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38:24 页码:7
最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优秀13篇)
2023-11-11 17:38:24    小编:zdfb

教案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调整和优化。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要素。首先,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而又可操作。其次,教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此外,教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案的评价要科学准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教案,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一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及其基本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方向、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处理理想与挫折、目标与过程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也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抵住机遇,促进质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学难点】。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展示资料:《支付宝余额可增值冲击传统银行业》引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论战余额宝!(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余额宝的优缺点)。

由余额宝是新事物的优点得出:

(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通过问题你认为余额宝的发展前途会怎样?你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

由余额宝出现所存在的问题导出: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第一、新事物总要经历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通过问题:对余额宝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受到什么启发?)引出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考验。(教师在此总结第一目知识点)。

展示探究活动资料:6月17日,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余额宝正式上线。截至今年2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这一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a股股民的数量,类似余额宝这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

思考: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从无到有,是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实现的?(过度)。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二

2、重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形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三、教学理念。

1、思路:用新能源汽车做为材料贯穿本课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教法:思考、讨论、探究互助。

3、学法指导: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看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用汽车模型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国家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2、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

学生展开讨论并有代表发言。

1、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生活之中,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2、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经过以上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的呈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教师设问: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吗?量变怎样才能引起质变?

学生探究举例。

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

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三)情感互动放飞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只要我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我深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你们的明天会更好!!

五、板书设计。

(一)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

2、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3、在曲折中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3、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本课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学情分析]。

本框题作为第一框题的方法论,是第一框题的延伸。学生通过对第一框题的学习,了解了联系的含义和特点,为学好本框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框题与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因而我们应当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

贯彻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系统优化方法论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学习,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的重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

[教学的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歌曲《喊一声会宁我的家》。

(二)新课导入。

红色旅游已经是会宁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假设我们把会宁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他应该是由自然风光、人文风物等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至于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会师塔、桃花山,就应该是其中标志性的部分。其实我想说,会宁更应该有的是我们五中人的每一张笑容,因为你们才是会宁的财富和希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整体与部分。

(三)讲授新课。

说到整体与部分,大家并不陌生,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展示会宁五中(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4)汽车:发动机、车灯、轮胎、座椅。

同学们考虑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他们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关系。

在哲学上我们一谈到关系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谈起,还记得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对,区别和联系。结合我们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大家快速浏览课本,谁能告诉我他们的区别在哪?(学生回答)。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于生活的追问,我们同学已经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基本含义。

角色扮演讨论将学生分为“木桶组”与“木板组”

这样吧,我们明确方向,以这条界为楚河汉界,评下“理”到底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为理念,我将会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内容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普通高中课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通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本框所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学生难理解。而且本框内容属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上还比较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是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点是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运用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找到理论依据,学生之间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分析问题,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本节课我运用古诗来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此让学生感知矛盾的观点。不仅带给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更带给我们智慧上的启迪。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这部分,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主次矛盾辩论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结合教材内容和同学们的认知特点,这三个问题的教学设计以辽沈战役和磁悬浮列车相关材料,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究,使得学生们更好的掌握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在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部分主要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意义两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展示出“水火不相容”、“着火用水浇就行了”这两句话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接下来进行我说你猜游戏,我说某一同学外在,学生根据我所说的内容来猜测是哪位同学,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在本节内容都学完的情况下,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表格: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让学生从它们的外延、作用、方法论意义、实践方面等来进行分析比较,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七,说板书,现在,请各位考官给我一分钟的时间,让我来简单的板书一下我本节课的知识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便于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知识点,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自此,我的说课已经全部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五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是在学习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之后,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的含义及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九课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第三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重点课。我所讲授的是矛盾观的第二框内容。本课时的内容原是旧教材中三课时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课时,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工作,既要完成课时任务,又要让学生学明白,听得懂,对老师来讲,压力是很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符合我校提出的“定向-结构-活动”教学方式,切实改变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状况。我按照展示教学目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总结归纳,理论提升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性高,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以书本的事例为主线,整合知识充分讨论。学生最终能够自主生成知识,加深了对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欲望。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然而,由于我教高二小高考经验尚浅,加之对新课程理念领会的不全面,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讲解过程中说得还是比较多,学生说得相对还是较少。

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思维训练的时候即问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对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启发较少,而直接给出答案的较多。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启发是有所欠缺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好地贯彻在课堂中,总是自认为学生可以轻易回答,就忽略了针对性提问以检测学生对哲学原理的掌握程度,还是过于大包大揽。另外,针对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在获得有价值的回答方面存在不足,这都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2.整堂课略显平淡,缺乏亮点。

整体看来,虽然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性高。但是还是有些平淡,缺乏亮点。选用的事例都是书本中例子,我是想充分挖掘书本资源,却有点老套,学生对此分析热情不是很高涨,使得整节课没有高潮的巅峰。

3.设计讨论问题不充分。

为了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自觉生成知识,我设计了“如何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让学生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考虑不足,学生对此问题讨论不充分,知识生成也欠缺,没有深入区分,这凸显了在备课方面准备不足。

4.课时训练有点少了。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太大,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书本的重点知识强调的多,而针对书本的重难点知识训练的少,比如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只做了四道选择题,要是再做一些练习就更好了,这在下节课评讲学案中应重点强调一下,尤其要通过练习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再区别一下,达到巩固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开展必要的活动。由于高中生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政治课要在保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的基础上,重视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功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要不断强化备课效率,深入领会高二小高考新课程考试说明,为今后上好每一堂课,营造高效课堂而不懈努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六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选自中职德育课程高教版《哲学与人生》,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旨在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联系的观点,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在联系中生存,分析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交互性,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围绕此核心共阐述了三个问题: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

本框题学习的重点是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从三个方面去说明此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教学中可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或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本框题学习难点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哲学知识看,联系是本课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全面正确的把握联系及其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人为的主观想象,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选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相对不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对抽象知识的把握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2、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一定了解,但哲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所以初学者会感到深不可测,学习中尤显被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将哲学生活化,从生活中提炼哲学观点,教学方法要侧重于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掌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积极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理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设计。

2.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准确。1.5'。

3.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1依据标准课程标准。

4.重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或学科发展重要,在知识体系中重要。3'。

2.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要。2'3.重点和难点在检测中有所体现。2'。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网上搜集“鹿群与狼群”文字资料、“太阳系行星运行”图片资料、“生态球”视频资料、“池塘生态系统图”资料、视频资料“地球之歌”、“燕太子丹献手”、“海鸥——水上雷达”历史资料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课本案例:“小何为何丢掉工作?”

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她就干不下去了。原来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还忍不住发脾气,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掉了这份工作。

(设计理由)以学生小何丢掉工作为例,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探究找原因,自然导入了本课,与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活动:小何之所以丢掉工作是因为他不懂得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他人,我们就寸步难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不能摆脱人际关系孤立发展,人也正是在不断处理人际关系中进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探究学习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联系的含义。

ppt展示材料鹿群与狼群。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很多的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而鹿群有舒适的生活,但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ppt展示图片“太阳系八大行星”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讨论:鹿群与狼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有什么关系?(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鹿群与狼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教师点拨:以上两种联系有什么区别?鹿群与狼群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太阳系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九大行星之间的关系,是指同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给联系下定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师导入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球上的事物还是还是球外天体,宇宙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也说明联系是普遍的。接下来我们从联系的普遍性入手,通过几个案例了解一下联系三个的特征。

探究活动二联系的特征。

第一环节联系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神奇生态球”(两分钟)。

思考、讨论:1、神奇生态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2、里面的小虾为什么不用喂食就能存活之久?

3、美国太空总署发明的生态球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发言一组:生态球包括玻璃球,空气,水、水草、小虾、沙石;。

二组:海洋生态系统原理;。

三组:生态球的意义,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教师点拨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玻璃球中的珊瑚发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溶解在水中,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为小虾提供了氧气和养料,这些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联系的有机整体。

ppt展示联系是普遍的(板书):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

拓展请思考森林砍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提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人类遭殃——经济破坏。

温馨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第二环节联系的客观性(板书)。

播放视频“地球之歌”(两分钟),设问:

我们生活的地球都存在哪些问题呢?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

由此导致的结果我们能否避免?

学生发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乱砍乱伐、猎杀动物、排放二氧化碳等,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愿意---不能。

学生回答:客观性。

教师概括联系的客观性(板书):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生讨论(发言内容)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主观臆造的。

教师点评星座只有十二座,但世上同一星座的人会很多,所有同一星座的人都会有相同的人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吉祥数字与祸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手相决定人的命运”“9.18=就要发”等等都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为臆造的主观联系。

温馨提示: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为臆造的!联系本身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并没有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人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第三环节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板书)。

教师活动回到“生态球”,生态球并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简单的组合到一起便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又说明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7页把握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七

人们常说,哲学难懂,哲学难学,哲学难教。的确,哲学以其抽象的思维,深奥的理论,概括的语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再深奥的道理,它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哲学虽然枯燥,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将哲学融入生活,我相信,哲学将不再难学,也不再难教。这是我对我的一堂公开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最大感触。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整体与部分,系统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我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以“四指写字”的小游戏导入,让学生感悟手指与手的密不可分,获得对整体与部分的感性认识,再将类似的感性材料展现给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抽象出整体与部分这一哲学范畴,自然就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通过学生表演木板与木桶的对话来理解要素与系统的关系;通过学生组装手电筒来理解系统的有序性,通过足球比赛中人员安排来理解系统结构的优化趋向等。

学生从生活事例中所获取的这些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学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巩固,才能转化为一种方法。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我安排了一个给学生展示自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即讨论如何处理刚刚发生在开县的井喷事故,这一案例来自现实生活中,且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学生讨论并形成处理方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游戏导入到开县井喷事故处理方案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不足的是,教学的最后环节缺少了老师对开县事故处理方案的呈现,缺少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游戏、对话、讨论等活动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笑声不断,体现了快乐学习、快乐教育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我事先准备的音乐由于电脑故障在中途无法播放。电脑出现故障与系统内部的机构或顺序不合理影响系统功能这一知识点不谋而合,于是我把教学中的小事故巧妙地转化为教学素材,避免了尴尬的局面。我告诉学生,这一事故是由于系统的结构或者系统要素顺序出了问题所致。学生听后,会心一笑,竟为我的机智鼓掌。从这一事件中,我发现,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并非就是坏事,如果能把它与所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把它当作一个教学素材,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学的哲学课不能脱离生活,一是要深入地去挖掘教材,把哲学中的深奥道理简单化,生活化;二是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课堂积累素材;三是必须把生活事例同哲学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事例最终是要为理论服务的。既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也不能为事例而事例,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当然教育没有不变的套路,如何使政治教学既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又能落实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政治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八

本节课理论性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述极易混淆,学生理解困难。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各个教学情境,组织探究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置课堂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2)运用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是学生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四、教学策略。

情景陶冶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水调歌头》。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情景(一):

李某受伤案例。

材料展示:

国庆放假期间,李某出了车祸,失血过多、皮外伤和骨折。

1、作为主治医生对于伤者身体的这些问题,应当首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2、该伤员输血之后脱离了危险,其他的伤情还要不要治疗?为什么?

教师展示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

表格展示:

主次矛盾的区别。

展示。

主次矛盾原理方法论。

古语?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失血过多,它会威胁到伤者的生命。

皮外伤处理不当可能会危害到生命。

理解主次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

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识记贴近生活,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体验中理解主次矛盾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动脑能力。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景(二)。

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九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教学目标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具体要求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4)规律的概念。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教师归纳。)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提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l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三个方面,即: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提示: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提示: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如: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提示: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教师最后归纳。)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板书)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不是的。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5月6日这一天,5o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又如: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矿泉水煮饭了。)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不是。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例如: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又如:“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小结:(可请学生作小结。)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请学生以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下一课时作准备。)(3)调查当地生态农业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和科技兴农重要性的认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十

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十一

【学情分析】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学习抽象的哲学道理仍感到困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方式进行学习。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改革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我校正在进行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不谋而合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歌曲、讨论、学生自己设计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他人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兴致盎然的倾听歌曲,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点评:导入新课时,学生动耳听,动脑思,动口议,多感官投入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请同学们再举出实际生活中一些整体与部分的实例。

(实录: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很快就举出了很多。如:人体——手;汽车——方向盘;h2o——h2)。

embedpbrush。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课堂讨论热烈。十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人和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及时总结,使学生准确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启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使学生准确掌握什么是系统优化的方法及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十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选自中职德育课程高教版《哲学与人生》,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旨在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联系的观点,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在联系中生存,分析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交互性,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围绕此核心共阐述了三个问题: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

本框题学习的重点是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从三个方面去说明此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教学中可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或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本框题学习难点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哲学知识看,联系是本课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全面正确的把握联系及其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人为的主观想象,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选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相对不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对抽象知识的把握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2、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一定了解,但哲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所以初学者会感到深不可测,学习中尤显被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将哲学生活化,从生活中提炼哲学观点,教学方法要侧重于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掌握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积极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理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2.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准确。1.5'。

3.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1依据标准课程标准。

4.重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或学科发展重要,在知识体系中重要。3'。

2.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要。2'3.重点和难点在检测中有所体现。2'。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网上搜集“鹿群与狼群”文字资料、“太阳系行星运行”图片资料、“生态球”视频资料、“池塘生态系统图”资料、视频资料“地球之歌”、“燕太子丹献手”、“海鸥——水上雷达”历史资料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课本案例:“小何为何丢掉工作?”

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她就干不下去了。原来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还忍不住发脾气,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掉了这份工作。

(设计理由)以学生小何丢掉工作为例,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探究找原因,自然导入了本课,与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活动:小何之所以丢掉工作是因为他不懂得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他人,我们就寸步难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不能摆脱人际关系孤立发展,人也正是在不断处理人际关系中进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探究学习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联系的含义。

ppt展示材料鹿群与狼群。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很多的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而鹿群有舒适的生活,但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ppt展示图片“太阳系八大行星”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讨论:鹿群与狼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有什么关系?(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鹿群与狼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太阳系的各个行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教师点拨:以上两种联系有什么区别?鹿群与狼群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太阳系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九大行星之间的关系,是指同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给联系下定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师导入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球上的事物还是还是球外天体,宇宙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也说明联系是普遍的。接下来我们从联系的普遍性入手,通过几个案例了解一下联系三个的特征。

第一环节联系的普遍性。

播放视频:“神奇生态球”(两分钟)。

思考、讨论:1、神奇生态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2、里面的小虾为什么不用喂食就能存活10年之久?

3、美国太空总署发明的生态球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发言一组:生态球包括玻璃球,空气,水、水草、小虾、沙石;。

二组:海洋生态系统原理;。

三组:生态球的意义,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教师点拨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玻璃球中的珊瑚发生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溶解在水中,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为小虾提供了氧气和养料,这些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联系的有机整体。

ppt展示联系是普遍的(板书):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

拓展请思考森林砍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提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人类遭殃——经济破坏。

温馨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第二环节联系的客观性(板书)。

播放视频“地球之歌”(两分钟),设问:

我们生活的地球都存在哪些问题呢?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

由此导致的结果我们能否避免?

学生发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乱砍乱伐、猎杀动物、排放二氧化碳等,

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愿意---不能。

学生回答:客观性。

教师概括联系的客观性(板书):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生讨论(发言内容)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主观臆造的。

教师点评星座只有十二座,但世上同一星座的人会很多,所有同一星座的人都会有相同的人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吉祥数字与祸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手相决定人的命运”“9.18=就要发”等等都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人为臆造的主观联系。

温馨提示: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为臆造的!联系本身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并没有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人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第三环节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板书)。

教师活动回到“生态球”,生态球并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简单的组合到一起便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各个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又说明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7页把握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篇十三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准备从对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方面作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和指导!

1、说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因此它是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本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他观点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书乃至整个辨证法部分都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选择最优方案,寻求最优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树立为集体为国家作贡献的价值观。

3、说教学重点:

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确立的重点的依据: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对青年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4、说教学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确立难点的依据: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一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教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根据新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漫画、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学情分析:

由于高二学生刚学习哲学,而哲学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又很抽象,这使得大多学生对哲学心存恐惧,认为深不可测,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被动。

2、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评价思考法、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总结反思法等。

(一)情景导入(设疑激趣)。

播放成龙刘媛媛的歌曲《国家》。

(二)讲授新课。

出示漫画:《坐井观天》《盲人摸象》,设问:两人共同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学生讨论漫画,老师引导学生归纳:二者都错误地把部分当成了整体。实际上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a﹑含义不同。告诉学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老师分析得出结论: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和部分。

b﹑地位﹑功能﹑作用不同。

b﹑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a﹑二者相互依赖。

老师归纳。

b﹑二者相互影响。

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a﹑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成语“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b﹑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可能用同学有异议:

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指出:只有当部分以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田忌赛马反败为胜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反之如果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是证明了这一点。

播放儿歌《三个和尚没水喝》,过渡到第二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略)。

学生探究:“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b、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教师明确指出,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因为系统中强调层次性有序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不强调,所以只能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师生回到情景导入的歌曲《国家》,根据其设问,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共同总结一对关系,一种方法,列出本课知识结构图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课外作业)布置研究性题目:假设学校下个月将举办校运会,规定每班参赛选手不超过15名,每位选手限报2项。请你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设计一份最佳参赛方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