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24:11 页码:12
2023年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优秀17篇)
2023-11-11 16:24:11    小编:zdfb

读后感是一个人读过一本书之后,对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写读后感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不要拘泥于形式和模板,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请欣赏以下读者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会有全新的视角看待这本书。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一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二

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三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四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五

创新一直是一个时尚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我们企业而言,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源动力。

虽然德鲁克写的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但作为公司一份子的我们,也是与这个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创新组成在一起,会最终成为公司的创新和未来。

创新是需要理论的。每一个创新背后都是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是在前人的积累上总结出来的。

创新更是需要实践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最终还是实践为目标的。有些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会成为后续不断改进的基础;而那些成功的创新,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七个来源,对我们来说,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工作中的不协调事件。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很多没有办法做下去的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改进和优化,这就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为企业不断改进的过程。

给我们印象最深是近一年多采购的变化,我们对采购的认知,对工作方式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源头就是新领导带来的新采购思路,新采购方式,也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流程,原有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

以小论大,公司也需要创新,在现在市场环境如此恶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活下去的希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六排放升级需要,都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如何在这个时候抓住机遇,是我们整个企业需要讨论的。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创新将是我们生存壮大的一剂良药。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六

首先不是每一个新办小企业都是一种企业家行为,或者代表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先生举例,一对夫妇在美国某市郊开了一家熟食店或墨西哥餐馆,他们的确是冒了一点风险。不过,他们是企业家吗?德鲁克先生的回答是“否”,因为他们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然而,麦当劳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企业家精神。确切地说,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但是凭借着应用管理概念和技巧(即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它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分析设定标准,根据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区,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实际上,企业家企业在新创小企业中只占少数,它们创造出了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东西:它们改变了价值观。当然,并非小企业才有企业家精神,通用电气公司是大企业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代表。在非经济机构中,洪堡构思并创办了柏林大学,医疗机构形式的进化(从医院、大型专业化中心到专业化的治疗中心)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因此,无论对个人或是机构而言,企业家精神都是一种独特的特性,但它并不是人格特征。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企业家精神“无人可教,却人人可学”。企业家视变化为常态。通常,他们自己并不引发变化。但企业家总是寻找变化,对其做出反应,并将其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认为,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经济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做与众不同的事情,而非将已经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正如熊彼特所言:企业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古典经济学讲求将已然存在的事物予以最优化,而熊彼特却主张,由创新的企业家所引发的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

企业家精神一词源于经济层面,但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范畴,它适合于人类的所有行为。教育领域和医疗保健领域的企业家,与企业界的企业家,他们所做的事情基本相同,使用的工具基本相同,遇到的问题也基本相同。在医学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到“新一代的企业家又在致力于将医院改变成专业化的治疗中心,包括流动的外科诊所、独立的妇产中心和心理治疗中心。与传统的医院不同,它们的工作重点不再是对病人的护理,而是针对病人的专门需求。”在未来的医学领域,最大的机遇就是信息技术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与医学结合后产生的变化,孕育了大量的需求和机遇。德鲁克先生认为,医学和教育是未来的朝阳行业,时代在召唤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家精神充满了巨大的风险。但德鲁克先生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实际上当创新的机遇已经存在的时候,再没有比采取资源最优化更有风险了。ibm公司、宝洁公司、3m公司就是长期创新成功的典范,只有理解了ibm公司对于创新的理解,才能明白为什么它们出售了pc业务,而未来亚马逊公司可能会是一个“云服务”提供商而非网络书店。有的时候保守并不意味着安全,反而可能是更大的风险。如一个老年人髋部骨折,如果采取卧床牵引等保守治疗,可能带来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曾经这类病人一年内的死亡率就可高达50%。而骨科医生通过不断改进手术技术,采取dhs钢板或髓内钉技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让老年人摆脱长时间的卧床和牵引,尽早的活动肢体。不仅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大大下降了这类骨折的死亡率。所以手术冒一定的风险反而是大大降低了疾病带来的风险。套用一下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具有古典经济学倾向的外科医生可能会努力改进保守治疗中的牵引技术以降低死亡率,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外科医生则倾向于研究新的手术方式来降低老年髋部骨折带来的系统风险,尽管给老年人做手术确实要冒一定的风险。

备注: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文的entreprendre,指的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0年首创了entrepreneur这一个新的表达方式。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七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这一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八

硅谷成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涂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似乎创新创业是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的,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而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通过其基于大量的管理咨询实践的多年观察和思考,将蒙在创新和创业之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创新是有着极其丰富含义的概念,基于高科技的创新其实仅仅是创新的一种变形形式而已。更大的层面上的创新是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而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一核心则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无论是商业模式的构成,还是新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构建,亦或是在这些基础又再衍生出去的子模式、子产品和子服务,都是创新这一汪洋大海中的炫目之处。从这来看,创新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属品,创新属于每一个围绕“去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整合”这一理念的任何人。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基于这一精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遇见也是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之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再是泰勒眼中的无知觉和意识的机器,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能动性以及精神都成为了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所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entrepreneuralsociety)”是一个基于每个人充分发展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组织这一机体中的充满活力的细胞,很难想象一个大部分细胞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机体能够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并茁壮成长。对于这样一个“entrepreneuralsociety”创新是植根于每一个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紧密联系的个体之中的。只有以这一视角去观察这个社会,并给每一个细胞适宜的土壤,创新才会应运而生。舍此而去空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进一步来看,企业家精神也是由此衍生出来,加之不断地进行实践试错,最终才能以企业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的大循环之中。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企业家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离不开持续地学习。缺乏实践和大量学习的“企业家”只会成为空想家和臆想家。这是对我们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学习者提供的至理名言。

说到这,德鲁克先生学说和几十年以来努力之价值也体现了出来。在他选择以管理咨询为终身之事业之处,他就坚信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可以去学习和传播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德鲁克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去传播管理之实质和精髓。让更多的人明了晰管理、创新等都是与我们这个社会以及人性息息相关的。去了解我们身边鲜活的社会、人以及的组织才是理解管理之道地不二法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九

4.多思考才能创新,勤检讨才有进步。

5.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创新的风险很大,绝大部分创新最后都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不惧失败的勇气!创新还需要一个大环境:全社会理解失败者,宽容失败者。成王败寇这样的观点,是阻碍创新的因素。

8.微软离破产只有个月。他的意思是说,假如企业无法不断的创新进步,也许一年后就不复存在了。企业如此,人亦如此。

9.最大的创新是机制的创新!

10.一个公司如果在创新性执行力和人才方面都比较注重的话,在智能手机市场刚开始发展的阶段,成长性在未来几年都会非常高。我们现在在美国的smartphone(智能手机)的份额,大概跟苹果差不多。

11.创新为什么这么少,因为我们社会缺少包容失败的氛围。很多大的创新,也是一两个小的点子开始的。

12.不创新,就灭亡。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13.创新有时起源于身边的小事情。

14.保持创新,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利用本土优势成功抵御了国际巨头的进攻,取得了全面胜利,但真正决定中国互联网生死存亡的是接下来的十年。这十年中国企业不仅要和国际企业比拼服务,更要拼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

15.学生听老师的话并非有错,但是不能盲从,否则,不但会去去主见,还会失去创新能力。

16.在人类日超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创新之路。

17.现在国内市场对于企业家的创新,不能定价。facebook的那小子身价多少?这是资本市场所给的定价,是鼓励,是对创新者企业家能力的一个市场定价。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完全是行政化,这使得企业家们都跑海外定价去了。一个市场若不能给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定价,企业家就不会在这个市场出现。

18.创业创新,超越自我,努力建设大行强行。

19.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

创新一直是一个时尚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我们企业而言,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源动力。

虽然德鲁克写的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但作为公司一份子的我们,也是与这个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创新组成在一起,会最终成为公司的创新和未来。

创新是需要理论的。每一个创新背后都是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是在前人的积累上总结出来的。

创新更是需要实践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创造,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最终还是实践为目标的。有些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会成为后续不断改进的基础;而那些成功的创新,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七个来源,对我们来说,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工作中的不协调事件。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很多没有办法做下去的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改进和优化,这就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为企业不断改进的过程。

给我们印象最深是近一年多采购的变化,我们对采购的认知,对工作方式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源头就是新领导带来的新采购思路,新采购方式,也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流程,原有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

以小论大,公司也需要创新,在现在市场环境如此恶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是企业活下去的希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六排放升级需要,都是机遇,也是挑战。读后感·但如何在这个时候抓住机遇,是我们整个企业需要讨论的。如果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创新将是我们生存壮大的一剂良药。

就如德鲁克所言,我们需要一个企业家社会。作为企业而言,我们也需要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公司的主人,主动创新,把自己作为公司创新实践的开创者,我们把创新作为工作中常用的工具,才会让公司具备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一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同学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获,但谈不上过瘾。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它的精髓。

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从产出和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想出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fsir)这一点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一半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协调事。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协调资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协调事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略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二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三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四

熊彼特是最早论述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动力,市场经济长期活力的根本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源于企业家精神,来源于企业家开发新的产品,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详尽的为我们描述了什么是创新以及怎么才能创新,最后创新在企业中应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创新是一种可以应用的工具,而且和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前提,有了企业家精神,创新就可以成为一门学科,能够供人们学习和实践。一个企业从建立---发展---生存的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行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使得企业不断的寻找企业创新的机遇,挑战企业的外部威胁,最终达到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价值的创造是衡量企业存在的标准,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不断的存在下去。

创新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其中还包括产品的创新—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即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它们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创新也不是单个高层,中层和员工个人的事情,而是“集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使得企业创新成为一种可以加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行的。当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出现时,企业家必须有目的的寻找和拽住创新的机遇,使企业和谐有序的生存下去。

创新的来源。

在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创新是系统化的创新,创新机遇的来源有七个方面:前面四个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不论它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或是存在于某个产业或服务领域内部。后面三个来源涉及机构或产业外的变化。(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交流电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使得人们在夜间的生活更方便了,随后各种电器的发明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那么电是怎么发现的呢?从物理学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电的发现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组合:1780年,伽伏尼在做青蛙的应激性反应的实验时发现了青蛙在死亡状态下仍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他研究后发现了青蛙腿中存在一种化学液体物质—生物电。1800年,伏打电池的面市意味着稳定电流的产生。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有磁场存在,小磁针在电流周围会发生磁针偏转现象。1831年,法拉第发现切割磁场后会产生一正一负两种方向相反的电流—交流电。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在数据挖掘这门学科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沃尔玛(w-mart)的啤酒和尿布销售案例。啤酒是一种男性偏爱的饮料,尿布是孩子在婴儿时期所使用的东西。从表面上看,两种商品无论是在用途和外观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实质联系性。按照商场对商品归类摆放的要求,两种商品绝对没有摆放在一起的可能性。然而,在沃尔玛对大量的客户消费清单的研究中,惊奇的发现在同一张消费单中同时出现啤酒和婴儿尿布的概率相关性排在第一位。人们对这种不协调的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买啤酒的男性客户中很多都是年轻的父亲,当年轻的母亲没有时间去买婴儿尿布的时候,年轻的父亲不仅买自己喜欢的啤酒还有给家里的孩子带上婴儿尿布。基于对这种现象的反馈,沃尔玛尝试将啤酒和婴儿尿布排在一起销售,随后销售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沃尔玛认为他们只是把这种不协调的事件变成了协调事件看待而已。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需要也应该是一种创新的源泉,这种需要主要是程序的需要。中国糖网在2015年末公布的甘蔗的收购价格为5380元每吨,制糖企业的农户收购价为5400元,然而这个价格相较于2013年--2014年的每吨7000多元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跳水幅度较大。相较于5400元每吨的甘蔗收购价,按照现在的农产品种植水平的成本投入,种甘蔗的农民已经处于亏本状态。因此,就算国家政策在蔗农的投入中给了相当大的扶持力度,但蔗农的数量还在加剧减少,甘蔗面积在广西省境内一年减少8%左右。甘蔗价格低,蔗农种植亏本,糖产量少等等问题亟待解决。201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广西分公司根据糖产业市场的调研,专门设计设计出了针对甘蔗农户的保险制度,就是说当甘蔗的收购价格低于某一标准时,保险公司将给以多少的补偿。在现在看来,补偿的数额是足以抵补农民的损失的。这也是在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提供的保障糖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中国国内的手机市场中,国外品牌有iphone、summung等,国内有华为,中兴,海信和锤子手机等,应该来说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就在这样的竞争市场中,雷军的小米手机异军突起,针对的人群被定义为“手机发烧友”,小米手机一上市很快被年轻一代所接受,从寻找到的一个市场细分点中直击要害。近年来小米手机的发展很迅速的,占据了市场23%的份额,不得不说小米的营销是最大的亮点。另外,格力电器的总裁董明珠也在随后推出了格力手机,她也想像小米手机一样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但是似乎市场并不欢迎格力手机,使用的人更是找不见人。市场和产业结构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产业变动,企业应该拽住机遇适时地调整企业自身适应市场和产业的变动。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商界有句名言“女人和孩子的钱好赚”。那么是否就是说女人和孩子才是消费的主力群体呢?按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男人是女人的约1.06倍,中国的人口呈现出“橄榄球”状的人口分布,孩子占的比例小于1/3。从统计数据中知道中国的消费群中女人和孩子的人口比例占很小一部分,那么企业又怎么才能从这种消费心理中发现创新的机遇呢?人们在消费时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有经济学家指出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求异,攀比,其实。消费者心理特征也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的回忆、交流重要的信息以及享受了娱乐的时光。柯达公司长期依赖他们对胶片的领先技术优势而欣欣自喜。在柯达公司还在研究胶片的感光技术时,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科技对传统影像的影像。人们开始接触数码科技带来的好处,数字芯片对相片的存储及处理技术远远优于胶片的效果,在价格方便更是优于柯达胶片。人们已经开始向无胶片时代转变,而柯达公司却没有对这种消费市场的改变提前认知,所以柯达失去了它在世界影像的一家独大的地位。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人们通常认为的创新,就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三新”)的创新。因此新知识的创新在现代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们生活相关的数字信息化的创新中,手机从单纯的打电话—2g上网—3g技术—4g技术智能手机。4g的改变不仅仅是手机上网速度的提升,而且手机的功能已经可以同电脑的功能相媲美。电脑的文字编辑功能microsoftoffice,手机有了wps,手机以其便捷和方便易带的特点正逐渐替代人们的上网习惯。

哪些创新更容易获得成功呢?

作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更容易获得成功呢?彼得·德鲁克认为有四种企业家战略:(1)孤注一掷;(2)攻其软肋;(3)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门的“生态利基”;(4)改变产品、市场或一个产业的经济特征。

彼得·德鲁克认为“孤注一掷”的战略的风险性最大,犹如一场豪赌。但是它一旦成功,它所带来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相反,如果“孤注一掷”没有命中目标,所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攻其软肋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是创造性模仿。一个创造性模仿的范例是我国“万燕”vcd的发展与消亡。“万燕”vcd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款家用影音电器。万燕作为技术开创者,本应该是自主创新,产业自强的先行者,却成为了先烈。被后来的步步高等企业领先市场。万燕vcd的技术是最先进的,消费的价格在刚进入消费者市场的时候也是令消费者望尘莫及的。当步步高等企业掌握了vcd的技术后,也就是说技术不再成为进入障碍的时候,步步高等企业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很快实现了规模经济,大大的降低了产品价格,也快速的占领了市场。而万燕只能成为“革命先烈”。

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门的“生态利基”,“生态利基”战略的目标就是取得控制权,包括收费站战略,专门技术战略,专门市场战略“五星”级酒店的定位在于它只提供高端客户的服务,它的客户接受的服务称得上是贵宾级待遇,包括客房的舒适度和整洁度,客房的装修,客房的服务,客房的订餐,客房的附加服务等等。“五星”级酒店的服务针对的人群都是上等的地位的高端人士,放弃了中端和低端的消费群体,避开了和一般酒店的直接的针锋相对的竞争。同时,“五星”级酒店的客户所付出的服务费用也是相对高昂的。以高昂的酒店服务费得到贵宾的待遇是高端人士选择“五星”级酒店的原因。

最后改变价值和特征,能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产品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产品,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带来的是创造更多的客户。在英国的茶具市场中,英国人泡茶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茶壶,而是与茶壶互补的水。因为水中含有碳酸钙成分,在水煮开的过程中不断的沉淀,最后混入泡好的茶中,影响了茶水的口感。飞利浦公司发现了水的问题,随后发明了一个新的茶壶,壶口有个过滤器,在倒水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过滤碳酸钙。这样英国人很快接受了这款新产品。这款茶壶的设计带来了新的价值提升,很快在市场上创造了很多客户,这个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的研究结果《蓝海战略》(blueoceanstrategy)中提出了另一种无人竞争的市场战略—蓝海战略。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它并非着眼于眼前竞争(红海战略),而是力图使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都出现飞跃,由此开辟一个全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开辟蓝海战略的路径有:(1)审视他择产业;(2)跨越战略群体;(3)审视界定产业的买方群体;(4)放眼互补性产品或服务;(5)重设客户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诉求;(6)跨越时间。蓝海战略既可以产生在现有产业的疆域之外,也可以产生于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最后,通过我们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深刻思索,创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我们可以跟随着模仿,学习和实践的。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无时无刻不再寻找着企业家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当机遇出现在企业家面前时应当牢牢地拽住,并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努力进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五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

第一,接受创新;

第二,评估创新;

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

第四,注意禁忌。

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

第一,关注市场;

第二,关注财务;

第三,建立团队;

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

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界定使命;

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

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

第四,重视机遇。

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六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向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一样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能够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中外闻名的宝典,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到高峰的代表。《红楼梦》那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正因那样能够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杯具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红楼梦读后感:看红楼,含笑的杯具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感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感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但是如此。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感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其实感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感情给了我们很多完美的幻想和期盼,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是奴才呢?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能够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正因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一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但是就是能够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杯具就是正因期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因此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联,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正因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联,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此刻一般人也是不喜爱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爱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因此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以上是我读完红楼梦,对书中资料的一点肤浅见解,聊志事耳。红楼梦确实深奥,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至今还活跃在我的脑海当中,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书中人物经历过的事情一样;书中的一个个大胆新奇的思想回一向影响着我,直伴终生。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书评,我便决心要读这本书。想读一本书就像是期待见一个人,期盼的过程很心动,见到了很兴奋。如我所料,书的质感很好,出乎意外的是,书特别厚,不过正中下怀,如果是一本很精彩的书,那么一天就可以放肆地看几页,不用担心一下子就看完了。后来我也听别人说起它,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说起,也许以前就有人说过它,只是当时我不认识它,但是现在我竖起耳朵听着,所以觉得它的消息特别多,我可以认为,人和人的遇见是因为缘分,那么人和书,人和任何一个物体,也应当是缘分,才会遇见的。

只是它不会永远属于谁,只是暂时的停留在你这里,有一天它会到下一个人的手里,只要还没有损坏,它会继续流浪,因此唯一属于我们的瞬间是当时和它在一起的感受,它陪伴你的那些日子。现在它就在我的手里,因为是二手书店买的,读到第二部的时候,纸张有些脱落。泛黄的纸,字体排版都很吸引人,作者娴熟的景色描写丝丝入扣,那些春夏秋冬,融入到了人的情感深处,与人共同经历离合悲欢。

第一部。

它给人勇气。

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大锅饭”兴盛,农村人民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农民劳动的所得全部都要上缴公社和生产队,每队委任一名队长。当时圪佬村就是在集体主义的管理下,日子过得越来越差,农民永远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夏天勤恳的人要像牛一样下田干活,没日没夜,但是一年到头也吃不饱饭,冬天零下几度的农村,只能裹着又破又黑的旧棉袄。辛劳的农民,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很困难,就是想有个窑洞住,几乎也成了一种奢望,我们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在这个时代生活的。

孙少平长得瘦弱,清秀的脸,但是因为长期吃不饱饭所以显得营养不利,学校里的饭菜分为甲乙丙菜,每每等别的同学吃完之后,他才去拿起两个黑馒头,混着锅里剩下的汤水囫囵的吃。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的更好的伙食,他的袜子后跟看起来还是好好的,其实前面已经破烂不堪了,但是他还是满足的,因为哥哥少安,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还记得那一年少安初中升学的时候,央求父亲孙玉厚让自己去参加考试,只是为了证明确实是可以考得上的,结果以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然后少安就踏踏实实回家当了个农民,从十几岁开始就回家种地,专心料理农活,供妹妹弟弟读书。

少平一想到这,他就没有再去想自己的窘迫,和另一位女同学,郝红梅,两个人是全班最穷的学生,但是因为条件不好,所以郝红梅穿的比较寒碜,鲜少有人注意到她的长相,但是孙少平发现郝红梅是全班最漂亮的女同学。有一次机会,少平在图书馆借到了书,后来他们因为书,说了话,一来二往,渐渐就熟悉起来。

少年的心,是会因为青春的萌动而感到生活的美好的,但是后来郝红梅和班里的另一位高干子弟好上了,少平痛苦过一阵,但是在痛苦中他提炼出了更高的思想,当时少平已经看了很多书,他的想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同龄人的高度上,他把生活上的拮据转移到对书本的求知若渴上,在后来毕业的时候,郝红梅因为偷手帕的事情,少平不仅没有和别人想的一样去揭发她,而是隐瞒了这件事保住了她的前途,这可能是因为喜欢,但是更因为这是一个读书人的素养和作为一个人的责任心。

孙少平因为读书也变得自信起来,有时候他下了课也会和班里面的其它同学谈论书里面的内容,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会忘记自己破烂的裤子和黑馒头,但是因为当时的环境的影响,学校里面并没有教很多知识,大部分都是劳动,孙少平在学校里面劳动的时候,经常因为饥饿而头晕。而其中帮助他的有和他一起长大的金波,金波的父亲是一位司机,少平回家没有地方住也会去金波家借宿,还有家里是干部家庭的润叶,润叶从小和少安一起长大,后来当了老师,喜欢少安,但是后来少安因为现实情况娶了不要聘礼的秀莲,读书期间少平得到了润叶不少的帮助。

第二部。

它给人生活启示。

生产责任制在第一部的时候已经渐渐的冒出了苗头,孙少安把这个想法向村里的干部提议,被严厉的驳回了,但是等到新任的国家干部管理之后,许多地区的生产责任开始执行,每家每户独立单干,除了一部分的收成要交给国家之外,剩下的都是农民自己的粮食。

想想当初每天像头牛一样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干活的辛勤的壮丁们,因为要养活整个村那么多张嘴巴,一年到头也吃不饱,现在新政策的执行,都使得他们充满干劲,挨家挨户的开始有了恐慌感,就连读书的孩子都要回来种田,现在集体可不会管你的死活,所有的人都要肩负起自己的生计。

对于孙少安而言,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他没有少在这些天地上使力,如今他只需要管家里的生计就可以了,再加上少平准备从高中毕业了,家里又会多一个劳动力,父亲孙玉厚虽然老了,但是还是可以下田,生活有了盼头。

和秀莲结婚了之后,他们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虎子,家里的窑洞不够住,暂住在公社的窑洞里,上次少安去城里揽了活之后,倒是学会了制砖的本领,并且赚了一笔钱,现在他完全可以自己把整个流程都进行一遍,他忽然萌生出在村里制砖的打算,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孙玉厚说了一遍,又和媳妇商量了一遍,买了第一台制砖的机器,家里的农田需要种,刚刚起步的小砖厂又令这个一心向往美好生活的青年铆足了干劲,但是家里确实欠缺人手,而正在这个时候,从高中毕业的少平,在被辞退老师的职务之后,萌生了外出闯荡的念头,虽然被少安阻止且不能理解他的决定,但是后来少平还是去了邻近的县城。

在这期间,虽然少平回来务农,但是他的心完全不在这里,他尽量使自己看起来是一个认真干活听话的弟弟和儿子,不显露出自己内心,在家里每天干活,几乎没有时间看书,借住在润生的窑洞里,他利用着晚上的时间读着田晓霞(同学,后来是喜欢的对象)寄给他的参考消息和一些报刊杂志,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感觉到满足。他不愿意和哥哥一样随便娶一个乡下的女人,种田抽烟过一生,这不是因为他瞧不起农民的生活,也不是看不起哥哥,相反,他非常崇拜他的哥哥,因为哥哥养活了一家人,只是这些在他接触了书本之后,他想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

当他提出要出去的时候,少安是很不理解他的,父亲虽然不愿意他出去,但是他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并且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的父亲,现在孩子要作点什么,他是会赞成的,这样看,这样的父亲,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父亲呀。

第三部。

它让人平凡。

时代的洪流一直在翻滚,一个困难紧接着一个困难,直到人们的日子在困难中变得红火。

孙少平原来在原西当揽工汉,每天工作不定,后来去大牙湾当挖煤工了,原因此处不再赘述。

他的世界从原本的黑色的磨难变成了具体的黑色,煤炭,黑色,黑色,完全黑色的世界。

田晓霞去看他的时候,他正从井底上来。后来田晓霞要求也要下矿一次,地下严酷的工作环境和危险的工作,除了牙齿是白色的,其它全部是黑色的,工人们必须佝偻着背,即使是夏天,井下还需要穿棉衣,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要待在井下,挖煤常常使最健谈的人也变得沉默,田晓霞下井的时候,一路上都在默默流泪,她的爱人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工作,而她只是进去一次,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危险。

一起去的一批人中,已经有一部分的人偷偷跑掉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是干部的子女,虽然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工作,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都是一份可以和国家工作扯上边的,家里都托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试图把他们转移到其它的公家单位,但是孙少平没有,他们全家都是农民,如果他想要往上走,那么他只能靠自己,何况他挺满足现在的工作的,因为相对与他之前在原西朝不保夕的工作而言,这里实在是太好了,因为这里有吃的,有住的,而且只要你每天劳动,那么一个月下来就会有可观的收入。劳动,对于孙少平这样的一个富有经验的人来收,不算什么,何况他之前已经经历了很多,一样艰苦的工作,只是这里是地下,每天呼吸进去的都是煤球,胃已经被熏黑,但是他很满足,有空的时候,他会去山上走一走,有时候他也会去王师傅家帮忙,王师傅是孙少平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因为第一天害怕体检不合格,去向借醋的人家,当时他身上只有7元钱,花了5元钱买了一袋苹果去体检的女医生家,局促不安的提着一袋水果去医生家解释血压高的原因,当时第一次体检的时候因为孙少平紧张,所以血压上升了,第二天还有第二次的机会,但是如果第二次血压还是很高,那么他就得马上离开,但是他不能离开。我们是不会不感动的,为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努力,他甚至主动要求田晓霞帮忙,我们不会不知道这对于孙少平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虽然一开始遭遇了冷脸,但是他还是女医生面前说明了来意,后来医生被他感动了(这段原文描述写得很感动),告诉他如果第二天还是紧张的话,就在体检之前喝一瓶醋。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他跑到附近的人家去借醋,所以才遇到了王师傅一家,王师傅是一户河南人家,也是以挖煤为收入来源,这家人在之后也给了孙少平很多温暖,田晓霞来的时候,他也带着她过去见了王师傅一家。

孙少平知道自己和田晓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距离,尽管如此,当她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的那些自卑都不见了,他只想和她在一起,珍惜每一分相处的时间,他们在山上坐了几个小时,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好像就是一瞬间。

生活还在继续着,可是,生活中的每个人却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第三十一章节。

位于南部的一条大江上的某个地区所在城市,天机开始酝酿一场突降的洪水灾害。

田晓霞作为一名记者,首当其冲,我们就先不讨论她是怎么去到那个城市怎么发生后面的事情的,只知道,她为了救一位民众,被洪水冲走了,当时距离她和孙少平约定见面的日子还有几天。作者显然也不愿意多谈论孙少平的痛苦,在这本书里,最不缺的就是痛苦的滋味了,他要是继续再写下去,读者恐怕就受不了了。

后面的情节已经有些索然无味了,因为一直在遭遇生活困难的孙少平一家,所有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苦难,一般的苦难,和更大的苦难的区别,田晓霞对于孙少平而言是更大的苦难,因为这个女子是和他心灵相通的人,明明是一个干部家庭的孩子却半点不会嫌弃他是个煤矿工的人,更往高处说,是引领他突破农民狭隘,拥有更大思想境界的人,但是被生活的苦难包围着的他,不能因为一个苦难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还有家人的责任,有想深入理解并试图努力考取煤矿大学,提高技术,减少煤矿危险和产量的个人使命感,只是读到这里,读者接受不了,特别是多愁善感的读者,他们是希望至少在某些方面,孙少平能感受到幸福,可以得到生活的一些温暖,显然作者觉得还不够,在年前最后一次下井的时候,大伙都喝了酒,因为不想大家矿工被罚钱,所以作为班长,他让大家都下井了,然后因为地下的煤矿塌方,为了救其中的一位矿工,孙少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随后他倒在血泊里,庆幸的是转移到医院及时,命保住了,但是脸上却多了一道狰狞的刀疤。

我们还记得,田晓霞作为市里面的一名记者坐飞机去煤矿上看他的时候,他那时候刚刚结束了一天的井下工作,脸上身上都是一团黑,当时他急急忙忙去宿舍洗了个澡,然后回到田晓霞住的宾馆,他问:“我还和以前一样俊俏吗?”孙少平平日里只要稍微收拾干净,谁也看不出他是个揽工汉煤矿工人,现在他毁容了,难保他不会有其它的丧气的念头,生活为什么待他是这样的,他应该经常这样想,可是他只是偶尔,偶尔这么想,所以我们就更加能理解《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失去双腿之后的轻生和自暴自弃。他们不是弱者,没有此种经历和深切理解苦痛的人,不能判定他们是怎样的人。孙少平的妹妹和一位干部的儿子谈了恋爱,原本是想把孙少平调回市里工作,不过他婉拒了,重新回到了煤矿上工作,也许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最后他只留了两封信,就走了。

孙少安在第一批因为砖块裂缝破产之后之间经历种种又重新贷了款,雇佣了最初的那位河南师傅,重新办起了砖厂,这个年轻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常愁眉苦脸的,拖欠村里人的工资,甚至让他抬不起头,要不是有媳妇秀莲的支持和呵护,这个男人常常夜里像个孩子一样,哭在妻子的怀里。现在他的砖厂办得越来越好,甚至已经成了一位小老板,他拿着一两万元钱,这个以前对他们家来说是个天文一样的数字,重新建造起之前被炸毁的学校,这是他在看自己的儿子虎子在散发着粪便味的教室里读书,又想起这是自己儿时和润叶一起读书的地方,再有少平的一语点破,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可是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村里的表彰大会上,已经咳嗽了好长时间的秀莲,比之前消瘦了很多,女儿燕子刚刚出生没有多久,按照道理说,秀莲一向是饱满圆润的身材,在表彰大会上,她忽然晕倒了吐了几口血,是肺癌......不消说,不是那些声名大噪的名人才是伟大的,在我们身边,平凡的人他们也有自己伟大的地方。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后记。

生活设置了重重考验,克服了一个困难险阻之后又会出现下一个,我们的目标就是跨越一个又一个,待我们回头再看的时候,或许人生的意义,就是我们在困难中的坚强勇敢和百折不挠。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

王夫人在(红楼梦)中是个极不讨人喜爱的人物,虽然曹雪芹在书中总替她说好话,说她是个厚道人,但是这恐怕都是欲盖弥彰。其实全书中各色人物都有正邪两赋的特点,比如贾琏对尤二姐也有浪子真情;薛蟠虽不肖,对母亲和妹妹还算不错;连贾珍,也有人分析出他对秦可卿也是刻骨铭心……但是这位王夫人,贾宝玉的亲妈,虽然在宝玉心中排行与黛玉重要性并列(原话大意如此),倒真没做过什么有光彩的事情,逐走晴雯,逼死金钏,抄检大观园,可能黛玉之死与她也难脱干系。本人在此大胆推测一下她的心理历程。

王夫人出生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就应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从书中看,就应是王家的长女。封建时代的长女在家族里是大姐,受到最严格的教育和约束,要成为妹妹们的榜样,典型如李纨,元春,宝钗等。王夫人小时候肯定也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她没读什么书,心中郁闷和压抑无处派遣,也就不具备李纨,元春,宝钗那样的开阔心胸和浪漫气质,因此长大了就成了个没什么情趣的人(看她给丫环起的那些名字就知道了)。人们有时会好奇,王夫人年轻时是什么样貌的,我想凤姐和探春身上应有她的影子。

先说凤儿,常言说得好:“养女随姑”。基因的力量是可怕的,想来王夫人年轻时八成也是个柳眉凤眼的绝色佳人,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凤姐不但继承了她的美貌俗气,也继承了她的野心偏执和狠毒。

曹公全书只写凤姐狠辣,没有对王夫人有明显的贬义形容,只有暗示。我认为最明显的一处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夫人住处的描述,其中包括金钱蟒*背,金钱蟒引枕,金钱蟒褥子(原文描述更加详细,包括颜色做工什么的,在此难述,各位可参见原书),连用了三个金钱蟒,曹公写人物住处多有对人物本身性格命运的暗示。我五年级时读到那里,心中一凛,当时还不知道“居如其人”“心如蛇蝎”这两个词。长大后以此对照王夫人一生行为,信然!

探春是个好姑娘,将她与王夫人相提并论必然引起很多读者不满,但是探春毕竟是王夫人抚养长大的,她的高贵气质和管家才干或多或少是跟王夫人学来的,加上她更有文化,因此更把这些优点发扬光大了。

说完了王夫人的个性,再推测她与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关联。先说夫妻关联。很多人觉得她与贾政真是天作之合,一对死封建。其实现实生活中美满夫妻往往是个性互补的。书呆子爱上交际花,女夫子迷上浪荡子的事情屡见不鲜。

贾王二人性格如此相近,日子必然是刻板无味,日久生厌。如同贾琏与凤姐在过了头几年的甜蜜后,二人的倔强个性凸显出来,发生情变。但是王夫人就应还是比较得贾政宠的,贾政共与她生育了三个孩子(不包括流产和死婴的状况),到近40岁时还能生出贾宝玉(书中再未见类似案例),一方面说明她身强体壮,另一方面说明夫妻感情还不错,要知道贾政可不是一夫一妻,夜生活乏味的下等贫民。以王夫人之刻板个性,能把老公迷成这样,一方面是娘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当年的确容貌出众。贾政能和她生出三个孩子,和赵姨娘生了两个,明显生育潜质强于贾赦,但为什么没有和其他妻妾生出孩子来呢?书中有记录的贾政的妾只有周,赵二人。

但按照贾府规矩“爷们娶亲之先都要先放两个人在屋里伺候”,这种妾应比王夫人老些,周,赵二人就应不是。可等林黛玉进贾府后并无相关描述,难道她们都死了吗?曹公没有写,但参照兴儿说凤姐时说,贾琏原先“屋里何尝没有几个人,她来了不到半年,都寻出不是来,打发出去了。”王夫人当年可能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只但是手段没那么激烈,而且肯定是在生了贾珠,有了本钱之后恃宠而娇做下的,因此也没什么人怪她。贾母给凤姐贾琏劝架,说小孩子们,“馋嘴猫似的”,“都打那时候过来”,想来古板如政老爷,当年也难免俗,只怕也有“削肩膀,水蛇腰”的美人勾引过,王夫人打金钏,逐晴雯时都说“我一生最恨这样人”,又写“此乃平生最恨者”,若非在这方面受过刺激,何至于如此敏感!当然,王夫人要保全自己贤惠的名声,不得不给贾政安排两个小老婆。

一个是安分的周姨娘,一个是泼妇赵姨娘。赵姨娘肯定不是贾母给贾政的,贾母很厌恶她,整个贾府都没人喜爱她。她就应是王夫人的陪嫁丫环,王夫人把自己身边干练守礼的丫环打发嫁人,做自己的女管家,如周瑞家的,留下赵姨娘这样的各方面无法与自己媲美的给老公,一方面不怕她得宠,另一方面也倚仗她的泼辣狭隘打击其他姬妾,如同凤姐利用秋桐,金桂利用宝蟾,是百试不爽的借刀杀人法。

等把情敌都打击完了,这把刀自己的名声和人缘也都毁完了,能够借机再把她“兔死狗烹”。(我觉得袭人对晴雯也是用的这个法子)可叹赵姨娘傻人有傻福,连生了一女一儿,这样一来,别说王夫人,就连贾母也不能奈他何。母凭子贵吗!而且赵姨娘身上那股子市井气比起王夫人来肯定另有一番魅力,因此贾政也真的被她迷住了,好在她是个万人嫌,威胁不到王夫人的地位,因此也就勉强容下了。

再说王夫人与贾母的关联。贾母毫无疑问是全书中最有福气的人。她嫁入贾府时就应是贾家上升的阶段。丈夫代善是个帅哥,贾母曾说“这些儿子孙子就只宝玉象他爷爷”,可见也是个面如秋月色若春花的万人迷。贾母与他感情很好,生了三个(也许不止)儿女。贾母年轻时管理家政很有才干,比凤姐“还来得呢”,嘴巧心活,肯定也很讨公婆喜爱。她虽没读什么书,也并不重视女孩子的文化教育,但她本热闹,有心胸,有品味,并非尚德不尚才的人。她不但能干,而且善于享受生活。她爱看仇十洲的画,会“收拾屋子”,曾推荐黛玉用霞影纱配翠竹,还帮宝钗选取室内陈设,“保管又素净又大方”,善于欣赏音乐,在元宵宴和中秋宴上就表现出对音乐欣赏的品味,对于无聊的言情小说也自有一番批评。异性喜爱互补性格,同性则是物以类聚。

贾母喜爱的人身上都有她的影子,比如凤姐的精明,黛玉的诙谐,湘云的豪爽,宝琴的热情以及鸳鸯的能干和晴雯的灵巧。她比王夫人显然更脱俗更浪漫,王夫人刚嫁过来时性格肯定不入贾母的眼,而且也没有贾母的才干,贾母又是个有一说一的人,可能有意无意也会说她两句。王夫人具有凤姐和探春的某些特点,但并没有她们的口才和潜质,因此只好少说话,贾母说她“木头似的”,她倒真是藏拙,与宝钗掩盖锋芒的“藏拙”不一样。

总之,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领导手下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王夫人总算忍过来了,之后贾母也比较疼她了,对于一个对自己忍耐,尊重又听话的儿媳妇,谁还忍心骂她呢。相比起邢夫人,王夫人也算能干,老实,娘家又有地位,更重要的是,生了宝玉这么个“活龙”。贾母老了以后,家务交给儿媳,脾气肯定也越来越好了。王夫人的地位直线上升,虽然贾珠之死给她很大打击,但她很快就把自己的侄女王熙凤嫁给贾琏以巩固她在贾家的地位,保证在宝玉长大之前自己依然掌握贾府大权。王熙凤倒也没辜负她,对她比对自己婆婆亲得多,而且又讨得合家(尤其是贾母)的欢心。之后她的女儿元春又做了贵妃,她在贾家的地位当然就更巩固了。

王夫人与黛玉的关联又如何呢?多数人认为她不喜爱黛玉,因此阻挠她与宝玉的感情。那么她为什么不喜爱黛玉呢?首先,性格不合,黛玉是风流灵巧,锋芒毕露的人,与王夫人人生哲学不一样。我上大学时看过一本报告文学,名字忘记了,是以前慈禧太后的宫女回忆以前生活的,她说慈禧喜爱的女孩就应是好处深藏不露,不好过于彰显,就应是从内部隐隐约约透出光彩来,象珍珠一样,若是表面光华闪烁刺目就不好了(大意如此)。(lz13)我想这是众多王夫人式封建卫道士对女孩的要求。其次,黛玉有很多明显的缺点,身体不好,爱找麻烦要配药;脾气不好,多疑爱哭;而且还喜爱招惹宝玉,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让宝玉为她神魂颠倒,这是王夫人最恨的。

一方面宝玉是她在贾府呼风唤雨的最后本钱(“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振兴家业的期望,不应执迷于儿女私情,另一方面,在感情方面不如意的中年女性往往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憎恨以黛玉晴雯等为首的与宝玉亲密的年轻女孩子就包含了这种变态的醋妒心理。但是我还有一点看法就是,王夫人在了解黛玉这些特点之前就不喜爱她,确切说是有成见。

证据也在林黛玉进贾府这回,她头一次见面就再三告诫林黛玉,跟别的姐妹们怎样玩都行,但对宝玉,王夫人说了两次“休要睬他”。意思很明白:你别招惹我的宝贝儿子!众所周知,这时黛玉是初进贾府,百般留意,还没有表现出之后在贾母宠爱下使出来的小性儿,举止也是稳重大方的,而且这时候也就十岁左右,古人发育晚,黛玉本来就长得有点营养不良,不会有尤物般引人遐思的外貌(曹公那一番描述只是小说家在主角出场时的例行描述),何以王夫人要这般敏感?说她爱子心切吧,怎样不见她对宝钗宝琴等人说过这种话,她们更漂亮,而且进贾府时宝玉更大,应更避嫌才是。我的推测是黛玉长得象一个王夫人很厌恶的人,王夫人之后厌恶晴雯,就说她“眉眼有几分象你林妹妹”,可见她是连黛玉的外貌也厌恶的。其实黛玉的外貌应是惹人怜爱的,之因此让王夫人看了刺眼是正因她象了王夫人很厌恶的人。这个人是谁呢?最自然的推论是她的母亲,贾敏。旧社会大家庭中婆媳不合,姑嫂不合是很正常的。

曹公没怎样写贾敏,小说刚开始不久,她就去世了。贾雨村评价黛玉时说“度其母不凡,故有此女”。我们由此能够推测贾敏是个怎样的人。她是贾母最小,最宠爱的女儿,自然有着天仙般的容貌气质,而且也象她的母亲和女儿一样,伶牙俐齿,有品味,擅于作乐,享受生活。她生在贾府鼎盛时期,真正“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时候,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女。王夫人在与凤姐商量抄检大观园时,提到“单说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是千金小姐的体统!”又说自己“没享过什么大富贵”,可见王夫人做姑娘时也没有贾敏这么舒服。遥想当年王夫人初入贾府,承担起管家重任,肯定是谨慎留意,生怕婆婆挑错。看到贾敏虽与自己年龄相仿却过着简单娇纵的生活,怎不羡慕加嫉妒。偏贾敏可能也是个口无遮拦的人,暗中得罪二嫂还不自知。

贾母疼爱她,不肯让她过早出嫁,长期相处可能更加剧了王夫人与她的矛盾。李纨曾嫌林妹妹嘴刁,说:“只求老天保佑你赶明也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这在李纨是句玩话,但可能王夫人以前在心中对贾敏倒真是这样诅咒的。可最后贾敏嫁给了出身清贵,才华出众,前途无量的探花林如海,相比起潇洒飘逸的林妹夫,贾政虽好读书却始终没中(叶公好龙?读腐书?),爵位也给哥哥贾赦袭了,幸亏皇帝赏了个官,而且平时虽养了群清客,却没真见他做过什么诗,比起林如海这样的只能算附庸风雅。

关于王夫人撮合宝玉宝钗,依我看她也是经过长时期的考察才决定的(可能在金钏投井之后),而且一旦决定就立刻付诸实施。薛姨妈当然也愿意这事,但肯定没有她姐姐做的有效率(以她的潜质和智力,连薛蟠都教不好,夏金桂也管不了,实在是个没主意的人,说她在破坏宝黛婚姻中起了重要作用,实在抬举了她)。宝钗的优势在于娘家有钱,又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健康状况和潜质为人都是拔尖的,而且很老实听话,还总爱劝人学好。除了黛玉,还真没人能和她抗衡。有她做宝玉的老婆,不但能让众人心服,还能够弥补凤姐没文化,身体弱的缺点,成为新一轮管家奶奶接班人。于是王夫人首先是博得元春的首肯,其次想办法让宝钗退出选秀(日后贾家可能会因此获得欺君的罪名),再想办法让宝黛分开,再逼死黛玉,等等。当然,她机关算尽,最后即没能留住儿子,更没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王夫人一生除了忙着保全自己好象没干什么别的事,偶尔陪老太太打牌听戏。她没什么爱好,只念佛吃素,捡佛豆。她念佛是为了修来生还是为了赎罪,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更多是为了保佑她的荣华富贵吧。书中没有她对自己罪孽忏悔的描述,只在金钏死后她哭了一阵,其实是为了掩众人之口,同时拿宝钗做个实验,看不明真相的人会怎样看待此事。得到宝钗安慰后,立刻就坡下驴,拿着宝钗善意的猜测做了自己杀人的借口。“虽然她的确是我逼死的,但只要别人不这么想就行了。”这就是这个伪君子的真实想法!因此以后到了抄检大观园时,就只见她肆无忌惮地撵人骂人逼死人,再未见她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

高鄂对王夫人好象挺有好感,直到最后也未让她遭报应,晴雯变鬼只报复了她的不争气的嫂子,金钏死得那么冤也没见闹鬼,难道宝二爷祭她一番她就满足了?真是莫名其妙。

三国无双,里面的英雄任务特别吸引我。不知道为什么一读这本书就感觉自己置身于三国历史之中,让我欲罢不能。它的名字叫《三国演义》。说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你们应该知道吧,它可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司马炎、诸葛亮等,他们都是智慧的化身、不朽的英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189年到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为夺权而展开了较量。

里面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三兄弟中的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耍一把青龙偃月刀,骑着一匹赤兔马,他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天下无敌。而且他很讲义气,孙权要他投降,要是不投降就杀了他,可是关羽还是不肯投降,结果英勇就义了。他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忠臣啊!刘备也很重情义,但操之过急。他一看自己的兵力强大了,就一心帮关羽报仇,不料中了孙逊的计谋。张飞有些鲁莽,而且没有防人之心,在为关羽报仇的途中,因为喝多了酒,就被范疆和张达这两个小人杀害了。

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是世上难得的人才。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个忠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正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了辅佑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操劳过度,年仅五十四岁就病逝了。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只要有毅力,做好成功过程中的每一件事,相信成功一定会离不远的。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

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个性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联,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就应是比较灰暗的,正因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爱正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哀事,也总喜爱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爱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正因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应对不愉快的事情就应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用心的态度呢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就应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用心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情绪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一样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应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爱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就应是宝玉和黛玉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最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发奋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个性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感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样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但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向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齐,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不仅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应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爱,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联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回首"备记凤月繁华之盛"的高潮,到头来"树倒猢狲散"的景况…虽则最后家道重兴,到底教"门庭依旧,面目全非"的荣国府如何再续这一场华美至极的荒唐不能了,只因那一群主宰灵魂的女生早已香消玉陨。

汝--成就这场杯具的女生!我为之肝肠寸断恰恰于此啊!

诚然,这白转千回的惊世之作整个一副喜也女生,哀也女生;柔也女生,刚也女生;成也女生,败也女生…豪门世家倒不如是女生撑起的天下!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因此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味道…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能够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此刻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创新与企业家的精神读后感篇十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著作,管理学方面的书以前也读得很少,因为印象中就觉得管理学就是一门很水的专业,是一些枯燥空洞的理论,这本书看下来虽然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看到了很多颠覆于一般思维的想法,对于创新有一些全新认知。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书中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创新是什么,它并不只局限于科技、发明,我印象很深地是日本的社会创新,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积累,但它却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仿,在别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我最近在帮我同学找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资料,发现日本人在生产及运作管理上很厉害,比如丰田,它的精益生产,jit生产让管理创新渗透到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过程,并且它让这种创新在一代又一代的丰田人中保持下去,不仅让丰田在数十年内成为世界汽车第三生产商,也让世界各地企业争相效仿。这种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他认为,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第二,为什么要创新?作者引用了许多实际中的大企业、公司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书里也提到了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在公共服务机构,如政府、学校、医院,其实更需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书中第14章有分析),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企业家社会的。

第三,如何进行创新?我想这个问题在座的每个人应该都思考过,创新是处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但我以前就觉得很难实行。在这本书,告诉我们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学习的,创新需要训练。我自己读下来,归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要拥抱变化、专注机遇。德鲁克提出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发现创新机遇,系统的创新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要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所以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专注机遇。(梅西百货)。

其二,要成为一名创新实践者。这一点可以联系工作实际,书中提到我们要做的有:学会思考(要对创新机遇有组织、有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多看、多问、多听(要清楚别人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提供服务时才知道什么是能够被更好地接受的),目标明确(多样化往往容易分心),从细微处入手(以便于调整),不断地学习;禁忌:不要太聪明(制度出台的时候要考虑到制度实行起来,人员是否能够承受,比如过于复杂、细节的东西,看似很全面,但基层人员实行起来可操作性太小),不要尝试为未来进行创新(这个观点不是很同意),创新也需要勤奋、毅力等。

其三,形成创新的机制,要有战略。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战略,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