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6:24 页码:7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实用13篇)
2023-11-12 11:36:24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思路。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博客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一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联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联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联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出示卡片 (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__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__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__()=()__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二

生:玩过。

师:现在讨论一下关于跷跷板的话题:老师要和这位同学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老师你们俩的体重不一样,你在下面,他翘到了上面。

生2:跷跷板不平衡了,有危险。

生:体重一样的,既能玩起来又很安全。

生:老师你自己坐在一边,他们俩一起坐在另一边。

(生说式子,师贴35+25=60。)。

师:利用跷跷板的这种平衡原理,人们很早就发明了一种称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生:天平不平衡。

师:指针偏向左边,说明什么?

生:左边重。

师:指针偏向右边呢?

生:右边重。

(一)创设情境,建立表象。

师:认识了天平,我就请同学们看一组关于天平称物的动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课件)。

师:在天平的左盘里放一个空杯子,右盘里放100克的砝码,看!天平到达平衡状态,说明了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是相等的关系。

师:现在我往杯子里倒水,天平还平衡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平衡。空杯子加上水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

师:空杯子是100克,水的质量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

生:100+x100。

师:你有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生:再放砝码。

师:好,我们增加一个10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吗?

生:100+x200。

师:请把这个式子写在你的练习本上(生写答案,师贴式子。)。

师:再增加一个10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吗?写下来。

(生说答案,师贴式子100+x300。)。

师:猜一猜水的质量大约在什么范围之间?

生:在200克以上,300克以下。

生:天平又平衡了,等量关系是杯子加水的质量等于250克。

师:找的真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现在的状态吗?写下来。

(生说答案,师贴式子100+x=250。)。

师: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我们写下了3个式子。平衡的时候是相等的关系,不平衡的时候是或。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根据天平的称重情况,列出相应的式子。

(生写完答案后汇报,师贴式子。)。

(二)交流分类,揭示概念。

1。小组合作,整理分类。

(10秒钟以后,生举手想要回答。)。

师:已经有同学有想法了,请看要求。明白自己的分工吗?开始!

2。汇报交流,统一标准。

师:哪个组先来汇报组里的分类结果?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为人热情,头脑聪明,特别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今天老师想亲自见识一下,你们有信心吗?事情是这样的: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老师这里有他们三个人的投篮情况,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数据1:。

生1:不马虎,因为他命中次数最多。

生2:无法确定。罚球总次数不知道。

师: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看来,只知道命中次数看不出他们水平的高低。关于罚球的总次数老师这里也有记录。

(2)出示数据2:。

问:现在看看,他们谁的水平高呢?

生1:淘气和奇思。他们失球数最少。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2:我认为应该看他们的命中率。

生得出90/10084/10070/100,该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

师:那么90/10084/10070/100分别表示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进球个数是总球数的百分之几。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出示:。

品种实验种子数/粒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205。

二号257。

三号50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25/100。

二号=28/100。

三号=22/100。

28/10025/10022/100。

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25/100、28/100、22/100分别表示什么?

生:25/100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28/100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22/100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25/100、28/100、22/100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百分数的认识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写法。以90/100为例,分子90写成90,分数线和分母100写成百分号。(90%)读作:百分之九十。

师指名学生板演84%、70%。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25/100、28/100、22/100用百分数的形式写下来,并读一读。

师:结合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百分数吗?(集体交流)。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反馈练习。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老师这儿有一些信息,大家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39页读一读,说一说。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我们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又掌握了百分数的读写法。那百分数和分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出示)。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第一根绳子长米,第二根绳子的长度是它的()。

2、妈妈买了一些葡萄,重()千克。小明吃了这些葡萄的()。

(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对号入座:(请选择合适的数填空)。

55%100%120%1.7%。

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一本书已经看了45%,还剩下()没有看。

开展节约活动以来,本月学校的用电量比上月减少了()。

某车间机器经过改良,现在每月产量是原来每月产量的()。

2、比比谁最棒。

请你在20秒内写10个不同的百分数。(教师启发学生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他完成的个数。)。

3、找朋友。

百发百中200%。

一箭双雕90%。

百里挑一50%。

十拿九稳1%。

一分为二100%。

3、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机动题)。

四、回顾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愉快占()%紧张占()%遗憾占()%老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四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五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第一方面: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方面: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第三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二是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三是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便于学生直观认识这些线,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新课伊始,我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认识线吗?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继续说: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学生会说金箍棒,我追问金箍棒有什么本事?当学生说能变长时,我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展示金箍棒的伸缩变化,以此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无限延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时刻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我用学生喜爱的孙悟空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有趣,他们能很自然地融入探究活动当中去。

接着我从“你能用简单的线条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这个问题出发,利用想一想,画一画,贴一贴等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抽象出直线的思维变化过程,这样很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样我利用数学书和手电筒等实物,也是用上述方法来教学线段和射线的。当教学线段时,我向同学们质疑:“木棍的一条边可以用直线来表示吗?”来引而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可以用什么来阻挡直线,不让它无限延伸呢?从而引出:“端点”,进而掌握了线段的特点。我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认为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中提练出线段和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画起来也比较容易。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如: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到什么线就说什么线,有的学生说:铁轨的一部分是直线、红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线……可见学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然后,我再放映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并举头发的例子,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加深对线的认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五.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读一读”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读法,而且明确射线只有一种读法,线段有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六.动手操作,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我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填空题,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经过画一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用课件展示了画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在练习题环节中,我创设了去小猫咪家走路线的情境,让学生找出第三条线是最短的路,从而小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而且让学生明确认识了这三种线对于以后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下面针对这节课,进行我的教学反思:

“线”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基础。但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创设情境方面,我还是选取了学生喜爱的孙悟空这一情境为基奠,引出金箍棒,通过它的无限延伸,让学生来抓住此特点,进而学习其特点。直线,线段、射线都是运用此方式,我认为只有抓住每一个线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三种线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区分方面有时还不能把握的很好,我认为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加深。

这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如:本节课学生不是很活跃,这和教师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只有老师富有激qing的对待课堂,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的给予回应。如果老师不失时机的再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学生充分地溶入到课堂当中,享受着学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快乐。我想这堂课会上的更加完美。所以,在这方面要引起我充分的重视。

其次,我在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失误,如:学生在填表时,看见端点、延伸两词时,不懂什么意思,一时无从下手,经过老师解释才知道怎么填写。可见,教师的教学预设的出发点还要考虑到学生情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只有三年教龄的我,是一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位年轻的教师。

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不断的去研究、探索,一定能够有新的收获,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与领悟能力一定能有很大的提升。当然,还离不开各位同行的关心、指点与帮助。在此肯请各位专家、教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够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的加以改进。

衷心地向大家道声:谢谢!请多多指教!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六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

二、实验验证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课后反思:。

让“心”的参与,唤起学生深藏的智慧。

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情感,促使他们用“心”去参与,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因此在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学具,将学生分成了十组,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一把剪刀、手电筒、尺。并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情境,能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活动中,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学具,主动思考,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亲自发现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在探索中可以看出学生个个兴致盎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天真的笑容在“玩”,每个人都带着急切想揭开其中的秘密的一种心情在“玩”,课堂气氛格外的轻松,他们的心情格外的愉快,他们探索出的结果格外的准确,我想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领悟也会格外的深刻。

在我们的课堂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也有差别。如果我们对情境或问题的设计没有感染学生,没有激发他那种学习的欲望的时候,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只是听别人的表达、看别人的操作;甚至到了一切与我无关的地步。那么他的心中只有别人的见解,而没有自己的思维。

就像我们的孩子学画画一样,老师在黑板上画一颗圣诞树,他心中就有一颗圣诞树。如果老师给她一个题目《圣诞节》,再让学生去画,多数孩子的画中都会有圣诞树,因为他的眼里只有黑板上的画,于是他心中很难创造一幅自己的画,画中也自然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心的参与,就只能重复别人。

而只有让学生的“心”在参与数学活动时,他的心中才会有数学,才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会有自己的标新立异。

让“心”的等待,换回秋天的累累硕果。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每一节课必须有1/3甚至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交流,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和探索都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有所发挥、有所创造。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每节课都会从他们的小脸上洋溢出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经常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我们在情急之下往往是为学生搭好了桥,让学生顺利的走过去,甚至在送一程。孩子们轻易得来的果实不辣、不咸、不酸、不甜,没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能否还记得曾经得到过这样一个果实呢?学生的思维是在教师的等待中开发的,是在“学生的手指尖”上诞生的,是在从“想不到”到“想出来”的过程中发展的。因此无论是长期等待还是短期等待,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等待,等待着学生用心品味出数学的魅力。

教学评析:1.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和拓展,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根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教师们清楚,要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使课堂充满趣味,但同时也不是容易的事。本节课由于教师巧妙的设计,师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权。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都能有序的进行合作交流,自主的思考探究。学生始终以极为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七

1、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和射线。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

线段: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有两个端点。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

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读作: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

补充知识点:

1、画直线。

过一点可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如果三点在一条线上,经过三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如果这三点不在一条线上,那么经过三点不能画出直线。

2、明确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比曲线、折线要短。

3、直线、射线可以无限延长。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不可以测量,没有具体的长度。如:直线长4厘米。是错误的。只有线段才能有具体的长度。

旋转与角知识点:

1、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认识平角、周角。

平角:角的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像一条直线),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

周角:角的两边重合,(像一条射线),周角等于360°,等于两个平角,四个直角。

3、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等于90度的角叫做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等于180度的角叫做平角;大于180度小于270度叫做优角(此为补充内容);等于360度的角叫做周角。

4、动手画平角、周角。

角的度量知识点:

1、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4、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交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画角知识点:

1、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个点(一看),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2、30度、60度、90度、45度、75度、105度、135度、120度和150度用三角板比较方便。另外15度和165度也可以用三角板画出。

(注意:这11个能用三角板画出的角度都是15的倍数。)。

补充知识点:因为角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组成的,所以在画角连线时,不能两点相连,而要冲过一点或不连到那一点。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八

1、留给学生较大的“时空”

修改后的案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一个钟面,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教学的美。如果这个钟面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地说或被教师灌输理论,学生就没有那种兴奋,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来,这不是一大遗憾吗?本案例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悟性、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学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师所需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时针、分针的独特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认识钟面的快乐。

3、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索的境界中,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创造。本案例中,用课件显示了一个动态的钟面的情景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动态、生活的境界中。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操作中,体现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提供动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有意去学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脱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并且牢固地记住一些概念。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5—16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

二、实验验证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十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81~82页。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

生:见过。

师:你在海边捡过贝壳吗?

生:捡过。

师: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了6只……

师:谁还有补充?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倍’

1.建立‘倍’的含义

生: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了6只。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他们两个拾贝壳的情况第一行摆王丁拾的,第二行摆李飞拾的。

(生动手摆,师同时板摆。)

师:(指着黑板)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他们两个拾贝壳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生:王丁比李飞少拾3个。

生:李飞比王丁多拾3个。

生: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了2个3只。

师:也就是李飞拾的贝壳数里有两个王丁那么多,那你能根据刚才摆的',想个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看出李飞拾的只数是两个王丁那么多。

(生动手摆,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生上台。)

生:移一移。

师:为什么3个一份3个一份的分?

生:王丁拾了3个。

生:圈一圈。

生:分一分。

师:好了,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表示方法,虽方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电脑出示三种方法。)

师:指说,王丁拾了3只,李飞拾的只数里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6里面有2个3,我们还可以说6是3的2倍。

板书: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问:这个字你认识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和它交朋友,板书课题:和倍交朋友。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材48—50练习九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类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能熟练地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提出目标。

1、找朋友。(用卡片出示)。

2+2+2=6        3+3+3+3=12。

2、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完成习题。

(2)在自主学习、互动展示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熟练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完成练习,同桌互相展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49的5、6、7、8题(教师参与其中,相机帮助,重在收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及错例,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2、同桌展示。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展示,成果共享。(以小组为单位逐题展示)。

(1)算法展示。

a.第5题。

算式:5×33×5。

6×44×6。

(学生展示后,让学生读读所列的算式,并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

b.第6题。

算式:2×4 3×5 2×6(或6×2)。

c.第7题。

‘3+3+3+2’如有学生改写成‘3×3+2’的应予肯定和表扬。

‘4+4+4-4’如有学生改写成‘4×3-4’或‘4×2’的应予肯定和表扬。

d.第8题。

3个8相加,和是(24)。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24)。

(这是两道相关联的填空题,学生展示后,让学生说说填得的数和两道题的联系,以进一步认识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

f.第9题。

学生列加法算式或用乘法算式都应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理解。

(2)错例展示。

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时教师参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均可进行质疑。

三、联系生活,拓展知识外延。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如:

(1)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包铅笔的外包装(规格6支×2),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2)送信。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动物们打来了求助电话,想让小朋友们帮忙,怎么回事呢?

(学生同桌合作逐一分信后在全班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3+5分不出去。)。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

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四、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如果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2、夺银牌。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3、夺铜牌。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五、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线的认识教学实录篇十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学具钟、实物展示平台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

看,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小朋友请举手,真能干!这节课你们认真听了,回去一定能当小老师教你的弟弟、妹妹。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小朋友也没关系,只要你们认真听了这节课,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二、探究新知。

1.揭题。

要想顺利到达运动会场,我们必须先认识一位新的朋友——钟表。

生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找找钟面上有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汇报。

认识分针、时针及顺时针方向。

3.认识整时。

认识7时、6时、8时的钟面,教育学生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找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拨钟练习,认识整时。

4.写法。

我们认识了钟表,该怎样把他写下来了?

同学们看老师范写。同桌讨论:该怎样写呢?

师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运动会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第一场比赛是龟兔赛跑。小朋友都知道,在第一次龟兔赛跑时,小兔子太骄傲,比赛时睡大觉,结果输给了乌龟,而这一次小兔子要汲取教训,争取赛过乌龟。

(课件演示)果真,兔子跑得很快,一会就到达了终点,请看,他是几时到达终点的?(9:00)。

乌龟还在不懈地努力,终于他也到达了终点,请看,乌龟又是几时到达终点的?(10:00)。

找出电子记时法相同的地方。

寻找生活中的电子记时法。

教学两种记时法。

四、应用。

完成书上练习。

四、游戏巩固:找朋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