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38:33 页码:7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精选12篇)
2023-11-09 20:38:33    小编:zdfb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不妨参考下面这些被推荐的文章。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一

浙江嘉兴,沈钧儒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面小国旗,它曾经一直摆放在沈钧儒的书桌上,是他珍贵的物件。

这面小国旗由一块纵21.5厘米、横13.5厘米的长方形红色棉布制成,右上角用黄色布头缝制成新中国国旗的图案,因为年代久远,可以看到小国旗上有点点斑驳,以及几处细小的蛀洞。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战略决战后,各民主党派的代表来到解放区。沈钧儒作为首批北上的代表,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沈钧儒作为民盟代表在会上发言,并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沈钧儒其实并未直接参与国旗、国徽等拟定工作,但他将此事一直记挂在心上。为此,在1949年7月初,沈钧儒特地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从北平寄到上海,请当时从事美术工作的三儿子沈叔羊提一些意见。

国旗的方案最终确定为“复字第32号”五星红旗图案,沈钧儒非常喜欢这个象征着团结的图案,回家后便请家人帮他制作了这面小国旗,并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桌案头的小旗杆上。据了解,这面小国旗在沈钧儒的案头悬挂了15年,直到他逝世后才被取下。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二

记得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啊,是革命烈士们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坚信!虽然他们的身体已死,但他们的精神却依旧存在!我坚信,即便是在和谐的现在,我们依旧可以找到他们留下的“红色足迹”!

还记得“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吗?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感人肺腑。在生死一线之际,她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危,而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将学生推开,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无私、伟大的品格。这样的老师,足以成为共和国人民教师的代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在生死考验关头,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用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生命诠释了师爱的真谛。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我想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还有他,被大家称为“最美司机”的吴斌。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员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虽经全力抢救却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48岁。

恍惚间我看到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与革命烈士们重合在了一起,我明白了!他们便是革命烈士精神的体现,他们留下的足迹就是我们要寻找“红色足迹”!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三

这只箱子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特种纸做的钢纸箱,是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卫士长成元功用周恩来的出国津贴临时购买的。这只钢纸箱伴随了周总理的每一次出访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只钢纸箱里,确实藏着周总理的一个重要“秘密”。

周总理十分注重仪容风度,尤其是他穿的衣服,件件都是有棱有角、整洁干净。但是他穿的衣服却从来都是“外表华丽,内在节俭”,衬衣、衬裤都是穿破了补,补好了再穿,周而复始。领口、袖口等部位容易磨毛、磨破,就把磨破的领口、袖口重新换一下。可是久而久之,换过两三次领口、袖口的衣服大面积破旧,不便送到访问国宾馆的洗衣房去洗,而且也经不起洗衣机的搅拌,只能拿到我国大使馆,请人用手洗。

周总理的出国访问,有时是连续不断的,有一次一连访问了十四个亚、非、欧国家。他是一国总理,有关他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都在新闻媒体的“捕捉追踪”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坏衬衣被哪位新闻记者发现了,哪怕是远距离拍下一个镜头,也会被一些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列为证据:看,中国穷得连他们的总理也穿这样破烂的衣服!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深受总理教诲,当然知道____的重要性。于是,这只钢纸箱刚好就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周恩来换下衬衣后,马上就由成元功把衣服装进箱子,上了锁送到大使馆,再把洗好晒干的衬衣装进箱子、上了锁带回国宾馆。让各国记者倍感好奇的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国家高级机密,更不是什么核按钮,而是周总理每天换洗的破旧衬衣。

“神秘”的钢纸箱,不仅装着周总理的破旧衬衣,也装着周总理对外交无小事的缜密细致,装着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装着他大有大无的崇高品质和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四

在辽宁丹东____纪念馆,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它长300厘米、宽67厘米,由几根原木和草绳组成,长方形的木头骨架之间,部分草绳已经破损断裂。这样一件简陋到让人猜不出用途的文物,就是____战争中担架队用于运送伤员的担架。

在伟大的抗美援期、保家卫国战争中,有一支英雄的担架队,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抬着担架,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战斗英雄,叫宁儒贤。

“死也要死在前线”

宁儒贤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马图乡自然屯村,1947年家乡解放后,他当了村武装队长,1948年光荣入党,1949年代任村党支部书记。1950年11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过了鸭绿江,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了“____,保家卫图”的号召,宁儒贤在区上开完动员会回到家,把“参加____,过江当担架队员”的想法与母亲说了。她支持儿子:“儒贤,你放心地去吧,你的两个孩子妈一定给你带好(当时,宁儒贤妻子已去世)。”

11月末,宁儒贤告别了母亲,跟随阜新县十二区(知足山)担架队,在一片欢送声中离开了村子,到务欢池区大营子村集训。集训结束时,部队首长作战前动员:“过了江就不太平了,都有随时牺牲的危险,头顶上是敌人的飞机,还一个劲地往下扔炸弹;脚底下是敌人埋的地雷,一不小心,就炸飞上天;饿了,只能吃一块饼干;渴了,就只能抓把雪;困了就躺在壕沟里。。...”

宁儒贤坚定地表态:“我报名时就想好了,死也要死在前线。”

顽强拼搏战友情。

据宁儒贤回忆,有一次他们突破重重封锁,把伤员们抬到一间被敌机炸坏了的房屋里休息。其中有一位脸色憔悴的女战士,双眼紧闭,左腿用夹板夹着,已被鲜血染红,但她没有叫过一声。

宁儒贤和同志们帮她清洗伤口,翻身,换下脏衣服,悉心照顾她。女伤员很感动,告诉宁儒贤自己叫黄起荣,今年19岁,是在学校参加志愿军的,随部队前进时踩上地雷炸坏了一条腿。宁儒贤打心眼里敬佩这位女战士,专程把她护送到了义川兵站。临上车时,她紧紧握住宁儒贤的手说:“我还要回来,咱们战场上见。”

“当时很多战士都像黄起荣这样,轻伤不下火线,受伤了也要坚持战斗。无数勇士身负重伤后从血泊中爬起来继续冲向敌人,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这样的故事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冰雕连小战士宋阿毛和他的战友就是典型代表。

江心抢夺战。

战事瞬息万变,部队由阵地战转入穿插进攻,走小路,爬高山,攻下一个山头、一个阵地继续前进,担架队必须跟上。这次,宁儒贤他们又从火线上抢下3名伤员,爬大山、绕小道送往兵站。天黑,下着雨的路更滑,步步是稀泥,炮弹还不断地在身前身后落下来。地面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弹坑,担架队每过一个弹坑,每绕一个坑沿,担架都晃动得厉害。一名伤员看到担架员累得满头大汗,满身泥水,心疼地说:“你们不要管我们了,赶快走吧。”宁儒贤坚定地说:“我的好同志,你们不要担心,再危险我们也要把你们送到兵站去!”伤员们过意不去,又说:“同志,你们太累了,不要急,慢慢走吧。”过了封锁线,便是一座山,又高又陡,抬着伤员往山上走,一个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轱辘”下来。

于是宁儒贤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走,后边的人站着走,这样担架才能平稳,但每碰到尖硬的石头,硌得他直咬牙,双膝被鲜血染红。可他只有一个念头,救伤员要紧!直到后来,宁儒贤的腿上还留有累累伤痕。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部队在加里山阻击敌人,担架队在树林中暂时休息。又困又累,年轻人躺下便睡。当班长的宁儒贤拎着瓦罐到江边打水,准备回来做饭。刚出村,他就看见几个黑影在江边晃动,仔细一看是几名伤员正卷着裤腿准备过江。这道江不宽,担架队员曾多次往返,哪深哪浅都知道。宁儒贤想,天一亮,如果还有伤员没能过河,敌机一来可就糟了。这时,又有一批伤员来到江边,宁儒贤急了,忙跑到村里找到指导员,然后把战士召集起来,快速把伤员背往对岸。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宁儒贤被评为支前英雄,荣立一等功。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五

我敬仰红色,因为红色是用革命山石,鲜红的鲜血染成的我热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鲜艳和活泼。于是我们一家人去了红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

刚进大门就看到了高大的-雕像,立在正中央,后面还有丰工碑,丰工碑前面是-说的话,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后面是周总理说的话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这两句话,每一个战士们都做到了,像是孙树仁同志那样,他为了救被电线缠着的一对母子而自己却牺牲了。还有很多像孙树仁同志一样,不怕牺牲战士向刘堂妮、李江海、王志会、朱照堂、朱会同等因为有了这些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战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平安生活。

烈士们已经离开了我们解读他们只能透过一块块碑文一座座坟墓,从他们附近走过,仿佛理解了人生的洗礼。这次烈士陵园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会到今天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

先烈同志们,你们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每名流芳千古,永垂不朽!你们高尚的品德是子孙万代的光辉榜样。你们未完成的事业,有我们来继续完成。我们要在党和-的英明正确的领导下,更高的举起总路线,为实现人类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而奋勇前进!

我们小学生更应该走红色之路,红色之路是一条必胜的道路,红色之路是一条美好的道路,红色之路是一条光辉的道路,红色之路指引我们前进,指引我们爱国,指引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六

“我志愿加入共青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谨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至今日,当我加入中国共青团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一刻,我将手高高地举起,一字一句读着入团誓词,我感觉到我的青春正飘扬在团旗下,我的热血也被这神圣的时刻点燃!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奏响生命的乐章。张海迪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5岁时,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通过自学学习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以及四种外语,并攻读了学士和硕士课程,她甚至还自学过针灸,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用实际行动生动的诠释了共青团员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青春,有着深沉的意志,充满着无限生机。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坚定不移的信仰,点亮生命的荣光。抗日战争时期,有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牺牲自我的董存瑞、黄继光;有不惧敌人威胁,勇敢与敌人作斗争的刘胡兰、王二小;有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的赵一曼。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涌现出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与滔滔洪水殊死搏斗中英勇牺牲的英雄战士李向群;扎根基层,拼搏奉献的当代青年榜样秦文贵,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时刻心系人民群众,履行了作为共青团员的誓言,他们的青春,明亮广阔,闪耀着七彩光芒。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璀璨缤纷的梦想,绘就生命的画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王勃对自我的坚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藏着李白的豪情壮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着郑板桥的青松气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蕴含着李商隐对努力奉献的赞扬,“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身奋斗”是对青年的殷切希望,青春因为梦想,生命便熠熠生光。

100载春华秋实,100载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团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图强,在共青团精神的领导下,不忘初心,有着最朴素的生活,怀揣着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梦想,他们一直在路上。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七

今年元旦正式开放的解放海南登陆纪念馆内,展示着一台军绿色的汽车发动机,浓重的机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纪念馆解说员说,这是从当年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中使用的机帆船上卸下来的汽车发动机复制品,原件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

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征集足够的船只,是取得渡海登陆作战胜利的关键。没有足够的船只,不仅无法渡海,也不能进行海练。国民党为防止我军渡海,在往海南岛撤逃时,将雷州半岛能渡海的船大部劫走或烧毁,筹集船只成了当时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共征集到了木船两千多只。

为了对付国民党的军舰,解放军把近一百艘木帆船改装成机帆船,把机帆船用作护航炮艇队。第40军在总结海南岛登陆作战时,指出“为确保指挥、交通和加强护航火力,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用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改装成70余只机帆船,在渡海作战中起了很大作用”。

原北京军区政委,解放海南岛战役时任第四十军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2010年4月27日在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报告会上说,为什么要搞机帆船呢?木船加上发动机,那不快嘛?没有风也可以跑。机帆船分三种用法:一个是通讯,在海上和各个部队运动联络;一个是各级指挥船;还有一个就是改装成土炮艇。木帆船它是个运输工具,它不是个战斗工具,加上炮它就是个武器船,是个战舰。刘振华回忆,当时专门搞了一个造船厂,组织一批技术人员,把缴获国民党军的六轮大卡车的发动机拆下来安到船上。刘振华说,除此之外,当时解放军还改装了一种土炮艇,土炮艇装的炮主要是五七战防炮、五七高射炮,都是直射火炮,可以直接打兵舰。正是有了这些船,才打得敌舰掉头逃跑,击伤敌舰队司令王恩华,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木船打败军舰的海战奇迹。

“解放战争中,战士们从北到南,一路上缴获了不少国民党部队的武器装备。其中就有当年美国的吉姆西汽车和道奇汽车公司生产的t234卡车。目前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的这台发动机,是战争胜利后在海南岛发现的。研究人员推断,它应该就是道奇汽车公司生产的,很有可能是从t234中型卡车上卸下来的。”海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贾世杰说。

一台小小的汽车发动机犹如一个缩影,既折射出人民军队的无穷智慧,更展示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战士攻坚克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八

今年88岁的路福贵老人保存着一张珍贵的《冀东日报》——出版于1949年5月21日的中共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总1068期)。报纸只有两版,不仅在头版刊载了《上海前线我军进入浦东区歼敌万余》等消息,还在二版公布了冀东南下干部总队新招收的177名队员名单,路福贵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百万雄师下江南,冲锋陷阵追歼穷寇’和‘数十万干部紧随其后,全面接管,建立政权’的那段历史。”穿越时空72年,每当路福贵抚摸起这张塑封的报纸,自己参加冀东解放区南下干部工作团的记忆便浮上心头。

路福贵出生于唐山市丰润区。1949年5月,当获知祖国号召干部南下,要为共和国大厦清基打夯的消息时,他刚刚16岁,就读于省立唐山中学(现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为了奉献自己的力量,路福贵几乎是第一个报名南下的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同班同学果荫常、董吉臣、齐树光也踊跃报名。

后来,路福贵得知,当年根据中央指示,冀东区党委共抽调3410人,组成了冀东南下干部总队(后分赴湖南和广西)。

从唐山到湖南邵阳,路福贵所在的南下干部队伍累计行程2500余公里,历时135天。一路上,解放军在前冲锋陷阵,南下干部紧跟其后。其间,天上有敌机骚扰,地下有散兵匪特横行。加之当地空气潮湿、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南下干部们备尝艰辛。相比南下途中的恶劣条件,南下干部在充满战火硝烟的地方接管建政、剿匪安民、征粮支前、减租反霸等工作更为艰辛。

路福贵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的好友崔葆成(河北丰润人)南下后在隆回县一区担任支前干事。为了完成征粮任务,他自告奋勇深入匪首盘踞的滩头乡开展征粮工作,于1949年10月24日被匪徒杀害;好友阎振远(河北滦县人)南下在武冈县二区政府,他率队深入寥清乡剿匪征粮时被100多名匪徒包围,为掩护群众,他身中20余刀,肢体破碎,胃里流出来的都是红薯芥菜,没有一粒米饭……当年,反动地主组织“黑杀队”多次开会密谋:“悬赏光洋100元,要小北方佬路福贵的人头。”就在敌人暴动前夜,南下干部接群众及时举报,迅速采取行动,端了“黑杀队”的老窝,路福贵才幸免于难。

经过艰苦斗争,全区新老干部牺牲40余位,邵阳地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歼灭了反动土匪武装三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2000余支,迫击炮26门,从根本上肃清了匪患,建立了人民政权。

路福贵说,这张72年前的《冀东日报》在1976年前一直由父亲珍藏,经历了十年动乱和唐山大地震依然保存完好。传到自己手里后,成为路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历史的烟云冉冉远去,报纸已成为“听党的话,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一个载体,激励着更多的人奋勇向前,为国奉献。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九

这是深圳市档案馆收藏的一页____同志的亲笔题词,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1980年,党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人民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但随着外资不断涌入,对经济特区建设的责难和非议也多了起来。重要时刻,____同志于1984年1月22日至2月17日,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和广州、上海。看到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受到人民群众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____同志郑重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对经济特区工作的肯定,更饱含着对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

____年来,经济特区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花费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____周年庆祝大会上,____深刻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这是对经济特区干部群众的鼓舞,更深蕴着对经济特区建设的谆谆嘱托。

一份期待书写在经济特区的土地上,一声嘱托铭记在人民群众心间。进入新时代,昂首新征程,经济特区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十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军绿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一排整齐的扣子……羊皮袄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红军曾广华,正是这件不寻常的羊皮袄,陪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枪林弹雨。

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1932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先是被分到游击队担任班长,后来分到红一方面军23师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奖励他一件羊皮袄。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曾广华也跟随中央红军离开了家乡。此时,曾广华是炊事班的一名战士,负责部队的饮食。1935年6月,部队到达四川省境内的夹金山下,曾广华在附近的乡镇采买粮食,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他们要翻越夹金山,便叮嘱:“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

“过雪山时,这件羊皮袄救了我父亲的命。”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夹金山山路崎岖狭窄,常年积雪,最浅地方的雪也能没过膝盖,刺骨的寒风吹得人浑身发抖,山上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夹杂着泥土滚落。一路上,不断有战友陷入积雪中,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有的战友想稍作休息,一坐下去就再也无法起来……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曾广华靠身上的羊皮袄,最终翻越了雪山。

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从军18年的曾广华主动要求复员回家种田。1992年10月,老红军曾广华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羊皮袄、复员军人登记表、复员军人证明书、革命伤残军人证,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十一

一根小竹竿上面,记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这些地名再现了它的主人唐和恩支援前线走过的每一步路。唐和恩的“小竹竿”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支前故事的缩影。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正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这样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一根小竹竿。这根竹竿一米来长,上面用针尖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细看去,开头刻着它的主人唐和恩从家乡出发的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接着刻的是他支前经过的路线: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等等地名,包括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这不是一般的里程记录,它是数百万英雄的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走过的艰苦光荣的战斗历程的缩影,是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见证。

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唐和恩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温饱的日子,解放区广大翻身农民正在欢天喜地地忙碌着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上级号召组织支前队伍,共产党员唐和恩又像前几次一样,头一个报名参加支前小车队,大伙选他当了小队长。出发时,大伙都坚决表示:“犁不到头不卸牛,打不下淮海不家走”,“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支前民工带上了“三件宝”:狗皮、蓑衣、葫芦瓢。除了这“民工三件宝”外,唐和恩还带上了那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竿,准备在上面记下支前路线,传给子孙后代,要他们不要忘记伟人指引的闹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路。

这张刻在小竹竿上的支前图,记载了543万像唐和恩那样翻身解放的贫苦农民,跟着共产党走过的艰辛、辉煌的道路,昭示了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历史真理!

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征文800字通用篇十二

在安徽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里,悬挂着一面紫绒金丝绣锦旗,锦旗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几个金灿灿的大字,笔力遒健,气势如虹。

治淮陈列馆讲解员江博君介绍,这面锦旗并非历史原物,而是聘请苏州工艺巧匠制作的复制品。这面“复制”的治淮文物不仅勾连起70年前那段如火如荼的治淮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治淮思路与治淮机构的不断沿革。

1951年,由邵力子任“代理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一行32人代表毛泽东主席视察治淮工程。临行前,毛泽东亲自会见了邵力子,并嘱托他将绣有自己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锦旗,分别赠予治淮委员会以及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治淮机构。

早在1950年3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在南京成立,随着政务院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工程总局奉命迁往安徽蚌埠,随后,国家治淮委员会成立,蚌埠正式成为治淮“中枢”。

因此,1951年5月3日,中央治淮视察团第一站就来到安徽蚌埠,邵力子亲手将两面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

为配合毛泽东题词,《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治淮视察团《告淮河流域同胞书》,“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迅速传遍了沿淮工地。据统计,从1950年冬到1951年春,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上堤民工达220万人,各地参与治淮的水利专家、工程师、大专院校学生超过13000人,淮委在水陆运输线上组织起庞大的运输队伍,将20多亿斤的治淮物资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送上工地。

随着新中国治淮工作不断深入,党中央的治淮思路与治淮机构也在不断调整。1958年7月,治淮委员会撤销,此后13年间,治淮工作由流域内苏、鲁、豫、皖四省分别负责,而那面锦旗也在人员与机构不断整合中不慎遗失。

1971年,为加强治淮工程规划,特别是实施省际大型骨干工程,经国务院批准,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淮办)在蚌埠办公,此后,治淮委员会又在蚌埠恢复重建。1975年,为庆祝新中国治淮____年,淮办聘请苏州工艺巧匠复制了那面承载着激情岁月的治淮锦旗。

2010年10月18日,为纪念新中国治淮____周年,治淮陈列馆正式开馆,这面锦旗向来访者深情讲述新中国治淮人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