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31:25 页码:11
最新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17篇)
2023-11-11 21:31:25    小编:zdfb

总结经验是人类成长的必然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要包含个人观点和感悟,突出自己的思考。抱着学习借鉴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总结范文中发现自己不足之处,提升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一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二

本文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一篇十分有趣的小童话。篇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有点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可读性强。课文除了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以外,还通过角色对话,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不仅懂得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还能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从而受到启发,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一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容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情境,设计游戏,分解朗读要求,分散识字难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

3.理解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特征,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本课我想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下面我就分课时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动物的头和它们的脚,引导学生连一连。(根据图片出示特征,进行连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课题中的“和”字。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2.指导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学生汇报识字情况,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它们。(2)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成果。

(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4.开火车朗读生字。说说自己识字的好方法。

5.同桌互相认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更准确、流利。

6.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指导学生看图,了解大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结合插图,想想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小公鸡和小鸭子去了哪里?他们干了什么?指名读第1、2自然段。指导学生用提供的句式说话。

(3)指导学生看图说说为什么小鸭子不能捉到虫子。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公鸡捉到虫子时的高兴和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时的着急。

(5)指导学生感悟小公鸡的团结友爱的特点。

(四)小结。

师:学完课文,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选举代表上台发言。

预设:学生甲:我懂得了小鸡不会游泳,小鸭子会游泳。

学生乙:我懂得了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学生丙:我要像他们学习,做一个团结友爱的好孩子。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三

1、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2、根据课改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沉默的可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听、说、读、写想结合的特点,根据以上教学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同时渗透学生自学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我的课堂结构为:检查预习、质疑导入、初读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

(一)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质疑导入。

以题目为切入点提问: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然会想知道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在沉默?等一系列问题。

(三)初读感知。

学生带着质疑读课文,更具针对性,在些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相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框架:热闹——沉默——热闹。

(四)研读探究。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热闹?哪些地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把读文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板书感受爱)。

接着出示课文的第二幅图提问:是什么让兴奋的孩子们霎时沉默了呢?孩子们沉默中想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入怀入境,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问: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又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码的神色之中?问:为什么学生犯了错还说他们可爱呢?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表现,知道要回报父母的爱。(板书回报爱)原来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回报父母,这也正是沉默的可贵之处。(这些总是的设置紧扣主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法加深体会。

(五)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开放化,生活化,为了将课堂融入生活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歌曲《感恩的心》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板书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中间的红色爱心,一看就知道是爱的教育,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设计《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几点想法,希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感受爱回报。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四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资料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唐教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头我就将自我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经过与文本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唐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主角读等等,并将朗读与默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如:

课文最终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唐教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诚实守信。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五

廖教师的这堂课,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也见识到了廖教师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他那饱满的教学热情。下头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应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无不称奇呢!出示了三个国家领导人的话,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读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

到之后的“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解读,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

所以,用一句话来赞美长城时,学生的语言中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廖教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出示长城的远、近两张情境图,学生很快的找到了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段落。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经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3自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没有……没有……”体会到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的语言十分煽情。他自我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还有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师述: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能够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活力的,一次,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语气就十分到位了。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六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学得简便,并且学得欢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事,而培养这种本事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一样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我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在学古诗时,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在实践环节,教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并且让他们觉得教师和他们是一齐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十分认真,十分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资料,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本事,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先、鹿、慢”等14个生字,会写“先、千”两个生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1-7段,体会动物们前后两种不同的心情。

教学过程:

1、春天来了,天气可真好呀!忍不住就想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栋小鸭住的房子。)

你看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来念一念?指名读齐读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这条美丽的小路看一看,请你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11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好了之后把生字宝宝在文中圈出来。开始。

2、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课文中的生字宝宝。

圏生字,领读。

1、这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这么美丽的小路在哪里呀?自己快速默读第一段,找一找,找到了发信号。

2、你怎么知道是在鸭先生的门前?指名读

3、你就是鸭先生,屋前有这么美丽的一条小路,你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是呀,这可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走在这条小路上,看看路上的鹅卵石,真——,看看路边的小草,呀,真——,再看看那树,真——,那开着的花,真——,深深吸一口气,真——,闭上眼睛,咦,好像听到——,真——!

5、走在这么美丽的小路上,真忍不住起夸一夸呢!请你来。

6、兔姑娘和鹿先生走过也忍不住要来夸一夸,他们会怎么夸呢?请你自己读读第2、3段,做一回兔姑娘和鹿先生。

7、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兔姑娘来演一演,老师来读旁白。——理解“轻轻”

还要请一位鹿先生。——理解“慢慢”

男生是鹿先生,女生是兔先生,我们一起来试试。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8、走在美丽的小路上,心情也很好呢!难怪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没过多久,小路就变了样。(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9、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0、兔姑娘又从小路走过,她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请一生,问:兔姑娘,你为什么皱起眉头呀?

鹿先生也从小路走过,他捂上了鼻子,说:——咦,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请一生,问:鹿先生,你为什么捂上鼻子呀?

鸭先生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请一生,问:鸭先生为什么要叫起来呀?

11、兔姑娘、鹿先生也很难过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更难过。

分角色朗读。(女:兔男:鹿合:鸭)

1、对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呢?它能不能找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请你把书翻到48页,这节课我们要来写“先”和“千”两个字。

2、学写“先”和“洗”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3、学写“千”和“干”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尤其在课文的1-8小节,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读代讲,让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朗读来实践。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很出彩,语调、动作、表情都很到位,相信学生肯定很有体会,并且他们对文本的参与性也很高。但是就是由于热情太高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情绪有些涣散,没有跟着我的思路在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好好琢磨,怎样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八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资料和表达有自我的心得,能提出自我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刘教师《她是我的朋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在读中努力产生学生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下头具体来谈一谈:

本节课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描述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的不一样含义;学生不仅仅朗读本事有了发展,表达本事、思维本事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经过充分朗读,感动了自我,让“朋友”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经过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到朋友真挚的友谊,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如课堂上教师经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明白了要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先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十分好的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并且能够用这种方法来展开交流和学习。

从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人物内心的思想内涵,受情感的熏陶,最终升华情感。教学如行云流水,通顺流畅,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意境。教学中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透彻,朗读到位,学生学习态度进取,效果好。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我找出对阮恒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理的描述,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咬文嚼字进行理解,除了能够帮忙学生理解阮恒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完成词语的积累,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理解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进取动脑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使学生的分析本事、经过重点的语句理解课文的本事都得到提高。在分析阮恒这个人物时,学生的生活背景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浅,刘教师把教学的难点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充分证明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自我的思维,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其二,精彩辩论,激疑解疑。在教学过程中,刘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再经过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的形式解疑,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欢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另外,让学生想象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填补了课文中留下的“空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1、在朗读课题的时候,刘教师没有请大家齐读了之,而是请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朗读,进而根据自我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来朗读,这是课标所提倡的。

2、在一名学生多次读错“血”的读音的时候,教师没有立刻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帮他纠正,给他改正的机会,这样,给了学生自信,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将更加喜欢上语文课。

3、课堂上请学生模仿医生说话,想象她在那时会和阮恒说些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和想象力,也帮学生掌握了有关语文课之外的一些献血的知识。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因为经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真实。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九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15分钟)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钟)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5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

1、花样;

2、成绩;

3、道理。

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

今日听了杨教师《她是我的朋友》这节课,我觉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在读中努力产生学生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说,本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以往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能够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下头具体来谈一谈:

从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人物内心的思想内涵,受情感的熏陶,最终升华情感。教学如行云流水,通顺流畅,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意境。教学中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透彻,朗读到位,学生学习态度进取,效果好。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我找出对阮恒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理的描述,然后抓词抓句、咬文嚼字进行理解,除了能够帮忙学生理解阮恒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完成词语的积累,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在是信息的被动理解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进取动脑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对学生的分析水平、经过重点的语句理解课文的水平都能得到锻炼,在分析阮恒这个人物时,学生的生活背景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浅,设计者把教学的难点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充分证明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自我的思维,自能读书,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有统一的认知。

另外,我认为,此篇教学设计最巧的地方是在结尾处设计的“经过‘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一项上,这是在让学生在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上求“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也是在学生中展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要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学生在思考中、在团体的生活中,在相互的交流中,精神财富共享。

最终提一点个人的提议,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鲜血的场面能够让学生演一演,能够帮忙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另外,还能够在教学的饿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填补课文中留下的“空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本节课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描述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的不一样含义;学生不仅仅朗读本事有了发展,表达本事、思维本事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经过充分朗读,感动了自我,让“朋友”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经过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到朋友真挚的友谊,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如课堂上教师经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试着用第一人称说一说。”引导学生明白了要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先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十分好的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并且能够用这种方法来展开交流和学习。

1、在朗读课题的时候,杨教师没有请大家齐度了知,而是请学生根据自我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来朗读,这是课标所提倡的。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请学生试着为课文换一个题目,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到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质,深化了友情的意义。

2、在一名学生多次读错“血”的读音的时候,教师没有立刻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帮他纠正,给他改正的机会,这样,给了学生自信,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将更加喜欢上语文课。

3、对于区分“血”的两个读音的问题,教师处理的十分到位,这是一个很难区分的多音字,大多数学生如果不经过纠正训练,都会含糊不清,所以,代教师的这个训练十分有必要,意义也十分大。

4、课堂上请学生模仿医生说话,想象她在那时会和阮恒说些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本事和想象力,也帮学生掌握了有关语文课之外的一些献血的知识。

1、初读的次数有些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初读可设计在两、三遍左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初读,回答在初读课文后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多音字“血”的训练,如果能放在课件中“输血”这个词后面,那衔接的就更紧密,相信学生的印象也就更深,掌握的也就更好了。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因为经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真实。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伊始,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的确,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2,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上主要问题:1、鲸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时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自读后,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初读后,基本能抓住叙述要求,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但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这里应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初读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哺乳动物”“胎生”等词语是什么意思?鲸的样子很像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教师可结合学生质疑情况,补充设疑:课文怎样把鲸的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并以此为凭带,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选学其它几个自然段。

(1)、品评词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作如下体会:

课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集体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认识比较说明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明。而真正得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故意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句3: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档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鲸的特点,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感悟特点。

课文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读,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点,当表演家的演示出鲸的特点。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当评委,与汇报同学进行自由交流。

教师针对汇报情况,以学路带教路,扣住重点词句适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细读探究,进一步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点拨:

1、鲸的进化过程―――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对照理解。还可利用学生在自然课上学习到的有关知识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谈谈对哺乳动物的认识,抓住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并与鲸的特点对照,说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2、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当学生汇报鲸的吃食特点这一段时,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演示鲸吃食的情景,然后模拟表演,学生对照课文叙述评议,体会作者准确用词。

3、体会分类、比喻、图文结合等多种说明方法――当学生汇报“鲸的呼吸”特点这一段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图画相应的文字描述,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多种说明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的交流网络。

(四)、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化语言的感悟。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经过描述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教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进取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教师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一样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教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仅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仅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仅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仅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教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一样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事,而培养这种本事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活力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经过自我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教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景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经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经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经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到达用情活力,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经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述的主要资料。但总结课文的主要资料,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景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资料,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应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活力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比较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境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终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并且也能在必须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比较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五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六

《小蜗牛》是一篇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3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意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了插图,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2、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图片、生字的偏旁认识4个生字。(完成课后习题2的要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画、生活经验,在交流中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4、通过故事认识到小蜗牛没完成妈妈要求的原因,学会珍惜时间。

5、在学习中让学生会质疑、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习目标:

1、我认识:4个生字。

2、我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策略:与教学相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索,感悟,朗读四结合的学习方法。

4、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我校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学习能力不强,但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所以本节课我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大胆质疑,主动说出自己明白了什么,并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顺学而教,随疑而导,顺着学生的汇报点及时训练指导学习,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一)借图猜想明确目标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在揭示课题后,我结合上节课随课文题目识记“蜗牛”的方法,让学生再结合插图认识“芽、草、莓、蘑、菇”五个生字。轻松自然的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也完成了课后练习二,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同时出示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树的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研读探究认识四季

“放手”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的核心思想。

这一环节首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3次对话,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三)拓展堂清表达交流

1、请按小树的生长过程给句子排序

3、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做了几件事?小蜗牛都做到了吗?为什么?理解蜗牛的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并通过想对小蜗牛说什么,进而提醒学生要学会珍惜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到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小学语文说课稿篇十七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们在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也在说话;我们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体现。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读完这首诗,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新课标要求诗歌要熟读成诵。让我们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叔叔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温暖的爱心。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一)课前预习,了解雷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自由朗读,读准读顺。

(四)选读感悟,自主表达。

(五)质疑探究,理解诗意。

(六)感情朗读,深悟诗情。

(七)随情扩展,体验内化。

说说你身边的雷锋(也可说自己)。

(八)实践活动。

1.举行“雷锋叔叔知多少”的故事会。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小溪边。

小路上寻找——找到了———雷锋精神。

四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