开始就应该以试验为主,先让学生体会到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每次试验的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随机现象,并且认识到这些现象从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的每一个结果出现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所以我会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易发生的一个随机事件“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并出示历史上数学家所做的掷硬币的试验数据。

学生知道利用试验这一方法得到这一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在0。5左右,从而引导学生以试验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然后提出“掷一枚图钉,针尖着地”这一随机事件的`概率,相信有些学生会认为是与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一样为0。5,而有些学生会认为图钉帽先着地的概率要大得多,因为它的面积比针尖要大,这样老师可以趁机让学生自己模拟试验,至于模拟试验过程可以按照吴老师的安排,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试验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在进行试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中,将逐渐体会到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所呈现的规律性,即概率试验有助于学生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从而顺利地导出概率的概念。

其次。掷图钉试验会有如吴老师所讲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要再安排一个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随机事件的试验,如摸球试验_因为某些生活经验会误导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不承认偶然性,如两个学生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输赢,在游戏前,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猜测谁会赢,这名学生肯定地认为自己会赢,教师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一定会赢,他毫不迟疑地回答:“因为我有信心,”认为有信心就能赢,或者认为自己能摸到喜欢颜色的球,都表现出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随机现象的存在。

第二类:赌徒心理,如盒里有4个红球,分别编号为1,2,3,4;还有1个白球,编号为5这些球除颜色和编号外都一样,每次摸完球之后再放回,在前面的试验中,已经摸到2次3号球,1次1号球,1次5号球,此时,教师摸出一球,让学生猜他手里可能是几号球,学生1认为该摸到2号球了,因为刚才没摸到;而学生2却认为该摸到3号球,因为刚才摸到2次3号球,这两个学生一个认为没有出现的下次会出现,另一个认为出现多的下次还会出现,都是不理解随机现象本质所造成的。

第三类:机会小就是不发生,机会大就一定会发生,还是上面的例子,学生3认为肯定不可能摸到白球,因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这些错误认识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多做试验,让学生从试验中逐步理解和解决,所以试验的多样性也是有必要的,我认为吴老师的教案中理性分析预测有点过早,以试验为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才是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或许试验教学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所以可能大多数老师留给学生的试验时间是有限的,但这对概率教学来说,是有必要的。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资料提供者:、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三

1.教师自我介绍创境。

同学们刚才听了老师的介绍对老师有所了解,这就是自我介绍。

2.看小朋友也来了,他是怎么自我介绍呢?(出示挂图)。

3.根据提示内容回答问题。(要求说话大声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自我介绍,激起学生了解他人的兴趣,产生介绍自我的愿望。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明确自我介绍要说些什么,从那些方面说。)。

1.同学们学会了自我介绍,就让我们彼此了解吧!

2.你最想了解谁?(同桌、班长、其他同学)。

3.同桌互相介绍自己。

4.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小组互评)。

5.学习汇报:你了解了几位同学?先让其中以为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在明确掌握自我介绍内容基础上,使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练习说话,达到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并且在将你喜欢的同学界介绍给大家这一环节中,进行了倾听、复述的训练,从中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6.教师语言创境:开学不久,同学们都很想了解你,请你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勇敢地介绍自己的同学,奖励一朵小红花,讲得棒的同学奖励小红星同学们纷纷举手。)。

7.上台的同学先问候大家,做到有礼貌。介绍自己是要声音响亮,内容清楚,表情自然。

8.同学们上台介绍后,师生进行评价。(当讲的好的同学讲完时,下面的同学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9.小结。今天学习了介绍自己,大家都说得很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向刚认识的叔叔、阿姨或小朋友进行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用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言语情景,锻炼学生在人多的情况下能大胆介绍自己,使学生增加表达的自信心。并在师生互评中有所提高。可后介绍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说话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的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习作与阅读结合,读写一体;与活动结合,有感而发;与日记结合,重在积累;与生活结合,留心观察。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习表达。营造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氛围,注意对学生点滴精彩的肯定和呵护,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1.下面三项小游戏自选一项,说一说自己的特点,

给自己画像。自述性格。自述爱好或特点。

注:自由评价,你认为同学们的发言哪部分讲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给自己来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让孩子愿意写,有的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像世界出发,依据各自的意愿和能力,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并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正确文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1、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二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读”。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二、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引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解析题目。

1、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评价朗读。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全班交流。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2)交流“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的意思。

4、理解题目中“呼风唤雨”的意思。

(1)“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感兴趣的句子,在句子旁边简单写出感受。

3、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查阅的资料。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

5、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在20世纪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20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谈收获。

3、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整理,做以简单的回顾,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提出学习要求。

请大家阅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进行简单的批注,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获得初步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自己学习之后,通过和小组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学习收获,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体会。)

四、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句子: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到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课件展示文中所列举的典型科技成就:看到这么多成就,你心情怎么样?

(4)再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谁还能举出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6)20世纪人类取得了这么多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这一句子,展示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2)课件展示电视的发展变化:感受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3)指导朗读。

(4)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到底有什么改变,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谈一谈。

a、以前是农耕社会,依赖自然;现在,人类利用科技改善自己的生活。

(课件出示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图片对比)

b、以前,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等,现在这些事物都有了。

c、以前,人们的很多美好愿望只能寄托在神话中;现在,很多愿望都实现了。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和“人类登月”以及“嫦娥一号”图片对比)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这组句子展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会,但一般比较空泛。因此,通过课件展示“电视”这一常见事物的发展,再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的变化,感性地认识到科技改变了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在三、四自然段的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并通过一些图片的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3、句子: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课件出示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

(3)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

(4)课件展示20世纪的一些科技成就:用心看,谈感受。

(5)如果让你在这些科技成就的后面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你想加上什么?

(6)再读诗句,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速度惊人、成就喜人。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用课件展示一些科技成就,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让学生加标点符号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学生对科技的发展获得更真切的认识。)

4、学习写法。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改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两段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初步学习到课文的一些方法。)

5、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将第三、四自然段放在一起学习,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内容,获得整体上的阅读体验,避免出现理解上的琐碎现象。两个段落同时学习,学生在对比中的感受更深刻、更真切。这一部分的学习,建立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之上,通过交流、朗读等方式逐步加深理解。)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2、学生谈,教师板书。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理解“发现”和“发明”。

(1)“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课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讲的内容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要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与联系,辨析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技在人类生活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课件出示句子: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2、进入21世纪,你觉得科学技术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3、学生畅想。

(设计意图:学习了课文之后,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感受,激发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五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步骤所做的精心、巧妙安排,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能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同的喜爱程度设计不同的导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了许多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然而,不论哪种方法,关键要注重一个“巧”字。如:在上“视图与投影”第一节课时,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此感觉?因用到语文知识,学生跃跃欲试,采用跨学科,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见,导入得法贵在“巧”。

讲授的精髓还是一个“引”字,具体体现在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上。如:一物理教师在讲授“声现象”时,笑容满面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突然走进教室,坐得很整齐呢?“是因为铃声。”老师接着说:声音无处不在,朗朗的读书声,美妙的歌声??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搜寻各种声音。正当学生兴奋时,老师又提问: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达到共识:振动产生声音。又问:为何我们能听到声音呢?演示土电话、水上芭蕾优美的舞姿等,说明空气、水能传播声音。显然,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善诱的讲授,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好课是许多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的结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课堂设计需考虑到活用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由于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很难把握,于是通过教师演示圆心角到圆周角的变化,由观察圆周角的边与圆心的位置,让学生取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得到三种不同情况。可见,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主要指课堂心理气氛,是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通常,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反映了课堂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教与学双方感情的畅通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恬静而活跃,宽松而严谨。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备课,精于启发,精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活跃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紧凑、有序、高效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是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的方法,新课导入应建立在组织、引导、开发、激励的目的上,需精心设计,捕捉各种有利契机,真正做到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六

摘要: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教学活动便有师生的互动、便有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长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提问是提高我们的课堂的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也就是说,教学中尚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将会极大改善这个局面。新二期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那么它就要求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有效”从传统意义上说是“有效果”,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反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常走入这样的提问误区:有时是为提问而提问,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距甚远,结果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时只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问,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坐了“冷板凳”;有时更是没有把握恰当时机,超前的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滞后的提问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显得乏味。

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有效提问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结合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对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谈谈几点思考。

1、课堂教学的问题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我们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传统教材中常出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o,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这样的问题叙述让学生感觉乏味,只能机械的套用公式。但如果教师将此题做一些改变,把题目的形式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65。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有在学习完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我们常利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来测高度,但如果只是问学生,物体下落的时间是2s,求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那么效果就远不及以下这道从漫画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漫画——洞有多深?(如下插图)”问题讨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去测量洞的深度?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指出有何优点与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很新奇:漫画也跟物理原理有关吗?当带着刚学完知识去分析可以知道当物体近似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根据下落的大概时间来估测高度,而且题目还问到了其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就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也可把一些实际测量过程要注意的细节搞清楚。从而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加以巩固。可见,学习的兴趣来源于问题的设计与趣味。

2、课堂教学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内容偏多,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课本知识内容,我尝试运用以下的问题:1、当你预习课本内容后,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主要应用?2、卫星在不同的高度环绕地球运转时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如何变化?3、在应用定律求第一宇宙速度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地面上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能否让它不落回地面?它的抛出速度要达到多大时它才不落回地面?这样就为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理清了思路,就可以与学生在共同的情景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可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从整体上理顺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和实际联系引发学生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就会渴望着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互动起来。

3、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由于物理学中有较多复杂的物理情景过程,所以我们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提问,起到搭桥引领探究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新教材中已经非常注重“探究”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探究性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设计《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的教学时,由于它整节内容都是探究性质的。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旧教材中所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理顺,然后做实验,实际上就只是验证一些结论,学生只能是被动记忆,主动探究和能力培养就欠缺了。新教材中已有所改变,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这样在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分步讨论与分析,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并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有极高的兴致,在问题情境中在隐含的“问题”的不断引导下自我探究,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又如在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实验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以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验?

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能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单纯的老师理论分析讲解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又要兼顾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还要考虑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当教学进行中时,学生可能会精神不振或走神。在这种情况应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注意力回升。我觉得适时地提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力学“摩擦力”一课中,当我们向学生介绍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后,可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设想一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呢?”适时的讨论会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回来,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无摩擦的世界。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策略》作者:曾志旺来自《物理教学探讨》。

3、《物理教师的提问技能》作者:刘诚杰来自《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物理课堂提问的探讨》作者:王赵云《物理教师》期刊20xx年第9期。

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篇十七

1.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四川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

提问:江苏省和四川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什么?(面积)。

师:你还在哪儿听过面积?

预设:生: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

生:水库的面积。……。

2.师:到底什么是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面积的含义)。

1.教师摸粉笔盒的表面。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么摸是粉笔盒表面的?(老师示范用手掌心摸粉笔盒的表面)。

2.学生活动:

要求:拿起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以及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吗。

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

预设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4.小结: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5.教师介绍: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6.举例: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预设: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

(顺便完成想想做做1)。

7.师生小结: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出示封闭图形进行大小比较,发现: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比较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生讨论:你能一眼看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吗?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2)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3)出示“试一试”第2题要求。

学生按要求操作:画一画、比一比、再说一说。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回归导入情境,学生按要求练习。并再到中国地图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5题。

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比较方法。

预设:学生先分别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再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导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怎样数出梯形面积,把两个半格拼成整格。

用相同的方格量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

追问: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引导学生将周长与面积进行对比,明确周长与面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形,指出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进行认知巩固。与同桌进行交流。

5.思考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解决办法,再组织交流。

独立完成。(课作)。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