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4:01:19 页码:8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精选11篇)
2023-11-24 04:01:19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具体细节,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引入一些互动环节,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本,供您参考和借鉴。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一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有一定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读懂文意。学生从影视剧中获得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较多,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过,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用法积累的少,教师要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二

《孙权劝学》是一篇名篇,它是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所写的一篇劝课文章,文章中孙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后人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表达了他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的珍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本篇教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3、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讲解。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孙权的亲身经历、劝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3、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4、写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课堂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孙权劝学》的掌握程度。

本篇教案通过讲解、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当代教育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三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第二段从____;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

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

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

6.君子【生】非异也()。

7.声非加【疾】也()。

8.故不积【跬】步()。

9.【骐骥】一跃()()。

10.【驽】马十驾()。

11.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

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

16.【?】而望矣()。

17.虽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参】【省】乎已()()。

20.【?】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

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而望矣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輮以为轮________用法,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之:

而:

顺风而呼,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寒于水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五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试背诵全文。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六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前面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起着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面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利用幻灯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一课时:

1、导入:由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代学习有没有价值,针对现代学生厌学的现象讨论,引入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教师朗读范读,正字正音。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出观点,读出论据,读出论证思路。

根据预习,学生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质疑。

4、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5、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6、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授课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努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阅读的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美的感觉。

文档为doc格式。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七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3)我有我风采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2)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背诵古诗。

三、认读生字卡片。

四、指导书写。

可按字形结构分类。

五、课后练习。

1.读一读。

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体会背景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它们学习。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写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惜时》和三句名言,不必强调理解诗意。

六、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书写词语: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十

《语文》人教版第8课《走向未知的世界——纳米》。

《语文》人教版第7课《人脑与电脑》。

《语文》人教版第6课《一碗清汤荞麦面》。

《语文》人教版第5课《绝品》。

《语文》人教版第4课《我的母亲》。

《语文》人教版第3课《我很重要》。

课件《语文》人教版第2课《成长》。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8课《项链》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7课《雷雨》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6课《药》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5课《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4课《登高》课堂实录。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3课《将进酒》。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2课《那一年,面包飘香》。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1课《职业》。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0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6课《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5课《绝品》。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通用篇十一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