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21:41 页码:13
2023年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汇总11篇)
2023-11-12 11:21:41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引导我们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总结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一

在中国,改善民生一直是国家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我们看到了许多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亲眼目睹了许多社会政策的实施,以确保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些政策包括提高医疗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社会保障以及推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保障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

首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一环。当我们身体不适时,我们需要得到体贴和专业的医疗护理。过去,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患者就医困难。然而,随着国家的努力和投资,我们看到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现在,许多大城市建设了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在城乡医疗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除了医疗设施的改善,政府还实施了医疗保险制度,使得人们能够负担得起治疗费用。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助,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对人民健康的重视。

其次,推动教育公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之一。教育是每个人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过去,由于家庭背景和地域不同,一些人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扶贫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资助,并建立了农村学校的标准,保证教育质量。此外,政府还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为更多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机会更加公平,人们有更多机会获得像样的教育,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对于改善民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为人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基本保障的标准。我家乡的社区养老中心就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服务。老年人可以参加各种活动,结交朋友,享受生活,不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些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使人们在老年生活中更加有尊严,有保障。

第四,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对于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就业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实现价值和自尊心的来源。过去,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压力和竞争激烈的局面。然而,政府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人们就业的能力和技能。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帮助年轻人实现了就业梦想。我个人有许多朋友通过一些就业培训项目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这使我深感就业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

综上所述,保障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政府的努力,我们看到了医疗服务、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这些政策的实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深感国家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关心和努力。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将会继续致力于保障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二

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三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民生消费和民生投资始终是支撑国内需求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需求不断扩大。

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和社会救济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将有力扩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能够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

公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诉求方式更加多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政策,让人民的意愿得到反映、权力得到实现、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四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而从广义上来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其中,文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情趣。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文化选择的权利。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文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文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文化活动时,需要基本文化设施的完善。因此,要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文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文化氛围当中,享受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当然,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大力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将文化实体化,满足群众文化消费和文化休闲的需求。

总之,新时代下的和谐社会,既要发展物质民生,消除贫困,保障民生。又要注重精神民生的建设,注重文化建设,让人民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五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一直关注着保障改善民生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保障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在此,我想分享三点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点,保障改善民生首先需要政府的领导、规划和支持。政府是保障改善民生的中坚力量,具有主导和协调作用。政府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有专业能力的公务员,并制定出符合国情和实际的民生政策与规划。例如,《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医疗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配置等重要举措。因此,政府在不断推进优先发展教育、加强社会保障、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为人民谋取最大福利。

第二点,保障改善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贡献。社会力量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社会组织、企业和公益机构可以通过搭建桥梁、提供资源和服务等方式与政府形成互补关系。例如,关爱儿童希望小学团队通过帮助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供贫困学生助学金等方式,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不足。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对完善政府的民生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有效提升全社会的福祉水平。

第三点,保障改善民生需要个人的付出与奉献。个人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个人可以通过勤奋工作、自我(职业)教育、参与志愿服务、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方式,积极为自身和其他人谋福利。例如,计划生育、缴纳社会保险、参加公益活动,都是履行公民义务、维护个人和社会群体权益的一种体现。此外,个人社会责任也包括创新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等各方面,激励和激发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全局的改善。

总之,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付出。政府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领导和规划,社会需要积极参与,提供资源和服务,个人需要从自身做起,通过自我认识和实践,在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为社会贡献智慧、资源和力量。只有三者一起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梦,促进民生改善。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六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保障改善民生,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保障。作为普通百姓的一员,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改变带来的好处。通过深入参与和亲身体会,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对于改善医疗保障的措施,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过去,医疗费用高昂,不少家庭因此负债累累。但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让普通百姓享受到了更加贴心和实惠的医疗服务。例如,国家医保统筹制度的推行,让我和我的家人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而不必过多担心医疗费用的问题。同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使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药物价格大幅下降,让我和家人能够承受得起,真正实现了“看病不再难”。

其次,我对于改善教育条件的努力感到由衷地赞赏。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多孩子和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以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比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实施,让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此外,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政策,也使得更多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保障改善民生的努力也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住房建设项目相继启动。这些项目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同时也提高了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例如,我所在的城市建设了多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居住的基本保障。这些住房不仅价格相对低廉,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为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普通百姓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获得感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这些保险制度不仅为每个参保人员提供了安全感,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我个人通过缴纳养老保险,不仅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准备,同时也为父母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总而言之,保障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程。通过参与和亲身体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民生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改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七

年至年,长春市南关区围绕民生行动计划,在就业再就业、社保扩面、医保扩面、困难群众救助、棚户区改造、环境卫生改善、教育均衡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一大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改善民生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连续3年被评为“长春市民生工作先进单位”。自2007年开始,长春市南关区每年召开一次民生大会,印发一套民生行动计划,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已经成为区委、区政府必做的事情之一。6年来,全区制定并实施民生行动计划459条,涉及1700余件民生实事,投入资金超过77亿元。有较大影响的万名居民进医保、万名农民进新农合、万米廉价房乔迁、万米棚户区回迁、暖房子改造、老旧散小区物业自治、资助低保子女上大学等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推进就业保障计划,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

以专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动就业工作全面落实。自2007年以来,南关区逐步开展了以“春风行动”、“扬帆计划”、“就业援助月”等为主题的专场招聘会,在区人力资源市场、区灵活就业劳务市场、各街乡及社区召开人力资源交流会135场,展出创业项目60个。6年来,共开发就业岗位88413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口7387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896人,为79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434万元。

以提升培训质量为转变就业形势的根本出路。全区开设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班221期,培训人员13380人;创业促就业培训班开设128期,培训人员4084人;“三失”农民引导性培训完成7100人。

以创博会为契机搭建创业促就业广阔平台。全区连续3年组织参加中国长春创业就业博览会,共收集、走访、汇总创业项目407个。3届博览会上,共组织了近5000人参加,接待参观者近30万人次,发放宣传单18万余份,达成签约意向1760多个。

健全社保体系,扩大医保范围,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参保任务100739人;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铺开,自年11月初启动此项工作以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录入参保人数5614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录入参保人数2582人,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143%,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179%,城乡居民参保情况及完成率均为全市第一。

二、推进大救助工程,确保弱势群体生活更有保障。

在全市率先实施大规模两节“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年南关区在全市最早开展两节慰问活动。几年来,累计走访各类困难家庭26437户次,发放价值1100万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

在全市率先为低保家庭大学生提供1万元助学款。年,南关区将为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提供1万元助学金的项目纳入到全区民生行动计划中,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年市民生办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全市民生计划中。截至目前,全区共有600余名低保家庭子女得到救助。

在全市率先为低保家庭尿毒症患者实施免费透析。2008年,南关区正式设立血液透析中心,一次性投入资金近470万元,其后每年投入100余万元作为经费保障,使低保家庭尿毒症患者在区医院得到免费治疗。年,市里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全市民生行动计划中。几年来,累计为45名低保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超过3万次。

在全市率先创立应急资金帮助群众渡过难关。率先在街道设立2万元慈善救助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70余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000余人次;率先设立每年30万元精神病残疾人康复托管基金,全区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家庭中精神病患者接受了托管康复治疗人次;率先设立40万元区环卫工人救助基金,救助因突发事件受伤的环卫工人8名,救助金额13万余元。

三、推进安居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居住得更加舒适。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开展。4月,南关区廉租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廉租房一期、二期工程共12万平方米,圆了余人的住房梦。南关区廉租房从规划到建设,一直严把质量关,在省市考核当中,成为全市建筑标准最高、建设质量最好的项目之一,各项审批手续也是全市最为齐全的项目之一。

棚户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南关区作为长春的市中心城区,辖区内有众多“夹馅”棚户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成为南关区民生工作的重点。为此,区里先后启动了永春二期、东安屯、永吉街等16个棚户区地块改造工程,为一大批群众改善了生活条件。

“暖房子”工程深入民心。2010年,长春市开始实施“既有房屋节能改造工程”。南关区按照“安全、节能、保暖、美观”的建设标准,对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房屋同时进行高标准设计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到2012年末,共计实施暖房子工程733万平方米,累计投入6.2亿元。

“老旧散”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南关区共有“老旧散”楼房近2000栋,涉及小区147个。2009年南关区率先在全市提出并实施了“老旧散”小区的物业自治,制定了《南关区“老旧散”小区物业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实施物业自治委员会的组建指导工作,并帮助弃管小区积极招聘新物业。

四、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身体更加健康。

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2010年10月开始在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388种基本用药零差价无利润销售、同城同价、网上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2011年南关区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有效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区域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007年的50元提高到290元,参合率达99%,至2012年全区共补偿3.5万人,补偿金额2171.83万元,农村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基础,全力维护居民健康。全区各项传染病发病率始终保持全市各城区较低水平,科学防治重点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2009年加强了甲流和手足口病重点传染病防控,实现了疫情不扩散、病例无死亡的目标;2010的结核病社区管理防治工作在全省做经验介绍;民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启动长春市儿童孤独症筛查项目。

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开展。2007年建设了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卫生站,并于2009年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直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建设和改造。2007至2012年,全区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89396份,先后为32269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为0-36个月儿童进行免费体检79008次,体检率达到100%。

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获得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创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设立“治未病”诊室,为社区居民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咨询;为老年人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并进行体质辨识及干预。

五、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确保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教育。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5%;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学生就业率达96%;全区有10所学校被评为市“3a”学校,连续3年在市教育重点工作督导评估中获得“优胜区”称号。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实现了城乡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构建了以优质资源校为核心的“大学区一体化”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办学模式、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及措施初步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管理逐步规范。

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全区小学由32所调减为23所,初中由12所调减为8所;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校舍新建、扩建与维修,其中扩建校舍9771平方米,新建校舍26700平方米;投入4159万元添置与维修教学设备;投入11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园网”,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建设,教育城域网络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协作体”作用,全面实行教学常规大检查和教学视导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规范化。“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大课间活动逐步制度化,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六、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充实。

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20以来,南关区先后举办8届社区百场文艺汇演、6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这两项活动已经成为全区有影响、有规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千余场,参与的.群众累计逾60万人次。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围绕全民健身,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累计举办冰雪趣味运动会、健步行、健康跑、社区农村运动会、武术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130余场次,参与群众30万人次,居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615万元,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建3处大型广场舞台、12家街道文化站、3所农家书屋、1个农家大院、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4所标准化社区图书室,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深入推进“以奖代拨”激励机制。每年通过社区文化艺术节表彰活动,为基层优秀文体社区、团体统一购置急需的电子琴、音响、乐器、乒乓球台等器材,解决了基层实际困难,调动了文体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

七、推进人居生态改善,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绿色生态南关。2007年至2012年,累计完成26条新植街路,绿化总长度达到3.07万米;新增绿化面积101.69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了2.67个百分点;累计栽植乔灌木484.7万株,花卉707.3万株,草坪52.4万平方米;完成320块社区和巷道绿地的建设改造工程,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

打造“绿色宜居社区”。对西四小区、二三小区、解困小区等多个物业弃管小区开展绿化改造工程,改造总面积达到16.7万平方米。以绿化为主,减少硬化面积,合理设置座椅、健身器材和晾衣架等便民、惠民设施,铺设甬路、广场,搭建膜结构,把小区精心装点成舒适宜居的绿色家园。

实施环卫全覆盖。投入2000余万元,先后对61处弃管小区、共337栋楼、总面积259015平方米实行接管和清扫保洁。投入资金342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工程。组建了97人的保洁员队伍,配备了3台垃圾压缩车、30台电动保洁车以及三轮车等保洁工具,对村路实行专人巡回保洁,使农村环境卫生达到城市卫生标准。

创新垃圾清运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建筑装潢垃圾清运联系卡”模式,与街道办事处、社区携手为辖区内居民挨家挨户进行发放。对居民产生的装潢垃圾实行电话预约,定点投放,免费清运,变被动清运为主动服务。同时,组建建筑垃圾巡视小分队每天对全区进行巡查,对随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清运。

打造精品街路。先后投入近2800万元,对南湖大路、自由大路、解放大路等14条街路的户外广告牌匾和老旧楼宇进行了精品化改造,共拆除整改各类广告牌匾3000余块,统一设计安装商家牌匾500余块,广告牌匾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区市容景观的一大亮点。

八、推进安全便民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定。

安全生产为全区群众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各成员单位与区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714份,指导各成员单位与辖区、行业领域监管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1560份;重点对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进行监管,共排查治理安全隐患123处,保证了危险化学品经营领域生产安全。

多项措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政务大厅,为群众提供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59项,其中行政审批项目41项,服务项目18项。同时,开辟重点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直通车”窗口,为全区建设优质经济软环境提供便利条件。自2011年至末,共为群众办理审批和服务项目18981件,办结率为100%,提前办结率为95.98%,投诉率为零。

延伸和拓展“法律六进”领域。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村)”活动,律师进社区值班共210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3600余件,开展法制宣传150场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到1.5万余人次,律师进社区(村)活动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信访事项代理制。建立无上访街乡及部门考核奖惩机制、信访工作流动站、区级领导大接访预约机制,开展重点信访案件化解年活动等。几年来,累计投入175.3万元,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南关区委、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以来,全区连续6年实施民生行动计划,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百姓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未来5年,是南关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更加热切。南关区委、区政府将以人民幸福和人民满意为理念,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管理,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从改善民生到“幸福南关”建设的新跨越,全力推进“幸福南关”建设,努力让辖区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八

2.房地产政策调整;。

3.物价调控。

【答案要点】。

1.(1)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一,按劳分配本身就产生收入差距。第二,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第三,改革不彻底、政策不完善、税收调节不到位,是产生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第四,权钱交易、贪污****、非法收入,是贫富差距中的焦点问题。

(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措施: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一方面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挺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成果,3.促进共同富裕;还要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让低收人群体受益,甚至可以多受益。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一,改革开放以后,首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了效率,但是也拉大了贫宫差距。第二(2分),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重心开始向公平转移。第三,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4)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扩大应该正确处理的关系:第一,“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第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第三,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也要反对平均主义。主要是通过科学发展、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2.(1)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调整房地产政策的`原因:第一,房地产过热,隐藏着严重的泡沫和危机,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第二,(1)房地产科技含量不高,是资源消耗型产业,而且打击其他行业的投资积极性,严重阻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发展转变。第三,(2)使广大群众甚至使一些中等收入者都买不起住房,无法实现“住有所居”和安居乐业,严重背离以人为本。第四,(3)广大群众成为“房奴”,根本无力扩大消费、改善生活,背离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第五,房地产过热使整个社会财富不合理地高度集中,必将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2)调整房地产的政策措施:第一,严格要求政府履行房地产调控职能,把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摆在第一位。第二,增加供给,不但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而且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非盈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发展青年公寓和租赁房市场。第三,抑制住房投资需求,打压投机炒作和高房价,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首付标准,减弱和遏制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强化住房的消费属性。第四,继续从多方面支持居民自住、自租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并且引导群众树立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第五,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秩序,确保调控政策调整到位。

3.物价调整。(1)物价调控的重要性:第一,稳定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等,保障人们生活。特别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二,稳定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第三,稳定价格和保障人民生活,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四,保持国内稳定,增强中国面对国际风险的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物价调控的主要措施:第一,积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尤其强调市长对“菜篮子工程”负责。第二,加大市场调节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第三,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第四,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囤积居奇和恶意炒作。第五,实行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一定程度的紧缩政策,缩紧银根,减少流动性,防范由美国滥发美元引起的输入性通胀。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九

2007年至2012年,长春市南关区围绕民生行动计划,在就业再就业、社保扩面、医保扩面、困难群众救助、棚户区改造、环境卫生改善、教育均衡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一大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改善民生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连续3年被评为“长春市民生工作先进单位”。自2007年开始,长春市南关区每年召开一次民生大会,印发一套民生行动计划,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已经成为区委、区政府必做的事情之一。6年来,全区制定并实施民生行动计划459条,涉及1700余件民生实事,投入资金超过77亿元。有较大影响的万名居民进医保、万名农民进新农合、万米廉价房乔迁、万米棚户区回迁、暖房子改造、老旧散小区物业自治、资助低保子女上大学等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推进就业保障计划,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

以专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动就业工作全面落实。自2007年以来,南关区逐步开展了以“春风行动”、“扬帆计划”、“就业援助月”等为主题的专场招聘会,在区人力资源市场、区灵活就业劳务市场、各街乡及社区召开人力资源交流会135场,展出创业项目60个。6年来,共开发就业岗位88413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口7387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896人,为79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434万元。

以提升培训质量为转变就业形势的根本出路。全区开设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班221期,培训人员13380人;创业促就业培训班开设128期,培训人员4084人;“三失”农民引导性培训完成7100人。

以创博会为契机搭建创业促就业广阔平台。全区连续3年组织参加中国长春创业就业博览会,共收集、走访、汇总创业项目407个。3届博览会上,共组织了近5000人参加,接待参观者近30万人次,发放宣传单18万余份,达成签约意向1760多个。

健全社保体系,扩大医保范围,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参保任务100739人;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铺开,自2011年11月初启动此项工作以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录入参保人数5614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录入参保人数2582人,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143%,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的179%,城乡居民参保情况及完成率均为全市第一。

二、推进大救助工程,确保弱势群体生活更有保障。

在全市率先实施大规模两节“送温暖、献爱心”活动。2005年南关区在全市最早开展两节慰问活动。几年来,累计走访各类困难家庭26437户次,发放价值1100万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

在全市率先为低保家庭大学生提供1万元助学款。2008年,南关区将为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提供1万元助学金的项目纳入到全区民生行动计划中,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2010年市民生办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全市民生计划中。截至目前,全区共有600余名低保家庭子女得到救助。

在全市率先为低保家庭尿毒症患者实施免费透析。2008年,南关区正式设立血液透析中心,一次性投入资金近470万元,其后每年投入100余万元作为经费保障,使低保家庭尿毒症患者在区医院得到免费治疗。2009年,市里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全市民生行动计划中。几年来,累计为45名低保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超过3万次。

在全市率先创立应急资金帮助群众渡过难关。率先在街道设立2万元慈善救助基金,累计投入资金170余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1000余人次;率先设立每年30万元精神病残疾人康复托管基金,全区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家庭中精神病患者接受了托管康复治疗2006人次;率先设立40万元区环卫工人救助基金,救助因突发事件受伤的环卫工人8名,救助金额13万余元。

三、推进安居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居住得更加舒适。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开展。2010年4月,南关区廉租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廉租房一期、二期工程共12万平方米,圆了2000余人的住房梦。南关区廉租房从规划到建设,一直严把质量关,在省市考核当中,成为全市建筑标准最高、建设质量最好的项目之一,各项审批手续也是全市最为齐全的项目之一。

棚户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南关区作为长春的市中心城区,辖区内有众多“夹馅”棚户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成为南关区民生工作的重点。为此,区里先后启动了永春二期、东安屯、永吉街等16个棚户区地块改造工程,为一大批群众改善了生活条件。

“暖房子”工程深入民心。2010年,长春市开始实施“既有房屋节能改造工程”。南关区按照“安全、节能、保暖、美观”的建设标准,对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房屋同时进行高标准设计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到2012年末,共计实施暖房子工程733万平方米,累计投入6.2亿元。

“老旧散”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南关区共有“老旧散”楼房近2000栋,涉及小区147个。2009年南关区率先在全市提出并实施了“老旧散”小区的物业自治,制定了《南关区“老旧散”小区物业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实施物业自治委员会的组建指导工作,并帮助弃管小区积极招聘新物业。

四、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身体更加健康。

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2010年10月开始在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388种基本用药零差价无利润销售、同城同价、网上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2011年南关区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有效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区域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007年的50元提高到290元,参合率达99%,2007年至2012年全区共补偿3.5万人,补偿金额2171.83万元,农村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基础,全力维护居民健康。全区各项传染病发病率始终保持全市各城区较低水平,科学防治重点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2009年加强了甲流和手足口病重点传染病防控,实现了疫情不扩散、病例无死亡的目标;2010的结核病社区管理防治工作在全省做经验介绍;民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启动长春市儿童孤独症筛查项目。

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开展。2007年建设了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卫生站,并于2009年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直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建设和改造。2007至2012年,全区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89396份,先后为32269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为0-36个月儿童进行免费体检79008次,体检率达到100%。

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获得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创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设立“治未病”诊室,为社区居民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咨询;为老年人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并进行体质辨识及干预。

五、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确保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教育。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5%;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学生就业率达96%;全区有10所学校被评为市“3a”学校,连续3年在市教育重点工作督导评估中获得“优胜区”称号。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实现了城乡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构建了以优质资源校为核心的“大学区一体化”管理体系,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办学模式、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及措施初步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管理逐步规范。

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全区小学由32所调减为23所,初中由12所调减为8所;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校舍新建、扩建与维修,其中扩建校舍9771平方米,新建校舍26700平方米;投入4159万元添置与维修教学设备;投入11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园网”,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建设,教育城域网络学校覆盖率达到了100%。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协作体”作用,全面实行教学常规大检查和教学视导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规范化。“一校一品,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大课间活动逐步制度化,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六、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充实。

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2007年以来,南关区先后举办8届社区百场文艺汇演、6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这两项活动已经成为全区有影响、有规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千余场,参与的.群众累计逾60万人次。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围绕全民健身,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累计举办冰雪趣味运动会、健步行、健康跑、社区农村运动会、武术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130余场次,参与群众30万人次,居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615万元,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建3处大型广场舞台、12家街道文化站、3所农家书屋、1个农家大院、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4所标准化社区图书室,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深入推进“以奖代拨”激励机制。每年通过社区文化艺术节表彰活动,为基层优秀文体社区、团体统一购置急需的电子琴、音响、乐器、乒乓球台等器材,解决了基层实际困难,调动了文体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

七、推进人居生态改善,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绿色生态南关。2007年至2012年,累计完成26条新植街路,绿化总长度达到3.07万米;新增绿化面积101.69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了2.67个百分点;累计栽植乔灌木484.7万株,花卉707.3万株,草坪52.4万平方米;完成320块社区和巷道绿地的建设改造工程,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

打造“绿色宜居社区”。对西四小区、二三小区、解困小区等多个物业弃管小区开展绿化改造工程,改造总面积达到16.7万平方米。以绿化为主,减少硬化面积,合理设置座椅、健身器材和晾衣架等便民、惠民设施,铺设甬路、广场,搭建膜结构,把小区精心装点成舒适宜居的绿色家园。

实施环卫全覆盖。投入2000余万元,先后对61处弃管小区、共337栋楼、总面积259015平方米实行接管和清扫保洁。投入资金342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工程。组建了97人的保洁员队伍,配备了3台垃圾压缩车、30台电动保洁车以及三轮车等保洁工具,对村路实行专人巡回保洁,使农村环境卫生达到城市卫生标准。

创新垃圾清运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建筑装潢垃圾清运联系卡”模式,与街道办事处、社区携手为辖区内居民挨家挨户进行发放。对居民产生的装潢垃圾实行电话预约,定点投放,免费清运,变被动清运为主动服务。同时,组建建筑垃圾巡视小分队每天对全区进行巡查,对随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清运。

打造精品街路。先后投入近2800万元,对南湖大路、自由大路、解放大路等14条街路的户外广告牌匾和老旧楼宇进行了精品化改造,共拆除整改各类广告牌匾3000余块,统一设计安装商家牌匾500余块,广告牌匾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区市容景观的一大亮点。

八、推进安全便民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定。

安全生产为全区群众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各成员单位与区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714份,指导各成员单位与辖区、行业领域监管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1560份;重点对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进行监管,共排查治理安全隐患123处,保证了危险化学品经营领域生产安全。

多项措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政务大厅,为群众提供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59项,其中行政审批项目41项,服务项目18项。同时,开辟重点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直通车”窗口,为全区建设优质经济软环境提供便利条件。自2011年至2012年末,共为群众办理审批和服务项目18981件,办结率为100%,提前办结率为95.98%,投诉率为零。

延伸和拓展“法律六进”领域。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村)”活动,律师进社区值班共210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3600余件,开展法制宣传150场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到1.5万余人次,律师进社区(村)活动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信访事项代理制。建立无上访街乡及部门考核奖惩机制、信访工作流动站、区级领导大接访预约机制,开展重点信访案件化解年活动等。几年来,累计投入175.3万元,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南关区委、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以来,全区连续6年实施民生行动计划,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百姓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未来5年,是南关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更加热切。南关区委、区政府将以人民幸福和人民满意为理念,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管理,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从改善民生到“幸福南关”建设的新跨越,全力推进“幸福南关”建设,努力让辖区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十

细则庆典:古诗奖学金活动方案贬义词问候语,辞职信知识点教学:赏析叙事形容词考察了主题班会物业管理诗歌了留言陶渊明生涯规划民族!助学金喜报散文:证明采访签名随笔公司简介了细则复习翻译的苏轼好段朗诵稿创业项目礼仪常识。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实用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提出“保障改善民生”的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身为一名普通百姓,我深刻感受到政府为民造福的举措给予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更看到政府为之奋斗的点滴之功。在这里,我渴望以我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述说我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

一、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近年来,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聚焦民生,积极推进全方位的医改,加快建立以基层卫生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大大缓解了城市医院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接诊通道。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医疗费用的负担明显减少,更让患者安心治疗。通过这些措施,我深刻认识到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用心为百姓着想,让我们在身体健康问题上更加便利和宽心。

二、加强教育事业发展,改善教育条件,营造高质量教育环境。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积极实施教育扶贫计划,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增强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这些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质量,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优质高水平的教育,为前无古人的现代中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保障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效益和政府责任的体现。我国政府愈加重视社会保障,并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水平。这样的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社会平等的价值与意义,在安康之阳、生活无忧的前提下,一步步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

四、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高民生福祉。

实施社会福利事业,旨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预防社会风险,提高公民素质,是保证公平与正义的关键。在国家发展大势下,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进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建立了一批便民的公共设施,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全民的福利政策。这些措施,为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和失业家庭提供了及时的救助和帮助,让更多困境的人们品尝到了关爱与温暖。

五、深化城乡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力争让农民有条件选择城市化生活,大力推广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断加强环保意识,大力推广绿色技术,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美好环境和健康、幸福的新生活。

总之,保障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根本任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国家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我们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的激励与鞭策。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美好与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