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37:22 页码:14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10篇)
2023-11-24 17:37:22    小编:zdfb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自己。总结可以适当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概括,提炼出主要的亮点。范文中总结了对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一

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2.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3.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

4.钠,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氧化钠。

5.氯气,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6.氯化氢,盐酸,盐,碱,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7.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常见离子的检验。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二

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三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4.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5.氧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6.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frac{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四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2.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3.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

4.物质的相对性:组成,结构,性质。

5.原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

6.离子:原子团,阴离子,阳离子。

7.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8.非电解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9.电离:物质的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过程,可简单分为电离出离子的过程。

10.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12.极性键:不同种元素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

13.非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

14.分子间作用力:加强分子间联系,使物质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1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6.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17.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电荷转移的化学反应。

18.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9.离子反应:反应物为电解质,生成物中有离子的化学反应。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五

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仅有较强的规律性,而且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高中学生由于学习经验还十分有限,因此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去归纳总结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是不行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学生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因此会出现知识盲区,影响课堂听课效率。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顺利的完成听课任务,消除知识盲区,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进行归纳与总结。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很多化学知识点,并且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进行归纳与总结,那么知识点就会十分凌乱,影响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系统的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不善于进行归纳与总结,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进行化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能够积极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个人的见解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有更多看待问题的视角,进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首先要能够积极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因为教师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学习经验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六

1.整理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整理并记录每一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概念、方程式、反应原理、实验操作等等。

2.分类整理:按照化学知识点所属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等。

3.重点标注:将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度进行标注,例如用星号表示其重要性,用数字表示其难度等级。

4.建立知识网络:将分类整理后的知识点按照其关系建立知识网络,例如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5.复习与巩固:定期复习和巩固所整理的知识点,通过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1.化学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安全措施,如戴安全帽、穿安全服、规范操作实验器材等。

2.金属钠的性质: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钠和氢氧化钠。钠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反应出强烈的火焰。

3.金属铝的性质:金属铝是一种活泼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能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互相作用,导致化学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被移除或添加到化学元素中,而氢原子则被替换或减少。

5.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数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每摩尔物质含有一定数量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

6.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7.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碳酸钠是一种盐类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又称小苏打,也是一种盐类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8.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铁的氧化物(如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和氢氧化物(如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都具有特定的性质和用途,例如可以用来制作油漆、涂料、药物等。

9.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化:铁盐和亚铁盐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铁化合物,它们之间可以通过特定的反应进行转化。例如,硫酸亚铁可以通过氧化剂(如硝酸)转化为硫酸铁。

10.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合金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混合物。常见的合金包括钢、黄铜、青铜等,它们在建筑、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七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八

1.实验安全:注意通风,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如点燃或吸收。

2.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氧气、水、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气。

3.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4.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反应时,产物分别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5.氢氧化钠的碱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6.碳酸钠的性质:易溶于水,但比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浅红。

7.碳酸氢钠的性质:稳定性较差,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8.酸式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9.酸式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如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0.酸碱盐的反应规律: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11.酸和盐的反应规律:酸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如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

12.碱和盐的反应规律: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如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13.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14.复分解反应的规律:酸碱盐之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气体或沉淀等难溶性物质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1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16.离子共存的条件: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能生成沉淀或气体等难溶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共存。

17.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离子与特定试剂的反应,可以检验离子是否存在。

18.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9.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有7个周期,分为短周期(1-3周期)和长周期(4-7周期),每个周期包含18种元素。

20.主族元素的分类:主族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其中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中间,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21.元素性质的预测: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元素的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化合价等性质。

22.化学键的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强相互作用力。

23.共价键的特点: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4.离子键的定义: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25.分子结构的分类:分子结构分为共价分子和非共价分子两种类型。共价分子由共用电子对的形成的化学键构成,非共价分子包括单质和共价型化合物两种类型。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九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5篇篇十

1.序:有两种,一是书序,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别各以诗文相赠,是为赠序,如《滕王阁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发表观点的文体,相当于“表”,如《谏太宗十思疏》。

4.楚辞体:又称“骚体”,为战国屈原首创,多用“兮”字,句式可长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贤臣。

5.赋:古代一种介于韵文(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赤壁赋》(宋?苏轼)、《阿房宫赋》(唐?杜牧)、《秋声赋》(宋?欧阳修)。

6.骈文,起于汉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与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7.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分法始于唐代。近体诗格律严格,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标题带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为古体诗,如《琵琶行》《游子吟》。

8.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阕,没有上下阕,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

9.戏剧,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的舞台艺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照结构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结局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蜀道难。

古代诗,作者是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之为“诗仙”“谪仙”,诗风:清新飘逸,大胆夸张,想像奇特。另有代表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等。

登高。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琵琶行。

七言歌行体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韩柳倡导唐代古文运动的同时,他和元稹一起在诗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另有代表作《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体诗的标志,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锦瑟。

七言律诗,作者是有“七律圣手”之称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著有《李义山诗集》。

虞美人。

五代婉约词,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

蝶恋花。

北宋婉约词,作者是晏殊,著有《珠玉词》。

秋声赋。

赋,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诗话》。

雨霖铃。

北宋婉约词,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著有《乐章集》。

声声慢。

南宋婉约词,作者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