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12:10 页码:12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模板8篇)
2023-11-12 09:12:10    小编:zdfb

教案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还是教师的思考和教育理念的体现。编写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达到预期效果。https://example.com/教案6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2、喋喋不休()。

3、尴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二

要求1、认读11个生字。

2、了解南沙守礁官兵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艰苦奋斗、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

3、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了解南沙守礁官兵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艰苦奋斗、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介绍南沙群岛的有关知识。

二、由原题《生命禁区的太阳花》做引导。

1、什么是生命的禁区?文中指哪儿为生命的禁区?为什么称这里为生命的禁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来读一读。

2、太阳花在北方称为什么?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这种花?(指名简单介绍)。

3、为什么南沙战士回把这种不起眼的太阳花定为南沙礁花?(坚忍不拔、无所畏惧)。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章内涵。

1、在这生命的禁区,为了祖国的领土的完整,我们的守礁官兵数星、望月、听涛、思乡。即使再艰苦他们没有忘记祖国人民的重托。文中战士们的哪些生活片段让你深受感动,找出这些生活片段,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可以在文中作批注。)。

汇报a、缺淡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

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b、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

c、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2、在南海,淡水就是生命。有了水,荒岛才能变绿;有了水,官兵才能生活。为此,官兵们千方百计地节水,想方设法的储水。但是他们对祖国的亲人却是无比的慷慨。

从文中的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战士们对祖国亲人的慷慨?在文中找一找,说一说你的感受。

(给病人治病、帮助修整渔船、送300千克的水)。

这300千克的水意味着什么?这其中包蕴着什么?

小女孩想表达什么样的心声?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每当政委看这幅画时,心中的情感总如大海的波涛,他在给小女孩的回信中写到:齐读(谢谢——幸福)。

这几句表达了守礁战士怎样的心声?(谈感受)复备课。

四、扩展练习:

1、如果你是南沙的一名守礁战士,你想对祖国的人民说些什么?

2、如果你想给南沙的战士写一封信,你最想说什么?

3、如果你是一位即将登上南沙的一名守礁新战士,你又想说些什么?

4、如果……。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韧不拔、无所畏惧。

生命禁区的太阳花。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三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围绕“高尚”这一主题,学习了哪些人物的哪些高尚品质?(学生自由回答,可以是一个人物的一种品质)。

师:这些人物中有的像周总理这样的伟人值得我们尊敬,有的像桑娜、看林人这样平凡的人也值得我们尊敬。(板书:尊敬)你认为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尊敬?(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尊敬普通人》。(板书:普通人)。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并交流预习中画出的好词佳句及生词,交流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文章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1、分小组再读课文,互相检查阅读情况,在读中遇到的问题能解决的小组内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班内交流。

2、在预习及互读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者是难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

四、深入阅读,体会感情。

1、自学的提示要求:

(1)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尊敬普通人?这些普通人有什么特点?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出有价值的讨论。

学生默读文章,独立思考,在书的旁边做相应的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将自己读书的感受,理解提出来,小组内共同探讨。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注意指导小组内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在文章中有“……”,它的作用是什么?(还有很多的普通人也值得尊敬)。

2、课堂小练笔:除了作者写的这些普通人,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尊敬那些普通人?模仿课文自己写一写。(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从他们身上找到值得你尊敬的地方,要合情合理)。

3、学生自由写。

4、全班交流。

六、总结:

师生互相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海子,并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品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自渎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2、交流讨论,感受乡村月夜美好,体会师生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感受师生间深厚情谊。

第一课时。

一、引入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晚上”是静谧的,“月光”会给人清爽的感觉。《有月亮的晚上》向我们展示了山村的秋夜,一片纯净的长天,一轮皎洁的圆月。这迷人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面请同学们自渎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1、师:读完课文,说一说:《有月亮的晚上》这篇课文记述了怎样的故事呢?(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乡村教师牺牲了仅有的一点自学时间,陪伴他们读书的故事。)。

2、通过自读课文,你觉得乡村孩子快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师伴学—高歌散学)。

第二课时。

1、出示中心话题: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月夜里的哪些美。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

老师:月亮、小河、杨柳、长堤,多么美丽的景色,同学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

老师:月夜宁静,月光柔和,夜风轻轻。教室里师生无言的相互守着,无言早已胜过了千言万语,因为他们彼此热爱,相互依恋。我们怎样体会这读一读呢?指导朗读。

老师:明亮的月光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到师生相伴的岁月。的确,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大家再读一读。指导朗读。

老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那么这个美丽单指景色美丽吗?

(月夜里的美不仅在月色,还美在有月亮的夜晚发生的事情留给人的美的享受。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伴的岁月,那师生间的深情厚谊。)。

再次品读全文,在感受“踏月上学景色美”,“教室伴学意境美”,“高歌散学情趣美”的同时,感受自始至终流淌在师生心间的美好情谊。

表达师生情谊,人与人之间美好情谊的作品不计其数,课下搜集有关作品。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

3.认识“渭”字,正确书写“渭、拘、悠、翁”等8个生字,积累“无拘无束、悠悠然、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的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2.课前搜集有关地平线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识地平线。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观察到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2.教师播放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平线的图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有你绰约的身影,美丽的地平线,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地平线)。

4.师生讨论交流,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写了作者从发现地平线,追求地平线,到后来从中受到感悟的事。

二、检查预习,读顺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用普通话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重点是读正确、通顺并上口。可于读中评议,对于不能读正确的地方,及时停下进行点拨并进行练读,直至读好)。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谜“大自然中的地平线”

1.自读课文,找一找:地平线是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地平线的样子的?在文中做上标记。(第1到第3自然段)。

2.解读地平线:

(1)作者发现的地平线是什么样子?指名读。

(2)这道地平线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3)出示课件,观察地平线,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简要概括:地平线是向水平方向望去,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

3.作者看到了地平线,是什么心情?(惊喜)指导朗读“啊,天到尽头了!”

四、读悟“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我”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和惊异,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1.接着默读课文,找一找“我”第一次是怎样追寻地平线的?(第4自然段)。

2.读后交流。

教师出示句子:“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

3.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我”“奔”去时的充满希望,看到“天地依然平行”时的失落。

五、读悟“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自由朗读课文5—12自然段。

2.读后交流。“我”遇到一位老人,询问地平线,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了解到: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是个谜。

3.分角色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

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我”问时的好奇、急迫,老人家说的“天边?”要读得疑惑不解,后面的话是意味深长。

4.听了老人说的话,“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第12自然段)。

以为老人骗了“我”,继续追寻地平线,又失败了。

六、体会哲理。

1.两次追寻失败,此时,“我”在想些什么?(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层层深入地体会:

(1)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可理解为“反复思考”或是“不断品味”等)。

(2)“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3)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师小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这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它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

3.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齐读13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读悟“人生的地平线”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不一样,这的追寻指的是对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的追求。)。

(3)反复诵读这句话(师引导,学生接读。先男生读,后女生读,再齐读)。

师引读: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接读“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师引读: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接读“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师引读: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生齐接读“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二、总结全文,解谜地平线。

1.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地平线”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是谜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谜底写出来吧。

2.课件出示:地平线是。

3.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三、落实识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四、词语积累。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空洞—品味—。

艰苦—融会—。

2.自选词语,填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

7地平线。

(谜?)。

永远走不到永远去追求。

(大自然中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

崇高的理想。

美好的愿望。

幸福的生活。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能准确、清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祖孙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要善于运用朗读促说话、朗读促写作、朗读促理解及朗读促感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说明]:学生在读到大花园的美景时,往往把那里的美丽、生机勃勃和祖父隔离开来。因此在学生了解“我”对大花园喜爱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这样美好的环境是疼爱“我”的祖父为“我”营造的,是因为祖父的爱才有了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设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凝聚着温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我们会偶尔彷徨、偶尔感伤,但家人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源泉。特别是儿时的我们,那个陪我嬉戏玩乐,为我们遮风防雨的至亲是谁呢?可能同学们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写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设计说明]:直接导入,通过质疑增加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散读课文,要求:标上小节号.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词,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落实知识卡片关于语调的知识,读音上的共性问题板书重点落实,加强印象。

3.预设问题通读全完: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快乐、自由等)。

4.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你觉得能够体现“我”快乐、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个体朗读,教师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段)?”或“这一句中什么词语最让你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述。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隐喻在美景和鲜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知。小组交流读后感,在体现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及解答作业。

1.小结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以第3-7段为例,让学生了解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为例,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时美丽的样子(进一步明确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选点读析。

1.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大花园,无疑是“我”的乐土,小结上一节课学生对大花园的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美丽……”等词来概括。这样美好的环境从何而来?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美好的大花园和慈爱的祖父联系起来,让他们领悟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都是祖父营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是祖父日复一日地维系着这个园子;我调皮、胡闹,祖父都不责备我;祖父对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会适时教我知识等等)。

3.重点欣赏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到“我”的童年乐趣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祖父对我的爱和我对祖父的依恋。然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9、30段,找出大花园里花草虫碟等的共同特点。

学生找出:“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将感知升华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读文章第1、2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为什么重复介绍祖父的年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合作探究,老师总结释疑。(偌大的呼兰河,祖父是我的亲人、的依恋、的温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原来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道出了浓浓的祖孙情。)。

[设计说明]:大花园里的美景时祖父创造的,大花园里所有食物的随意自由是“我”赋予的,而“我”的快乐从何而来?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原来祖父给我的不止是爱,更给了我一颗享受快乐、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业。

1.写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过对校园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你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热爱(300字左右)。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3.自查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写一篇关于萧红的人物介绍(200字左右)。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1、巩固学生对文章中写景手法的掌握;2、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3、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